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32|回复: 0

《大乘經莊嚴論》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Section1 style="LAYOUT-GRID:  22.25pt 0.5pt; mso-layout-grid-char-alt: 2048"><P><FONT face="隶书,宋体,verdana, arial, helvetica">出版前言── <BR>《大乘經莊嚴論》Mahayana-sutralamkara,別名《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莊嚴論》、《大莊嚴論》或《莊嚴經論》,是彌勒菩薩所造(一說為無著所造)的一本解說菩薩廣大行的瑜伽行派論典。藏文原論共二十一品(唐朝波羅頗密多羅之漢譯本則為二十四品),其內容是廣說大乘菩薩由發心、登道入地乃至成就果位之間所修的一切支分及所生之功德義利,此外更廣引《十地》、《無盡慧》等數十經典以作證成。 <BR>傳統上,西藏佛教對《般若》的經論學習極為重視,於「般若顯義」,亦即空性或中觀的弘揚發揮,固然與漢地不相伯仲,即使於漢地未有廣大發展的「般若隱義」,亦即《現觀莊嚴論》所說的修道次第,亦極甚重視,與前者相比絕不遜色。《現觀莊嚴論》展示出隱含於《般若經》中的廣大道階次第,除了令使後人能認識空性與聲聞、緣覺、菩薩三道的相屬關係外,更引導學人能善辨三乘之道相功德,令聲、緣二乘行者能見菩薩道之勝利而迴入大乘;愛樂大乘之行者則能知悉欲圓利他佛果亦必須具足二乘功德,無怪我國太虛法師把此論與《大般若經》對讀後,嘆為觀止。此一賅括三乘之圓滿道軌便是在西藏佛教中與「甚深見派」互為滋益,猶如日月之「廣大行派」。譬如,阿底?#123;尊者的《菩提道燈論》,宗喀巴大士的《菩提道次第論》及剛波巴的《解脫莊嚴寶論》便是闡揚此一法軌的表表者。 <BR>彌勒菩薩於《現觀莊嚴論》所說之「八事七十義」,雖已攝盡菩薩由因地至果地所歷之道品階位,然此論重於理相建立,對於各品階位之實修法門,未作具體說明。因此《菩提道次第論》等重視實修的教授,其立論架構雖尊《現觀》為圭臬,但於實修指導上,卻廣泛谩洞蟪私浨f嚴論》作補充印證。西藏各派於「奢摩他」的教學,亦無有不參考此論之說。此論之名義乃為一切大乘經典之莊嚴,令行者能把大乘經典所說之妙義,付之實行,不落空談,依修起證,盡顯佛德,觀其文義,確為實至名歸。 <BR>此論根本頌文於唐朝已有漢譯,比之《現觀》一論之譯出竟早出近二千年,但由於本頌文句過於簡樸,兼且註釋傳承未隨此論傳入,故後代學人實難盡其論意,即使漢地唯識學人於此論亦鮮有問津,令慈尊所造之大論至今仍舊默默無聞,殊為可惜。今幸有寶僧法師,從藏文譯出西藏薩迦派大德無著賢依此論所造之《寶鬘疏》,讓漢地行人終能有緣一窺此論之全豹。無著賢大師於願行二菩提心的教證為西藏各派所共認,師之《三十七佛子行》在藏地可謂家傳戶曉,新舊各宗無不修學,此風近年亦已遍及神洲及港臺等地,但願此疏所彰顯之大乘妙義未來亦能澤被我國行人。 <BR><BR>妙音叢書編輯組 <BR><BR><BR><BR><BR><BR>漢譯前言── <BR>作為在藏傳佛教中極負盛名的“慈氏五論”之一的《大乘經莊嚴論》,在藏傳佛教各宗之間均有著其不斷的教修傳承,除了從印度原典翻譯過來的根本頌和相關的注釋之外,後來藏族歷代大師們對之進行了更廣泛深入的講解和注疏,令此論的剖析能愈趨幽微。特別是,由于在藏傳佛教中對於見行的統一配合,以及對於修行者在不同修行階段的次第關連上有著殊勝不共的理解與實踐,故而在其所有經典論著當中,他們大多能做到雖立高遠之見地卻不失隨順行持之方便,或即使作暫時行儀之安立也不失究竟聖果之歸趣。如是,在整個藏傳佛教體系之中,每一個教法,乃至許多互有不同的見解表達都能被如理地攝入同一條廣大圓滿真實可行的成佛道路之中,甚至那些看似獨立不相容的講解,實質都不難在這條成佛大道中找到恰如其份的位置。