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27|回复: 10

多识仁宝哲《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开释(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一) <BR><BR><BR>《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讲记) <BR><BR>多识仁波切译讲 <BR><BR>前言 <BR><BR>在正式传法之前,我先给大家念一段文章,这本书是加拿大的弥勒若巴喇嘛写的《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弥勒若巴喇嘛既精通当代科学,哲学,又曾受教于包括法王在内的多位藏传佛教上师,并因此潜修无上密法获得殊胜的内证成就。可以这么说,他几乎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著名的西方学者亲自学习藏传佛教得出的结论 ,对我们有教益。 <BR><BR>本书“序言”中说:“我在一个基督教的环镜长大,幼时曾为祭坛辅祭。稍长之后,加入唱诗班。然而,基督教义既不具哲学性,也不具知识性,只是一个供人信仰的宗教,不是相信就是拒绝,似乎没有中间地带,也几乎从不强调原因或是经验。如此一来,每当对这个体系产生质疑时,最终只有更多的疑问,而不会有解答。…… 不过,就长久以来的情况看,它禁不起任何文化的冲击。因此,这让我变的非常沮丧。” <BR><BR>“在末法时代,当上师们一一逝去后,伟大的菩萨,会以书籍的形式出现,并为这个世界带来快乐和光明的音讯,” <BR><BR>“最后,我在喜马拉雅山总共住了十二年,受教育于二十五位佛教大师门下。我并不愿意称自己了解佛陀教诲的一切,但是,至少拥有相当完整的基础。在这十二年当中。我将过往许多伟大经师所提倡的研读,禅坐,观想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方法,融会贯通,并且在观想中,培养出每日灵修,以及偶尔加强反省的习惯。” <BR><BR>“在那段日子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佛教的智能和神奇,在我身上造成奇迹,将我的灵性从平庸世俗的贪嗔和轻忽中,转换成如佛陀教诲般的温和,沉潜。我的灵性因而变得更有力量,更清澄,无所不在。…… 父母亲给了我世俗生命和肉体,而上师却将他培养成一艘充满纯净的喜悦舰船。” <BR><BR>“在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美丽事物,但其中之最,唯有佛法,因为它是让我们洞悉所以真理的珍宝。虽然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经师,但是,在这个世界,就属佛陀的地位最崇高,他授以因果经验给众生,同时还赐予许多有用的东西,其中最有利的,当属于实心灵的知识,它不仅有益于今生,更扩及来世。虽然可以追求许多有益的目标,但最重要的莫如从事研读,禅坐和观想三个阶段的修行,这些能引导我们从初喜到俱生喜。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良药,其中最具治疗效果的,莫过于发自研读,禅坐和观想的智能,它医治了众生身体和心灵的所以疾病和痛苦。” <BR><BR>佛法的殊胜,正如弥勒若巴喇嘛所说:“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很多,其中佛家是最好的。”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教有这样的正确认识!佛法是“医治众生身体和心灵上的所有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药”,所以在学法之前,首先应该端正我们听法的动机,以病人求医的心态拉聆听教法。 <BR><BR>正文 <BR><BR>今天我给大家传的上《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原名是《深道上师瑜伽》,也叫《格鲁派大手印》。“深”是深刻;“道”是道路;“深道”是指无上密;“乐空不二法”是八万四千法的精华,所以法本中“乐空不虚二空之中普贤供云密布中”这一句的关键词就是“乐空不二”。 <BR><BR>这部仪轨是四世班禅&#8226;洛桑曲吉赞大师所造,“班禅”的意思就是“伟大的学者”。这个传承在宗喀巴大师时是保密的,一直只是一个口耳相传的“无字经”。 <BR><BR>宗喀巴大师有成千上万的弟子,但只有克珠杰与降巴嘉措两个心传弟子得到了这部无上瑜伽密法的传承。据说,宗喀巴大师白天给大众弟子讲经,晚上把克珠杰叫到自己房间,关上房门在灯下独传。降巴嘉措是宗喀巴大师八大弟子里的第一个大弟子,他的证镜几乎和宗喀巴相等,经常和文殊菩萨见面,请教一些法事。宗喀巴起初看到文殊显现却听不懂文殊说的话,是请降巴嘉措当翻译后才慢慢地听懂。降巴嘉措继承了宗喀巴密法的修持传承,以后隐姓埋名在深山修行。 <BR><BR>此法传至四世班禅时,大师担心后世会失传,遂悲心切切整理成文字的形式。这个法本极其详尽地讲述了上师供所有的修法,将菩提道次和密宗道次的内容全部都包括进去了,修此一法等于是显密双修。 <BR><BR>为了让大家容易看懂,我最近新做了翻译,就是诸位手里的这个本子。 <BR><BR>此法共讲了三方面的内容:1 法的可靠来源;2 法的殊胜之处;3 具体修法。 <BR><BR>第一部 法的来源 <BR>皈依其恩无比诸贤上师,祈求永远摄持。 <BR><BR>皈依、祈请上师。每一部经典开明义就是对上师敬礼。《菩提到次》开始便讲亲师法,“亲近善知识,是入道之门”,也说明这部法来源于其恩无比上师,是上师传下来的,不是自己凭空捏造。宗喀巴大师有很多上师,其中作为人的上师有30多位,还有作为佛的上师,比如文殊菩萨。中观的诸多问题、无上密的五次第等都是宗喀巴大师请教文殊,文殊菩萨亲口所传。 <BR>第二部分 法的殊胜 <BR>依其能使三身之大乐,以及普通悉地刹那间,生成如意圆成之大宝,持金刚尊我向您顶礼。 <BR><BR>这四句出自续部灌顶仪轨,是把自己的上师和金刚持看作一体而敬礼。意思是:皈依投靠象如意宝一样的上师,能够使自己获得三身之大乐。 <BR><BR>“三身”指佛的法、报、化身,也就是成佛的最高成就,“大乐”,指苦海中众生解脱成佛是无比的快乐,这个乐相对于世间之苦。“三身之大乐”是不共悉地,唯有佛有,世俗众生是没有的,十地菩萨也不具备。“悉地”就是成就。“普通悉地”既“普通成就”,指诸多神通,如:消、增、摄、杀四成就、八自在等。《大威得之光》里记载的热罗上师种种神通都是普通成就。普通成就外道也有。“如意圆成“是指能心想事成,”“圆成”是指圆满解脱、成佛。“如意宝瓶”是传说中的宝瓶,拥有这种宝,想吃的有吃的,想穿的有穿的,世间财富、权利等一切,想的时候都会得到到。上师就是这样的如意宝,依靠殊胜的上师刹那间可获得普通成就和三身成就。“持金刚”指的是密法教主,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传密法时化现的本尊身,真正的持金刚就是密集金刚。 <BR><BR>佛陀第一次传密法时是在乌杖焉国(约今阿富汗)。有一天,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看到天上有许多黄色雁子,从南方飞来,飞得很高,过一会儿又飞回去了。国王很奇怪,问身边有学问的大臣:“这是什么雁子?怎么没有见过?”“这不是雁子,这是印度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五百罗汉弟子应供后又飞回来。”“我能请他们来供应吗?”“当然可以,你只要用意念就可以请来。” <BR><BR>于是,国王设香案、摆供品,面向印度方向诚心祈祷,请求佛陀明天中午到王宫来应供。第二天中午,佛陀与弟子们果然按时来到王宫受供,待用完斋,国王感叹到:“佛陀呀,你太神奇了,您这样的成就是怎么得到的呢?”佛说“要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就得象我这样出家,放弃欲望,放弃欲望,放弃王权与财富,出家修行。”