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21|回复: 21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四谛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余世静,女,泰国曼谷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 士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对佛教四谛思想的表现,来阐述金庸小说的社会意义。

中国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创新运动,而第三次创新运动的代表就是金庸等人。他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境界。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从小说价值取向的层面上说,他将中国传统世俗道德观念与包含“五四”精英意识的“人的文学”结合起来,较圆满地解决了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写“人的文学”的问题。在生活层面上,金庸将世俗的武功、饮食、技艺等各方面雅致化、精致化,俗中带雅,雅因俗成,俗为 表象,雅蕴其中。[’]同时,金庸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因此,在他的小说中,通常体现了丰富的佛 教思想。由于有广泛的读者基础,金庸的武侠小说客观上传播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大大增强了佛教的社会道德净化功能。 金庸通过南传佛经(即小乘佛教经典)理解佛教教义从而皈依佛教,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发现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使他很难接受和信服。然而通过长期的思考,他认识到“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七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多借鉴了大乘佛教的教化方法,这也是他的作品引人入胜之处。四谛,即苦、集、灭、道,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庸几部武侠小说中四谛的表现,来阐明金庸武侠小说的社会意义。

一、苦谛的表现

释尊见众生之苦,发愿度众生苦厄,舍荣华而悟道,最终开悟,从而开创佛教。佛教认为,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苦患,无有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因此谓之苦谛,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绝世英雄,都要面对这八苦,即或是上天诸神,也都会有悲苦。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中,《天龙八部》是一部佛学思想意味极浓的作品,苦谛的表现也最充分。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体现了苦谛的一个方面,他们的欲望、痴念、悲欢,竟一切是空,一切是幻。萧远山大仇得报,却感到无处可去;段延庆为复位历尽苦难,最终还不如有一个儿子重要;鸠摩智泥地开悟,才发觉原来佛在心中;游坦之铁罩加头,双眼不要而痴情不改,阿紫最终还是悬崖一跳;慕容博以死待机,终要皈依佛门而亲子失智;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互夺情郎,至死未得所爱,逍遥子爱上的却是石头人……此书正是描写了世人面对八苦的种种心态,特别是对佛教因果业报循环思想更体现至极。

除了《天龙八部》,金庸的其他几部小说也或多或少对苦谛有所表现。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虽然勤奋,但为天资驽钝所累,黄蓉聪明绝顶,却偏偏爱上个“傻小子”;杨康追求荣华富贵却为此断送了性命,穆念慈则对这个不忠不孝之人一往情深;五大高手虽然在武术造诣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他们也各有各的烦恼。《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虽然浪漫,但也离不开一个“苦”字,《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一生命运曲折,虽贵为明教教主,其成长经历也是苦多乐少。至于其他配角人物,也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痛,这里不再枚举。金庸作品里对苦谛的表现可以说淋漓尽致,为什么他会对苦谛用墨颇多呢?金庸做了最好的解释:尘世间的欢喜和悲苦,在佛教中认为一切皆苦,纯苦无乐,只是世人 不知,反而以苦为乐。

金庸对苦谛的理解,和他皈依佛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在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谈录中,他说:“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1976年10月,金庸的长子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面对这个晴天霹雳,当时他痛不欲生,心中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为了解释这个疑问,他翻阅了中西方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最后从佛经中得到了解答。这个从痛苦到“欢喜”的经过,便是金庸对苦谛的体会的一个真切过程,因此他在作品中对苦的体现便不难理解了。 从金庸小说故事情节来看,“苦”实为故事发展的主要基调,即使某些篇章渲染了“乐”,也是为了衬托“苦”,或者说是苦中作乐。可以说,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有苦的,或多或少带有悲剧色彩。也正是因为有了苦的体现,才设置了故事的起点,推动故事的发展。

二、集谛的表现

在金庸的作品中,既然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体现了一种不同的苦,那么他们对于自身的苦或者有所察觉,或者无知无觉,这样,形成了每个人物对于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有的积极探寻苦的根源,有的消极应对各种苦,但无论哪种态度,最后几乎都可以得到一个答案,这个过程便体现了佛教中的集谛。对集谛的解释不尽相同,《佛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简而言之,“集”是“苦”的根源。

比如在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发展中,萧峰经历人生的几起几落,最终明白造成他悲剧人生的根源是胡汉身份的差异;段誉的痴情之苦多来自其父的风流孽债;虚竹命运坎坷除了自身的迂腐外,还来自于其父母身份的特殊;郭杨两家的悲惨遭遇,起因竟是包惜弱的一念之“仁”,而两家后人的不同人生结局则根源于动荡的社会和不同的生活经历;张无忌的种种遭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江湖人对屠龙刀的狂热迷信。

