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69|回复: 44

“十念”往生:这个“十念”究竟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9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次看这则开示都感觉,往生极乐真的是不容易啊不容易( ̄へ ̄)。

        ◆居士问:“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仁波切: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着重地讲一下“十念”的问题。新罗·元晓谓十念有显了及隐密二种:即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弥勒所问经》所说十念为隐密十念;又《佛说观无量寿经》十念唯显了十念;《佛说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十念通显了、隐密二种。


  新罗国的元晓大和尚在讲到“十念”的时候,以两种方法作了解释:一种是显了义,一种是隐密义。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而《宝积经》里弥勒菩萨说的十念为隐密十念。这个显了和隐密也就是了义和不了义之说。不了义的说法是念十遍阿弥陀佛,了义是按照《宝积经》里的十念。他为什么用了义和不了义来解释十念呢?我想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十念”就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这种解释方法,既避免与他们的直接冲突,也能鼓励一些人念更多的佛号,又能表达出十念的真正含义,由此我看元晓法师是作以方便说。一般来说,对佛学问题的解释不能随便说说,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佛说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念”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具足了十念的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另外藏文的《佛说无量寿经》的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

  是哪十种心呢?就是在《宝积经》第九十二卷《弥勒所问经》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弥勒所问经》里边所说的,如何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佛国的十念所以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真实义。

  那么有的居士提到如何修这十念,到底是先要具备十念后修阿弥陀佛呢?还是修阿弥陀佛的同时要念想十念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啊!非常关键。我要告诉你们,从修行的时间安排来说,我建议一边念想十念心,一边修阿弥陀佛可靠。但是念阿弥陀佛称号的时候,应该要念想这十念心,起码以造作或者以主动心去想十念心,然后念阿弥陀佛合适。怎么样做两者互不相违呢?我前面的意思是说,每一天要争取想办法修一些十念心,这个十念心不可能从头到尾一天都作完,而是要一个接一个生起十念的证悟力,同时每天也要修适当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往生极乐愿文》等等,这样就做到了同时修。但这个所谓的同时修,只是从每一天的角度来说和从每一年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从每一次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修的。每一次修念阿弥陀佛之前要发十种心,然后念阿弥陀佛的称号,这就是每次的修法,也就是说一般的修法和实修两者要区别开来。

  现在就讲讲如何修第一个大慈心,第二个大悲心。大慈心和大悲心修法一定要依照《菩提道次第速道》里面所说的,通过平等舍,视一切天下众生为母,观一切众生做我母之恩德,生起对天下一切众生报母恩之念,然后来修大慈大悲。为什么一定要先修平等心、知母、念恩、报恩呢,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愿一切天下众生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并且如同《宝积经》里面所说的,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一切众生远离一切损害,得到永久安乐,这就是大慈心的修法。

  有了大慈心之后,再修大悲心,因为有了大慈心之后,你就会爱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天下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如同爱自己今生亲生母亲一样,并且愿以一切办法让他们获得一切快乐。只有生起这样的心念之后,才能在看到他们受苦的时候生起非常强烈的悲痛之心,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这样才能生起大悲心,也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逼恼的痛苦及痛苦因。而且有了这个之后才能够生起真正的不惜生命守护如来正法之念,为什么呢?因为你要解救一切众生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令他们听到如来教法,修习正法,最终证得正等正觉如来果位。由此佛法住世乃是度化一切众生的最主要的方便法门。

