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zhongguan

请教宗义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19 15:48 编辑
notwind 发表于 2015-8-19 14:43
既然您承认唯识宗不许“菩萨在初地时并不能以智慧力胜过二乘人”,则即是不许《十地经》所说:“菩薩摩訶薩 ...

您提出这个问题甚好,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既然您承认唯识宗不许“菩萨在初地时并不能以智慧力胜过二乘人”,则即是不许《十地经》所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勝出一切聲聞獨覺。非以自智觀察之力。菩薩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
  对于这段经文,从字面上,您完全可以做出您以前在帖子中的解释。这里,我不想贸然说里面有密意或意趣什么的。这段文目前我的理解是:

    因地的菩萨当然都是凡夫,能超越声闻圣者的仅是其菩提心。凡夫的心具有无明,当然在智慧择法等上比不了声闻圣者。而第七地的菩萨,依自己的智慧作为身语意的所依,也就是说三业随七地智而行,这样,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切声闻缘觉所比不上的。也就是说二乘的所行所作不比第七地,第七地菩萨的作行所做之所以超胜一切二乘,是因为第七地菩萨所具有的智慧。此智慧力为第七地菩萨的所作所为的所依故。

个人认为这里强调是“第七地菩萨的所行(所行)超一切二乘的所作(所行)”。不过,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是否这段经文必然地表明“第七地菩萨的智慧才超二乘”。至于论典中的道理,容慢慢分析。
比如《略论》中所说——
胜义谛亦唯由世间名言而说,故凡立为有者,当知皆由世间名言增上安立。《十万般若》云:‘此一切法,皆依世间名言而立,非依胜义。’《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此说生住灭三、劣等胜三,及有无等一切建立,佛皆唯以世间名言增上而说,非离名言增上安立,而以真理增上安立。智藏论师说:‘由于胜义谛实,名胜义谛。’当知彼将理智亦说名胜义,是说于彼前不欺诳名谛,非说堪忍观察之谛实。以彼论中破一切法真实有故。

------分别心所能安立的只能是世俗,胜义谛可以用世俗言说表达,比如说之为“空性”等。世俗言说属于世俗谛,胜义谛不可以言宣,此等道理唯识承许。
又如宗喀巴大师分析佛尽所有智——
显现之理,如未断无明之有情现佛相好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非彼境,是由无明习气所生而现,是因彼心自由无明习气所染增上而现。以此非因于他有情如是显现,故于此心亦如是现,是由自身如是显现故。又未断无明者,见色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于诸佛尽所有智亦如是现。此则由于有无明染污之有情如是现故于佛始现。若不待他如是显现,诸佛自身必不现起,故诸佛了知色等实无自性现有自性,是因具无明者如是显现而知,非不待他有情如是显现,诸佛自身亦如是现,故佛虽如是现,亦无错乱之失。此虽非佛智有染污故如是显现,是由佛智要知一切所知故尔。如是当知,尽所有智本身,见一切法皆虚妄如幻,无我无性,不见实有。其具无明者所现一分,彼智亦能见者,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六十正理论》云:‘善巧法性者,见诸法无常,欺诳法虚伪,空、无我、远离。’《释论》亦说:‘所作究竟,故见如是。’如是《二谛论》云:‘遍计性远离,唯如是显现,一切依缘生, 一切智现见。’


佛智可以他心通知道凡夫所增益的自性的情况其具无明者所现一分,彼智亦能见者,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佛后得智见如幻缘起法——唯识宗是如此承许。唯识宗承许凡夫增益安立的自性自相实际在法上并不存在,大概也不与“又未断无明者,见色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自相”等矛盾。

论文中所分析的应成派论典或格鲁派的论典有一些,但也有人说已经太多了,如果需要的还可以增加的。并不存在忽视论典的问题。在帖子里说“论典”就算了,是想问大德应成派如此承许所依何经。看来,需要做如此说明。


发表于 2015-8-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19 15:44 编辑
harrypotter 发表于 2015-8-19 14:52
快速  。。。

