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83|回复: 36

请教:菩萨不证声闻果,如何能圆满声闻解脱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般若经中说: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學遍知一切道相,謂聲聞道相、獨覺道相、菩薩道相、如來道相。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諸道,應常修學令速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作,而不令其證住實際,故道相智是共菩薩摩訶薩智。」

这里的“不令证住实际”是说菩萨不应取证声闻果吧?广论中也说于声闻法中求寂发心等不应修学,似乎表示,菩萨不需要经历圆满全分的声闻道修学。但大般若经又说要“令速圆满”。


末学的疑问是,如果一位菩萨自己不曾证得过声闻或者独觉果位,他如何能确认自己能够圆满(了解并修证)声闻道,乃至能为其他众生开示声闻解脱道?
难道菩萨的道种智中对于声闻道的了解,不是基于现量,是基于圣言量或者比量?(以上愚见,未知妥否,恳请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15-8-2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八
菩萨摩诃萨若欲入甚深空性者,所谓应入空三摩地解脱门、无相三摩地解脱门、无作三摩地解脱门。菩萨若欲入是诸三摩地解脱门者,应生如是心:『一切众生于长夜中,着众生相起有所得见。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当为众生宣说法要断除是相。』空三摩地解脱门、无相三摩地解脱门、无作三摩地解脱门。菩萨以如是心及先方便力故,不于诸三摩地中取证实际,亦不减失慈悲喜舍诸三昧法。何以故?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转复增益所有善法,诸根通利,诸力觉道亦悉增益。


由此经文可知,菩萨非不现量证知实际,“即空三摩地解脱门、无相三摩地解脱门、无作三摩地解脱门”故,但先有愿心及方便力故而不取证。
发表于 2015-8-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入”与“取证”有何区别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十地品26〉:
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

《大智度论》卷84〈三惠品70〉:「佛答:「菩萨应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虽出入是道,未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而不取证;具足是事已,然后坐道场乃取证。是故,须菩提!道种智是菩萨事。」」(CBETA, T25, no. 1509, p. 649, a15-19)

由上述经论可知,菩萨于实际能入能起(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出入是道),也即“行于实际而不作证”。作证应是指安住其中不起不出。
发表于 2015-8-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32〈序品1〉: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无复去心;行者于实际,亦复如是。如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悬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
发表于 2015-8-2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76〈学空不证品60〉:
菩萨见是已作愿:「我当为众生成佛道,断是众生着我颠倒。」是时,即是行空等三解脱门而不证实际。是善根成就,菩萨不取实际证,亦不失四禅等诸功德。菩萨深入空故,诸根猛利,胜于二乘。

《瑜伽师地论》卷48〈4住品〉:
于此住中由自觉慧境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余六住中但由佛法增上所缘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又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然此菩萨甚希奇业不可思议。谓常安住实际住中。而于寂灭能不作证。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发增上力故。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萨妙行。虽与世间相似显现而非彼性。

上述二论也显示菩萨非不现量证知实际,“即是行空等三解脱门”、 “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故,但不证住(于此满足,安住不出)。
发表于 2015-8-2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整理的《大智度论札记》中,有两个小题目,涉及到这个问题。

菩萨为什么能够不证二乘果?

【不堕涅槃】《智论》:菩萨有方便力,住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证,何以能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菩萨不证二乘果】《智论》:菩萨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故,不证声闻、辟支佛道,唯不取证 ,余者皆行:所谓声闻、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萨法忍,但不受诸道果名字 ;果及智皆入无生法忍中。得菩萨道故,名为阿鞞跋致。以是故,菩萨虽自不取二乘诸道果,而能以之化人。

发表于 2015-8-2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文说“能转心还起”也正是说明能证入而不滞住。
发表于 2015-8-2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6: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hongguan 发表于 2015-8-25 10:14
《大智度论》卷76〈学空不证品60〉:
菩萨见是已作愿:「我当为众生成佛道,断是众生着我颠倒。」是时,即 ...

感恩随喜,原来是七地菩萨的境界,凡情难测啊… 大般若经中还有菩萨证住实际的例子,难道说的是未登地菩萨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 发表于 2015-8-25 16:25
我整理的《大智度论札记》中,有两个小题目,涉及到这个问题。

菩萨为什么能够不证二乘果?

感恩随喜师兄,有个问题,您和zhongguan师兄文中提到两种情况,一是要以方便善巧修习三解脱门,二是第七地入灭定可念念出入,因文字分散涉及二经二论,不知二者是否所指的都是第七地的同一过程?
发表于 2015-8-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8-26 16:50
感恩随喜,原来是七地菩萨的境界,凡情难测啊… 大般若经中还有菩萨证住实际的例子,难道说的是未登地菩萨 ...

“菩萨证住实际”中的”证住“可能是证入的意思,例如《瑜伽师地论》卷48〈4住品〉说:“然此菩萨甚希奇业不可思议。谓常安住实际住中。而于寂灭能不作证。” 此中说“安住实际”应是暂时安住,实是证入而非滞住。有时经论中字词同样而意思所指不一样,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另外未登地菩萨按通常说法应未证无我法,不能安住实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zhongguan 发表于 2015-8-26 18:36
“菩萨证住实际”中的”证住“可能是证入的意思,例如《瑜伽师地论》卷48〈4住品〉说:“然此菩萨甚希奇业 ...

谢谢师兄了,另外林崇安先生有一篇《《大般若经》中菩萨证住实际的探讨》,引用经文指出,般若会上的一些菩萨闻法后证得了阿罗汉果,这应该也算“安住实际”吧?愚以为这些应当是未登地的凡夫菩萨吧,所以还会退转。
发表于 2015-8-27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8-26 21:47
谢谢师兄了,另外林崇安先生有一篇《《大般若经》中菩萨证住实际的探讨》,引用经文指出,般若会上的一些 ...

如《入中论》说,菩萨到了七地,智慧才能超越阿罗汉。在六地之前(包括六地),都有退转菩提心、证入“声闻正位”(沉于空)的可能。到了七地,就绝不可能再证阿罗汉了。

同样道理,声闻的初果、二果、三果,也有发菩提心、转小向大的可能。到了阿罗汉位(滞于寂,后生永尽),则极其困难,要久远无量劫后,才能发起菩提心,如《法华经》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 发表于 2015-8-27 08:46
如《入中论》说,菩萨到了七地,智慧才能超越阿罗汉。在六地之前(包括六地),都有退转菩提心、证入“声 ...

谢谢!受教,不过按法相宗四不退,菩萨到十住的第七住可不退二乘,这又是另一种体系吗?

这个问题对菩萨行者的启示也许是:从凡夫位修行时的发心就应该以菩提心方便摄持,否则就可能退堕?
发表于 2015-9-2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8-27 21:35
谢谢!受教,不过按法相宗四不退,菩萨到十住的第七住可不退二乘,这又是另一种体系吗?

修菩萨的众生也有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不同。各宗派的界定也略有不同。

“这个问题对菩萨行者的启示也许是:从凡夫位修行时的发心就应该以菩提心方便摄持,否则就可能退堕?”——大乘的根本是菩提心,这也是大小二乘根本性的区别。忘失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修习善法,则易堕入人天、二乘,所以对修菩萨道的众生来说,忘失菩提心是为魔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0 18:56 , Processed in 0.0344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