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9|回复: 5

我的某次课程作业《为什么想当心理咨询师?》——试论那些隐秘而细微的动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想当心理咨询师?

  ——试论那些隐秘而细微的从业动机

  6月18日晚课,李老师讲《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修养》,提到为什么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学员们内心可能有着隐秘而细微的从业动机;下面由表及里,试做分析:

  一、表面动机:

  1、利他动机:

  这应该是学员们最有共识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说法,可以表述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价值和利益的心理倾向;由此引发的是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这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角色期待的一种动机,从心理学上看,这是没有道德风险,心理防御最强的一种动机。然而,这是学员的主要动机么?这是学员的唯一动机么?

  在身份介绍的时候,部分学员提到,还有另一种动机:

  2、求知动机:

  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也有一些学员提到,是为了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这属于三种学习动机中的求知动机,在社会心理学上,求知动机表述为:学习目的仅在于对知识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不存在其他出发点,希望自己通过学习新知识,懂得新道理,以有所进步。

  这也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角色期待的一种动机,从心理学上讲,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积极的、正面取向的动机。然而,在这种求知动机之下,还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

  3、谋生动机

  有些学员,可能将来准备以心理咨询师为从业对象,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以谋生。也有的学员,可能是想要把心理咨询技术作为一种技能储备,万一遭遇失业下岗,有一技之长足以维持生活。

  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动机,有些人可能存有职业不安全感,从防范失业风险的角度考虑,也有人可能对现在从事的职业有内在的不满、失望情绪,期待自己将来有一份体面、有意义、充满变数甚至挑战性的职业。

  4、亲合动机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其主要作用是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有些人可能以集体的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作为社会交往的契机,认识一些有同样爱好的人,满足自己内心的依恋、交往心理,避免孤单、孤独的侵扰。

  以上四种动机,有可能兼而有之,也可能有其二,构成学员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的复合动机。

  二、深层动机

  1、成就动机

  按照社会心理学,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新兴的特异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有机会获得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会吸引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卓越,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仅是为了获取名利,总之,想在这个行业里获得成功。

  单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可能说明背后潜含有【自恋/自卑】情结,可以与下面的【自恋动机】合并在一起考虑。如果为了名利地位,存有这种动机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但如果成为主要的从业动机,可能会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自我完善与能力发挥都存在阻碍。

  单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比较幼稚,可能与心理发育停滞有关,故此会有遮掩的存在。为了名利地位,这种想法不太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因此这种动机有时也会潜藏在意识深处,不会表露出来,这两种想法,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2、疗伤动机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心理创伤,如同受到躯体创伤一样,人类本能会寻找纾解、治愈心理创伤的可能,又因为个人隐私的私密性,以及自我价值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不愿意公开承认有心理创伤,不愿意为此专门寻求帮助,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咨询的方式表露出来,希望通过学得技能,可以自我疗伤,自己解开情结,有时,因为家人患上心理疾病,因此想要为家人、朋友治愈心理障碍,这也可能成为从业动机。

  从心理咨询师心理成长史的角度,因为年龄、社会阅历的增加,也就有可能经历不同阶段、不同地位的各种精神痛苦,这一经历既提升了学员对自己及他人烦恼的觉察力,也提升了他们理解和共情他人的能力,有时还可能通过自我暴露传达给来访者,以增加来访者的信心,当来访者发现咨询师也曾经遭受过某种共同的困扰和烦恼,无疑会令彼此更好的沟通,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成功的自我治疗经验还有助于学员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

  3、自恋动机

  由于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处于治疗者的角色,这时来访者会对心理咨询师有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心理咨询师也会有一种权威感的产生,这会让心理咨询师的状态良好,内心充满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感。由于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掌握着每一个步骤的主动权,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心理咨询师会觉得自己很重要,高高在上,指导芸芸众生。如果执著于这种感受,即是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的自恋动机。

  在咨询中,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认为来访者存在某种病态心理问题,自己没有,而且自己还可以治愈来访者,自己能用各种理论分析来访者,挖掘出来访者本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这证明自己有很强的能力,这时咨询师也容易陶醉其中。

  4、控制与力量动机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其实都会受到死亡焦虑的影响,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其中最常用的防御机制就是力量的拥有,很多人都通过确认自己有力量来幻想自己能够摆脱死亡的威胁,所以对控制的追求,说到底对力量的追求几乎是人类共有的一个行为动机,有人通过赚钱获得力量的感觉,有人通过工作获得力量的感觉,有人通过权力获得力量的感觉,有人通过获得名誉获得力量的感觉,还有人通过做一个心理咨询师获得力量的感觉。这是很多人选择做为一名咨询师的动机。

  一般情况下只要心理咨询开始,移情关系就会产生,而移情关系只要一产生,无论是正性还是负性,都会把自己生命中的早期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也就是说咨询师会成为他目前在咨询的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以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会拿出生命早期的状态对待咨询师,他会自觉不自觉的全身心的依赖咨询师,将自己完全的交给咨询师,这样的状态会让咨询师感觉自己对来访者特别重要,自己特别有力量,所以,很多的咨询师之所以会喜欢这个职业,主要是因为这种状态会给咨询师意识或者潜意识的满足。