  然后你要修观一切万法自性皆空,因果善恶缘起不虚的道理,然后放下一切为利自己的下劣之心,包括贪欲名闻利养等等,生起一心一意地利益天下一切苍生那种清净的心。然后思维解救一切有情众生。什么才是最殊胜的呢?惟有佛陀解救一切众生才是最殊胜,既然如此,我只有证得佛陀果位之后才能够圆满地度化一切有情父母众生。为解救一切有情父母众生,断除一切所知障及烦恼障,我要一分钟也不忘失寻求具足一切功德的佛的一切种妙智和佛陀果位之心。为此,我要对众生生起如同对善知识一样的恭敬心,不执着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等等,一门心思地听从三十七菩提分法,学习一切菩萨学处,行菩萨行道,做无量的、没有贪嗔痴也没有执着杂染的、通达三轮体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四摄的修行,破除一切我执和我所执,舍离诸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一切着相,最终破除一切执着根源的种子——所知障和烦恼障,到达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果位。这就是十念。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当然,我们要真正具有这十念心可不容易呀!但是没有关系,有办法。有什么办法?就是每天拿出《宝积经》十念文,每次念七遍,心里强烈地去念想,思维这个内容,那也算是发了十念心。然后念无量寿佛的称号,因为《宝积经》是佛说的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有加持力的,每一句话念七遍、二十一遍,然后非常强烈地如是思维,最后念无量寿佛号,这也是比较好的办法。老年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法修行,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上文引自沈阳北塔寺法台-夏坝仁波切的答疑开示)
发表于 2014-12-12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园 发表于 2014-12-12 12:00
多谢师兄回复。

我个人总结一下,您的观点就是“具足信愿一念净心十称佛号”是我们凡夫往生的标准;“ ...

我个人总结一下,您的观点就是“具足信愿一念净心十称佛号”是我们凡夫往生的标准;“具足十念心”则是要求菩萨做到的往生的标准,是这样吗?

1、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对镜不同,则佛菩萨的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我觉得“十念心”我们普通凡夫固然一时半会发不起来,但作为大乘行者这“十念心”肯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能说因为太难就算啦,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那或许我们都根本没有修行上士道乃至金刚乘的资格——毕竟我们的目标是救度一切众生,而并非独自往生万事大吉对吧。当然,我知道很多师兄是希望自己先去净土快快成佛然后倒驾慈航救度众生,但这在内涵层面也要求了要具有大慈心大悲心不是吗?换一个角度来讲,“具足十念心”确实难得很,但获得严格意义上的“一念净心”或许也容易不到哪里去?

2、追求的目标不代表就是能做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满佛果,可以想象,这十心真正行持起来是超级困难的。往生极乐不一定非要发菩提心,在极乐世界也可以发菩提心。同时如果发起“为了一切众生早日解脱轮回我愿往生极乐”的心,也算是菩提心的一种。其实密乘的发心不也一样吗?现在受密乘戒的多,但真要请其布施出自己的一切,也没见几人可以真正做到的。一念净心不算难做到的,就像现在想求财,老是想着彩票什么号码;或是一不小心受伤了,老想着早日康复,差不多这样就可以了。

PS:末学修行是如此之差竟然还在这里大谈特谈救度一切众生,真是惭愧到捂脸跑走 > <

3、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慢慢来吧。现在说救度一切众生,最多只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罢了。连三体轮空的证悟都做不到的。此条是针对我这种层次的人所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善圆满 发表于 2014-12-11 13:19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 ...

呃,您是说这里的“随成一心”是“随便成就其中一种心就可以”?但前文却说:“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  这两者之间好像对不太起来?

具体怎么解释我也不太懂,语文不好,尴尬~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勒曲宗 发表于 2014-12-12 06:48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⑴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 ...

多谢师兄回复。

我个人总结一下,您的观点就是“具足信愿一念净心十称佛号”是我们凡夫往生的标准;“具足十念心”则是要求菩萨做到的往生的标准,是这样吗?

我觉得“十念心”我们普通凡夫固然一时半会发不起来,但作为大乘行者这“十念心”肯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能说因为太难就算啦,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那或许我们都根本没有修行上士道乃至金刚乘的资格——毕竟我们的目标是救度一切众生,而并非独自往生万事大吉对吧。当然,我知道很多师兄是希望自己先去净土快快成佛然后倒驾慈航救度众生,但这在内涵层面也要求了要具有大慈心大悲心不是吗?换一个角度来讲,“具足十念心”确实难得很,但获得严格意义上的“一念净心”或许也容易不到哪里去?