“这样子我做不到,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就?”国王问。“怎么个方便法?”“就是我一切跟现在一样,既当国王,享受权利财富、荣华富贵,又能得到象您那样不可以思议的成就,可以吗?”“可以。”佛说。国王一听非常高兴。于是,佛就化成了密集金刚坛城,化现了以金刚持为主的三十二佛,讲了《密集主续》。——这在《大藏经》中记载。 <BR><BR>佛陀传密法是在成佛第二年,那年佛陀36岁。佛还化现出象山一样高的米堆塔(拒考证是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海岛上)传了时轮法,进行了大威德金刚等的灌顶。——这些在藏传经典中都有记载。 <BR><BR>现在有些人认为密教在七世纪才出现,不承认密教是大乘教,甚至小乘教连大乘教都不承认。否认《般若经》是佛说,更有甚者,认为“有了大乘教,真正的佛教就没有了。”说什么“密法之兴,佛教之灭”。纯粹是毫无根据的瞎说!我们要分清是非,关键是依据经典资料,有资料可证。 <BR><BR>密法为什么没有在佛陀时代公开流传?因为密法是密传、密修、密成就,当时连大乘教的弟子都很少,大乘菩萨教的起点很高,只有高层次的弟子才能接受大乘佛教思想。佛陀说法时也有菩萨弟子,而结集经典的是大迦叶等小成弟子。汉族俗话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下里巴人”是通俗的、一般的东西,“阳春白雪”指高层次的音乐,一般人听不懂。所以当时小乘弟子较多,大乘没有普及。后来,小乘教曾三次冲击,消灭大乘佛教,直到龙树菩萨出现,从理论上完整解释《大般若经》,阐发大乘佛教思想,才逐步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振兴起大乘教。 <BR><BR>密法是大乘教的更高层次,可以说是大乘教的尖端,这只有在研究了般若、华严这些经典以后才可以知道,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显宗的般若、中观在见悟道、成佛时,对于如何破除两种障,如何成佛等深层次问题,般若乘总让人觉得不完全,有缺憾,好象隐藏着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如电脑上看到隐蔽程序一样,必须要把它打开才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密法的大乐智慧才能彻底破除细分障碍,这也是密法之义。一世嘉木样的教派理论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密法的高深就在破障问题上,显宗理论只能破除粗分所知障,细分所知障破不掉。 <BR><BR>再说,显法和密法是相对的。显宗里有密法,菩萨戒里说到对初学者不能讲空性,空性就是密法。佛在第三次转法轮时讲《解深密经》,就是讲这个空观,这叫做“深层密意”,它是不可思意、不可以言传的东西。《解深密经》是唯识宗的主要理论依据,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论》被译成藏文后,宗喀巴大师非常佩服,解释了不了义时的一个依据就是《解深密经》。 <BR><BR>为什么不能讲空性?因为这个高深的妙理,很多人听了理解不了,会产生许多邪见,认为“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不作恶也不行善,坠入顽空的思想。 <BR><BR>密法上师总称为“金刚持”、“法王”,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自己的传密上师就是金刚持化身。依止上师的重要性,既非后人牵强附会捏造出来的,也不是做上师的人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编造的,是《华严经》、律部里所说。各种戒律,只有具戒体的活人——肉身人来传。文殊菩萨现身传法,不能传戒。当然菩萨戒也有一个特许:在一些边远地区或佛教遭到毁灭,没有人传戒的情况下,在佛前可以受戒,但居士戒、比丘戒、沙弥戒不行,戒脉必须来自上师。还有一个“悟”的问题,佛的智慧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是有传承的。 <BR><BR>所以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参拜,亲近上师。每一个上师把自己专长的那部分教给善财童子,然后指点他说:“我只知道这些,至于其他的事情,你再找某某上师”。所以他的觉悟不是得自一个老师,而是接受了很多师父口耳相传传下来的法脉,最后才得到证悟。这是大乘显宗经典的例子,在汉族佛教里也很有名。密法续部里这种例子就更多。 <BR>显宗经典可以自学自修,密法则绝对不可以。“随许或者灌顶,是入法之门,”没有这两条,连密法门都进不去。 <BR><BR>三法门:皈依——入佛法之门;发心——入菩萨乘之门;灌顶——入密乘之门。 <BR><BR>比如你到其他国家去,必须先通过海关,自己的身份证等要带齐全才能有资格进去。所以,必须取得灌顶资格才可以进入密宗之门。灌顶的资格从那里来?只能从上师那里来。因此,上师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上师法是诸法之本。 <BR><BR>本来,学术性讲座,每一个经典来源、出处都要讲清楚。这里因为时间关系,理论上不多讲,只讲仪轨修法的要点。 <BR><BR>总之,藏传佛教特别是宗喀巴的经典仪轨,每一句话都有来源。来源那里?“一切江水来自雪山,诸法之源来自佛陀。”根源是佛陀。不是说中间突然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创造了一个法。只是气功师才这样说。有没有根源,是真法和假法的区别,如果无法证明其真假,是否捏造等,一般正规的学术上都不予承认。藏传佛教中,特别是格鲁派、萨迦派这些重学术的派别,就连掘藏都不承认。甚至有些红教大师对掘藏也有疑问,所以必须与续部、经典没有冲突,有根据可找,如完全自立门户,一般不予承认。过去藏传佛教里有一句通俗的话:“印度人会造经,藏族人会造论”, 指的就是有人造假。所以讲法时就要探源,为了保证法的纯洁性,必须从源头来研究、考察、论证。 <BR><BR>宗喀巴法流的传统有三:1.由释迦佛传到文殊诸菩萨,文殊菩萨又传到龙树菩萨,一直传下来的“深密”;2. 释迦佛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再传到无著菩萨,到以后形成的“广行般若”;3. 文殊现身而传的“径传”法。 <BR><BR>具备这三种传承的阿底峡尊者到藏地传法约十七年,最后将道次第著成《道灯论》,这部论如《佛教理框架》一样,粗线条的勾划出了三乘佛教。后来,他在给弟子门传法的时候讲解的更详细些,被整理成《道灯论》。宗喀巴大师著作《菩提道次论》时,以《道灯论》为框架增加了许多论证性新内容,引经据典、推理分析,很详细地讲述了三主要道,而且还补充了密法的内容。 <BR><BR>菩提道次和密法的修持体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法。“菩提道次”一开始就是亲近上师;“密宗道次”灌顶须依上师;密法十四条根本戒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师戒,如果违背了上师或者与上师闹矛盾,其他的戒都是无效的,也无法恢复,诸戒之根本就是上师戒。就象居士戒、菩萨戒的根本是皈依三宝,如不皈依三宝,其他戒持得再好也不是佛教徒。其他外道和基督教、印度教等也都是十善戒,基本内容相似,区分内外道就在与有没有皈依三宝。所以,依止上师修上师供依法,是非常重要的。 <BR><BR>有源弟子所求诸乐利,修造良方不二胜法门。 <BR>经续先圣密传莲池中,所得艳丽花环做胸饰。 <BR><BR>“利”就是二利:利自、利众。利自就是自己修炼成佛解脱,利众就是利益众生。二中利的结果是“乐”,利乐众生。“修造良方不二胜法门”,能够获得两种利乐的修造法门有八万四千,有显法、密法,但没有第二个法超过上师法。