坏就坏在这2个字上面。当自内观自心,所求是为八风耶,为求法耶

感恩您提供这段资料!如在87楼的回复所说“我再看看,广论、略论及其注疏等,竭力弄清楚一些概念或宗义,避免错误解读。另外,心明等也会再拜读。”至于,“所求是为八风耶,为求法耶”的答案在论文中可以找到。
发表于 2015-8-1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19 16:01 编辑
愚者 发表于 2015-8-19 14:54
問幾個問題

一、法師一直說用【唯識述語來說,所安立就是識所變的相分】,那么唯識在哪里講【所安立就 ...

无妨,最好,有唯识论者加入探讨,无论是大德邀来还是我邀来,总之,一概欢迎。宗奉应成和宗奉唯识都欢迎探讨。

一、法師一直說用【唯識述語來說,所安立就是識所變的相分】,那么唯識在哪里講【所安立就是識所變的相分】?或者講【識所變的相分就是能變識的安立】?————这个容我找找看藏经中是否有明确的字句。现在,我只能说,我所学或者所理解的唯识与我的相关表述并不矛盾。

二、法師說【所安立就是識所變的相分,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是以【識所緣唯識所現】為理由來證明【所安立就是識所變的相分】嗎?----------理路是这样的:分别所安立的“法”,是安立此法的识所能够认知的,(我们所说的法是我们认知对象)唯识认为一定是分别的所缘,那就是相分,是识所缘,识所变。

三、法師說【離言自性(勝義諦)是龜毛兔角】,那么依他起自性是不是離言自性呢?————我前面不承许“離言自性(勝義諦)是龜毛兔角”,陈述某种看法将意味着“離言自性(勝義諦)是龜毛兔角”。在唯识学中有人认为只有圆成实是离言自性,也有人认为依圆二性都是离言自性。


发表于 2015-8-1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19 15:13
感恩您提供这段资料!

应成自宗来说,只有“惟名言安立”才是最细的法无我,一定要加这个“惟”字。

“惟名言安立”中“名言”是“不观察识”的意思;“不观察识”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不观察”是针对有无自性自体而言,不是说连是此是彼都不观察。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识事物的时候都是以“不观察”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杯子,眼识直接了知到杯子,而不是先观察有没有自性才了知道杯子。

要考察眼识了知道的杯子有没有自性,就进入观察胜义的范畴了。

应成自宗来说,一切法惟由名言安立,没有一点点自己方面成立的能力。

因此,站在应成自宗的立场上,即使是唯识讲的遍计所执仍是自相有,因为假(遍计所执)必依实(依他起)的缘故。
发表于 2015-8-1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ngcuo 于 2015-8-19 15:58 编辑

有点奇怪的现相:

自方总是习惯于他方一说空就是什么时候都不允许有。甚至中观各派相互也这么认为吗?

到底是谁这么认为。以至有些学人生怕被别人说成是自续,于是搞得自己貌似很应成,其实最后说的一通,还是自续。

怪了怪了。
发表于 2015-8-1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19 15:32
无妨,最好,有唯识论者加入探讨,无论是大德邀来还是我邀来,总之,一概欢迎。宗奉应成和宗奉唯识都欢迎 ...

一、法師所學的和所理解的唯識是如何與法師的相關表述不矛盾的呢?在法師還不明確有相關字句時?

二、【-理路是这样的:分别所安立的“法”,是安立此法的识所能够认知的,(我们所说的法是我们认知对象)唯识认为一定是分别的所缘,那就是相分,是识所缘,识所变。】---對不起,從法師所表述的理路里,在下看不出哪個是因哪個是宗,那個是要成立的觀點 哪個是能成立的原因。請進一步說明。

三、第三問其實是問法師 你認為哪些法是離言自性,或者說離言自性包括哪些法。這應該很好回答。所以,在下問的也不是唯識宗中各種種樣的人怎么許的問題。而是法師你的所許。及之所以如是許的所依之教及理。請明確的回答。
发表于 2015-8-1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定达 于 2015-8-19 18:20 编辑
诃提娑迦罗 发表于 2015-8-19 13:06
哪里来的“教文”?原文明明是གསུང་རབ,《དུ ...

