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4|回复: 13

价值观、认知结构与高成就动机——菩提道次第的心理学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喜欢心理学,准备去学一个系统的课程,为时大概半年。
去之前,翻阅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其中一些概念,觉得与菩提道次第有对应之处。
第一个是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菩提道次第里面,可以说整体上都涉及到价值观的重建,是改写和重建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把其中各个元素都重新摆放了位置。
例如依止善知识部分,将依止善知识,提高到修学佛法的价值观的首位,如理如法的依止善知识,具有八种功德,反之,有八种过患,总之,要自己的心认识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然后再从三业上具体的去实践。
再例如,皈依的部分,是将佛法摆到了人生价值观的首位。暇满义大难得部分,是将修学佛法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还有,就是业果部分,应该属于衡量价值尺度和准则的标准。
在佛法内部而言,不同的所缘,在不同时期,价值观上也有主次轻重的不同,但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内在逻辑的。
第二个是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重要的是,认知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由于个体认知结构的不同,所以,虽然是同样一件事,但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典型例如在菩提心的修学中,对于我爱执的过患和他爱执的功德,对于修心八颂所言:【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同样一件事,在修学菩提心的人心目中所感受到的,与俗人无疑不同。世间的看法是要尽量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菩提心的修法恰好反之。所以,亏损失败这类事,有些人会心痛不已彻夜难眠,有些人却会欢喜不已安然纳受。
这就是因为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对同样一件事,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的认为,而是对其赋予了新的积极的意义。
第三个是高成就动机
我们每做一件事,背后都有如此做的理由,这一般被称为心理动因或者叫动机,也就是促使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一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否。 心理学家认为,成就动机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等于追求成功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倾向的强度。成就动机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的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密切联系,我们通常会把成功成就作为分子,抱负作为分母来衡量一个有追求的、有上进心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菩提道次第而言,出离心与菩提心,特别是菩提心,毫无疑问属于是高成就动机。
如三主要道所言,出离心是解脱六道轮回的因,菩提心是成就无上正觉的因,解脱和成佛,都是极高的成就,故此这两者都属于高成就动机,正是因为有这种高成就动机,在这种心理驱动力下,才会有足够的进一步实践的动力,去沿着发心所趋的方向前进。
心理学上说,高成就动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他们富于创造性,总是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的信念。他们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3、正确的归因方式。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总是从自己身上寻找答案,并改变自身的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但低成就动机者总是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于是自己不去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丧失了进步的机会。
我觉得这些说法同样也适用于菩提心方面。
菩提道次第有四大殊胜和三特别法,其中一条就是,菩提道次第的设计是符合心理变化规律的,所以很方便修学。

既然如此,那么,从心理学上对菩提道次第进行分析和阐释,也有一定的道理吧。而且,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可能会因为这种阐述对菩提道次第有更深和更准确的了解,从这点上来说,也许这种 努力是有意义的,而非徒劳。
这不算一个正式的论文,只能算是一个笔记,记录下来暂时的想法,供各位参考之余,也为将来积攒一点资料。



发表于 2013-12-19 1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世俗观。您作为利益他人的工具未偿不可,这会浪费您很多宝贵的时间,反正,青春就是挥霍。我以前很想学心理学,但是,中国社会算命卜卦的似乎拥有绝大多数的支持者。如果会卜卦,会他心通,比心理学更简单。佛教爱他的心才算真正的心理学。如:心类学。
发表于 2013-12-1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学一些科学知识,对于解释一些佛法还是有裨益的,只是不要颠倒主次就好
发表于 2013-12-1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努力学习
感恩师兄提供聆听夏佛教诲的机会,在人民大学两天的研讨听下来,深深的折服于夏佛的博学,通古博今,对儒释道经典谙熟于心,作为一个藏族的喇嘛,对汉地的经典信手拈来,运用的得心应手。。。。
今,见师兄此篇笔记,深深的敬佩师兄从师夏佛学到的不仅仅是佛学,还有夏佛的修行的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吉 发表于 2013-12-19 12:59
随喜师兄努力学习
感恩师兄提供聆听夏佛教诲的机会,在人民大学两天的研讨听下来,深深的折服于夏佛的博学 ...