上师法是不二的,独一无二的法门,没有任何法能与之相提并论。 <BR><BR>“上师供仪”是诸法荟萃。三藏经典、续部以及显宗、密宗的先师大德如莲池中百花争艳的花朵,而最艳丽的花环就是上师法,把诸法——“百花”,编织成花环献给您作胸饰。 <BR><BR>因为求解脱者的诸善源之根基,一切福德之源泉,一切殊胜和普通成就的本因,一切上师瑜伽士修炼秘诀的要义,均来自与于如法亲近向自己正确传授正道教理的师长。 <BR><BR>故在《蓝宝书》中说:一切秘诀善法源泉,在于坚持亲近良师,从其可得信念 觉悟,故是万般功德之源。宗喀巴大师也说:“今世后世一切福善聚,机缘是其成熟之根本,是那传道明师须努力,身心一致如理去依止,视为重于生命不舍弃,奉行教导为供求其乐,瑜枷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效仿。” <BR><BR>以上从四层殊胜意义说明为什么要亲近上师?为什么要把上师看作比佛还重要?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蓝宝书》是博多瓦大师写的,是对《道灯论》的进一步阐发。今、后世一切福善的汇聚,修法、阐法、观修机缘成熟的根本是上师,大家须努力,按教理来亲近上师。 <BR><BR>怎么的上师值的亲近?如何亲近?要“如理”,对上师有一个抉择。作上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上师都值得尊敬。“菩提道次”中说:如果上师做法是符合佛法的,就接受、尊敬;如果不如法,一是规劝他,提醒他是违反戒律的,不可以做;规劝不起作用就离开他。并不是上师说的都算,所有的行为都能模仿,而是有一个法的标准。象信仰李洪志那样就是一种无理的信仰,是盲目的迷信!“如理依止”,把亲近上师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奉行教导”,按教导来修心,行善去恶是最好的供养,这样才能取得上师真正的快乐,不是说供养的钱多就快乐,这是不如法的。 <BR><BR>宗喀巴大师教导他的弟子,希望弟子也效仿他那样去尊敬上师。比如阿底峡尊者有许多上师,其中传给他菩提心观修法的上师是锡兰的国王。大乘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所以锡兰国王在世时他不愿意离开,锡兰国王去世后,他把上师骨灰带着,一刻也不离身。阿底峡尊者塑像上那个圆圆的小盒子就是骨灰盒。上师虽多,使他获得最大利益的是教授菩提心的老师,其恩最重。 <BR><BR>又说:“时间超世诸功德,其源泉是具恩师”。在《上师法五十颂》中也说:“成就俱从上师生,此乃金刚持之语,知此应以诸财富,供养上师使欢喜。”在《功德宝藏经》中也说:“成器弟子孝敬上师者,应当亲近一切贤良师,因为智慧功德由此生,他会开示到达彼岸智。佛与佛法均从师中生,无上觉者佛陀如此说。”因此,学道弟子修福德、消诸业的依止对象,上师比诸佛更殊胜。在《律生经》中说:“此乃自生自佛陀,独一无二之本尊,授以成就之秘诀,故金刚师更殊胜。”由于上述原因,观修具备胜道诸义理的上师瑜伽是具源人身取得成就的上乘殊胜法门,故应依此仪规修行。 <BR><BR>世间以及超世解脱、成佛的一切成就来自上师,一切善法来自上师。《上师法五十颂》是根据续部写的。“诸财富”不是一般的财富,人的财富有物质、精神两部分,这里诸财富包括了信仰、诚信皈依、修心、德行等。 <BR><BR>弟子有三器,善法如狮子乳,只有盛在金子、水晶做的宝器中才能保持奶味的纯正,“成器弟子”不应是覆器、不洁器。覆器弟子如对牛弹琴,什么道理也听不进。不洁器,虽没有倒扣着,但好的甘露倒在里面会被污染,用不成,指各种各样有邪见的弟子,得了佛法以后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东西,那真正的佛法都污染了。成器弟子即干净又没有倒扣着,而且修密法的是宝器弟子。 <BR><BR>“贤良师”,不是糊涂师,佛经中讲到投拜上师时,若师之才学、德行低于自己,自己就会退化、逐渐变坏;如果师与自己同样水平,那只能原地踏步,进步不了。因此上师的德行、才学必须胜过自己,这才是贤良师,近亲这样的上师,才能提高自己。这样的贤良师才会开示你到达彼岸的智慧,所以成佛靠师父。释迦佛就是在前世亲近上师、学法,一步步修炼成就的,没有师父的话,从那里学成佛? <BR><BR>“佛与佛法均从师中生,无上觉者佛陀如此说”。这些都是佛说的。上师比诸佛更殊胜。诸佛虽然殊胜,但是你没有能力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能实实在在地教你东西的是自己的上师。许多外道批评佛教是偶像崇拜,如果不懂佛的含义,真的很容易走向偶像崇拜。佛像象照片一样,怎么能代替人呢?拜佛的时候,见到佛像,一想到佛的功德、佛的思想、佛的利益众生的行为,就会产生一种净化自己心境的作用。而不是象有些人,把泥菩萨当佛,求它来帮助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连话都不会说,怎么帮助你?所以不要变成偶像崇拜。 <BR><BR>把佛法、佛的教理传给你的是自己的上师,没有别的佛会开导你,传法给你,上师的殊胜就在这里!小乘皈依法里有一条,悉达多不是佛,成佛的精神、智慧境界才是佛。不要把佛当成个子很高、黄皮肤、丈八金身、三十二相、头上有发髻等等,这固然是佛,但真正意义上的佛是佛的精神境界。《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为天子魔可以化成佛的样子来害人,形象可以是假冒的,但佛的精神他化现不了、假冒不了。 <BR><BR>自己的上师就是“自生佛陀”,是“独一无二之本尊”。“本尊”就是自己心中的佛,自己一心皈依的佛。虽然有经典,但修炼中的很多方法、历代上师总结出来的修炼中的经验、秘诀,经上没有,唯有口耳相传传下来。上师具有所有成佛的秘诀,比金刚持更殊胜! <BR><BR>“根本上师”有三个条件:灌顶、传续、传秘诀。所以依此仪规修行的上师瑜伽是上乘殊胜法门!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把上师瑜伽、上师法作为一切法的核心修持。阿底峡尊者初到西藏时,有人问:“为何西藏修行人多而成就者少?”尊者说:“你们把上师看成普通人,当然得不到成就,你把上师看成佛陀,象对待佛陀那样对待上师,才能得到成就。”又比如萨迦班智达从小跟自己的叔叔,也就是他的上师学习,学了很多法,什么成就也没有,他就问他的叔叔扎巴坚赞是什么原因,上师说:“你只把我当做你的叔叔来看待,没有当佛来看。”后来他就悟到了。有一次叔叔生病,他不怕劳累、不怕脏,亲自侍侯,为自己消业,最后上师病愈时,他一下子获得了殊胜成就,没有修就悟到好多前世之事。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5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二) <BR><BR>第三部分 具体修法: <BR><BR>一 加行:(一)总义发起 <BR><BR>其法是:以殊胜修善之心修皈依、发心、发四无量心等先行,再自我观想为胜乐、密集或大威德等本尊身瑜枷,从中放光,净化器世界或众生世界,使外器世界化作圣镜坛城,内有情众生化为男女圣种,俱成清净无尘垢境界。 <BR><BR>修“皈依法”是普通法,发心、发四无量心是行菩萨道入门,这两个法作为基础、先行。 <BR><BR>“自我观想为胜乐、密集或大威德等本尊身瑜伽”,由此进入密法。把自己观想成本尊身,你平常修什么无上密本尊,就自成什么本尊。再把周围环境化作如极乐世界一般的清净圣土,密法中更进一步,想成无比庄严的坛城;里面的男男女女、动物全部变成圣种,象极乐世界的众生一样是清净的,没有贪嗔痴的缺点的,密法再进一步把周围的人想象成佛菩萨、勇士、空行。 <BR><BR>这样的意念有什么好处呢? <BR><BR>比如,当一个你不知其身份的人出现时你会瞧不起他,会说一些坏话;而当你知道这个人是著名学者、伟人时,人家介绍给你时,你就会肃然起敬。同理,把众生看作母亲还不够,还要看成佛菩萨、圣众,这样就会尊敬众生,少造业。 <BR><BR>修密法最关键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改变世俗观念,生起次第就是把山河、大地、房屋都看成坛城,把自己浑浊的肉身看成佛本尊的身体,把自己的言语声音观想成咒语,把自己好的、坏的念头全部观想成佛的智慧。这就是净化自己,改变世俗观念。你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极乐世界才好,那是你心里想的,你心干净了,到处都是净土、佛国;你心里不净,到处是秽土,就是到了极乐世界,你也会觉得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两样,仍然会产生贪嗔痴。所以,我最近写了个条幅:“心净处处是净土,心不净处处是秽土。”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净化自己的心灵,佛教修法就是改造自己心灵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改变外面的环境,或者改变其他的人。《剑轮修心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针对自己的。 <BR><BR>密法化空的具体观想(密法中窍诀): <BR><BR>大乐之中自化本尊身, <BR>形象显明身中所生光, <BR>充满十方外器内众生, <BR>化作清净无量功德满。 <BR>殊胜圆满供物如意成。 <BR><BR>“大乐”是一种悟镜。十地里面,一地叫“欢喜地”,世俗的人见道、悟道的刹那会非常高兴,悟了以后脱离了尘垢,认识到了尘世的本质,内心会非常快乐。“大乐”指的就是空性,也是圆满次第第三次第的光明心,一切器世界和本尊身皆从光明心中产生,所以说:“大乐之中自化本尊身”。我们周围这个房子、山河大地如果化不掉,坛城怎么出现呢?下面观想出的巨大的如意圆生宝树也没地方放。所以,首先要想办法让周围的房屋、山河大地都消失掉,成为一片空虚镜,光明心的境界就是一片空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什么也没有,都化为空镜,纯净的一种光的境界。 <BR><BR>观想: <BR>自己体内胸口处正中有一朵八瓣莲花,莲花的中心有月轮和日轮,下面是白色的月轮,上面是红色的日轮,日轮的中心生出一个“吽 ”字,代表一切佛的智慧和意识种子。一切咒语声音归纳到一起,在有“嗡、啊、吽 ”三字,三字再归纳到一起,只有一个“吽”字,这非常重要,它代表佛心、佛性、佛的智慧,代表自己的心灵。你在自己胸中想成一个蓝色的“吽”字,大概有4-5寸高,“吽” 字放光,光透过自己的身体向四面八方放射,想外逐步推开,走向远方……光所到之处,一切都融化了:碰到墙壁,墙壁化成光;碰到山,山化成光;碰到土地,土地化成光;碰到日月星辰,日月星辰全都化成光……光往四面八方来化,一直走的很远、很远的地方,到达我们想象中的世界的边际。宇宙是无边的,但我们想象中可以有边,包括一切众生所在的净土和世俗世界在内的无量世界组成的宇宙,整个化为一片白光…… <BR>然后,这光就象在镜子上哈了一口气一样,冷却时从边缘外侧向内收缩,一直收到自己的身边,再从自己的头上向下收缩,下面从脚尖向上收缩,一直收到胸间,进入“吽”字……最后,只剩下一个蓝色的“吽”字,以光的形式存在,此外什么也没有了…… <BR><BR>这个“吽”字在从下面的“夏接”弯钩逐步向上消失,进了“阿”字,“阿”字又逐步进入“哈”字,“哈”字消失进入它头顶的那一横依 ,头顶一横进入那个月牙形的半圆,那个半圆逐步进入圆圈太阳“O”,圆圈逐步消失入“那达”火焰,就象一丝丝颤抖的青烟,最后“那达”也消失,什么也没有了,进入空虚镜…… <BR><BR>在这个境界中,又逐步恢复出“吽 ”字,“吽 ”字逐步幻化成本尊。我们现在按照大威德本尊观想,把自己观想成本尊大威德的身体:一面双臂,青黑色牛头,非常恐怖的相。右手持弯刀,左手持颅器,就是头骨做的碗,里面盛满了恶魔的鲜血,右脚内收,左脚向外扩展,站在日轮和莲花上。头饰、身上的装饰,骨饰这一切都要想的非常清楚。身上每有个一毛细孔发出的光,就象燃烧的火焰一样,越来越扩大……这个光整个地充满外面的器世界(山河大地)、情世界(内众生),把器世界观想成佛国净土或者进一步观想成五彩缤纷的佛国坛城,里面的男男女女甚至是动物,连蛆虫、蚂蚁等众生都全部化为佛菩萨。 <BR><BR>“无量功德生”,就是这样的境界,是从修法的功德中才能产生。功德中生出殊胜圆满的供物,“殊胜”指它的形、质特别好;“圆满”就是色、声、香、味、触各方面都没有世俗的缺点;“如意”就是按照你的想象全部呈现出来,整个空虚当中充满着供物——供品,也叫供云,就象天上的云彩一样,密密层层地充满大地、空中。 <BR><BR>(二)皈依发心 <BR><BR>纯净无暇巨大善心中, <BR>自己与那遍虚空众生。 <BR>从今直到无上觉境界, <BR>皈依上师三宝无二心。 <BR><BR>这时的心是纯净无暇的,无比“巨大善心”是利他无我,利益众生的善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自私自利的目的的,没有贪嗔痴。为达到自己与那充满空虚的众生成佛的目的,从现在起诚信皈依上师三宝。上师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上师,上师就是三宝的合一。“无二心”就是诚心、没有虚情假意的,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的皈依心,在这中意念中念皈依辞与发心辞。 <BR><BR>皈依辞: <BR>纳摩古如贝,纳摩布达哑,纳摩达尔玛哑,纳摩僧嘎哑。(请三遍) <BR><BR>“纳摩古如贝”向上师顶礼或皈依!“纳摩”就是顶礼,“古如”是上师,“贝”是语法成分。“纳摩布达哑”,向佛陀顶礼皈依!“布达”是佛。“纳摩达尔玛哑”,向佛陀皈依礼敬!“达尔玛”是法、佛法。“纳摩僧嘎哑”向圣僧皈依、礼敬!“僧嘎”是圣僧,大乘教的“僧”指的是“圣僧”,皈依对象是“圣僧”,不是一般的僧人。 <BR><BR>现在一般人穿上袈裟就认为自己是“僧人”了,是皈依的对象了,自己都骄傲起来了,实际上这是非常可笑的。真正的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圣僧,在密法中就是护法以上的全部是圣僧,十地以下的是僧,十地以上的是佛。 <BR><BR>皈依辞,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上三遍。 <BR><BR>这里,若要详细观的话,还要观皈依境:观想自己是上师与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合为一体,这一点与下面的皈依境不一样,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其它的十一类皈依对象与下面的皈依境一样,上师、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勇士、空行、护法……都观想在前面,边念皈依咒,边观想境田上面发出光和甘露,洗掉自己的罪业,得到三宝的加持。 <BR><BR>发心辞: <BR>为了一切众生母,我自修成师本尊, <BR>救度一切有情众,到达师本尊之境。 <BR>救度一切众生母亲脱离苦境,安置到大乐佛陀之境,为一切众生母亲的事业,自己速速证成佛果,为此目的修炼甚深胜道上师瑜伽。 <BR><BR>众生是母亲,有的是今生的母亲,有的是过去世的母亲,无始以来转世无头无尾,如轮子一样找不到第一次,转世千万次就有千万个母亲,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有母亲,在母亲怀抱中长大,其恩甚深。每一个母亲都对自己子女深情热爱,由今世母恩想起过去世的母亲,想到无数世的母亲。也许我们在座诸位过去很多都有母子关系,也许你现在的仇人恰恰是你过去世的母亲。 <BR><BR>知母、知恩、报恩,为了度化苦海中的母亲,做儿子的应有责任心。《报恩经》中所说的十月怀胎;生孩子时的痛苦;不顾自己的生命,宁愿自己患病,也要保护孩子的那种心情,每一个母亲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人,对有如此恩重的母亲在受苦能袖手旁观吗?能只想自己求解脱,走小乘路吗?能只顾自己转生极乐世界,而把众生都抛弃吗?