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97|回复: 18

善知识讲堂一师兄学习善知识讲授的法王著作《中观之钥》后之心得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知识讲堂一师兄学习善知识讲授的法王著作《中观之钥》后之心得笔记

中观之钥笔记

向神圣的诸善知识致敬!
无缘大悲护群生,智慧行业虽圆具,
唯由心名假安立,恭敬顶戴上师佛。

□ 四种般若波罗密多
1.因般若波罗密多
2.果般若波罗密多:佛心相续的智慧
3. 体性般若波罗蜜多:空性
4. 文字般若波罗蜜多:经教

□ 三种大悲

1.缘生大悲:是缘众生而生起的悲心
2.缘法大悲:缘无常所摄持的悲心
3.无缘大悲:缘空性所摄持的悲心

□ 何为善心?何为恶心

凡能给予自他有情现前或究竟的安祥乐果的心的品类,都安立为善心,反之为恶心。思维恶心品类的过患,依具量之理思维善心功德并串习,则恶心品类力量必趋衰减。

□ 怎样成为佛教徒

行:是否皈依
见:认不认许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 唯识派以二取体空为法无我,中观派则以实有空法无我
唯识:二取体空:能取(心)所取(境)一体,没有独立于心智外的持有的境而存在
中观:实有空:不观待于名言的安立,从境上有的、自立自成的空

□ 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 若于内外法,尽除我我所,即灭彼近取,彼尽生亦尽

业惑尽解脱,业惑从分别,分别依戏论,空性遮遣彼。
空性能遮遣戏论,戏论遮除了,就能够遮除(非理作意的)分别,非理作意的分别没有了,业跟烦恼也就没有啦,业烦恼没有了,爱取、五取蕴也没有,然后生也没有,死也没有,无有生死就解脱了。(空性能够遮除戏论,戏论能够遮除分别,分别能够遮除业或惑,业或惑能够遮除近取,近取能够遮除生死。)

□ 三种乐——有漏乐、解脱乐、无上乐

我们要追求解脱乐和无上乐。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条件就是一定要具备福报资粮,第二个就是具备智慧资粮。智慧资粮依靠无谬地通达中观空性,中观正见(的获得)一定依靠于闻,闻是智慧的亲因。

□ 业-----造作

有身业、口业和意业,有黑业、黑黑业(欲界的恶业)、白业、白白业(色界、无色界才有)、黑白黑白业(欲界的善业),还有非黑非白业,还有其他几种分法,简单说就是这样。
善业又分相应善(心王与心所),等启善(发心的那一刻是善),自性善(无贪本性),胜义善(最高级的无上的乐,涅槃)

□ 虽然外在显象显现为实实在在的实有,但究竟的实相上却绝非实有。因此,万法既不是实有或自性有,也不是完全的没有或无,远离了常边、远离了断边-----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最高境界“中道”
中道思想的解释各不相同,
毗婆沙里的中道思想:果法生起的时候因法灭了,所以远离常边,因法无间由果法生起,远离了断边,从因果的角度来说。
经部也是远离常边和断边,一切有为法的相续续流远离了断边,诸法的刹那生灭远离了常边,刹那生灭的续流远离了断边,这是经部的中道。
唯识的中道就是遍计执所遍计出来的无实有无谛实有,这就远离了常边,然后依他起也不是无它,是谛实存在的,这就远离了断边。这也是远离常边和断边。谁也不想(承许)常边和断边,实质上大部分都不是中道。
中观有中观的中道:一切法的名言有,这也是有,远离了断边。一切法的胜义无,远离了常边。(这样)的中道之见是应成中道之见。

□ 未知所观事,非能取事无

不了解所要破除的,所观察的对境,就不能够熄灭内心的耽著,因此对空其所空的内涵确切了解,实属必要。

□ 所遮品自性有为无或所遮品“我”为无的内涵是什么

所遮品为自性实有,自主实有,或者显现境本身自有自成,离诸观待,这是不存在的,万法只不过是唯空缘起罢了。认为有一个空,等着我们去证得这个空,这是不成立的。真正的空是一个最高的哲学境界——把我们的实有破除了以后假名安立为空。

□ 我执

我执”分为两种:“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分别”就是分别辩基础来的,分别辩基础上的我执是在见道的时候断除的;俱生我执是要经过修道断除,完全的我执断除是在七地末、八地初的时候。

□ “实有”认识的差别

应成派:看待“实有”和“自性”是同义词
唯识:不认为是同义词,实有是实有,和自性不一样
自续派: 破除实有,但是不破除自性有,认为实有和自性有不是等同
经部:实有区别于假有,假有是观待而有,依赖于名言概念的施设,依赖于分别心的安立而存在的法,称为假有。能够依靠自己的原理,独立存在的方式,称为实有。

□ 我是谁?

