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74|回复: 11

聆听至尊多识仁波切教诲笔记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二、关于翻译</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SPAN></FONT>&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对于学习藏传佛教的汉族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的障碍。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少量汉译的藏传佛教经论,但远远不能满足汉族学习者的要求。况且这些汉译经论大都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能完全理解的白话文体,这就给广大汉族佛教徒学习藏传佛教带来极大的不便。就此问题,我请教了多识仁波切,下面是仁波切对翻译的一些观点。</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仁波切说:“藏文佛教经典本来没有文言文和口头语的差别,对藏人来说,只有佛教术语的理解上的障碍,这是一切学科的共同现象,没有普通词语和文字上的障碍。但对学习藏传佛教的不同语种的民族来说就是语言文字的障碍。有许多有志于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因语言和文字的障碍而被拒之门外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有些人为了掌握语文工具,深入藏区,消耗了大半生时间,但藏语文水平赶上母语是藏语的藏人水平者却寥寥无几,因此在经文的理解上所带来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后一种如古文旧辞对现代华人造成障碍的情况。汉唐时期翻译撰写的汉语系佛教经文用文言古语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对古人无可厚非。但对现代人来说以古文形式存在的佛经,对学习和解读上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消除不同语种中的障碍最有效的办法是翻译,消除汉语古文和口语之间的障碍也除了注释和译解没有别的办法。过去在汉文佛经的白话翻译和词义注解方面台湾佛教界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卓著,但把所有的佛典和古文献资料翻译成现代口语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同时,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方面存在的误区也是翻译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本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是原意的等效翻译原则</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达</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是传情达意,是可理解性原则,“雅</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是美学要求。一般的译文需要具备前两条,诗体偈颂文必须具备第三条。有的人主张佛经译文要保持“之乎者也”的古文形式。说穿了,就是不但不愿撤除汉文佛经与现代华人中间横隔的高墙,反而想在藏传佛教与使用汉语的人群中间筑起一道新的高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少数精神贵族的专利。</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但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和准确把握原意。除此而外,佛教经典和著作还有一条面向广大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我在翻译工作中坚持打破佛经翻译方面的陈旧模式,尽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名相词汇,以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准确表达原意和藏语的表情修辞特点。这一点可以算作我的译文和著述的特点。</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我不想充当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开悟者”“和“成就者”之类的虚假的光环作衬托的虚伪角色,也没有所谓佛菩萨显灵传授,或梦中、定中获得的传授,只有凭藏传佛教优越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特殊机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勤奋学习所获得的沧海滴水知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在有生之年,在继承和发杨佛教纯真教义方面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众生提供一些精神的“绿色食粮”。</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o:p></o:p></SPAN></FONT></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方正中楷繁体; mso-asci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 mso-font-kerning: 1.0pt; mso-hans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 mso-bidi-font-family: &#39;Times New Roman&#39;;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face="宋体, MS Song">&nbsp;&nbsp;&nbsp; 通过这类工作若能使一部分众生的心灵荒原,受到佛法智慧甘霖的滋润,便是我平生的最大快乐!”</FONT></SPAN><BR>
发表于 2005-3-1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礼多识佛爷∶</P><P>佛爷说得太到位了!其实竖排的佛经与繁体字,也给大家造成影响.感谢师兄也问到了点子上.</P>
发表于 2005-3-1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不是不能表达,是翻译的人水平太差,如果是证悟的人翻译,还是能表达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披发头陀</B> 发表于 <I>2005-3-15 11:25:27</I> :<BR><P>个人感觉白话文+简体字有时无法完整的表达佛经的原意</P><HR></BLOCKQUOTE>呵呵,我觉得没有白话文不能表达的问题,只有不会表达而已。
发表于 2005-3-1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所谓标指指月,文字是种载体,佛法最善于因人施教,善巧方便,若横排与白话适合当前的众生,又何乐而不为!但我也很爱竖排繁体,自有一番韵味。</P><P>佛法有些东西是决不动的,就算是外在形式也不能动,内发于外也;</P>
发表于 2005-3-1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相上,也就是法相名词上还是应该遵循原来汉传的说法,文句结构上不妨白话。
发表于 2005-3-16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人喜欢白话,有人喜欢文言</P><P>有人喜欢小说,有人喜欢诗歌</P><P>有人喜欢横排,有人喜欢竖排</P><P>各尽其用各得其所吧。</P><P>说实在,要不是几场的革命割裂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现在习惯的恐怕还是“之乎者也”,hoho</P>
发表于 2005-3-16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披发头陀</B> 发表于 <I>2005-3-15 11:25:27</I> :<BR><P>个人感觉白话文+简体字有时无法完整的表达佛经的原意</P><HR></BLOCKQUOTE><P>&nbsp;</P><P>也许倒不是能不能完整表达原意的问题。</P><P>人人可以不费力气看懂,只能说有利于推广普及。至于结果会如何,不必太乐观。</P><P>就算藏文经典是用白话的,能看书的藏人又有多少?有文化的藏人又是否个个看得懂佛经的意思?</P><P>既然佛法是要用心钻研的,而为了钻研佛法,文化也是需要认真学习的,那何妨再多做一点——学好文言。</P><P>呵呵,迷信白话和迷信文言都不对。</P>
发表于 2009-4-2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9-4-4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生世世 顶礼至尊文殊诸大宝恩师(至尊多识仁波切恩师)!!!