故事的主人公对其命运苦因的探索,是形成各种矛盾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作者通过对集谛的表现,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同时,对集谛的表现,更是一种昭示作用,让读者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有所悟有所想。比如,萧峰本来可以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可是他却执着于复仇,亲手误杀了自己的爱人;杨康也不是没有机会改过自新,但他贪恋荣华富贵,不仅伤了爱人的心,还送了自己的命;为抢夺《九阴真经》,多少武林人士命丧黄泉,黄药师的娇妻也因之丧命,欧阳锋为夺经不择手段,结果得到一部假经,练功走火入魔,变得疯疯癫癫。这些无疑都是在劝戒众生、点化众生。

三、灭谛的表现

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并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关于灭谛究系“集”之灭尽,抑系“苦”之灭尽?有不同的说法。《四谛论》卷三《分别灭品》说明“苦集灭、灭谛及无余涅槃的关系,以‘爱之灭尽’为有余涅槃,‘苦之灭尽’为无余涅槃;即前者为‘因之灭尽’,后者为‘果之灭尽’,如灯尽故光尽,因此二灭皆称为灭谛”。又,《成实论》卷十一《灭谛聚初立假名品》中指出:“系以‘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为灭谛,即以因缘智灭我执假名之心,以空智灭执实法之心,入灭尽定,若入无余涅槃而断相续时,更灭空心。”

有生即有灭,既然众生皆苦,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苦的一种表现,那么在金庸的武侠故事中,灭谛也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人物的结局,都体现了对“灭”的一种见解。灭谛是顺承苦谛和集谛而来的,也是故事进展中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萧峰以一人之命换取宋辽百姓几十年的和平生活;郭靖最终悟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理,后来又以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杨过,并最终帮助杨过成长为一代大侠;张无忌最终也放下了仇恨,与六大派和解,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梅超风欺师盗经,最后舍命救师,得到师傅的原谅……

同时,对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根据人物所遭遇的苦的不同,主要体现了人物对苦的解脱。杨过与小龙女的重逢,结束了十六年的相思之苦;一灯大师、周伯通、瑛姑和裘千仞几十年的宿怨最终得到了化解,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张无忌放下与六大派的仇恨,并与之和解,最后放弃教主之位而归隐,以及谢逊自废武功皈依佛门,都是对痛苦的一种解脱。当然,对灭的表现也并非都很完美。比如,杨康死时,也并不见得他对自己的罪行有所悔悟;李莫愁一生为情所困,最终含恨死于情花丛中。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肉体的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解脱的一种方式。

四、道谛的表现

道谛,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方法,即是达到涅槃的修行方法。在说明灭谛时,将渴爱灭尽即为寂灭。因此,将渴爱灭尽的方法,即为达到“灭”的方法。这方法共有八项,称为八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谛强调的是一个“正”字,与“邪”相对。金庸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通过对道谛的表现,来达到扬善除恶的目的,从而实现佛教社会道德净化的功能。这也是金庸小说最突出的社会意义之一。

佛法具有八万四千法门,因人的个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学习途径。金庸认为,在最基本的理论上,佛家经常讲“变”,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得道”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金庸在表现道谛的同时,并不完全用出家人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物。萧峰虽杀人无数,但在关键问题上以百姓众生的福祉为出发点,放弃家仇,被扫地神僧赞为菩萨心肠;郭靖在面临以武杀人的是非问题上彷徨时,洪七公以亲身经历,晓以大义帮他解决了难题:对大奸大恶之人的姑息,则是对更多其他弱小众生的残忍;杨过襄阳城下飞石而毙蒙哥,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救万千黎民于水火;被称为“东邪”的黄药师,在面临民族大义时,力赞一个无名儒生的爱国情操。在作者看来,东邪的“邪”是对儒家的离经叛道,而从佛家观点看,其本性是“正”的。

有人认为,金庸表现的正谛,存在很大的虚伪性,是一种“伪善”。 例如,当年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传 灯少室,开创禅宗一脉。而少林众僧,重武轻禅,舍本逐末,不习精髓,终日沉迷武功,自居武林泰斗,好勇斗狠。然而,在《天龙八部》中,扫地神僧对少林众高僧的一番劝戒,证明了金庸对少林众僧的行为并非持赞同态度。又如,金庸笔下确有恶僧如金轮法王、鸠摩智等辈,但僧者非佛,常人绝非落须发、戒酒色便能解脱,世间哪有这等便宜事?金轮法王作恶多端,纵武功盖世,亦不得善终,正应因果不爽,天网
恢恢,疏而不失。鸠摩智武功废而本心通,正乃佛门幸事。中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说,僧人的行为应 该作为世俗的典范,僧人应该以高尚的人格来要求自己,但是,僧人出家的理由各不相同,各人的悟性也有高有低,这样,僧团中的素质也就良莠不齐,因此,对僧人的想象塑造不能千篇一律,如果作品中所有的僧人都近乎完美,读者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金庸这样的处理方法,正是为了突出道谛的“正”的重要性。