所谓的我充其量也不过是,依据身和心两者的聚合而假名安立而已
所谓的美女充其量也不过是,依据皮肤、毛发、骨架、骨髓、血液、五脏六腑、屎尿等的聚合而假名安立而已。
所谓的奔驰车充其量也不过是依据。。。。。假名安立而已

□ 真(胜义谛)与假(世俗谛)

有部:
世俗谛:和假等同,如桌子,可以再分割,是假有,
如房子是由门窗、墙壁、房顶等各部分组成,将其各个部分分开来看,其每一部分都没有房子的性质,也不叫做房子,这种物质或者观念组合性质的东西,统统被称为假谛(俗谛)之物;
胜义谛:最小最小的叫极微,叫做无方分极微,是没有办法再能够截割它,是真实,认为就是胜义谛,有部承认有无方分的极微。

经部:
胜义谛:经部认为有作用就叫作实有,有实用功效的具体事物是胜义谛,如瓶能盛水,烧饼能充饥等。能盛水是真瓶的功效,能充饥是真烧饼的作用。这样有实际功效的具体存在的实物被称作“有为法”、真谛事物;
世俗谛:
与这种真实存在相对立的是观念性的存在,如“瓶”和“烧饼”的意象、共相、概念。观念中的“瓶”不能盛水,观念中的“烧饼”不能充饥。因此,观念性的东西是虚假的东西,故此,经量部称观念性的存在为“假谛”。依赖于名言和概念所施摄的法,认为名言安立的为虚假法,是世俗谛。经部也承认有无方分极微.

唯识:先破有部经部的无方分极微,如果极微的东面能碰到西面,即能和在一起的话,那么再怎么堆积体积都不会增长;如果是东西两面不可接触,那么有方向就可以继续分割下去,所以不存在无方分极微。对于圣者来说,无明众生就像在梦中一样,梦见山河大地那是有的,但梦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心识的存在,都是心识的幻变,把外界的一切的山河大地都认为是假的,是内心所演变的,都是假的。但是也有真的,就是它的识,所以唯识是境空识有。识境无二见境界与圆成实性为真谛,识境二见境界和遍计性、依他性事物为假谛.

中观自续派:中观自证派以现量无二见智所证之物为真谛,如无自性的水瓶;以现量二见智所证之物为假谛,如世俗眼光所见的水瓶。

中观应成派:“实有”和“自性”是同义词。万法既不是实有或自性有,无自性(胜义谛),也不是完全的没有,只不过是依缘假名安立而已(世俗谛).
世俗智所见现象皆为假谛,终极理性真智所见真相(空相)为真谛。假谛如世眼俗光所见的质实水瓶,真谛如理性所见的水瓶空性。


□ 三种缘起——因果缘起、观待缘起、名言安立缘起


□ 三种我---- 幻化我、执实我、名言我

凡夫有两种我(执实我、名言我)
除佛以外的圣者有三种我(幻化我、执实我、名言我)
佛有两种我(幻化我、名言我)
名言我不妨碍生死解脱不需要破,我们要破的是执实我,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怎样破,用七相推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七相推求----破人我执(重要)