哦,您也参加了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随喜随喜。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机缘,参加论坛并发表文章的藏地出家人基本是拉然巴格西,在座还有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的大格西,能和如是高僧大德共聚一堂,哪怕是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针对广受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教育的信众,如何以最适合的方式阐述佛法,使其能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所接受,这是一项新的课题。恩师夏佛,一直也注意这一点,努力从汉地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利用先进科技的力量,采用多种方式来弘扬佛法。同时从比较高端的学术上,以及比较普及型的日常讲法上,皆努力有所建树,这是在为佛法广大弘扬于庙堂之上、江湖之中而做准备。
新的时代来临,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正规教育的人正在长大,如果抱残守缺,继续以前的方式,可能会落伍于潮流,也无法达到契理契机的目标。个人觉得心理学,特别是现代临床应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这种精神分析对人心灵结构的探索,有了长足进步,值得三宝弟子借鉴和参考,用这种方式来对古老的佛法以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方式加以阐扬,应该有助于佛法的再诠释。哪怕不为弘扬佛法,在这种再诠释的过程中,我本人也得到许多新的启迪,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去,古老的佛法仿佛焕然一新,好像重新又开始学习一遍一样的令人喜悦。
发表于 2013-12-1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會觀察中國的政要有沒有因此而皈依
发表于 2013-12-1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12-19 16:36
哦,您也参加了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随喜随喜。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机缘,参加论坛并发表文章的藏地出家人基 ...

之所以进师兄的这个笔记贴,恰巧是因为末学涉足,传统文化和心理学领域,对师兄的心得比较关注。
曾经论坛里面有个帖子,摘录了《荣格与藏密的29个觉》中的一些关于修佛而掩盖了内心的不健康的相关的文字。同时,现阶段东方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的结合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但,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禅修的部分。此次美国心理治疗师大会邀请了杰克.康菲尔德这位研究禅修与心理治疗的专家现场报告呈现。这被大家认为是东方文化被世界心理学界所接纳的象征。
杰克.康菲尔德,是一位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他曾经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学习,他吸收了阿查姜等禅师的禅修的内观的“术”,结合临床心理学进行实践。他有著作《踏上心灵的幽径》,在前言中他提到关于修行和心理学的对比,是值得参考的。这本书有中译本,还有电子书可以下。我传上来供大家参考。
日本奈良的一位心理学家发展了禅修的内观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我曾经受到邀请去他的中心进行7天的体验,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成行。但是,有深厚的佛学、儒学、道学基础的中国人,主动去做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结合的,少之又少,都是追随着西方人的脚步在走,西方人荣格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做心理学和佛学的融合工作,后面有很多的后继者,但是东方人,寥寥无几。我曾经有朋友成为道家与心理学方向的学者,也不知道他的成果是什么。也许真的是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很容易掉进去一点点地摸索吧。
末学,认为佛学中关于“心”的阐述和研究的高度远远高于西方心理学,现在见到笨师兄的学习方向,有点兴奋。末学将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定义为术、为用。理或者说体还要到佛学的海洋中寻觅。
发表于 2013-12-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上传失败。。。。
我先吃饭了,回头研究如何上传附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踏上心灵的幽径》这书的电子版我有,正是因为看到此书,所以对佛法进行心理学的诠释生起了兴趣和信心。但此书是以南传内观禅为基础的。
类似的书籍还有禅宗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与佛学、平常心禅与心理分析,这方面,似乎完型心理学(完形治疗)比较突出。然而,这些都是建基于禅宗,与藏传佛教仍然有明显差异。
对于藏传佛教的心理学诠释,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换句话说,在学术领域和临床应用上,仍然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研究中,找准一些基准点,也就是比较研究的出发点,个人以为十分重要。
我个人对此有兴趣,来自于恩师夏佛,佛法是真实不虚的真理,恩师以此帮助了许多人调整了自己的内心,以及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这让我觉得振奋并生起信心。



《荣格与密宗的29个觉》值得一读,附上其目录 ——您有此书电子版?

『觉醒的旅程』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自性要和我们产生连结。——荣格


目录CONTENTS
【推荐序】灵性是本能的需求             赵慈惠
【译者序】个体化与入菩萨行             廖世德
【导读】修行之路无捷径                 杨儒宝
【作者导读】将佛法融入生活的种种体验  
【感谢的话】感谢旅途中的你们

作者:Bob Preece
罗布普瑞斯,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修行佛法,主要是修密宗。他曾经西藏几位大喇嘛的指导之下,在喜马拉雅山隐修多年。一九八七年之后担任心理治疗师,多次举办荣格与佛教心理学的工作坊。他也是经验丰富的禅修老师以及唐卡画家。

第一部
唤醒
1.   觉醒一直借由『苦』在呼唤我们
2.   依恋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执着
3.   无我不是没有自我,是没有我执
4.   追求圆满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心
5.   圆满不是超越,是接纳
6.   自性,是我们内在的引导
7.   自我,是自性加上无明
8.   断念,是当我们可以抚摸花朵时
9.   承担是对自性的奉献
10.  要修行的企图心本身,就是问题

