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3-9-28 01:33

圓寂、入滅、往生

本帖最后由 伐折羅伊喜伐羅 于 2013-9-28 01:59 编辑

近世以來,我國佛教界(甚至已經由教界瀰漫到了世俗社會)有一種風氣:只要是僧人乃至有影響力的大居士去世,一律稱為“圓寂”“入滅”。只要是人死(不論善惡賢愚,內道外道)一律稱為“往生”。
個人以為,此種說法,不但於教理無據,甚至可謂惡俗。
圓寂及入滅,都是涅磐的意譯。四果聖者色身死亡之後,不再受後有,入無餘涅磐,可以稱為圓寂或者入滅。故而此種稱呼,只能用於公認的阿羅漢。如今凡是僧尼捨壽,都說是圓寂、入滅。難道說時近末法,國在邊地,反而所有的出家人全都是阿羅漢?這明顯與經論授記不合。再說我們凡夫,如何認證阿羅漢呢?把這樣神聖崇高的名詞用來做人情,不但是惡俗,甚至可能涉及妄語,很可能有不善的果報。
至於稱人死為往生,至少有四種過失:
一,若此人確實是四果聖者,入無餘涅磐,那說他往生,就成了誣衊聖者。
二,若此人根本不信佛,甚至信仰其他宗教,那麼佛教徒說他往生,按照世俗的道德和習慣,未免引發遺族的不滿。似乎佛教徒將自己的宗教觀強加於人。
三,若所言往生,是指生往某一道,某一世界,而死者也確實不是四果聖者,那麼這麼說雖然於教理無傷,卻可謂一句廢話——既然沒有解脫,自然要受生,何消言得。
四,若所言往生,特指往生某一淨土,或者西方阿彌陀佛國。那麼我們又是甚麼人,有甚麼資格斷言其往生?拿“往生”兩個字做人情,不知言知,未見云見,瞎說一氣,即使有“安慰遺族”的良善發心,又豈能避免過失呢?


喜乐地 发表于 2013-9-28 01:54

这话爱学习的都明白是实话,不过别在外面说。与人民为敌都没好下场,无奈!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9-28 01:54

師兄建議用什麼稱呼替代呢?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3-9-28 02:04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9-28 01: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師兄建議用什麼稱呼替代呢?

若不考慮世俗人情,其實直接說“死”就可以。哪怕四果聖者之入涅磐,說是“死”也並無過失,因為依照世俗共許的死亡定義,他們確實死亡了,(色身分解、毀滅了,不再以‘活人’的形象出現了)。聖者尚且可以說死,何況凡夫呢?
若考慮世俗人情,隨順世間一般稱呼就好。比如逝世、去世(這一期的生命,作為我們所認識的這個特定的人,確實從此世間消逝了,離開了)。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3-9-28 12:59

千错万错,马屁不错

缘起除障 发表于 2013-9-28 13:51

也不一定是都去净土啊

王曰:“师去何地?空行刹土耶?西方净土耶?抑重返娑婆耶?”
  师曰:“俱非,我将去他世界,有佛法可闻,人寿二千岁。以二千年时间,足供我修密乘得无上成就而有余,我何必久恋于此,顾汝亦不久于人世,我去后不久汝亦当去矣。”

《普钦上师传》

cunzhang 发表于 2013-9-28 16:45

中阴过后总要往到一个地方生存。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10-1 16:05

披发头陀 发表于 2013-9-28 04: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往生不就挺好嘛。。。又不一定是往生净土

往生是挺中性的, 其實佛教人士用"死"反而會有點歧異. 跟世間無神論者的"死"的概念相混淆.

永真 发表于 2013-10-1 16:19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10-1 16: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往生是挺中性的, 其實佛教人士用"死"反而會有點歧異. 跟世間無神論者的"死"的概念相混淆.