《入中论》云:“如车非许离自支,亦非非异非具支,非依他支非支依,非聚非形此亦尔。”
七相推求:非一、非异、非具支、非依他支,非支依,非聚、非形。
非一: 车子和车子的零件不是一个东西(一体),如果是一体的话,零件有很多,那么车子应该很多。
非异:车子不会离开它的部分而独立存在,如果可以分开独立存在的话,那应该是各别可得--都能得到各个的自体,然而车子离开车子的零件是没有车子的。
非具支:车子不是具有的或拥有车子零部件的关系。拥有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它们是互异,是能和所绝对的互异基础上才有能所关系。比如说这个人、这个牛,他两个之间具有能所关系,这个牛是他家的牛,他是拥有关系,但是车子和车子的分支不存在拥有关系。所以车与支者是拥有关系是不成立的。
非依:它们之间也不是车子的部分依靠于车子的关系,有别别的一体可得才有依靠关系,如桌子上的杯子,是杯子依靠着桌子,而车子和车子的支分两个不能分开(前面讲了,非异),如果分开的话,有个车子、有个车子的支分还可以,还能谈到依靠关系,所以这种依靠的关系是不存在的——非依
非支依:同样,也不是车子依靠于车子的部分的关系
非聚:车子也不是仅仅是车子的零部件的聚积的关系
非形:也不是车子的零部件聚积成车子的形状
如果车有自性(自有自成、离诸观待、固定不依他缘)的话,以上七相之中,定有所得(找到车子的自性),然于彼七皆非有故,定无自性。上面七种关系都不能成立,那么推出车子是无自性的。(注意:我们是在找车子的自性有没有,而不是在找名言的车子有没有)
我与取蕴说亦如是,以这个例子来套在我们自己身上,以此来破我们的人我执。
那我们现在就拿我和我的支七种关系一一来分析,分析到最后车子在这七种的关系中一样都不成立,也就是都找不着,这七种关系都不成立,都没办法建立起来分析,我和我的支分一定会发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只有七种关系:1.一的关系,2.异的关系,3.具有关系,4.能依关系,5.所依关系,6.聚合关系,7.形状关系。七种关系一一来分析,分析到最后我在这七种的关系中一样都不成立,也就是都找不着,这七种关系都不成立,都没办法建立起来,因此有自性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我不过是依靠着各各支分和心聚合在一起,然后给他取个名字叫我而已。
对生活的启示:当“八风”(苦乐、得失、称讥、毁誉)吹起的时候,思维“我”在哪里,有“防风”作用。

□ 从因果角度 --- 破法我执(重要)

法我执通过因果关系的观察来破除。因果关系就是有因能够生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
一.从因的角度破——“龙树菩萨的《根本智论》:非自非从他,非共非无因;诸法随何处,其生终非有。”
如果能生之因是有自性,那么会有四种情况:
1.自生:会导致生无义和生无穷
2.他生:会导致导致一切生一切,一切生一,火焰生黑暗,因与非因都等同,都可以生了。
3.自他共生:如果自生和他生都不成立,自他共生就更不成立了
4.无因生:会导致无生和恒生,断灭见往往和无因生有关
生有自性的例子:“我先天就具有……”,“他成绩那么好,那是他天生就聪明”,“他比我笨,能力又比我低,但他居然发财了。”等等
对生活的启示:以上“四生”都不成立,那么证明是无生(生是无自性,是因缘生),所以要想未来获得好的结果,当下就要积极去创造好的因缘,注重缘起。

□ 当我们觉得妨碍别人的时候,我们悄悄的离开;当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悄悄的出现,这就是“菩萨道”。 “吃大亏,得大福”,反过来就是“吃不了大亏,得不了大福”。 没有谁对错,佛法不是告诉我们谁对谁错,然后拿着个道理来衡量别人,只有通过吃亏来增加你的福报。

二.从果的角度破——龙树菩萨《七十空性论》:“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
果由因生,是大家都认许的,如果因位中有实有自性的果,那生它就没有意义了,那么就是永远都有果,何必由因生起呢;如果因位上没有这个实有自性的果,那再怎么生也生不出来,就象石头里面没有小鸡,怎么生也生不出来。是故,“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这样所生之果也是无自性的。
果有自性的例子:“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这是改变不了”、“我根基太差,很笨,《中观之钥》那么难懂,我学不了,还是念个咒子好”、“嗨,我学历低,这辈子肯定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等等。
对生活的启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问题已经出现,再生气抱怨也没用,不如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凡事均无绝对,凡事皆有可能,一切皆变。

□ 性空,缘起故

任由缘生即非生,彼所生者自性无;
取决于缘说为空,善知为空彼安乐
谓法非缘起,斯法未曾有;
谓法非为空,斯法未曾有。
任依他缘而生者,此则不名为自主;
尽此无一自主故,是亦不名为有我。

□ 破自续派——名言自性实有

如果是自性实有,则吉祥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

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
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实。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无可得,
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