第二部
遇见阴影
引论
11.   慈悲不是理想,是接受有阴影的自己
12.   灵修,有时候是个人病态的面具
13.   觉察情绪的生起、通过、就是最好的关照
14.   灵修不是为了超越肉身,而是体现肉身的价值
15.   权力不是为了控制,而是奉献
16.   师生关系的几个课题
17.   体制内或外,其实都是个人的历程

第三部
个体化历程
引论
18.   只有人生任务才让我们觉得有意义
19.   我们的目的不是超越,是佛性
20.   菩萨行的四个化身
21.   越过『荒原』的五个阶段
22.   『觉』不是用力挤出来的,要准备
23.   守卫问:你准备好了没?
24.   参透像柱香把纸穿透
25.   『当下』包含表象世界与空性
26.   回返红尘,是要体现佛性
27.   体现佛性,是我们活着唯一的方式
28.   幻相是我们觉醒的基础
29.   转世的佛,也要经历转化

发表于 2013-12-1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荣格与密宗的29个觉》刚刚从台湾买回来
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竖版的繁体字的。
发表于 2013-12-1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藏传是不是有点像道学一样里面有很多的法、术,一旦进入就会被吸引。。。繁杂博大。。。使人无法从中拎出来适合使用的部分。而禅修和内观可能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末学接触下来,会发现在术的层面上而已,最终的效果和世界观有关。比如打坐,如何帮到人,藏传有藏传的核心,道学有道学的核心,内观有内观的核心,心理学应用有心理学应用的核心,也许看起来方向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原因,到达的高度可能不同。正因如此,大家很难把自己的最初的世界观放下,不带有任何评判的去观察、体验其他的世界观能够把人带去的地方。我自身也是如此。
笨师兄,如果想看藏传与心理学结合的基准点的话,也许从后现代心理学入手比较合适。后现代心理学的话,完形(即格式塔,曾经有大德评说是最接近东方文化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应用方面:本体心理学、萨提亚模式转化式治疗、家族系统排列、艾瑞克森的催眠(一定要是艾瑞克森的催眠,其他的催眠离东方文化有点远)。。。
有一套书《五蕴心理学》师兄可以做参考,宗教文化出版社的。
在笨师兄列出来的《荣格和密宗的29个觉》的目录里面,我个人比较看重最后的一部分,就是个体历程中的转化的部分。。。我比较认同最后的一个主题:转世的佛也要经历转化,特别是越来越多年轻的转世的佛,各种原因可能对于自身的认同、接纳等等需要有转化。我个人有一个猜测,经过转化之后,也许会有非常不同的一个天地。。。
如果,把实体书做成电子版不算犯盗戒的话,我愿意提供那本书作电子版。。。;)
发表于 2013-12-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分享一个事情,在这戒律研讨会上的一个插曲。
在两天的过程中,夏佛曾经4次被问及大学生自杀的问题,夏佛都谈的是,如何改变人的观念。。。那我就有好奇了,从某个角度看,夏佛其实跳过了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而使得好像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答案。。。那我就好奇,夏佛怎么想的呢?
在某个休息时间我就给夏佛提问:仁波切,什么使你绕过了问题本身。。。。?夏佛很认真的听我提问,然后回应我说:“菩萨畏因。。。虽然我不是菩萨,但是,我也很重视因。。。所以我谈的是因。。。并没有绕过主题。。。”
发表于 2013-12-20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桑吉吉师兄能有时间去听闻这么多大德高僧的开示。
真让末学羡慕。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吉 发表于 2013-12-19 21:25
不知道藏传是不是有点像道学一样里面有很多的法、术,一旦进入就会被吸引。。。繁杂博大。。。使人无法从中 ...

其实汉传、藏传及南传,分别对应佛教的不同发展时期,南传以小乘教法为主,汉传以大乘显宗教法为主,藏传则显密兼具,但以大乘密宗为主。故对应的心理学治疗手段也不见得一样。但藏传可能应该算是印度佛教最终发展的成果,是属于完成期的形态,故此能涵盖更多的层次。
针对心理治疗而言,藏传的方便法门更多。但是按照传统看法,术为道之用,道为术之体,体用相生,道术并重。体的不同,直接导致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治疗手段(术)的不一样,这是必然的,外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在内部却又有完整统一的一面。也就是说,术的方面,也是有系统的、成体系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对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治疗方面,我也只是初学,了解的不多,故将来有机会,希望互相多沟通多交流。
另外,《荣格和密宗的29个觉》一书,暂时不必做成电子版。此书我也订购了,只是还在路上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8 17:01 , Processed in 0.0383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