PS:末学修行是如此之差竟然还在这里大谈特谈救度一切众生,真是惭愧到捂脸跑走 >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园 发表于 2014-12-11 12:00
我们在此处只是针对往生净土的门槛作一个探讨,跟辩论没什么关系。

按照您的解释,最低标准十声佛号即 ...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⑴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
⑵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
⑶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
⑷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
(百度的基本内容,具体条款就不复制了)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你看,此十心与三昧耶戒约束修持者的内容是否基本一样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勒曲宗 于 2014-12-12 06:45 编辑
子园 发表于 2014-12-11 12:00
我们在此处只是针对往生净土的门槛作一个探讨,跟辩论没什么关系。

按照您的解释,最低标准十声佛号即 ...

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
对一般的学佛者来说,就是我这种层次的,基本就是凡愚和不善丈夫及具烦恼者的集合体。所以,那十心,最多是偶尔想想,根本发不出来的。就算是密乘的修持者,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实际的发起此十心。


不杀生心、大悲心、护法心、无执着心、无利养心、一切时念佛心、平等心、菩提心、三体轮空心、第一义谛心
——————请问一般人,就算是学佛多年甚至几辈子的,能做到吗?此十心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吗?当然了,一般人能做到,我决定随喜赞叹,这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园 发表于 2014-12-11 12:00
我们在此处只是针对往生净土的门槛作一个探讨,跟辩论没什么关系。

按照您的解释,最低标准十声佛号即 ...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阿弥陀佛的因地发愿)
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的开示)
《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

从该经可以看出:有了信愿,及佛经内的“善根心心回向"和“清净心向”,念十声佛号也可以往生。因为前提条件“信愿”已经具足,行即是“十念”。这可以作为一种的解释。
当然了,对于修持菩萨道且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佛菩萨有更高的要求,但大家可以想想,那种境界,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且此处说的是“十心”非“十念”。这两种说法定义不全相同。此十心,如果大家仔细看看体会下,和密宗三昧耶戒的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对于修持菩萨道且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别说是按照净土宗的方法念佛求往生,就算是按照密宗的持咒诵祈祷文等的修持,也应该做到此十心。

《弥勒所问经》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0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oldbig 于 2014-12-12 00:29 编辑

观经-下品下生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如上文义显明,"念佛"广义应指心念;"十念"特指口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即与观经此最下第九品往生相符。


此外,顺带说一下,颇有论者以为"十念往生"为"别时意",如同各种"X即解脱",然依佛所说义,分明即生成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1.10种中有1种就可以往生净土,楼主为什么说觉的不容易呢

2.实际难易取决我们个人,而众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一条一米深的河。对于森林里面所有的动物来说,

渡河 是容易还是难?有办法说难易吗?

如果你是大牛就容易,如果你是松鼠就可能被淹死了。

只能告诉一个【标准】,一米以上的动物或者会游水会飞啥的
都可以过得去。


汉地净土宗讲这个【标准】,核心就是 具足(信愿)。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23:32
1、把原文次序颠倒,乃至在你这句中意思变成了‘’以至于‘’。简单来说是‘’直到‘’的意思。那么这样就 ...

乃至,的确是有程度上更强(增上)的意思的

乃至:
1. [and even] 甚至
例: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
2. 以至于
例:平常疏于管理,乃至如此。

提出不同意见,可以反对、可以质疑,但是反问别人是否学过语文、具不具备查字典的能力,这种讨论的风格,不太好。
哦,请不要以为我是马甲。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1 1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23:32
1、把原文次序颠倒,乃至在你这句中意思变成了‘’以至于‘’。简单来说是‘’直到‘’的意思。那么这样就 ...