中观自续派对空性的主张是:“诸法胜义上无谛实成立,世俗上有自性成立。即一切法是由没有错乱的心识所安立的,它虽然不是实有,可是那个境本身必须是自性有、自相有(自性有与自相有,在中观自续派而言是同义词)。如杯子在心中的显现是:我自己要有份力量,我的眼识是正常的,不仅仅是我的力量,它也得有一种力量,它里面有一个叫杯子的东西,这两种因素的聚合叫二聚,在我心中的显现。所以他是有主张名言为自相有或本质有——杯子叫杯子是因为里面有一个叫杯子的东西,然而世俗上把他叫做杯子是没有必然的理由的,如果大家都叫桶子、罐子也可以。所以对诸法世俗上有名言自性实有是不能够妄观察的。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
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

无论是从胜义谛还是名言谛角度,你所执着的自生与他生都是不成立的。

□ 假设自性有是经不起考验的

如果万法是自相有或是自性有,则不但应有圣等持智成为遮坏诸法的缺失,应有名言有亦为自性实有而堪为正理观择寻求的缺失,而且也应有在胜义中生可不予遮遣的缺失
如果你要是非常坚定的认为自性有,那么具有等持空性的智慧的圣者不就是否定了客观真实的存在?而圣者不可能做这件事,圣者总是和客观实相是一致的,他能够认识事物的真正的本质(而不会)曲解。但是,如果按照你(认为自性有者)的说法,那就是圣人曲解了(客观实相),因此假设自性有是错误的。
如果诸法是“自性”有,“名言”有肯定也就成为“自性”有,那就是堪忍正理观择,而实际上经过正理观择是无可得的,而且胜义的“四生”也无法破了,而实际情况上胜义智里面找不着(生的自性)。

□ 空的误区--- 断灭空,把色法空去

空非空色,坏色非空。《宝髻经》“迦叶品”也说:空性并未令诸法为空,诸法但自空寂
空性并不是空去色法,也不是遣除色之外另有一个空,空和色的关系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即也不离的。我们现在探讨所说的不存在,是它的物本性不存在。

□ 应机说法—— 四部主张

如果真实人与梦中人、色与色的影像、相片与实相予以观择寻求都同样寻求不得,那岂不是就有两者殊无二致的缺失了?真实与虚假既无不同,又何需观择寻求正见呢?
这正是一个最难了解之处。鉴于有些浅智未熟的众生于此甚深微妙关要难得了知,险易堕入断见,彼救护摄受的善巧方便,便是:

中观应成派:性空唯名
中观自续派:以诸正理遮破了“万法非由正知心的显现所安立,而是境自身具有不共实相”这一点,而许名言为自相有或本质有。
唯识:以诸正理遮破外境有,许唯识实有。

有部、经部:非法无我见地的承受法器,以补特伽罗无我取代空性。
在应成派来说,不管是有为无为,所有的“有自性”都是要遮遣的,遮遣到最后就没有(自性)了。但是现象界里面还有,那这个有叫唯名。胜义谛里面性空,遮遣了自性,世俗谛里面唯名。桌子就这么样个东西。唯识也说唯名,但不一样,他的唯名所遮遣的是“外境”(的自性)。包括自续,他所遮遣的是“意识有”(自性)。

□ 用空慧观择后诸法无所得,诸法为无,那就跟现量相违,情器世间的各种有法可以现起各种损益苦乐,怎么观择寻求却又寻求不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一切法并不是境上自成自有,它只是依心识名言而有,这正是万法唯为假立而有的表征。而仅此假立而有的有法,仍然是可以为有作用的。但是名言有,未必就一定有,名言量须具三特法:(一)世间传称,(二)世知不违(谓他量不能损害),(三)于理智不违(不违空性)。

□ 空的所遮品

是故,以为万法不是唯依心识名言而有而是境上自性实有的。就是所谓空性任所遮破空除的所遮品的安立之量或意义,这也名之为“我”或正理的所遮品;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对此贪执以为实有的心即谓无明。一般而言,无明有多种,此处系指轮回的根本的无明,是证悟无我空慧的反法、正相违品。
此如《七十空性论》所说: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佛说即无明,衍生十二支。

□ 空性本身也是自性实有吗?