“往生是挺中性的”求出处。

《佛学大辞典》对往生的释义:
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10-1 18:25

永真 发表于 2013-10-1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往生是挺中性的”求出处。

《佛学大辞典》对往生的释义:


在佛經中"往生"用在非往生淨土中的例子有:

雜阿含經曰: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分別善惡報應經曰: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見兜你野子鸚鵡長者遠來已不?」
諸比丘言:「唯然已見。」
佛告比丘:「今此長者身謝命終,如捨重擔往生天上,因於我所歡喜踊躍,發誠諦心獲報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而說頌曰:
「此一數取趣,發心見我喜,命終往生天,如捨於重擔。
若於說法師,如來及比丘,暫時心歡喜,獲果亦如是。」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於是輸迦長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歡喜無量,種種稱讚歎未曾有。

這裡提到的兩個例子中"往生"有往生天道或人道, 並非單指投生淨土.

河流 发表于 2013-10-1 19:02

本帖最后由 河流 于 2013-10-1 19:06 编辑

似乎也可以用捨報,而且聖俗俱可通用
相較於"往"生有於此沒而於彼生之意,「捨報」意思似乎更專注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上
【例】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呪經》:
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乘大寶宮天女侍從。前後圍繞縱逸嬉戲。與諸妓女共相娛樂。時夜後分忽聞空中有聲喚言。善住天子汝從今數。却後七日汝當捨報。墮於閻浮作七種畜生。常食穢惡不淨之物。

《佛說隨勇尊者經》:
爾時尊者舍利子,即說伽陀曰:
「智者善行於梵行,  復常善修正道因,
 臨捨壽時喜心生,  如重病人得輕差。
 智者善行於梵行,  復常善修正道因,
 臨捨壽時喜心生,  猶如棄置惡毒器。
 智者善行於梵行,  復常善修正道因,
 能頴脫於捨報時,  如人出離於火宅。
 智行梵行修正道,  悉觀世間如草木,
 都無義利無所成,  畢竟一切無繫著。」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五:
爾時師子即往象邊告言。此諸商人。今被蟒蛇圍遶欲食。汝能捨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師子答曰。我須上汝頭上。後脚捉頭。以我雙爪。打彼蛇腦。後之兩足。入汝頭中。汝當必死。我打蛇腦。蛇當定死。其蛇口吐毒氣。我亦應死。象曰。且為利益拔濟多人。寧顧身命。時師子王昇象頭上。擲身打彼蟒蛇。師子按足。象便命過。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氣。師子身亡。三箇一時並皆捨報。諸商人等遂全身命。

永真 发表于 2013-10-1 19:02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10-1 1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佛經中"往生"用在非往生淨土中的例子有:

雜阿含經曰:


“七有天人往生”的往生,是往返投生。是说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即便往生不单指往生净土,也是往生善趣吧?如果说中性的话,也可以包括往生恶道,但是有没有往生恶道的说法呢?

缘起除障 发表于 2013-10-1 19:13

往生这个词义很广,不单指生极乐世界,大藏经第 03 册 No. 0175b 佛说睒子经
毒虫所见危害;若我寿终为其作子,供养父母终其寿。’即便往生盲父母家,为其作子。

大藏经第 01 册 No. 0024 起世经
念。我于今者应行十善。以是因缘。我身坏时。当得往生郁单越中。彼处生已。住寿千年不增不减。

大藏经第 03 册 No. 0191 众许摩诃帝经
昧观彼憍答摩往昔之事,世界坏时,彼诸众生命终之后,而得往生遍静天中;生彼天已

河流 发表于 2013-10-1 19:25

本帖最后由 河流 于 2013-10-1 19:26 编辑

缘起除障 发表于 2013-10-1 19: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往生这个词义很广,不单指生极乐世界,大藏经第 03 册 No. 0175b 佛说睒子经
毒虫所见危害;若我寿终为其 ...
但永真師兄的質疑是:
往生一詞依據現行用例似乎只見於"投生"三善趣

師兄所舉之例也只有往生人、天二道
現在該釐清的是:有沒有"往生惡趣"的說法
否則不能定調「往生」一詞係中性而且能普遍適用之表述「死亡」用詞

雲水行 发表于 2013-10-1 20:05

永真 发表于 2013-10-1 13: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七有天人往生”的往生,是往返投生。是说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 ...

在佛經原文中, 生往惡趣一般是用"墮入".
個人認為"往生"跟12樓師兄提出的"捨報"一詞相比, 是不夠中性的, 但詞義來說有更正面的意思.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圓寂、入滅、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