20楼已经为我做了部分答复,甚好。

补充一些看法:梵文藏文相较汉文,句式有所不同,所以以四字一句进行翻译为中文时,我们读起来可能就有颠倒了。
            或许梵文原文意思即是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具足十念欲生我国。程度是递进增上的。
            五毒凡夫但有厌离娑婆信乐极乐之心,心中念佛求生,亦可如愿。
            你问下品上品等差别,若读无量寿经,即可知差别在其平生修持,发心如何,持戒如何,智慧如何,可归纳为信愿行三,也总不离业果法则。但最低限度在于信,也就是对弥陀之清净信,对净土之希求信,略说即是信乐二字,而且应该是从内心深处之真信,故名至心信乐。
             诸法因缘生,而且心为其主。若把往生最低标准定为临终念十个佛号,未免有违业果。若一个人信心不够,念了十声就一定往生?若有人信心具足,因意外死亡迅速,临终念三声,因为够不上十声就不能往生啦?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引自《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四十八愿文是:

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若用楼主所说十念是上品往生,十声是下品。但不能说十声不能往生净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10:32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四十八愿文是:

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

“十念是上品往生,十声是下品。”

不知您这个观点可有理论依据?而且这个“乃至十念”怎么能确定不是“乃至生起十种心”而仅仅是“乃至“十称佛号”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海 于 2014-12-10 12:41 编辑

不用看别的,消文就行。

如果将来我得佛果,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想要往生我国的人,甚至只有十念。。。。


乃至这个词,字典上查是“甚至”的意思,如果翻译意思的话,哪怕有十念,仅仅有十念等。就是很少、最少的情况,最小的情况。

如果翻译成楼主的高要求,将会前后意思对不上,因为楼主翻译的十念不是最少的要求,是很高标准。

所以往生净土九品中,符合楼主所说的恐怕是上上品,而最下品,下下品带恶业往生者,符合十声的要求,因为下下品没办法做福德、发心等。

往生很容易,但是去了以后品位不同,比如大乘十地,上地比下地殊胜,同样,上上品比下下品殊胜很多,有赖于此生福慧资粮的积集,而且去净土之后,还是要一地一地的去修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杀牛的屠夫公案想必大家耳闻能详,所以十念理解为称念十声佛号末学认为这与佛陀普度众生的大悲愿力相一致,如果理解成弥勒所问经中旳十念,不是没有道理,而是摄受众生极少,与佛本愿未必称应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12:19
不用看别的,消文就行。

如果将来我得佛果,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想要往生我国的人,甚至只有十念。。。 ...

此说符合逻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容易就不在六道轮回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海 于 2014-12-10 17:28 编辑
全部更新 发表于 2014-12-10 14:02
这么容易就不在六道轮回了?


容易简单快捷是净土宗特点,不然就不会后从经典中拿出独立成一宗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17:26
容易简单快捷是净土宗特点,不然就不会后从经典中拿出独立成一宗了。

容易简单快捷是人心特点,有此人心才有此一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LGX 于 2014-12-10 18:59 编辑

“有此人心”,是啊,汉地堂堂大宗名门,净宗十三代祖师也是“此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12:19
不用看别的,消文就行。

如果将来我得佛果,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想要往生我国的人,甚至只有十念。。。 ...

“乃至”,似乎不应解释为“甚至只有”。“至心信乐”,这个前提很重要,如果不要这个前提,才可以把十念解释成最低标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JLGX 发表于 2014-12-10 18:45
“有此人心”,是啊,汉地堂堂大宗名门,净宗十三代祖师也是“此心”。

净土宗的祖师很厉害的,净土初祖是当时很有名的高僧。其中有“实相念佛”的说法,如果不懂“实相”也是修不了的。所以一句佛号念到底,如果只是持名号,其他什么都不学,是不好的说法,因为很多经典都提到实相。祖师们不是不懂,所以其他还是要学,念佛才得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leo 发表于 2014-12-10 19:30
“乃至”,似乎不应解释为“甚至只有”。“至心信乐”,这个前提很重要,如果不要这个前提,才可以把十念 ...

那么您怎么解释呢?
整个句子的语境就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2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4-12-10 10:32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四十八愿文是:

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

《佛说无量寿经》之文或可如是理解:如果我得了佛果,十方世界的众生,以至诚的信乐心,乃至具足十种心而欲生我国土者.....

因为至心信乐与十念之心是不同的内容。藏文的经文意思值得参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1 07:30 , Processed in 0.04073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