      只要承认,教文包括经与论,那么,格西所说的“不只上面的論師他們的論著不承許阿賴耶識,也破斥阿賴耶識,連其它的大乘教文也僅僅提到阿賴耶識的名字,沒有解釋阿賴耶識的含義,從此可看出,這邊所謂的大乘教文,應該是異於上述諸多論師及他們的著作之外的大乘教文。”就理解得通,而这里的‘其它的大乘教文’就是指‘余大乘经’,而不是要把གསུང་རབ翻译成教文。这只是前后串联文意,前面说论著教文已,次说论著以外的教文,次所说当然就指「经之教文」。
      不过“這邊所謂的大乘教文(漢譯為大乘經文)”中的括号里的字确实是画蛇添足,令人误解仿佛གསུང་རབ可翻译成教文。我觉得这是只注重义,而忽略了文字表达。这里可能格西只是发表意见,不是翻译,所以没注意。


      “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ཀུན་གཞི་རྣམ་ཤེས་ཞེས་གསུངས་པ་ཡང་”这句,自己认为,您这种理解是一种方式。这样理解,藏文这句就是略说,因为您所认为的“在无畏说余大乘经提到阿赖耶识时”,有‘说’及‘提到’二个词,而藏文只有一个‘说’字。将“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理解为时间状语,而指某人在阐释“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时,说“ཀུན་གཞི་རྣམ་ཤེས་”,仅就这句,确实是可以的。

      而如harrypotter所说【这里主要是对 zhes gsung pa 这种典型双引号的用法管辖的范围有些难解,一个理解是只管到“阿赖耶识”,另一个理解是管到“余大乘经”。】如果是其中的第二种,那么“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ཀུན་གཞི་རྣམ་ཤེས་”这句,仿佛就应该是无畏论师的原文,不过我也不知道在无畏论师的著作中有没这句话,您的应不是这种理解。而格西的理解是前一种,文义上也没有前后自相矛盾,“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是状语,“于余经中”,说的主语,当然就是佛。

    格西的解释,仅就藏文原文,一点没有增减,不需要另加主语,感觉还是很贴切的。并且您的理解是,这段文字是在显示「无畏论师是如何地阐释阿赖耶识」;而格西的理解是递进关系,疏中先说论如何阐释阿赖耶,次说经如何阐释阿赖耶,而作总结。您的理解可自圆其说。自己感觉:“您这种理解,虽然可以。但格西的理解,先经,次论,总结,则《疏》的这整段文字,显示依经论之教而成立观点,这种理解更具有说服力,《疏》的这整段文字,显得更有层次性。”

    只是自己的看法而已。

发表于 2015-8-1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 发表于 2015-8-19 16:32
一、法師所學的和所理解的唯識是如何與法師的相關表述不矛盾的呢?在法師還不明確有相關字句時?

二、 ...

抱歉,下面要去办些事情,先回答一个问题:

这牵涉到认识论,分别所安立,比如我的心安立瓶子,我一定在认知瓶子,这是说,分别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别认知的法,而识所缘的法都是识变的,所以都是相分。因为空性不是相分,所以分别不能安立。分别可以安立“空性”的概念(假名),但假名不是胜义谛空性。


