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鸿泥

某堪布:佛讲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在这种空性当中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疆 发表于 2013-7-3 21:46
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现种种身度化众生。有诸菩萨混迹人间,和光同尘,乃至舍报而去,也决不透露自己真实 ...

师兄如此善说,令末学汗颜,在讨论中若有不善之词,不善之心,愿在此忏悔!至此止语,不再发言。
发表于 2013-7-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物质的最大最小的空,和空性的空,记得敏公在讲俱舍时,说各个有两个专有名词,以此来区分。有空我找找......
发表于 2013-7-3 2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 于 2013-7-3 22:45 编辑
无一物 发表于 2013-7-3 22:07
师兄如此善说,令末学汗颜,在讨论中若有不善之词,不善之心,愿在此忏悔!至此止语,不再发言。


阿弥陀佛,我只是一介凡夫。虽然以好心说话,但是没有智慧眼,不论是语句辞藻还是立意言趣都肯定难以圆满。虽然为法而发声,或许却已经落入人我而不自知。希望道友见谅。如果您同样是为法发声,则切莫因我的多言,而止步于探寻真谛半途。如果您能和虽然见解虽有小异,却同样为法而来的道友共同切磋,令佛陀真意愈发明显的话,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围观者蒙受法益。(微笑)
发表于 2013-7-4 0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 于 2013-7-4 00:44 编辑
无一物 发表于 2013-7-3 21:57
“芭蕉”?,好比喻,我种芭蕉是告诉你有,我怨芭蕉,是告诉你无,我既种芭蕉又怨芭蕉是告诉你也有也无, ...


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佛告迦叶。善男子。是事不然。世尊。何故不然。善男子。如迦兰伽鸟及命命鸟。其声清妙宁可同于乌鹊音不。不也世尊。乌鹊之声比命命等百千万倍不可为比。
        迦叶复言。迦兰伽等其声微妙身亦不同如来云何比之乌鹊无异葶苈比须弥山。佛与虚空亦复如是。迦兰伽声可喻佛声。不可以喻乌鹊之音。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解甚深难解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喻。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之性即是解脱。解脱如来无二无别。
        善男子。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如经中说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
        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耳。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
发表于 2013-7-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弟子问到修行典范,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在年轻一代里,我知道的不多。有个人很吸引我,我对他非常尊敬景仰,尽管我从未见过他,是西藏的一位堪布,慈诚罗珠堪布。他是晋美彭措堪布的心子。所有我听过的有关他的事,他所做的所有事,真的都让我很不自在,很令我烦恼,因为他是个相当不妥协的人。我觉得他是个非常伟大的佛法修行者。除此之外,就像我说的,我有的净观非常少。所以现代年轻一辈的,可能你应该要查查,慈诚罗珠堪布现在在做什么。不过他是在中国。(《远离四种执着》讲座)   

在香港的一次讲座上,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现今还有一些很伟大的大师住世。他们有些甚至还相当年轻。例如在中国,你们可以仰赖诸如四川的堪布慈诚罗珠这样的大师们。

发表于 2013-7-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惯有些人老喜欢把问题上升到宗派的高度,抬高自己宗派就必须建立在贬低他派的基础上么?真心让我瞧不起!
发表于 2013-7-4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空 于 2013-7-4 12:44 编辑

我查了一下。圆瑛大师在《仁王护国经讲义》中有说“二乘之人,厌色为碍,析色归空,沉滞化城,不能涉俗利生,此亦偏见。”,可蕅益大师确实把“析色归空”判为外道邪见了:

《楞严经文句》 (蕅益大师)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有休息。
⊙此牒其妄计而破之也。如来所说和合因缘。只为显示诸法无性。若妄计四大有实体性。由彼和合。能生诸法。则与外道邪计何异。故今牒而破之。先破非和合。次破和合。......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空云何合。
⊙十法界内色外色总名地大。今且约现前外色辨也。七分析色。自是外道邪计。由彼不达色性即是藏性。本与空性无二无别。妄谓析色方可归空。今故牒而破之。谓汝尚同凡外所计和合因缘。......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以析色归空为因缘。以顽空不动为自然。禀藏教不得意人。以灭色会空为因缘。以真空不动为自然。禀通教不得意人。以体色即空为因缘。以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不得意人。以缘了二修显发真如为因缘。以真如佛性迥出二边为自然。皆由不了藏性。故终无实义可得耳。惟其藏性即空大性。故虚空藏菩萨悟之。妙力圆明。