法性断然不是自性实有的。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智论》“十三品”说:
若法少许有,空性少许有;
若法毕竟空,空性岂为有?
诸佛说空义,为离一切见,
谁复执此空,佛说无可治。
如果还有一个不空的法,那么空性也许可能是不空的;但是没有一个法不是空的,所以空性怎么可能是实有的呢?佛说中观哲学的目的是破除人们的边见(常见、断见),如果把破除实有而安立的空性再执著为实有,佛说此人不可救治也。

□ 修空的歧途:

1.第一种就是根本没有学习,对空性的内涵根本没有理解。
2.对空性产生的误解,认为空性就是一无所有,这是断灭空。
3.把空性当做有来修,是空性已得了定解以后,遣除了所遮品(自性实有)后,就得到了一个是有的空性(非遮)。“菩萨若执此蕴空行相,非信无生处。如果你把空性仍然执着为实有,在何处去信解空性呢?

□ 空是无遮:

所谓空性是遮破,此中,在遮破所遮品之余仍能导出或成立其他法义的,是非遮;不能导出或成立其他法义的,则是无遮,在非遮与无遮中,空性属于后者。
凡是证悟空性的心,必须仅仅是遮破所遮品而已。所遮品根本为无、一片空寂、乌有,这是说,对此,《入行论》也提到:彼心的执持方式仅仅是境自性无或境无实有而已,是即空性,彼心同时也寻得空性了。
对此,《入行论》也提到: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住心前?
   
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 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
如果有为法,无为法是没有自性、寻找不得的,也是没有办法安住在心的,一切都在空性慧面前不再显现了,那么这种彻底破除了自性的空性状态就是最寂灭的。
就像这样,以自他境界等为所缘,修习息灭其必然为无的自性有或实体有,进而了达自他等所缘品—境界—在没有微尘许自性有之上,却现为自性有,由此现知:这样的自性有的显现不过恰如虚假的幻术或幻梦罢了。

□ 了知空性有何作用呢?——破除实执,空性与实执正相违

由于自性实有的息灭,遂得了知缘起义;由于缘起义,遂得了知自性实有的息灭。基于必然可以寻得空性与缘起相互成立——一方成立,另一方随即成立―之理,在唯名的无倒名言量之上,如理修持、弃舍种种取舍学处;由是,对于非唯名之义的有法予做贪执而生起的贪嗔等颠倒的心庶几得以使令渐趋损减衰没,最后毕竟可以断除。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成佛------是有可能的!

龙树菩萨的《法界赞》有个比喻:

犹如火净衣,具诸垢染者,任其置火中,烧垢不烧衣。
如斯光明心,具贪等垢染,智火烧垢染,不烧光明心。

慈氏菩萨的《宝性论》也说:
佛身德普摄,自性无差别,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不但心的胜义的自性不为垢染,唯知唯明的心的世俗本质也不为垢染。虽然心可变好变坏,可予修治造作,但实执以为随伴依恃的种种恶心,无论是如何串习,所串习的并不会无边增长;反之,串习以诸正确理量为随伴依恃的种种善心,所串息的却可以无边广增,也因为如此,才说心上的垢染堪能去除。
所谓解脱是指上述的心上种种垢染去除尽净再不生起时的心的法性,基于此,说解脱堪能证得。再者,就像烦恼的垢染堪能去除一样,烦恼的余习同样堪能去除;而烦恼及彼余习等一切垢染都去除尽净的心的法性,即谓之为无住涅槃或佛的法身,此堪能证得亦可寻得定解。

总之,解脱及一切种智果位的可以成立是无可置疑的。
烦恼可以去除,烦恼的习气也可以去除。烦恼的习气障碍了一切所知,就是所知障,把烦恼的习气安立为所知障,所知障可以去除,因此可以成佛。二障去尽。第一,烦恼障;第二,彼余习,烦恼的习气,也就是所知障。它们都称为垢染,这种垢染去除,心性上的法性就叫法身。佛的法身和无住涅槃是同义,佛的涅槃是真正的涅槃。菩提有三种:一种是声闻菩提,一种是缘觉菩提,一种是佛菩提。真正的菩提是是佛菩提,其它不称为真正的菩提,这在《经庄严论》里面说得很清楚。