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要发心,以报恩的心来度化众生,为了报恩而成佛。成佛是手段,报恩是目的。最大的报恩是使众生脱离苦海,别的帮助只是从苦海到苦海,转来转去,永远浸泡在苦海中。 <BR><BR>要使众生从苦海总解脱得到成佛的大乐,自己就要发心修行,修成佛以后再度化一切众生。不能说对我好的度,对我不好的不度。无缘慈悲,没有条件的慈悲一切众生。就象千手千眼观音发的愿一样,她在阿弥陀佛面前发愿,要在很短世界内把所有众生都度到佛的境界,如果做不到就粉身碎骨。后来度了很长很长时间,发现被度的只有很少数,大量还没被度化,她破了誓言,整个粉身碎骨,全身都腐烂了,最后经上师加持,变成千手千眼。我们发心应该如此,做善事看发心、动机,度化众生这种善事的动机是非常高尚的。至于能不能度,有一个对方自身的条件,应不计较后果。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发了愿要去做,修上师供就是开始做了。 <BR><BR>(三)加持供品 <BR><BR>作如此心念。内供及其他诸种供品,按某种无上密部仪规进行加持。若从简,嗡、啊、吽三遍。观想:本性是智慧,其显现内外供和其他各种供品,其作用在于六根境中产生乐空殊胜智慧的内外密各类供品和应用法物景象等妙不可思议布满地上、空间、天界、无穷无尽。 <BR><BR>修法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简单供养,比如水供、八供、十供、五供、曼扎供、各类食品等象征性的供物,没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噶当巴的一位大师,穷的连给佛供水的净水碗都没有,他只有一个自己吃饭、喝水的木碗,就用清水洗净再进供,供完把水喝掉在吃饭,但是他的心是好的。 <BR><BR>阿底峡时代有一个上师,他平时修法很忙,不太注重形式上的供养,供桌也不干净,净水碗等摆的弯弯扭扭。有一天要传法,他心想要来许多弟子,得改变一下形象。于是,擦干净供桌,把净水碗擦得亮亮的,供品摆整齐,供水中洒上红花……摆完后,他看着,就反省自己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弟子面前作假象,动机不纯。于是,他就拿了一把灰打在供桌净水碗中。后来阿底峡赞道:这一把灰打在供碗中比原来的供品更好,把假的、虚伪的东西打掉了。修法的人不要搞形式,要诚心诚意。有些善于修心的人那里有供品?就是自己吃的糌粑供完后吃,朵玛供完后吃。供养,主要不是看供品殊胜,最主要的是看心。如果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让大家来看自己多敬佛,表面上供养了多少,这是有垢的供养、他漏的善行,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每一个无上密本尊——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的仪规中加持内供、外供的观想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你平常修哪一个本尊,就按哪一个本尊的内、外供加持法来加持。 <BR>如果时间来不及,用这种观想:念“嗡、啊、吽”三遍,观想供品上显现三个字,分别是净、化、增之意。 <BR><BR>(1)念“嗡”字时,“嗡”字放光,把一切佛加持和力量化现的十方无数普明如来勾回来,进入“嗡”字中,“翁”字化成白光掉进食品中,这样就净化了食品。比如内供中还有大小便,都要净化,改变世俗的心理,坏的、脏的、加持后性质都变了、变干净了。 <BR><BR>(2)念“啊”字时,“啊”字放红光,勾来一切佛加持和力量化的十方无数阿弥陀佛,融入食品中,食品便化现成随意想象的形状。 <BR><BR>(3)念“吽”字时,“吽”字放光,招来一切佛加持和力量化现的十方无数不动金刚,融入食品中,供品变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 <BR><BR>供品供养后加持,还有一层含义是隔离附着的邪气。否则供品变得污秽,对自己没有好处。想象供品都是佛的法性智慧——光明心中显现的,整个布满虚空境……“一尘中有尘数佛”,用意念加持无量无数的供品,增益供——如酒瓶中倒不完的酒,加持后少量的供品边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R><BR>二 正修 <BR><BR>正文为偈颂体,意不散乱,口诵其词,心观其意而修之。 <BR><BR>(一)福田观修 <BR><BR>1、福田正观 次第显现 <BR>前面是净化环境、自化本尊、加持供品。那么我们所供的对象是什么?是资粮田,又叫福田,是 我们培植福德的对象,通过资粮田可以产生无量福功德。下面为资粮田的观修法: <BR><BR>乐空不二空虚之中普贤供云密布中。 <BR><BR>乐空不二光明心中幻化出如虚空中的饿云一样的密密麻麻的供品。“乐空不二”是八万四千法的精髓,它有普通义和特殊义。(1)普通义。“乐”指的是慈悲,“空”指的是智慧的合一。(2)从密的角度讲,“乐”指的是“大乐”,是观想圆满次第的时候,气入中脉所达到的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快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悟到空境、空智慧,也就是说主体和客体的合一,主体心智化为乐,思想意识在一种高度快乐的状态中悟到空的真正意义。这就是无上密特殊的“乐空不二”,也叫“乐空不二智慧”。 <BR><BR>这种乐空不二的状态就是光明心。光明心分为基础光明心、道光明心和果光明心。 <BR><BR>(1)基础光明心,是在人死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中光明。人在咽气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逐步消融后,产生三种细微的意识状态:第一种为红的状态,第二种是白的状态,第三种是黑的状态。这三种状态的感觉,开始时就象天刚刚亮时太阳照在天上一般,稍微带点红色;然后就是白色,就象月光一样,然后突然变黑,什么感觉也消失了,人的真正死亡——外部的死亡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一种非常光亮的感觉,这就是死亡光明。死亡光明之后进人入中阴,这是基础光明。 <BR><BR>(2) 道光明心,就是按照人的死亡规律来进行修持。必须要经过死亡阶段,也就是观想死亡,外气闭住,要达到和死亡同样的感觉,这样才能出现内光明——光明心。光明心中产生一种幻身,幻身在进入死亡过程,反反复复修炼,进入第四光明——真光明,就是开悟。密法上的真光明心和显宗的见道开悟是同一个层次。开始时有真光明心的时候没有幻身,有幻身的时候没有真光明心,但是经过第四光明心的反复修炼,破除二障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金刚身,也就是真幻身。前面的叫做假幻身,真幻身出现以后,这种真幻身和第四光明心合一的时候就成佛了,也叫双运成佛了,或者叫第四光明心和第三幻化身的合一之境,双合佛的意思。双合身就是无上密的阴身与阳身的结合,也代表光明心和幻身的结合,这是道光明心。 <BR><BR>(3)果光明心,就是成佛之后,只有佛才具有的真正的光明心,在显宗里就叫做一切种智。众生的智慧始终没有办法覆盖客观对象,客观事物的外延永远是大于主观智慧,所以人们的认识永远没有尽头。在学习过程中,人类的认识逐步扩大,但是再扩大也永远超不出客观对象的范围,人的认识范围永远小于客观对象的范围,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种智时,佛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外延全部达到一致或者吻合的时候,就是全知,无所不知。只有佛才能达到全知的境界。 <BR><BR>“乐”是大乐之身,也就是佛身,佛的享用身和化身都是属于大乐之身;“空”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大乐的主体和它的空的智慧合一就是乐空不二,所以“乐空不二”是八万四千法的精髓。 <BR><BR>“乐空不二虚空之中”,把乐空不二比作一个虚空,就象天空一样,很开阔的虚空,无中才能生有,有虚空之中才能产生一切。假如没有虚空的话,地球就生不出来;假如全部是实体没有虚空的话,房子也盖不了,人体也不存在……,那是不行的。 <BR><BR>“普贤”:一是发行愿菩提心的代表,菩萨里有,佛里面也有,对显宗来说就是一个特殊的佛。普贤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慈悲心、菩提心,“普”——普通众生,他的慈悲心遍及一切众生。“因明学”中便是这样解释的,普贤不是普贤菩萨,也不是普贤佛,而是指佛的利众事业。第三种解释就是我们这个法里的普贤,指的是光明心。 <BR><BR>叶茂花繁果实累累如意圆生宝树巅。 <BR><BR>“如意圆生宝树”是生长在三十三天的一种高大的如意树,三十三天的天人吃、用及一切财产皆产生于这种树。汉传佛教中有这个名词,我翻译时借用了它。观想:顶天立地的一棵如意宝树在自己的前头,高大无比,宽广无比,以此为载体,树枝、叶、花、果,这些都是佛菩萨资粮田的座位,共有十一种种类的资粮田。在这叶茂花繁果实累累的如意圆生宝树的树头上—— <BR><BR>雄狮为饰宝座之上莲花日月坐垫上。 <BR><BR>“雄狮”在佛教中有很多象征意义,这里的八狮座,每一面有两个雄狮作装饰,共四面八个狮子,代表八个成就、八自在。雄狮为兽中之王,佛是人中之王、人天之王。就象兽中没有超过狮子的一样,在人天之中,也没有超过佛的,所以以“狮子”来代表佛。狮子吼几声,一切动物都会恐怖,压倒了其他一切动物的声音,所以用“狮子吼”来代表佛的声音。用“狮子身”代表无畏法身。 <BR><BR>“莲花”,这里观想一朵莲花,代表清净,出污泥而不染。莲花上有日月二轮,日:阳光,佛的智慧就象阳光一样普照四方,光明无处不在;月;清净光明代表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日、月代表光明心和菩提心),也代表乐空不二。在日月座垫上—— <BR><BR>具有三恩根本上师一切佛性之总汇。 <BR><BR>“三恩”指根本上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灌顶、传续、传授秘诀。也就是说:第一个是本尊的灌顶;第二个是要传所修本尊的生、圆次第,即续;第三个是传受密修的实际经验中的很多诀窍——这是耳传的,不是一般书上写的文字性的东西。 <BR><BR>这里观想根本上师与宗喀巴大师合为一体,也即自己的三恩上师形象显现成宗喀巴,是宗喀巴的化身。当然,各教派都把自己的教主做为资粮田的主尊,比如宁玛派是莲花生,噶举派是米拉日巴,我们格鲁派以宗喀巴的形象来观。 <BR><BR>宗喀巴作为资粮田的主要对象,有特别殊胜之处。贪嗔的根源是痴——愚暗无知。愚痴是造业、轮回的根源、要破除愚暗需要智慧,所以佛经中很多是把文殊叫做第一佛,任何一个佛要靠智慧才能成佛,没有智慧不行,宗喀巴大师是文殊的化身,这有特殊的意义:格鲁派的特点即全部的法是文殊法,是文殊的传承——上师是文殊,本尊大威德是文殊的化身,他的特殊的护法阎罗法王是文殊的化身。所以下边有:“您是上师您是本尊您是空行护法”这些句子。 <BR><BR>“一切佛性之总汇”,佛性也即法性、空行,也是一切佛与众生的共同点,自己的上师与宗喀巴合一,就是一切法性之总汇。 <BR><BR>显现佩带红黄比丘一面双臂慈祥容。 <BR><BR>显现的是佩带着红黄袈裟(下身红裙子,上身黄袈裟)的年轻比丘相。为什么是比丘?佛是以比丘的形象出现的,持戒是佛教的基础,比丘戒是三乘共同的。无论是小乘声闻、缘觉,还是大乘菩萨乘,比丘代表清净,贪嗔痴一尘不染。比丘是由“布乞”翻译过来的,是要饭的意思。原来的僧人是托钵化缘吃饭的,释迦佛的手中托着一只饭钵,每日到人家门上要饭。僧人就是这个样子,比丘是“乞食者”的意思,现在许多比丘有别墅、汽车等,符不符合这个条件?假如释迦佛现在还在世,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境况,肯定会将这类人从僧团中开除。 <BR><BR>“一面双臂慈祥容”,慈祥代表着慈悲、平易近人,就象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那样,非常亲近,佛菩萨都是这样的慈祥容。 <BR><BR>右结说法左结定印托着盛满甘露钵 <BR><BR>印——手印,就是手势语,人类早期还没有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就使用手势语,流传下来就成了各种手印,现在船上用的旗语与现代人的手势都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没有什么别的意思。释迦佛的手中托着盛满甘露的钵是蓝宝石做啊,是四大天王敬献的。 <BR><BR>身穿桔黄之色三衣头戴金黄法王冠。 <BR><BR>“桔黄之色三衣”,在是佛的衣服,佛当时就穿桔黄色的大法衣。现在藏地僧人大部分穿红的、紫的,平时不穿黄色的大法衣。汉地过去也是红、黄色法衣都有,但平时都穿青衣,所以叫清衣僧。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现在东南亚象泰国、缅甸这些地方的僧人,仍然是桔黄色的衣服——袈裟。 <BR><BR>为什么释迦牟尼要穿这个桔黄色衣呢?因为在印度最上等的颜色为白色,是皇帝、贵族穿的;最瞧不起、最下等的色是黄色。佛陀把尸陀林中的裹尸布取出后,在尼连河边漂洗过,再用亏槐汁染成光色再穿上,也叫尸衣。也就是说僧人吃的是讨来的饭,穿的是最不好的衣服,标志着一种最简朴的生活方式。但是后来佛的地位越来越尊贵,黄色就变成最尊贵的颜色了。在汉地,皇帝穿黄色的,其他人就不能穿,于是汉地和尚就没权力穿黄色了,僧衣就变成了灰色,也有人叫坏色,发音相同,是汉地最低下的颜色。 <BR><BR>“头戴金黄法王冠”,“法王冠”是班智达的帽子,也就是博士冒,来自于古印度,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的学者在取得学位后就戴这种尖尖的黄冒子。宗喀巴戴的帽子就是这样。 <BR><BR>观想资粮田有三种方法:(1)观想宗巴喀大师和自己的上师合一;(2)观想某一个本尊和自己的上师和一;(3)在宗喀巴大师的胸间观想自己的本尊。这样就有三种佛观想,然后在本尊心间观咒子。 <BR><BR>如果是第二种观法,观想密集金刚——上师金刚持的话,就紧接着“佛行之总汇”之句念诵: <BR><BR>显现遍主金刚总持一面双臂宝蓝色, <BR>手持玲杵拥抱明妃住于俱生乐空境, <BR>身佩诸种宝石璎珞穿着绫罗天界衣。 <BR><BR>“金刚持”是金刚乘的教主,是密教之王,是释迦牟尼传密时化现的密教中最典型的一中形象,所以密集金刚的法叫密集之王。“遍主”就是一切坛城的总主的意思,密教四续部的一切坛城中诸佛的总主,所以叫遍主。“金刚”就是乐空不二,金刚乘就是乐空不二。人身叫做金刚体,为什么?金刚是不能分离的意思,金刚钻石是一种最坚硬的宝石,以之比喻为不可分离。人身有而后内多金刚:(1)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肉体和精神一分离,人就会死。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人还有一种最密的金刚体,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种子——一种细微的气存在于体内,也叫能量,现在国外把“气”译为“能量”,这是对的,藏语中“气”就是能量的意思,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这个气和一种精神的能量合为一体,就是人的灵识——思想意识。我们所见的宏身——粗分的肉体会老化的,是会死的,但金刚身是无始以来不坏的。 <BR><BR>我们人身上有十种气,形成气的要素是一种微细的、看不见的气。气为体,神为用,神气合一就是金刚持,是转世的因子。人(每个生命体)活着的时候,金刚体在中脉之中,很小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而且是呈现潜伏状态,不会起作用的。