那个“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就必然会越分越小,最后只会分到空性。”的说法,我也感到“不得要领”了,楼主诘难这个,也不是无的放矢吧。对于原文中的“一无所有”“不存在”,楼主不赞同自然也是有一定的理由,至少这个开示“口语化些,通俗些,甚至不那么严谨些”的问题,是不是就完全不存在?一些宁玛同修也不必激动吧,本来这不关我事,可是就理论理就好了嘛。就事论事讨论这些问题,我不认为楼主有错,只是我个人看来,整个开示即使是有些心灵鸡汤、世俗味道,好像也不至于法味全无,或者到了毒奶粉、毒生姜、邪说、胡扯空、恶说空的程度,我是这个感觉。有些话还是很靠谱的吧,比如“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只是否认实质,而没有否认现象,但是另外一些话,是不是按照中观的理路来阐述,我就不确定了,毕竟这篇《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前前后后挺长的。

我前面帖子的话,很多没有认真经过大脑,可能让人感觉很外行还自以为很懂而胡说八道了,呵呵抱歉抱歉!
发表于 2013-7-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lp0566 发表于 2013-7-4 10:47
外国弟子问到修行典范,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在年轻一代里,我知道的不多。有个人很吸引我,我对他非常尊 ...

个人也从可信的来源, 亲耳听到过对慈诚罗珠堪布的赞叹之词.

这真是让人难以弄明白的情况. 见解和修行应该是同步上升的吧, 但在此时,看上去有了明显的差别.

实在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空 发表于 2013-7-4 12:25
我查了一下。圆瑛大师在《仁王护国经讲义》中有说“二乘之人,厌色为碍,析色归空,沉滞化城,不能涉俗利生 ...

圆瑛法师把《楞严》这段话所述的观点归入二乘,说的“二乘之人,厌色为碍,析色归空”,依据似不足,汉藏古大德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颇。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一物 发表于 2013-7-3 19:39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观汝“慢”山遍野,不留丝毫德水,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如是等流习气, ...


堪布也好、管理员也罢,只不过是个虚名罢了。世俗层面上,不见得有尊卑贵贱之别;在佛法上,也未必就代表成就的高低。当年米拉日巴尊者还不是个穷叫花子、还不是被曹普大格西看不起、甚至毒害?若寻访师长,善知识十种德相是必须的要求,而地位高低、名气大小并未列入考察的范围。
发表于 2013-7-4 23: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荷丹 发表于 2013-7-4 21:25
个人也从可信的来源, 亲耳听到过对慈诚罗珠堪布的赞叹之词.

这真是让人难以弄明白的情况. 见解和修行应 ...