龙树菩萨的《根本智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稽首礼诸佛,诸说中最上。

□ 三宝的安立

佛:如所述,是基于依缘而起的理由,才安立诸法离灭等‘八边’的空性自性的。实则,缘起之说乃佛薄伽梵自身自主地展示证得究竟决定胜的无误方便,因此由是可以见知佛为具量士夫;
法:若可由此见知佛为具量士夫,则也可见知佛薄伽梵所展示现前增上生的方便是无误无欺的了。
僧:要之,由于通达了展示现前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佛经及彼疏释的旨意,而生起净信的缘故,可知此说法者可知此说法者—佛薄伽梵及彼随行者圣地诸大阿阇黎为具量士夫,内心由是亦得引发对于彼等的净信和恭敬;
生信敬:同理,对于现今为我教示无误之道的善知识及如理习行证悟空性之道的助伴僧伽,也足以生起坚固不变的净信和恭敬。

□ 皈依

月称阿阇黎说:
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若一如所述予作深思,对于三种救怙为诸欲求解脱者的唯一皈依处,实不难生起定解。为此,受苦烦扰侵逼者,当一心皈依三宝;欲求证得解脱者,则当生起坚固不坏的出离心。同样地,也应该在皈依三宝之上,思维所有众生与我自己其实并无二致,当欲求安置所有众生于离苦的解脱和一切种智果位。这样,为成办此而生起现证菩提的菩提心,因皈依三宝之力,也将变得坚固而猛利了。

□ 证空次第

小乘:以出离心摄持,依据着居士戒或出家戒任何一种律仪,在资粮道时依闻思而恒修空性,渐次地串习,当证悟以空性义共相为所缘的止观双运的修所成慧时,即证得加行道;而后依次是亲证空性的见道,也就是证得法宝道谛—以此为对治品,于彼分别实执等集谛及恶趣的蕴身等粗分苦谛依次地予以根断,是即证得灭谛的开始;继而,是于彼亲证通达的真实之理予作修习的修道,乃将粗品的俱生烦恼以迄彼所有种子根断,如此依次地证得灭谛,最后于细品细品的烦恼,即彼种子无余断除而得解脱;彼时自当修习的道次已告圆满,是为无学道地,现证劣等阿罗汉果位。

大乘(般若乘):由菩提心摄持导出的布施等方便分为其助伴,而依次地行持以空性义为所缘的闻思修三种智慧,当见地愈趋深细亲证空性时,是为大乘初地智慧,也就是第一大阿僧只劫资粮的圆满,现证了如前述断除分别实执等灭谛的开始。由此的七不净地,积集的是第二大阿僧只劫的资粮;而后在三清净地时,开始依次地断除所知障—实执余习及由彼生起的细分烦恼习气,此际不仅第三大阿僧只劫的资粮已告圆满,也已证得了根本断除一切缺失品类的灭谛法身─并且是同时现证佛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证得智、悲、力三种功德究竟圆满的佛果了。

大乘(密乘):尤其,相续已善巧修习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一个修集俱备福智因地资粮具足善根福缘的行者,如果能够进而趋入速疾道─密乘的下三部之道而勤勇修习的话,则将是成办诸佛色身的最超胜方便;如果能够依恃着速疾成办止观双运的瑜伽等力量,则速得成佛。
特别是无上瑜伽部之道,由于具足前述诸道的功德,并已区分了粗分风识、细分风识及极其细分风识的不同,由是以其极其微妙深细的智慧本身趋生为道的本质,于此加以修习的缘故,证悟空性的心便变得极为有力,是具有速得断除障执的特殊能力的。

□ 什么才叫做“修”?

慧有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思修的程序是闻→思→修,第三个阶段是修,这个修指的是定中修,我们没有入定根本就谈不上修,这是第一;第二,修一定有个程序和次第,先闻、后思,第三步是修,没有前面的两步根本就不叫修。这个道理很简单,所谓的“修”跟前面的闻思的关系是:有了听闻善知识的教授,然后如理的作意、如理的思维产生信解;有了信解以后,才是如何将心和法义融合一体,在禅定中落实和贯通,这才叫“修”。