只有在人的外气断掉,外部作用消失后,里面的作用才会显现,也就是说中阴阶段才出现,中阴身就是它的作用。宏体没了、气断了,意识还存在,存在于中脉中,这时出现的意识就是中阴身。 <BR><BR>(2)慈悲和智慧不能分离。是悲智双合金刚。 <BR><BR>(3)人体的意识和身体的细分气不可分割。所以叫“金刚总持”。 <BR><BR>“一面双臂宝蓝色”,一面双臂是俱生身,也就是基础身,是原生的佛体,它是化现其他本尊身的主体。如化出来大威德金刚九头、六臂和三十四只手,观音化现为千手观音。这里我们观三尊本尊都是俱生身。 <BR><BR>我们这里的密集金刚是三面六臂蓝色(指经堂中的本尊塑像)。当然,这两个都可以观,观详细的便观三面六臂宝蓝色。不过如果观成六臂,手持的法器就不是铃杵了,一个手的法器代表金刚总持,另外五个手中的五个法器代表五佛。因为每个佛的身上有五蕴,就象人一样,佛的身上也必须具备五蕴的特点。 <BR><BR>“手持铃杵拥抱明妃”,为什么出现双身象呢?很多人不理解密教,说密教的坏话,大肆污蔑皆是冲着在一点。实际上,明妃代表着智慧,佛身代表的是慈悲,慈悲和智慧的双合是佛教的精华,所以是双身像。这样解释有根据吗?有,显宗、密宗的依据都有,显宗里面把般若智慧叫做般若母,把慈悲发心叫慈父。为什么称智慧为母呢?母亲就象大地一样,父亲则象种子,人种是随父亲而定的。比如一个黄种人母亲,她和黄种人结合生下的孩子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结合生下的孩子绝对是白种人,与红种人生下的孩子也一定是红种人,起绝定作用的是种子,不是大地。 <BR><BR>宗喀巴大师在讲《现观庄严论》时说:三乘的智慧是统一的,就象母亲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区别不出菩萨乘与小乘。就想父亲一样,起决定作用的是慈悲心,有了大慈大悲心就成为菩萨,没有慈悲心就是小乘。慈悲心的种子和智慧的母亲结合成以后,才能生出佛子。所以佛父、佛母代表的是慈悲和智慧,两个缺一个即不是佛教,佛教中必须具备这来年感个方面。密法就把佛法的核心表现了出来,也是它修持的根本。 <BR><BR>为什么说金刚乘最高超呢?它的高超就表现在它把精华都结合到一块,抓住了佛法的核心,这是其一。再则,万物都有阴阳,举例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孝经》,书中有一句话:“独阴不生,孤阳不长。”意思是如果没有生长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密宗金刚法里有二十三种双合法即二十三种阴阳。比如,佛身是阳,佛的智慧是阴;外部是阳,内部是阴;气为阳,血为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身体中有形的东西是阳,无形的东西是阴。万物都是在阴阳的法则中产生,在阴阳的法则中存在。 <BR><BR>我们在看密集金刚三个头的颜色:中间是蓝色,右面是白色,左面是红色。代表人体的什么东西呢?第一、代表中脉是蓝色,右脉是白色,左脉是红色;第二,白色代表人体的精,蓝色代表人的意识,红色代表人的血。父精母血加上自己的思想意识,才能成为人体转世,就是这个象征意义。白色的精和红色的血是一对阴阳,它两个合起来又是阴,这个气(蓝色的天空)又是阳。人生命的转世靠精、气、神就是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就是灵魂,没有它不会成为生命。生命的身体产生于哪里?就是父精母血合一。密法之密,密法的最根本科学性就是根据人体的自然规律来修炼。很多人不知道人体自然规律,所以觉的很神秘。人体的秘密在中脉里,这些都是密中之密。 <BR><BR>现在有些外道说密法的坏话,他们认为双合身是诲淫诲盗,是黄色的。这里需要辩明一下:出家是禁欲主义,对不对?禁欲主义是不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是佛教的根本的话,那佛教是不是全民信仰的东西?假如是全名性的信仰而且都禁欲的话,人类社会的前途如何?人类还能不能存在?人都没有了,佛教靠什么存在?有些人批判密法根本错误就是认为佛教 是禁欲主义、独身主义。受戒禁欲的僧人、尼姑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一定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行。 <BR><BR>比例失调就出产生问题,中国历史上几次灭法活动——三武一宗灭法、朗达玛灭法的原因就是这个。僧人多了,僧人的权利大了,僧人不纳税、占有土地、不当兵等,引起俗家很多人的不满意,最后皇帝就按民意下令取缔佛教,拆庙、杀僧,几次都是这样,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即使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僧人也是少数,在家弟子还是多数,当时学佛的各个国王都没有出家,而且大乘教菩萨乘的戒律都是针对国王而制定的,受戒的对象是国王和大臣、掌权的贵族。他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利益众生的能量就很大,一般人虽然想行菩萨道却做不到,“发国王心”就是这个意思。 <BR><BR>所以说,佛教是方便的教化,佛教面对的是一切众生。禁欲主义不是佛教的特色,外道也有禁欲,如印度教、基督教等。当然,过去许多大师,能够脱离家庭纷繁的锁事来一心研究修行佛法,僧人身份对佛教发展确实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值得尊敬的。但也产生了很多弊病:僧人不劳而食,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僧人如果不修心,不按照法来持戒,过那种特殊化的生活,吃众生的供养,就是不合理的。 <BR><BR>佛教的方便法。过去有些人说传教、说法、灌顶,甚至受戒都必须是僧人。其实,守僧戒必须是僧人,而守菩萨戒的不一定是僧人,密戒就更不一定了,否则金刚持就不能成为密教之主了——传法的时候有明妃,不是僧人的形象。 <BR><BR>藏传佛教中的很多教主,开始阶段都是在家的居士身,像著名的玛尔巴大译师、米拉日巴等都是在家人;红教的莲花生,虽然是僧人,也不是纯粹的僧人;萨迦五祖中前三祖是白衣,后二祖巴思巴和萨班两人是比丘,称为“三白两红”(“白”指穿白衣的在家人,“红”指穿袈裟的比丘)。阿底峡的心传弟子仲敦巴——噶举派的祖师也是居士,他的徒弟都是僧人。 <BR><BR>过去,争论的很来的说话是金刚师首先应该是僧人。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僧人当然也好,但有其局限性。《道灯论》中说,有些顶僧人是不能灌顶的,只能用观想代替,以及用其他方便法门进行象征性的灌顶。 <BR><BR>还有,密法是反世俗的。人我执中最重要的是世俗文化形成的知见,生起次第时就需要反这个我执,破世俗戒。如五肉、五甘露这些做主要食品,就是破世俗见。世俗人认为这是最脏的东西,不能吃,但是经过加持后变成甘露就可以吃。又如亥母,在我们世俗中猪是最脏的、最丑的,但无上密中,金刚亥母是最有智慧、最美的。还有牛头马面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都是为了破世俗之见。 <BR><BR>历史上,尤其是东方文化中瞧不起妇女,男尊女卑,如印度教规定:女人不能进庙、祭坛,伊斯兰教礼拜堂女人不能进。释迦佛时代,印度社会为四个阶层,等级森严。佛陀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常规,提倡人的平等,众生的平等。训马的、放牛的以及各种手艺人等受社会歧视的低层人物都参加僧团。佛教中也表现出受过去国际传统文化影响,比如说只有男生才能成佛。 <BR><BR>密法就打破了这一点,女人照样可以成佛。度母、南海观音、很多的亥母、瑜伽母不都是女人成佛吗?男人能成佛,女人为什么不能?众生都有佛行性,男女没差别,这就是密法更进一步之处。