对于你的疑惑,我举个历史上道安大师的例子,也许对我们理解这一类情况有帮助。(为了省事少打字,从网上东拼西凑了些资料,懒得编辑,有点凌乱拖沓,见谅)
        释道安, 南北朝 时 高僧 , 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
抚柳(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 具足戒 ”(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邺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 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 ,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 慧远 , 慧持 等高僧。
        道安注释了许多佛经,唯恐自己的注解不合于教义,便发誓说:“如果所说的与佛理相差不大,祈愿佛祖显示吉祥之象。”于是梦见一位道人,满头白发,长长的眉毛,告诉道安:“你所注释的经书,非常符合佛理。我不能入泥淖世俗,住在西域会帮助你通达的,你可时时摆设供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宾的头颅了。到了前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然有个异僧,形貌很脏很丑,来到寺庙寄宿。因为寺房狭窄,便把他安置在讲经堂上。当时维那值班守殿,夜里看见此僧从窗口出入,立即报告了道安。道安慌忙起床,按照礼节去询问他,问及他的来意时,答道:“特意为你而来。”道安说:“自觉罪孽深重,怎么可以度脱。”答道:“完全可以超度了。”道安请问来生生在什么地方,他便用手在空中拨了拨西北方向的天,顿见那边云雾散开,清清楚楚地看见兜率妙胜之极。道安于这年二月八日突然告诉大家说:“我要离去了!”这一天斋戒完毕后,他没有任何疾病就去世了,安葬在城内五极寺中。这一年是晋太元元年。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未尝废阙。”这记载说明,他在襄阳主要是讲《般若经》,致力于《般若经》的研究。他宣传的 般若学 是对《般若经》的根本原理——“空”的含义的阐发。当时我国的佛教学者基本上是用 魏晋玄学 的观点去理解、注释和说明般若学的。道安也是用“玄”解“佛”,用玄学唯心主义哲学家 王弼 、何宴的“贵无说”去宣传般若学,他也主张“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这本“无”、“空”就是事物的本体,宇宙最后的本源。他把般若学思想解释为玄学家“以无为本”的思想,又吸收 禅学的精髓,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即六家七宗的其中一宗。         
《般若经》自东汉末年支娄迦谶开始传译,一直到两晋时代,历代均有翻译。但是,由于印度与中国文制不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加上般若学的专门术语,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往往采用老庄的故有观念来表达般若思想,如早期《般若经》的译本,以老庄的“无”翻译般若的“空”,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但是,般若的“空”与老庄的“无”,彼此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有其独特的内涵。把般若的“空”译为老庄的“无”,往往会使人把般若“空”义,等同于老庄的“无”,这样的误解,遂使国人在理解般若思想时,产生严重的障碍。僧睿认为:基于中印文制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加上旧译《般若经》在翻译上的不够谨慎,往往无法精确传递般若思想的深义,般若性空之理蕴而不畅,遂使追寻般若性空之理者,有愈加钻研而愈觉迷茫之感。这就是旧译《般若经》的普遍问题。
        在《般若经》译本不完善,加上般若系列的论典完全未见翻译的情况下,东晋佛教义学高僧们由于对般若思想的不同理解,就产生了所谓的“六家七宗”[31]。
他们基于各自的学历背景及对经义的不同解读,就“色即是空”的般若深义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一时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道安(312A.D.~385A.D.)在这样的佛学环境下,博览群经,以《道行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互相对比,并制作经序,使义理显发,般若深义至道安才算开始渐趋明朗[32]。道俗研讨般若思想的风潮也快速的漫延开来。鸠摩罗什就是在这种般若学研究极为盛行的学术氛围中,于后秦弘始三年
(401A.D.)来到长安。 他重新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和《维摩诘经》。他在翻译时,都参考了旧译的译文,尽量避免旧译的缺点,订正了旧译的错误,加上鸠摩罗什个人的学识,僧睿、僧肇等助译的才华,因此,在翻译的品质上,新译比旧译的确优胜许多。
此外,般若中观学派的论典,在鸠摩罗什之前,从来未见翻译。至鸠摩罗什,才译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至此,般若中观学派的经、论,才算初步翻译完成,对般若中观学派在中国的推展,起着重大的意义。
以上就是从东汉以迄魏晋,般若系列经、论的翻译历史,从《般若经》的翻译历史过程中,我们知道,《般若经》的翻译却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时期,译本普遍翻译品质不高,无法传达深邃的般若空理。在鸠摩罗什来华之前,中国的般若学家就是靠着这些译本来理解般若思想的,因此,东晋时期“六家七宗”无法正确把握般若思想,实与《般若经》的翻译品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连。
另一方面,鸠摩罗什的翻译品质,可以说是汉魏两晋佛经翻译的高峰,加上对中观等论典的传译,提供了中国人正确理解般若思想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正确把握般若思想的深义,佛教般若学之所以能够脱离玄学的樊篱,而得到独立的发展,鸠摩罗什对于般若中观学派经、论的翻译和讲授,可以说是关键之所在。自此以后,六家七宗不批自破,自然而然销声匿迹。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得知,道安大师修为很高,受人敬仰,对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功业甚伟,而且得到宾头卢阿罗汉的赞许,并往生兜率天。可是大师对般若理解的本无宗旨是有问题的,当然也是那个时代译经质量不高所造成的。这并不妨碍他大师的级别和后世对他的尊敬。对待堪布也应类似于此吧。
                        【看着累人,帮你编辑一下——鸿泥】
发表于 2013-7-5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疆 发表于 2013-7-4 23:48
对于你的疑惑,我举个历史上道安大师的例子,也许对我们理解这一类情况有帮助。(为了省事少打字,从网上 ...

不赞成师兄的观点. 理由就不详细说明了.
发表于 2013-7-5 0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荷丹 发表于 2013-7-5 08:09
不赞成师兄的观点. 理由就不详细说明了.

如果我的观点有错误,很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以给个机会吗?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7-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宝珠_谦德 发表于 2013-7-4 11:12
看不惯有些人老喜欢把问题上升到宗派的高度,抬高自己宗派就必须建立在贬低他派的基础上么?真心让我瞧不起 ...

就问题论问题,就观点说观点,边讨论边思考、学习,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动辄把讨论牵扯上宗派,无疑只能让我们的情绪更加激昂、头脑更加发热发昏。
发表于 2013-7-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空 于 2013-7-5 09:47 编辑
鸿泥 发表于 2013-7-4 21:57
圆瑛法师把《楞严》这段话所述的观点归入二乘,说的“二乘之人,厌色为碍,析色归空”,依据似不足,汉藏 ...

同意同意,这说法我也不太见到过。比较起来,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要详实的多,以蕅益大师为准甚佳。不过,我有个疑问,可能有点偏题,有说阿难这个时候已证初果了,如果此事是真,按说阿难已经现证中观应成见了,怎么会于此处被佛诘难的如此狼狈、还会说出这样凡外的话哪?如果不是示现的,那我就很费解了......

另外再次说一下,我个人认为,从了义的中观应成的空性正见的标准,从书面化些、专业化些、严谨化些的角度和要求,等等,我不认为这位堪布的开示遭到问难是无辜和无理的,这个请不要误会。别的,不多说了,前面已经罗嗦了很多可能不怎么靠谱的话,忏悔忏悔,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9 17:29 , Processed in 0.03885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