五、结"论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如众生没有贪瞋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后果,即为集苦灭道。由于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先示以涅槃清净之乐,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 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金庸武侠中对苦集灭道的表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更增强了佛教的劝 戒功能,使读者徜徉在奇幻的故事情节同时,心有所思,心有所悟,对是非黑白有一个自我的判别,从而形成对人生的冷静思考、理性思辨。这使金氏小说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 四谛的体现,只是金氏武侠小说体现佛教教义的一个方面,本文对此做了简要分析。当然,金氏小说所体现的佛教哲学远不止这些,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发表于 2015-2-1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学子过度意想,强塞给大侠。金大侠就是一有侠气,也是一俗人,文学作品而已 那来这么多佛教哲学不止这类 话
发表于 2015-2-1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他信佛是在写出了绝大多数武侠作品以后的事嘛好像???!我没查证,但感觉90%机会我对,除却《鹿鼎记》可能不是以外。
发表于 2015-2-1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维基百科资料: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查良鏞)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作品。該小說於1969年—1972年間創作”         

2,《金庸與池田就皈依佛教與生死問題的精彩對話》:
“我之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1976年10月,我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靂...此後一年中,我閱讀了無數書籍...去佛教書籍中尋求答案。”



所以,作者说的:

金庸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因此,在他的小说中,通常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多借鉴了大乘佛教的教化方法

显然是无法成立的。这不外乎两可能性:
1,原作者连基本资料都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查,就信口开河写论文;或
2,作者也许知道或不知道,反正他不关心事实,只要能扯上来支持自己论点就行。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5-2-1 04:19
1,维基百科资料: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查良鏞)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作品。該小說於1969年—1 ...

上善的查证值得肯定,但我有要补充的地方。
作者的两个观点之一,金庸是真正皈依了佛教之后才写出了借鉴大乘佛教的小说,于时间因果上是矛盾的。但不能排除作者并没有去搜集数十年前的明报一期期阅读连载的小说,而是直接阅读80年代改写修订完成的三联版金庸全集,甚至是本世纪初改写修订的花城版全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观点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部分自圆其说的。因为关于佛教的思想和内容,一版多于一版,情节和人物改动也是不少。
另一个观点中的体现佛教思想则是不争的事实,此观点的前提之一,对佛学有造诣也是不能完全否定(造诣深浅暂且不论),否则怎么能写出像天龙八部这样的经典之作呢?
前提之二,金庸改写修订小说时肯定信奉佛教了,即便在初写小说时,也应该是对佛教的思想文化处于研究和部分接受的阶段,除了乘愿再来者,谁能不经接触研究思考一步步认可,就一下子完全皈依佛教呢?您可以相信演猪八戒的马德华是回族人,但恐怕您不能想象一个丝毫不信佛教对佛教无好感的基督徒金庸,穆斯林金庸,可以写出天龙八部。学者陈世骧谓之然实一悲天悯人之作也,认为在这部作品中,把冤孽与超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中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在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金庸对此评价似乎也从未有否定过,甚至倒是认可的。

发表于 2015-2-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2-1 12:00
上善的查证值得肯定,但我有要补充的地方。
作者的两个观点之一,金庸是真正皈依了佛教之后才写出了借鉴 ...

天龙八部是金庸早期所作,雖然後來他對自己的作品有過修改,不過總體結構沒有改變。(因為他創作的時候是馬上登明報專欄的,前後不一定一致,而且去旅遊什麼的話會找人代寫,所以後來才有這個修訂。)

不過,浙江江蘇一帶佛教本來就很盛行,說他年青時候就有一些佛學底子,也不出奇。
发表于 2015-2-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的文人,哪怕接受新潮思想。没有宗教信仰,当时的文化气氛,决定文化底子都有3教的气息。
2 大侠说过他当初不太能接受大乘的佛教,小乘的比较能接受。所以没有文中说的大乘教法
3 四谛之之理。随处可见。哪怕翻出红楼梦,金瓶梅也有痕迹可见。大侠写文章时是文学创作,为糊口。作者非要加上他的想象把这些认为是了凡四训之类的为善弃恶,作品来看看还真不是,有些侠义打斗还真不是佛教提倡。哪怕大侠皈依佛教,他的作品都要扯上佛教寓意才算正经?
发表于 2015-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金的作品沾了很多佛教名词、典故的光是真的,不光佛教,其他领域也弄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他擅长这个东拼西凑出来的玄虚,对于小说读者来说,是个好事。但小说嘛……往正经事上扯,何苦呢!
发表于 2015-2-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2-1 12:00
体现佛教思想则是不争的事实,此观点的前提之一,对佛学有造诣也是不能完全否定(造诣深浅暂且不论),否则怎么能写出像天龙八部这样的经典之作呢?
永真 发表于 2015-2-1 12:00
改写修订小说时肯定信奉佛教了,即便在初写小说时,也应该是对佛教的思想文化处于研究和部分接受的阶段....不能想象一个丝毫不信佛教对佛教无好感的基督徒金庸,穆斯林金庸,可以写出天龙八部。