        “消除不同语种中的障碍最有效的办法是翻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原意的等效翻译原则,“达”是传情达意,是可理解性原则,“雅”是美学要求。一般的译文需要具备前两条,诗体偈颂文必须具备第三条。”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和准确把握原意。面向广大群众,方便群众。”
        “在翻译工作中坚持打破佛经翻译方面的陈旧模式,尽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名相词汇,以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准确表达原意和藏语的表情修辞特点。这一点可以算作我的译文和著述的特点。”
        “在有生之年,在继承和发扬佛教纯真教义方面想做点 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众生提供一些精神的“绿色(精神)食粮”。

          通过这类工作 若能使一部分众生的心灵荒原,受到佛法智慧甘霖的滋润,便是我平生的最大快乐!”

祝愿自他一切有情(因此) 吉祥如意。
发表于 2010-2-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至尊多识仁波切教诲笔记之二
二、关于翻译



对于学习藏传佛教的汉族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的障碍。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少量汉译的藏传佛教经论,但远远不能满足汉族学习者的要求。况且这些汉译经论大都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能完全理解的白话文体,这就给广大汉族佛教徒学习藏传佛教带来极大的不便。就此问题,我请教了多识仁波切,下面是仁波切对翻译的一些观点。



仁波切说:“藏文佛教经典本来没有文言文和口头语的差别,对藏人来说,只有佛教术语的理解上的障碍,这是一切学科的共同现象,没有普通词语和文字上的障碍。但对学习藏传佛教的不同语种的民族来说就是语言文字的障碍。

有许多有志于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因语言和文字的障碍而被拒之门外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有些人为了掌握语文工具,深入藏区,消耗了大半生时间,但藏语文水平赶上母语是藏语的藏人水平者却寥寥无几,因此在经文的理解上所带来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


后一种如古文旧辞对现代华人造成障碍的情况。汉唐时期翻译撰写的汉语系佛教经文用文言古语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对古人无可厚非。但对现代人来说以古文形式存在的佛经,对学习和解读上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消除不同语种中的障碍最有效的办法是翻译,消除汉语古文和口语之间的障碍也除了注释和译解没有别的办法。过去在汉文佛经的白话翻译和词义注解方面台湾佛教界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卓著,但把所有的佛典和古文献资料翻译成现代口语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时,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方面存在的误区也是翻译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原意的等效翻译原则,“达”是传情达意,是可理解性原则,“雅”是美学要求。一般的译文需要具备前两条,诗体偈颂文必须具备第三条。

有的人主张佛经译文要保持“之乎者也”的古文形式。说穿了,就是不但不愿撤除汉文佛经与现代华人中间横隔的高墙,反而想在藏传佛教与使用汉语的人群中间筑起一道新的高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少数精神贵族的专利。

但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和准确把握原意。除此而外,佛教经典和著作还有一条面向广大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

我在翻译工作中坚持打破佛经翻译方面的陈旧模式,尽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名相词汇,

以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准确表达原意和藏语的表情修辞特点。

这一点可以算作我的译文和著述的特点。

我不想充当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开悟者”“和“成就者”之类的虚假的光环作衬托的虚伪角色,也没有所谓佛菩萨显灵传授,或梦中、定中获得的传授,只有凭藏传佛教优越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特殊机遇 ,勤奋学习所获得的沧海滴水知识。

在有生之年,在继承和发杨佛教纯真教义方面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众生提供一些精神的“绿色食粮”。

    通过这类工作若能使一部分众生的心灵荒原,受到佛法智慧甘霖的滋润,便是我平生的最大快乐!”



[ 本帖最后由 酒囊饭袋 于 2010-2-23 13:19 编辑 ]
发表于 2010-2-2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拙见, 在谈关于翻译的"白话"与"文言"的问题之前, 可能有一个问题, 需要先解决, 既"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  这个"社会阶层的利益立场"问题解决后, 能共许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白话"与"文言"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了.

依我个人浅见, 技术上来说"白话"与"文言"并不是"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敌对关系问题, 而是那种"君臣佐使"的主次配伍关系问题. 针对具体的问题, 解决方法可以不同. 比如仪规可以以"文言"为君. 大论典可以以"白话"为君.


附录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gxy2.html

...

总有朋友要我开列书目,今天就以推荐几本书结束吧。

2009年,我给当代语文学会名师班隶属于我名下的学员,开列了5本阅读书:1、阿普尔《被压迫者的声音》,华东师大出版社08年9月版。2、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02年1月版。3、朱良志《扁舟一叶》,安徽教育出版社06年8月版。4、陈平原《大学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09年5月版。5、吉田兼好《徒然草》,版本不限。以上5本书,任选3本阅读,并至少写一篇读书报告。

我开列的这5本书代表了5种书,合起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框架模型。其中第一本书,讲的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理想的答案似乎是,我们的教育是为所有人的。但如果我们止步于这个答案,那么这个答案就是虚伪的甚至是杀人的。所以必须强调,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为被压迫者。大规模地从精神上解放了被压迫者,那么也就等于同时解放了压迫者,让囚犯和狱卒共同奔向自由的田野。在当今这个号称民主的时代,我们恰恰听不到被压迫者的声音,所有的发声媒介,都被人尽可夫的“民主”给买通和操纵了。偶尔电视记者把话筒对着被压迫者时,那些可怜的草民却不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已经被长期的教育剥夺了发表自己心声的能力,他们除了“现场直憋”,就只会用统治者的语法、统治者的表情非常逼真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扫除这吃人的筵席,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任务。当代人如果不理解鲁迅,是无法理解孔子耶稣和释迦牟尼的。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筵席上,吃人的节目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加技巧化了。正如春晚上那几十道精心打造的菜肴,在我看来,一碗碗端上来的,都是十三亿人民的血和泪。

所以,尽管我不喜欢基督教,我也常常悲鸣一声:“阿门。”

...

附录二:
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0190/70197/70350/4950573.html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毛澤東  (偶 插一句话, 1925-1893 = 32 岁, 才32 岁啊)

附录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07093.shtml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6-17 16:20 , Processed in 0.03574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