释迦牟尼出生三天后,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其姨母抚养长大,释迦牟尼成佛后返回故乡,首先受戒出家的女性就是他的姨母摩诃波提和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二人。 <BR>后来有些人反对说;这样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我想:如果释迦佛觉得不可行的话,是绝对不会授戒的。佛教中有男僧、有女僧(比丘和比丘尼),有男居士、女居士共四众弟子,这体现了佛教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有些人以男身可以度,有些人只能以女身来度他,需要以男身度他时现为男身,需要以女身度她时化现为女身,这就是佛的方便法。 <BR><BR>对密法高层次上的特殊修法进行污蔑、攻击,其根本问题是一直以来对佛教的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小乘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法,大乘是后来造的,密法是外道。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是只看形式。按无上密义理,成佛时具有七大特点,也叫具七支金刚身,其中一个支就是双身像,代表了非常多的哲理。密法是从人中产生的,而且是完全按照人类的生理自然规律来修炼成佛的,这是密法最大的特点之一。 <BR><BR>身佩诸种宝石璎珞穿着绫罗天界衣。 <BR><BR>菩萨穿着绫罗天衣,佩带宝石璎珞和戴着五佛冠的含义是什么呢?佛经中讲这是转轮王的形象,佛的报身都是转轮王的形象。古印度人认为,过去有很多国王,金轮王管辖四大部洲,银轮王管辖三个洲,铜轮王管辖两个洲,铁轮王管辖一个洲。所以菩萨都是按照人间最珍贵的轮王形象出现,不是比丘相,文殊、观音菩萨等皆是如此。以上这段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的特殊本尊,如大威德、胜乐身相等。 <BR><BR>1、若以密集金刚为本尊—— <BR>单独观想本尊,如上所述。或者观想宗喀巴大师的胸间显现本尊,第一句改为:“胸间遍主金刚总持一面双臂宝蓝色”。 <BR><BR>2、 若以大威德金刚为本尊—— <BR>“显现遍主金刚总持一面双臂宝蓝色,手持铃杵拥抱明妃住于俱身乐空境。” <BR>这两句可以改为: <BR><BR>(1)单独观想本尊“显现勇猛怖畏金刚一面双臂青黑色,手持颅刀拥抱誓母住于俱生大乐境。” <BR>或者 <BR>(2) 观想宗噶巴上师的胸间显现“显现勇猛怖畏金刚一面双臂青黑色,手持颅刀拥抱誓母住于俱生大乐境。” <BR><BR>3、 若观胜乐金刚,把这两句改为: <BR>(1)单独观想本尊“显现胜乐母续总主一面双臂包蓝色,手持铃杵拥抱亥母住于俱生大乐境。” <BR>或者 <BR>(2) 观想观想宗噶巴上师的胸间显现“胸间胜乐母续总主一面双臂包蓝色,手持铃杵拥抱亥母住于俱生大乐境。” 母续部的总主是胜乐金刚,他被称做亿万空行之王。 <BR><BR>上面是最简单的一种观想,“一面双臂”。这个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时间的话,比如金刚总持也可以观成三面六臂,大威德可以观成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也可以按这个仪规观想,胜乐可以观成四面十二臂双足。以上只举了三大本尊的例子,假若修喜金刚的话,也可以改为喜金刚的形象来观;如果修时轮的话也可以改为时轮金刚的形象;若修大轮的话,也可以改为大轮金刚的形象……总之,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特殊的本尊,可以变通观法。 <BR>无论是观上师、金刚持还是观大威德、胜乐,以下的观想都是相同的: <BR><BR>相好庄严光芒四射五色彩云笼罩中, <BR>坐势显现金刚跏跌五蕴清净为五佛, <BR>四大四妃六处关节经脉诸菩萨之相, <BR>汗毛二万一千罗汉手足愤怒诸明王, <BR>光为护方药叉密种世间诸神为坐势, <BR>周围依次亲祖上师本尊坛中诸圣众, <BR>诸佛菩萨勇士空行海量护法团团坐。 <BR>其身显现三金刚咒 字放出钩形光, <BR>从自性界招请慧身溶为一体永不变。 <BR><BR>“相”,三十二相;“好”,八十种好;在佛的身体上显现出同时的标志有112种,相好就指这个。“庄严”,就是很美、很威严的意思;“光芒四射”,就象太阳光一样,光射向四面八方,充满宇宙,“五色彩云笼罩中”。“金刚跏跌”坐是观宗噶巴上师或持金刚的形象,观大威德、胜克金刚是站式(也有坐式,一般为站式,不是跏跌式)。 <BR><BR>“五蕴五佛”:想像在我们前面无论是哪一个本尊或者是宗喀巴,都是五蕴清净的五佛:(1)头部是白色的普明佛,又叫遍造佛,代表有色有相的身体——人身上的色蕴。(2)喉部(从三叉骨到下巴)为红色的阿弥陀佛,代表五蕴里的想蕴。(3)胸间是蓝色不动佛,代表识蕴。(4)脐部(从肚脐到胸间)为黄色宝生佛,代表受蕴。(5)密处(从下部到脐间)为成事佛,也叫不空成就佛。 <BR><BR>待续 <BR><BR>后记: <BR>上师瑜伽无上供养法其精髓是在乐空不二中达成和上师无二无别的佛果位。是完成福报资粮、获得大加持、消除一切违缘的速捷之道。有关这方面的讲记过内外比较多,但能象大宝上师这样如瓶倾水般将无上金色甘露无上遗漏地讲传,绝对是闻所未闻,从如何皈依至三士道修法,生圆次第身坛城观法至三大本尊合修,乃至绝密的即生成佛圆满的五大次第。甚至临终往生速捷之道,如是等等,上师自己也说:不该说的这次也说了。能够听闻这一无上甘露之法的人必是多劫积福所至,理应珍之!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法,理应珍之,惜之……
发表于 2004-10-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黑体 size=4>《讲记》和光盘有可能在明年出版,但具体什么时候、是否公开出就不知道了</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个问题想问喜饶版主很久了。有师兄说上师供是无上部的,不能随便修。那么这个法门我们能修吗?</P>
发表于 2004-10-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若要真正修持上师供,是要得到无上密灌顶的,但念诵可能要宽松一些,不需要。在上师供前面有加持内供、坛城等部分,一定要无上密本尊灌顶和修持才可以修的。后来还有二次第的引导等,也必须要无上密灌顶的基础才可以修。</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多谢版主了。祈愿《讲记》和VCD早日出版。即使VCD不出,《讲记》也一定要出啊。
发表于 2004-10-2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P>讲记和VCD会同《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系一样公开出版。</P><P>翘首以待吧!</P><P>呵呵</P>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真的吗?zhong师兄为什么这么肯定?</P>
发表于 2004-10-3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掌握的资料:佛爷讲法的VCD 早就出来了,只在内部供学习之用。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0-31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5 13:54 , Processed in 0.0396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