金庸武侠小说,和倪匡的科幻作品,另外还有好几个不那么出名的人的作品,真的只是那个年代的老报人在香港混生活的日常而已。一个人通常以几个笔名发表不同文章、故事、连载、专栏...从武侠、鬼故事、侦探、科幻、爱情乃至色情的都一人包办,甚至还包括《南宫夫人爱情信箱》那类....很多不承认而已(实际上,当时只是在“应付”;如倪匡说,他根本不记得甚至不很认得自己写过什么)。他们是在应付几小时后的截稿,而不是在搞文艺经典。
当时的这批文人都有材,对佛、道、儒乃至天南地北各种文化多少有点了解,但可以肯定他当时完全没有想要“体现佛教思想”的动机,而且也难说得上“造诣”啦,正如他也不是想推广少林武当而且也没武术造诣的道理。哪怕他们自己,也在不同场合笑说过,当时认为自己是在写垃圾,后来成名是他们自己始料不及的。



永真 发表于 2015-2-1 12:00
因为关于佛教的思想和内容,一版多于一版,情节和人物改动也是不少。

报纸连载年代的尾声、香港初期印刷版、香港后期的新版、内地的新版.....几乎每部每版本都看过不下两三次。如了了所说(作者自己也说过),后期改动主要因为连载期就是随便写,甚至让人帮忙胡乱写(这是他们自己承认的),存在一些前后矛盾的小情节,还有因为影射/侮辱了历史存在的人物(譬如金轮法王、强奸小龙女那个道士等等),所以进行修改,而并不是为了要进行情节结构上的修改、注入新的佛教精神元素,而且实际上也没多少情节结构上的修改、新的佛教精神元素。

发表于 2015-2-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5-2-1 12:57
因為他創作的時候是馬上登明報專欄的,前後不一定一致,而且去旅遊什麼的話會找人代寫,所以後來才有這個修訂...


正是如此。倪匡就说过多次他代金庸写故事的一些情况。从那能看到,他们当时的写作背景,今天写到一半,自己都还没对故事整体、结局有很清晰的计划,只是应付报纸专栏、混生活而已,更别说反映佛教思想了。后来的修订,主要就是为了修复专栏版的各种穿帮而已。
顺便一说,主论坛不是在说谈老的梵文如何靠谱或不靠谱的话题吗?其实,他就是那年代的这类专栏作者之一,但他比较属于那年代的尾声了。
发表于 2015-2-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2-1 17:50
四谛之之理。随处可见。哪怕翻出红楼梦,金瓶梅也有痕迹可见。大侠写文章时是文学创作,为糊口
改过自新 发表于 2015-2-1 18:04
老金的作品沾了很多佛教名词、典故的光是真的,不光佛教,其他领域也弄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他擅长这个东拼西凑出来的玄虚,对于小说读者来说,是个好事。但小说嘛……往正经事上扯,何苦呢!


正解!真实情况确实就是如此而已。
他们也说很多少林武当,可是不代表他们懂武术。甚至,古龙小说中的部分对话还很“禅”呢,呵呵。
我们在这些里面看到佛教,甚至受影响(我就是受了《屠龙记》和《肉蒲团》影响而信佛的),是我们自己的事,我想他们自己都幻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发表于 2015-2-1 2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而喜歡的只有倚天屠龍記,很喜歡新修版(即以趙敏劃眉,周芷若出現……完結)。但男主角只欣賞楊過,為心愛的人,可以去到幾盡……
发表于 2015-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
老版不是也是这结局吗?为趙敏劃眉,周芷若出現....?
发表于 2015-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不一樣,但是忘記具體了,畢竟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看的書,其實我更加喜歡第一版小書,插圖線條簡單,文字也比較粗曠直接,就是娛樂嘛,看得爽就行:)
发表于 2015-2-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5-2-1 22:09
好像不一樣,但是忘記具體了,畢竟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看的書,其實我更加喜歡第一版小書,插圖線條簡單,文字也比較粗曠直接,就是娛樂嘛,看得爽就行:)


别装嫩了啦!你没在报纸读过?我都在报纸读过连载呢....好像是《鹿鼎记》的尾期...《明报》的晚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0 16:33 , Processed in 0.0399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