□ 如何修习

要想证空,必须具足广大资粮为其助伴。此中的积集资粮,首当依循礼敬等七支供养仪轨励力修集,这点非常总摄,也非常需要。而后,或以积集资粮之胜田─三宝的总的体相为所缘,或以个别的皈依境为所缘,任一随可予作启请。─总别两种所缘境,当以符顺着自己的心量和信乐而作启请。
其次在祈愿自心得能无碍生起见地功德的前行之上,正行的见地将护修法是:因对象内涵的差异与较易趋行的缘故,因此,思维一下,现在我想修习无我正见,对于这个“现在我想修习无我正见”的修习者的印象是如何显现的?我蒙受苦乐时,这个“我”在心中的显象方式,在心中贪执的方式又是如何?在善得定解之上,“我”的有法或内涵是什么?以如上述及的,予作观择,渐渐地,当理解和经验越趋深刻微细时就会发现以前的“我”的显现方式或内涵,原来是那么独一真实,但这样独立真实的实有却是根本为无,所以此际心现起的,仅仅是遮破所遮品的空无而已。这时应当制心于此一空无,止住而修不作观察;而如果心于此一空无的执持方式又趋变为少许松散,则当再如前述,对于“我”的有法或内涵续作观察而修习。要之,就是要以观察修和止住修两种方式次第迭替地将护修习,是为令心趋向转变的修习方便。(人无我)
如果对于“我”的观择,已得少分空性的通达,则必须进一步以我所依恃且安立我的蕴体为所缘并作观修。此中,当以总相的色蕴等为所缘,特别是以识蕴为所缘善作观择,这是有其特出意义的。一般而言,想要了达认识心的世俗实相已是困难重重,是以当先对心的世俗本质唯知光明─观见了知,而后于彼自性再作观择;如果最后依次地于心的胜义本质也得善巧通达,尤其是有其不共增胜的助益的。(法无我)

□ 座上修、座下修

至于修习的时数,开始时不妨以半小时许为一座。而当下座,仍然现出所显现的境的各种好坏时,因为真实确切地蒙受了损益得失,所以必然可以导出如是定解:在境无自性之上,万法唯是显现缘起如幻而已!
总之,关于见地的修习,若是一个不仅仅寻求了知、而且内心也实际习行体验的行者,当以如上述及的内涵作为基础,同时撷取甚深佛经论典及彼注释以及西藏极具实证经验的诸大善知识的种种善说,符顺着自己的心量、能力而趋入闻思,并将自己亲证的体验与具量实证的善知识的教诫相结合,双运并行而作修学。

回 向

由此精勤所得诸善业,
祈愿欲求安乐一切众,
离边咸获能见空慧眼,
速得往祗菩提大宝洲!



现在回想当初第一次读《中观之钥》的时候,读到一半的时候读不下去了,里面很多专有名词都不懂的,感觉很别扭拗口,通过这次老师的讲解,现在读起来感觉很亲切通畅,而且对通达空心的信心也增强了,如果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一生通达空性是可能的。这一切都是恩师的教导而来。万般功德之源是恩师,如果没有明师的指引,对甚深的中观奥义是不能够通达的,而且是用自己的慧命在做赌注。在这里以万般感恩的心,顶礼恩师!
   这次整理了上面的笔记,如果有错误的地方,祈请各位师兄指正出来。里面有一些疑难我还不是很明白,不过随着系统深入的学习,相信那些疑难是可以解决的。


http://www.shanzhishi.com/bbs/vi ... =933&highlight=
发表于 2010-4-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感恩我学习,请师兄继续贴出法乳!

发表于 2010-4-5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帮师兄顶上:victory:
发表于 2010-4-6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0-4-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gang1209 于 2010-4-5 13:40 发表
四种般若波罗密多
1.因般若波罗密多
2.果般若波罗密多:佛心相续的智慧
3. 体性般若波罗蜜多:空性
4. 文字般若波罗蜜多:经教



沒有四種波羅蜜多,只有一種波羅蜜多--果波羅蜜多,其他三者是"帶有波羅蜜多之名"
又"果,,,,:佛心相續的智慧",這個是自續派的說法。

法王的中觀之鑰有講到這個嗎?
发表于 2010-4-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4-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感恩我学习,请师兄继续贴出法乳
发表于 2010-4-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ihoo2000 于 2010-4-6 08:41 发表
师兄,那应成成派的果般若波罗密多是指什么啊?还有因般若波罗密多是指什么啊?  学习中。。。。