從「空性」、「色法」等概念是語言文字的角度,唯識宗認同依圓等唯識術語都是假名,都是分別安立。應成派主張「諸法唯由分別安立」(一切諸法僅由分別的力量而安立),在唯識宗看來與識變理論非常類似。比如說我們的心在安立瓶子,那麼心就在認知瓶子;「分別安立的」定是分別的所緣,也就是識所變的相分,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樣,分別安立的法只能涵蓋識所變現的相分。現量所顯見的自相應該不是分別安立,現量離分別,分別心緣比量境不緣現量境。當然,如果「分別」裏涵蓋自性分別等,或者說取了別義,換言之,「諸法唯由分別安立」用唯識所變、唯識所現來闡述,分別安立的法就是依識所變(識現)的諸法。此中,「分別安立」包含現量安立、比量安立、非量安立。那麼,現量所安立的只是現量的所緣,比量安立的是比量的所緣,非量安立的是非量的所緣。凡夫的識不能變現出圣智所親緣的自境,凡夫的識不能安立圣智的自境,要遵循(此)識所緣唯(此)唯識所現的原則。從依圓的真正所指也就是聖智的所行境(自境)的角度,就不能認同凡夫分別識所能安立。后得智可以安立依他起性。總之,充其量所安立的包含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空性)不是根本智所變的相分,根本智的自境(亲所缘缘)是空性,但由于不是根本智所变,所以不承许空性是根本智的相分。後得智變相觀空,但後得智所變的空性的相不是真正的空性,根本智所親證的才是真正的空性。總之,唯分別安立的法其實不能涵蓋一切法,只是涵蓋一部分。所以,如果一切法中除了分別安立者外無其他,如認為離言自性(勝義諦)是龜毛兔角,這也意味著根本智以龜毛兔角為自境,對此唯識宗不能承許。當然,如果應成派從不離識的角度來說,空性是根本智安立,那麼我無異議。



发表于 2015-8-1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诃提娑迦罗 于 2015-8-19 19:17 编辑
定达 发表于 2015-8-19 18:15
只要承认,教文包括经与论,那么,格西所说的“不只上面的論師他們的論著不承許阿賴耶識,也破斥阿 ...

