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和藏文的sprul sku,在词义上没什么关系。故乡说得对,《入菩萨行论》是बोधिचर्यावतार(Bodhicaryāvatāra),《入中论》是मध्यमकावतार(Madhyamakāvatāra)。藏文用来对译avatāra的词是spyod pa la ’jug pa(入),而不是sprul sku(化身)。
spyod pa la对译梵文ava(向下)前缀,jug pa对译词根√tṝ。梵文√tṝ的本义是渡河,引申义是“渡过”、“越过”、”达到“,加了ava,在”达到“之外就又有了”进入“、”跳入“、“降”等含义。的确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当中,这个词更被强化了”降临“的含义,因此语意上接近佛教的”化身“。但是”化身“佛教用的词是निर्माणकाय(nirmāṇakāya),这个词才是藏文sprul sku的源词。sprul(化)对译nirmāṇa,sku(身)对译kāya。这里nirmāṇa的词根形式是nir-√mā,意思是”创造“、”变化“、”幻化“。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化身“。
总之,外道的用词跟佛教的用词,其实有很多在梵文巴利文文中是不太一样的(可能是因为佛教故意要显示出与外道某种程度的不同)。比如在这里,一个avatāra和一个nirmāṇakāya就显示出来佛教和外道的用词差别。avatāra虽然在含义上跟佛教的化身类似,但照字面应当翻成”能降临“、”能进入“、”降临者“、”进入者“等。(动词词根元音三合,后面加a或aṇa,都表示主动)而”化身“词义上强调的乃是”变化“。两者很不相同。藏文文献大多是根据《翻译名义大集》,严格照佛典翻出来的,所以它继承的是佛教的一套术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