譬如本書的作者將聖彌勒之教言,依無著世親昆仲所主的唯識宗見,安立菩薩種種行儀,於究竟證果之主因──正見和廣大的行儀所攝之方便兩方面均作出了無諍的講解。 <BR>關於此書的根本頌,本欲從唐譯本中直接引用,但後來發現唐譯本和藏譯本之間存在用語和頌數長短的參差,而且唐譯本的寫作方法也已和現代人的文法相去甚遠。再且,在本論的解釋中,基本上都是扣緊原藏文根本頌而作講解的,所以,我最後決定重新譯出。 <BR>原著中引用了大量其它著作之根本頌及解釋,對此我已盡我所能地找尋相關已有的中譯本予以勘訂。唯其原著引用實在極廣泛,故我所能找到的(引在參考書目一項中)實是極少數的一部分而已。況且,對於我手中已有的中譯本,我也會先考慮該譯本的可認受情況,若可則用,若否,則連同更多我手中沒有中文譯本者,一律依文意重譯。但部分文意由于被引用部分極短,無法準確考其正義,遂以直譯。若有偏失之處,請有識者予以指出。 <BR>此書翻譯初,我為了今後藏漢對照校對的方便,每逢藏文換頁之時,我便將頁碼記下。其中,以阿拉伯數字表示藏文本的頁數,復以a或b來表示相應頁的正面或反面。這些注明後來一直保留在正文中。 <BR>內文中有許多科判為原文所無,是我個人依文意添註的。大部分都已在註解中說明了。 <BR>文中牽涉到的專有名詞大部分依古譯,特別是依唐譯本。而若未能找到適當的古譯名詞時,則採用意譯為主。 <BR>關於本論的科判編排,唐譯本譯成二十四品,而藏文本則譯作二十一品。其中大部品名我都沿用了唐譯,但有部分品名的字面表達上我覺得唐譯品名和論文要交代的內容未能完全吻合者,我便作出了相應的更譯。其各品品名之對照,茲列如下: <BR><BR>品序 本書中所譯 品序 唐譯 <BR>第一品 緣起品(原文中無品名) 第一品 緣起品 <BR>第二品 成立大乘是佛語品 第二品 成宗品 <BR>第三品 皈依品 第三品 皈依品 <BR>第四品 種性品 第四品 種性品 <BR>第五品 發心品 第五品 發心品 <BR>第六品 修行品 第六品 二利品 <BR>第七品 真實性品 第七品 真實品 <BR>第八品 力品 第八品 神通品 <BR>第九品 圓滿成熟品 第九品 成熟品 <BR>第十品 菩提品 第十品 菩提品 <BR>第十一品 信解品 第十一品 明信品 <BR>第十二品 求法品 第十二品 述求品 <BR>第十三品 說法品 第十三品 弘法品 <BR>第十四品 修法品 第十四品 隨修品 <BR>第十五品 教授及隨示品 第十五品 教授品 <BR>第十六品 具方便之業品 第十六品 業伴品 <BR>第十七品 度攝品 第十七品 度攝品 <BR>第十八品 供依無量品 第十八品 供養品 <BR>第十九品 親近品 <BR>第二十品 梵住品 <BR>第十九品 菩提分品 第二十一品 覺分品 <BR>第二十品 功德品 第二十二品 功德品 <BR>第二十一品 相行品 第二十三品 行住品 <BR>第二十二品 究竟品 第二十四品 敬佛品 <BR>在翻譯過程中,由於藏文格式的省略詞在直譯過程中有可能影響中文讀者的理解,我在多處依文補訂了相關被省略的詞和連詞等,收在括號之內標示。而原文中對許多的法相的排序並無明顯標明,我參照唐譯之分類,若有相合者,均為讀者加引注在文中,亦同樣收在括號內標示。 <BR>關於此論中對宗見之安立範圍的問題: <BR>本論為慈氏五論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上,對於嗣尊諸論皆計入唯識見以內。然而,慈氏五論在藏傳佛教中的解釋卻有較大的區別。例如,於《現觀莊嚴論》的解釋之中,多依順瑜珈行中觀見而解釋,又如有許多論師將《究竟一乘寶性論》作為他空見之根本論典等。即使是對同一論典的解釋,各宗亦有各依不同密意作不同之講軌。本書作者在解釋此論時,雖未明言此論所詮之宗見應作何宗,但依文意審之,我認為作者乃主依唯識見而說,以其文中是許圓成實是勝義有故,如論中真實性品中有謂“圓成實者,是勝義,是究竟無分別智之境”。而且,於菩提品中決擇無二之性相之時,有以諸法真如無異故,成立佛性具一切法;而由非如遍計有故,成立是離一切法。如是解釋離二邊之軌者,應是隨順唯識宗之講軌。 <BR>若有難云:此應未決定;以其文繼而有謂:“彼遠離有無二、一異二、生滅二、增減二、以及清淨不清淨二等五對戲論邊者,是勝義之性相。”故。是應撥入順瑜珈行中觀見之列。 <BR>答:此因不定。以如是解說雖於唯識宗和順瑜珈行中觀宗皆有故。前者引此句時,是欲以此為因,證明圓成實是勝義有,亦許如是離戲而有;而後者引此句,是欲以此句為因,證勝義中不作任何承許。此中細微之處請智者善加思辨。 <BR>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唯識宗和中觀宗在空見上誰屬究竟的問題上,就目前漢譯的資料(主要以法尊法師所譯出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廣論˙毘缽舍那品》,《辨了不了義善顯密意疏》和陳玉蛟所譯的《宗義寶鬘》)來看,多以中觀宗向唯識問難而設,這樣或暗或明地指出了中觀宗是較唯識宗優勝的。此也許確是藏傳格魯派的主流論點。然而,這也令相當部分漢地讀者誤以為在藏傳佛教中皆是許唯以中觀宗為勝之宗。事實上,在我曾閱讀的寧瑪派和迦舉派的論典中,往往是以唯識中觀並行雙運的見解為究竟的。近代寧瑪派著名的大師米旁在其《大乘經莊嚴論之密意釋˙聖乘甘露之喜筵》中,就指出“此論以於二空之識中,由究竟了解無諦實之事物及無相故,是隨順中觀和唯識諸大車軌究竟之密意。”(P49a)同文更就“然則,何以有中觀宗破斥唯識宗之詰難?”一問作出了答覆。故此,要更全面地了解藏傳佛教在中觀和唯識二宗見解上的詮釋,還待將來能有更多不同宗派的主要論典譯來漢地。 <BR>此書之出版,是從我兩年前學習時的一個準備筆記所來。整體筆記出來以後,見已枝桿粗呈,遂再三校勘之後欲呈之於讀者。 <BR>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對於此論的圓滿理解和準確譯文是我所不敢冀求的。雖然我在2000年底完成初稿之後曾對原文作出了四次校勘,而其中第一和第四次更曾作出較大的修動,但是,以我一人之力,斷無完美之可能,譯文中一定還存在許多錯漏之處,對此,懇請各方有識之士能予以指出糾正。 <BR>此書能終于付梓,必須向塔公佛學院和四川省藏文學校的老師們致謝,若沒有他們曾給予的幫助,本書的翻譯質量應更難堪以面世人。 <BR>最後,僅以翻譯此書可能積集的一切功德,願效三世諸佛菩薩之迴向,迴向一切願離苦得樂的有情,願彼等一切有情能速依勝道,究竟離苦得樂。 <BR>寶僧 2002年4月 <BR><BR>作者簡介── <BR>本論著者賈色妥美桑布(意為無著賢)為藏傳薩迦派一著名上師。該師於第五饒迴木羊年(公元1295年)生於後藏薩迦寺南路程約兩由旬半之扎嘉地方。父名恭卻貝,母名龐准。他三歲時喪母,五歲時喪父。 <BR>年十四即土猴年(公元1308年)益六月八日上午,在桑木林世族之上師貝拔爾堪布仁欽伯桑座前出家並受比丘戒,取名桑布貝。十五歲至博冬埃旺林寺經院,在上師袞嘉巴尊前學習論藏;至薩迦寺,從上師熏傑學習因明七論等因明學諸論。二十三歲,在後藏諸寺巡迴辯經,對於因明學之辯才無比,博得眾人讚譽。三十歲時,在?#123;森仁欽貢座前受具足戒。三十九歲,受?#123;央頓約堅贊請,任博冬埃達熱寺住持。從四十三歲起,在維曲卻宗寺閉關靜修二十餘年。於第六饒迴土雞年(公元1369年)十月二十日黃昏時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其弟子中有大堪布?#123;曲孜莫、法王尼瑪雄努等賢哲弟子多人。 <BR>此師的著作早年曾被介紹來漢地的有其著名的《佛子行三十七頌》(而此師亦因此名著而被後人稱為佛子無著,亦以示與聖者無著的稱謂區別)和《入菩薩行論註解.正理海》。而在北京民族宮圖書館曾藏有其作品約有九函。</FONT></P></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8 20:18 , Processed in 0.03054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