为了方便阅读,蓝色的字是格西在44楼的原文。

1. 大乘教文的问题,您是倒果为因。“教文”固然包括经与论,然而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教文。第一次提到教文的人是格西,他说“这边所谓的大乘教文”,明明就是将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理解为“大乘教文”,“所谓的...应该是...”这个句式,难道不是在说所谓的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应该是“異於上述諸多論師及他們的著作之外的大乘教文”吗?格西用大乘教文来解释原文中的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您又用“教文”包括经论来证明大乘教文包含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可是问题是,这个“教文”完完全全是你们臆想出来的,原文中根本不存在!原文中说的就是“别的大乘经”,没说“别的大乘教文”,经就是经,没有论,“གཞན别的”一词,根本不是除了上述智藏莲花戒以外的人的教文,而是说除了《解深密经》以外的大乘经!格西在括号中的字,根本不是画蛇添足,而就是将གསུང་རབ一词理解为“教文”,所以才说“異於上述諸多論師及他們的著作之外的大乘教文”,这句话就是格西对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ཀུན་གཞི་རྣམ་ཤེས这句话的理解。而这种将གསུང་རབ理解为“教文”的方法明显是错的。
2.尊法师的翻译:“虽云余大乘经说有阿赖耶识”。这里也有两个“说”,即“云”和“说”。您认为格西的解释不需另增主语,是递进关系,然而并不是如此。不知道您是否仔细看了格西在44楼的回复,他明确说“那麼,這個大乘教文也如此說,一定是意指上述智藏論師、蓮花戒論師、靜命論師、無畏論師和他們的著作之外的大乘教文。”因此格西理解的宗大师这段话的意思是:
除了智藏等人的著作以外的大乘教文也说了阿赖耶识。然而只说了名,没有说义。审查上述诸师的文义,亦不许异体阿赖耶识。这一宗也是许外境的,因此是在意识上假立阿赖耶识。
这种解释有三个谬误:1)原文没有“大乘教文”,只说了大乘经。因此说“除了智藏等人的著作以外”,是不能成立的。
2)这里藏文有两个ཡང,尊法师都译为“亦”,说明应是递进关系。而智藏等人不许阿赖耶识的问题,在前文已经说讫,为什么要在这里再次说“智藏等人不许阿赖耶识”?为什么后面又说“智藏等人的宗是许外境的”?前文已经陈述了智藏等人的观点,后文又说“也”,这难道不是前后重复吗?
3)如果按照格西的说法,这里ཡང不是“亦”,而是“綜合上述,不同的“亦"字前後銜接不同的論師和他們的著作”,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审其文义,亦不许彼离六识身别有异体”还是说智藏这些人,而不是不同的其他人?“且彼宗亦是许外境者”说的也还是智藏这些人,而不是不同的其他人?这难道不是自语相违吗?
以上三点,格西误解词义、自语相违,难道法师还说格西的理解更有层次性吗?
请法师解释宗大师原文中的这几个词:
ཐེག་པ་ཆེན་པོའི་གསུང་རབ་གཞན་དུ་ཀུན་གཞི་རྣམ་ཤེས་ཞེས་གསུངས་པ་ཡང༌། མིང་ཙམ་མ་རྟོགས་པ་ངོས་འཛིན་གསལ་བར་མི་སྣང་ལ། དོན་ལ་དཔྱད་པ་ཚོགས་དྲུག་ལས་ངོ་བོ་ཐ་དད་པ་མི་བཞེད་པ་ཁོ་ནར་སྣང་ཞིང༌། ལུགས་དེ་ཡང་ཕྱི་རོལ་ཁས་ལེན་པའི་ཕྱོགས་སུ་སྣང་བས་ཡིད་ཀྱི་རྣམ་ཤེས་ལ་མིང་དེ་ལྟར་བཏགས་པའོ། །
尊法师将第一个ཡང译为“虽”;第二个ལ尊法师意译处理为“其”,也就是“对于唯说名不释义的这件事,考察它的意思”;ཞིང༌། ལུགས་དེ་ཡང་尊法师译为“且彼宗”。尊法师的翻译只留连接词的话,就是“虽云...亦唯...审其文义...亦不许...且彼宗亦...”,这五个词明明是连贯而递进的,按照格西的说法,虽云是“别的大乘教文说的”,而审其文义的“其”却是智藏等人的,这不仅没有说明“为什么别的大乘教文这么说”,也打破了文字的连贯性。如果按法师所说,是“别的大乘经”所说,那么或者“且彼宗”是大乘经,或者且彼宗”是智藏等人。第一且彼宗”是大乘经不成立,因为“彼宗”不能指代“经”;第二且彼宗”是智藏等人不成立,因为打破了文字的连贯性。
而这里如果是无畏论师所说,则一切顺理成章:无畏虽云...亦唯只说名不说义...审无畏的文义...亦不许异体阿赖耶识...且无畏宗亦是许外境者。这才是层层递进。而且看无畏的《密意庄严》,他所说的内容正是如此。
发表于 2015-8-1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者 于 2015-8-19 20:04 编辑
budgood 发表于 2015-8-19 18:40
抱歉,下面要去办些事情,先回答一个问题:

这牵涉到认识论,分别所安立,比如我的心安立瓶子,我一定 ...

第二段的文,法師好像似乎只是重復了前面的觀點?

看第一段的文【分别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别认知的法,而识所缘的法都是识变的,所以都是相分】---識所緣的法不一定都是識變,所以也不一定都是相分。比如空性。空性不是相分。
其實 第一段法師重復一下先前的主張外 好像也沒有給出個因為所以的道理。