1.剪貼:
「般若波羅蜜多」字面上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但是字面上的意思常常跟實際的意思差很多。「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指的是遍智。又,問:智慧到彼岸中,「彼岸」是什麼?此岸又是什麼?彼岸不是指輪迴、痛苦的彼岸,如果說是輪迴、痛苦的彼岸,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就會包含聲聞果、獨覺果、佛果;但是「般若波羅蜜多」是佛果,所以要說是所知障的彼岸。「般若波羅蜜多」中,「智慧」即懂空性的智慧,所以是以了解空性的智慧度到所知障的彼岸。至於「到彼岸」的解釋就有很多種,以坐飛機去美國為例,有說包含了將去和已到美國,都可說去美國,另一種說法是已到了美國才是去美國,所以「到彼岸」指的到底是現在度還是已經度?此處是以自續派的立場,所以是已經度到彼岸才稱為「度彼岸」,所以「度彼岸」只有佛才有。以應成派的說法是,正在度與已經度都是「度彼岸」,所以大乘見道以上現證空性的智慧都稱為般若波羅蜜。總之,以後有人問: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可以答:大乘見道以上現證空性的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說法是依應成派的說法而說。若答:佛陀現證空性的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是依自續派的說法而說。現在有人把一些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等都說成是般若波羅蜜多,這是現代文化的說法,是錯誤的。

2.那得去問寫筆記者。我聽過的是"道波羅蜜多"

3.我的意思是,法王應該不會在這邊夾說自續的見解,除非祂是在解釋"波羅蜜多"。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10-4-7 16: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与佛有约』·论坛二 资料下载
http://www.shanzhishi.com/bbs/vi ... &extra=page%3D9

【精】『与佛有约』·论坛三 资料下载
http://www.shanzhishi.com/bbs/vi ... &extra=page%3D9

【精】『与佛有约』·论坛四 资料下载
http://www.shanzhishi.com/bbs/vi ... &extra=page%3D9

其他善知识开示的音频、文字版善知识论坛中都有提供下载
『与佛有约』论坛系列讲座文字稿
http://www.shanzhishi.com/bbs/vi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jingang1209 于 2010-4-7 17:34 编辑 ]
发表于 2010-4-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win2 于 2010-4-7 16:05 发表

1.剪貼:
「般若波羅蜜多」字面上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但是字面上的意思常常跟實際的意思差很多。「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指的是遍智。又,問:智慧到彼岸中,「彼岸」是什麼?此岸又是什麼?彼岸不是指輪迴、 ...


在这里法王说到:「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指的是遍智。遍智指的就是佛心相续的智慧。
发表于 2010-4-8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唐多 于 2010-4-7 17:16 发表


在这里法王说到:「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指的是遍智。遍智指的就是佛心相续的智慧。


在本文搜尋"遍智"的關鍵字,找不到。
发表于 2010-4-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win2 于 2010-4-8 08:36 发表


在本文搜尋"遍智"的關鍵字,找不到。


弟子的师父在讲此文的时侯,由于我们这些弟子对佛学基础的知识比较无知,凡是我们不懂的地方师父都会尽力为我们做讲解。这位师兄的记录只记述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并不全面。至于遍智是不是佛心的相续?请师兄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于 2010-4-8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唐多 于 2010-4-8 13:48 发表


弟子的师父在讲此文的时侯,由于我们这些弟子对佛学基础的知识比较无知,凡是我们不懂的地方师父都会尽力为我们做讲解。这位师兄的记录只记述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并不全面。至于遍智是不是佛心的相续?请师兄 ...


1.我只看到"筆記",接下來是大大的標題"四種般若波羅密",這個跟我的理解不同。
2.寫著就想到,這不是講中觀應成見解的書嗎?所以就說了,那是自續的見解。
3.因為寫了2,又想到,法王會在這裡講這個嗎?印象中是沒有的。好歹,我也翻過這本書。

因為我說了,宗義間對波羅蜜多的界限不同,然後有人問我:應成派的是什麼。我就去剪貼。

我從頭到尾沒有質疑"遍智是不是佛心相續中的智",這個是老兄您自己的理解強加給我的。就好像有人說:這條路可以到北京,我說有很多條路可以到北京,您老出來說:你講講為什麼搭飛機不能到北京?這樣要我說什麼...@#$%

算我不識相是誤闖他門,您們自己討論吧。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10-4-8 16:1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3 12:01 , Processed in 0.03744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