  而且,心理咨询师容易滥用【指导】这种参与性技术,造成来访者的依赖,这就损毁了来访者的利益,因为来访者来做咨询是为了使自己更有力量。所以如果咨询师不知道自己有追求力量与控制的动机就会不自觉的做损坏来访者利益的事情,甚至会在潜意识阻碍来访者长大,不能忍受来访者的离开,如同不接受儿女长大离开一样,自身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5、窥视动机

  像毕淑敏《女心理医师》一书讲的那样,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人们找你倾诉心里最深处的隐秘,然后还要感谢你,给予你经济报酬,使得你可以合法、合理的倾听各种隐私,对人类心灵阴暗面的好奇,对人类隐私的窥探,由于进行这种窥探而带来的某种满足感、快感,某种心理安慰,也可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动机。

  这种窥视可能源自四方面:

  ①好奇是人类天性,人类喜欢探寻别人的隐私,就像喜欢八卦新闻一样。

  ②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通过窥视他人隐私,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③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通过了解别人的痛苦,会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对于地位、金钱等相较于自己更为优势的人遭受痛苦之时,尤其如此。

  ④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有人在窥视别人隐私时,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憎恨或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借着别人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在心理上得到报复性的满足。

  6、觉悟动机

  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自我探索动机,自我超越动机。

  心理咨询师对人、对自身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员有极大的兴趣去认识自己,渴望深入了解自己,甚至以此作为自己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学员中部分人可能经常思考生存的意义,反思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有的人体验过死亡的恐惧。学员认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能有助于了解自己,解答这许许多多关于存在的疑惑,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不被虚度,使自身的存在更有价值。学员相信,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生灭变迁,是符合某种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变化的,对于这种规律的探寻和领悟,构成了觉悟动机的主要内容。

  广而言之,寻求觉悟,渴望超越,对内在的神圣性的追求,可以表述为人类的宗教动机。人们相信有某种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存在,相信人类可以领悟到这种真理,驾驭这种真理,这构成了人类最广泛意义上的宗教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中最高等级的一种即此,荣格也以【自性】名之。在佛教而言,这正是佛性的体现。大乘佛教的重要命题之一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这是从佛教的角度肯定了人类遍有的深层精神动力。

  三、总结

  对于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员来说,初始动机至关重要,认清楚、调整好自己的动机,理顺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为什么对此有兴趣,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初始动机的不同,每个心理咨询师在心灵成长、自我提升的道路上走的也会不同,体现出各自的差异性,如果动机偏差比较严重,可能会引发许多矛盾和问题。

  除了内省之外,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在2007年有人提出,关于心理咨询师从业动机的研究,可以首先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动机和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修订“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重要依据。随后,以修订后的【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Marlowe-Crowne社会赞许性量表简版(MCSD-SF)】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心理咨询职业的潜在从业群体——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从业心理咨询师、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学爱好者、学习者的职业动机、个人经历和依恋方式特征进行调查,这样有助于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筛选不适合的人,调整好从业人员的初始动机,促使心理咨询职业的健康发展。

  个人浅见,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必须对人类抱有一种深度、平等、不分亲疏远近、没有功利意识的慈悲之心,对于人们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愿意在内心之中不计利益,不计代价的去解救,这在佛教中被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里面用约翰·多恩的布道词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

  同时,按照佛教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每个人的存在价值,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满溢的正能量,只需要有合适的渠道释放出来,其病自愈。怀抱这种理念,将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克服地位、文化素质、财产、容貌等各方面的偏见,对人类持有平等的博爱之心。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慈悲、博爱与积极关注,势必引发良好回应,将来访者从心理疾病中解救出来,这时心理咨询师将获得他真正的报酬——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功德感,赋予生命存在以真正的意义。

  2014年6月19日




发表于 2014-7-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桑吉吉 于 2014-7-9 18:05 编辑

欣赏师兄的开放度如果师兄,谈谈自己的动机,这篇心理学的文章就趋于完美了...
发表于 2014-7-1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写的很透彻,另外请问师兄,心理咨询师的就业前景怎样?如果不开诊所,可否到别处供职?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吉 发表于 2014-7-9 18:03
欣赏师兄的开放度如果师兄,谈谈自己的动机,这篇心理学的文章就趋于完美了...

其实最后一部分就是我的动机啊,其余动机,我想很可能也多少有点吧。但主要应是以觉悟动机和利他动机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凉法幢 发表于 2014-7-15 16:21
赞一个!写的很透彻,另外请问师兄,心理咨询师的就业前景怎样?如果不开诊所,可否到别处供职?

在一些大城市可能会比较好找工作,但小城市普遍不太好,最好自己去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问问,我个人猜想是不太乐观的。
发表于 2014-7-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城市似乎也不太好找工作,十年前可能这个证书挺吃香的,现在有这种证书的挺多的,多数人都无法真正开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9 08:29 , Processed in 0.0379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