是因為【识所缘的法都是识变的】,【所以都是相分】?而前面說【分别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别认知的法】。總之 ,法師的意思是“空性”不是分別安立的法。為什么?因為,空性不是相分。為什么空性不是相分,它就不是分別安立的法?因為被分別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別認知的法。【而识所缘的法都是识变的,所以都是相分】。所以,因為空性不是相分,所以它不是識變的,而識所緣的法都是識變的,所以空性不是識所緣的法。所以空性不是分別認知的法,所以空性不是分別所安立的法。。。。。這似呼是法師所說的整個理路。但是 因為空性不是相分 從而最后證明空性不是分別所認知的法乃至空性不是分別安立的法。若成立。那么根本無分別智將無法親證空性。因為不能緣空性,因為空性不是識變的,因為不是相分。反之,若空性可以被根本無分智新證,那么空性也可以被根本無分別智所緣。因為空性不是相分。不是識所變,所以就等于認許,識所緣的法,不一定是識所變的。而這一點若成立。那么就無法證明空性不能被分別安立,因為空性同樣可以被分別認知。法師所舉的因為不是相分所以不能被分別認知的理由以經不存在了!

為了便于法師理解,我們把他簡化為因明的式子。
論式一、勝義諦空性有法,應不是分別安立,因為不是分別認知的法。【因為法師認許,凡是分別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別認知的法,所以如果不是分別認知的法,將不能被分別安立。】
但是,勝義諦空性真的不是分別認知的法嗎?對這一點就要進一步證明,法師給的出的原因是【識所緣的法都是識變的,所以都是相分,因為空性不是相分,所以不是識變,而不是識所緣,最終識也無法認識到】
論式二、勝義諦空性有法,應不是分別認知的法,因為不是識所變故,因為不是相分故。因為識所緣法都是識變故
這是法師的思路,若是論式的論證是正確的,那么,若不是識所變的相分,就一定不是識所緣。而若識無法緣到,也就談不上認識。
但是 ,法師同時確要許,根本無分別智可以親證空性,而空性又不是其所變的相分。也就是識所緣的,不一定是識所變的相分了。
總結而論,若第二論式成立,那么,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不到真如。而若根本無分別智可以親證到真如空性,那么識所緣就不一定是識所變的相分。最后就無法證明空性不能被分別安立,因為空性不是分別認知的法無法證明。因為【而识所缘的法都是识变的,所以都是相分】這一點不成立。

法師的思路:
一、凡是分別安立的法,都是被分別認知的法。
二、凡是分別認知的法,都是所變的相分。
三、空性不是所變的相分。
四、空性不是分別認知的法
五、空性不是分別安立的法。
因明格式的對揚:
法師:空性有法,應不是分別安立的法,因為不是分別認知的法。
反方:因不成立
法師:空性有法,應不是分別認知的法,因為不是識所變的相分
反方:因不周遍
法師:應周遍,因為識的所緣唯是識變,分別只能認知其所變的相分。
反方:分別只能認知其所變的相分嗎?
法師:是的
反方:汝所許的根本無分別智有法,應不能親證空性
法師:為什么?
反方:因為不是其所變的相分故。空性不是所變相分,您以許故。
法師:【下面,你要答不周遍嗎?那么就等于同意”分別只能認知其所變的相分“不成立。也就是分別不只能認知其所變的相分。】
若法師的思路不是如此,請法師明示自已的思路。




发表于 2015-8-1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 发表于 2015-8-19 19:19
第二段的文,法師好像似乎只是重復了前面的觀點?

看第一段的文【分别安立的法,一定是分别认知的法, ...

閣下認為這句話自相矛盾——“根本無分別智可以親證空性,而空性又不是其所變的相分。也就是識所緣的,不一定是識所變的相分了。”——其實一點不矛盾,這在唯識宗是基本的道理,根本不用麻煩用兩個量。根本智是無分別,無二取的,所以不會變現相分,若有相分一定的有分別的,有相分為變帶(而緣)。根本智的所行境(自境)是親所緣緣,但不是根本智所變的相分,此為挾帶。這是兩種不同的認知,并不互相矛盾。您可以找任何精通唯識學的大德來問。又,對此問題護法論師認為根本智有見分無相分,安慧論師認為無見分無相分(主客二元消失)。

发表于 2015-8-1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者 于 2015-8-19 20:24 编辑
孤月 发表于 2015-8-19 20:09
閣下認為這句話自相矛盾——“根本無分別智可以親證空性,而空性又不是其所變的相分。也就是識所緣的,不 ...

您是?
在下知道你所述的懷況。在下所列的矛盾,是基于則生法師在先前,以將現量等都拉到分別中來了。是基于這一前提的論述。請您先上看上面幾樓則生法師自已的論述。而你認為,在現量,比量 非量之外,唯識宗還有另外的心識嗎?若有,請說明。
所以這里所說的問題,其實不是指向于”唯識宗的主張“本身。而指向于”則生法師所介紹的唯識宗主張“。

請您先了解一下前面的貼子。


事實上,基大師的樞要明確從多個角度講唯識。
【三界唯心。依有漏法以明唯識。又說所緣。依心生境以明唯識。又說諸法皆不離心。此依不離以顯唯識。唯此一門具攝諸法。又說有情隨心垢.淨。依內異熟以明唯識。又說成就四智菩薩。依修因以明唯識。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等。亦以所緣名為唯識。】
发表于 2015-8-1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 发表于 2015-8-19 16:32
一、法師所學的和所理解的唯識是如何與法師的相關表述不矛盾的呢?在法師還不明確有相關字句時?

二、 ...

關於離言自性有何难答,不难找到依据。
可以只把圓成實作為離言自性。《瑜伽師地論》確有“勝義”、“真如等詞。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如實知已達無少法及少品類可起分別。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CBETA, T30, no. 1579, p. 487, b18-21)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捨。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空者。」(CBETA, T30, no. 1579, p. 489, a8-11)



《瑜伽論記》卷9〈真實義品〉列出几种看法:「於一切法乃至平等平等者。西方有二釋。初釋云。真實性離言自性。分別性情所取法。是言說所說自性真實性所離也。假說自性者。依他性是假說自性法也。平等平等者。菩薩證能取空證二性時皆無能取所取。故言平等平等者也。第二難陀釋論云。依他真實皆離分別性故並是離言自性也。於分別性假說自性中說有能取所取。菩薩入法無我時於假說自性中能取所取皆遣。故云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即是真實依他皆是真如也。七真如中依他性亦名真如也。備云。即據真如勝義諦故離言自性。世俗諦故假說自性。此之二境等無差別。即是二種無分別智所行境界。三藏亦同此解。」(CBETA, T42, no. 1828, p. 502, c21-p. 503, a6)


也可以包含依圓二性。二性的差别,《瑜伽論記》卷12〈住品〉:「以第一義真如不可言說故。以依他性雖是離言自性猶可為名言所顯。今此真如實性是離言自性畢竟不為名言所顯。故言畢竟離言也。」(CBETA, T42, no. 1828, p. 574, b27-c1)

选取何种都有理由的。

发表于 2015-8-1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月 于 2015-8-19 20:29 编辑
愚者 发表于 2015-8-19 20:12
您是?
在下知道你所述的懷況。在下所列的矛盾,是基于則生法師在先前,以將現量等都拉到分別中來了。是 ...

发现budgood这句:換言之,「諸法唯由分別安立」用唯識所變、唯識所現來闡述,分別安立的法就是依識所變(識現)的諸法。此中,「分別安立」包含現量安立、比量安立、非量安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适用语境中的现量不包含根本智现量,因为,不能变空性。所以,「分別安立」包含現量安立这排除了一些,根本智无分别怎么会被包含在「分別安立」之“分别”内?这样没有发觉有什么矛盾。
发表于 2015-8-1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月 发表于 2015-8-19 20:23
關於離言自性有何难答,不难找到依据。可以只把圓成實作為離言自性。《瑜伽師地論》確有“勝義離言自性” ...

您有可能誤會一些事情。
在下問這些,不是問唯識怎么說。在下是特別問則生法師的。是想了解則生法師的主張。所以您雖然找了這么多。其實無法解決在下的問題。因為您不是則生法師。若是只是找這些個說法。現在CBETA這么發達。我自已打幾個字,不是也就找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5 04:01 , Processed in 0.03811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