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慈悲净明德

举报违规诽谤僧众的言论,请管理员严查,以示公平公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慈悲净明德 于 2012-2-9 20:22 编辑
宝典秘籍 发表于 2012-2-9 18:19
一天没来,这个帖子有热闹了不少,慈悲师兄勤于笔耕啊!兹就回复的几个观点再回复于下。
1、弘一律师著作 ...


1、“或”字在古文中的解释及作用
汉字 或
释义 huò
①<代>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于国也》:“~百步而后止。”
②<副>有时。《归去来兮辞》:“~命巾车,~棹孤舟。”
③<副>又。《诗经?宾之初筵》:“既立之监,~佐之史。”
④<副>或者;或许。《冯婉贞》:“猱进鸷击,~能免乎?”
⑤<形>通“惑”,迷惑。《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失道。”
本查询收集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解释,共计3890字。
本文来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线翻译网http://ewenyan.com/search/cat.asp?id=1398

详细字义

huò
〈代〉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词性变化
huò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副〉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动〉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在线汉典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88Zdic96.htm
这些都是文言文了,很明显,古文中的“或”字有选择这一作用。
2、弘一大师的话
大师的话只能看出是当时真比丘难找,但没有到根本没有真比丘的地步。这两者程度不同。就像医生说某病人“比较难治疗”——还是可以继续抢救的;“根本没救了”——已经无需治疗了。这两者是一回事吗?
3、或的使用
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此二例,已足以证明你的理论荒诞。
4、藕祖的事情
无论你和叶小钗怎样的狡辩,也没有真实的证据来说明———藕祖因为传戒者的不清净而没有得到戒体这一根本论点。而大师为何舍戒,你们也没有找到充足的理由来说大师因为没有真正的比丘传戒而舍戒的。
大师的年谱写的明白———大师是自誓受戒的,因为感觉持戒不清净,且为了给当时众多僧人立个榜样,而舍戒忏悔勤修重新得戒。
挺简单的个年谱,让你们给解释的乱七八糟的,就这水平,别糟蹋大师的年谱了。我忽然想到:如此简单的年谱都能学成这样,那么五大论还不知道被你们蹂躏成啥样子了。(仅指叶小钗及宝典秘籍二人)






发表于 2012-2-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净明德 发表于 2012-2-9 20:11
1、“或”字在古文中的解释及作用
汉字 或
释义 huò

看来我也没念一万遍黑文殊咒,哈哈!师兄你网上查字典的时候,请关注一下或字出现的前后的词性与成份好莫!词义是会随前后成份的不同而转变的您知道莫!别拉到篮子里都是菜啊!看来民科还真是比较可怕,从您满篇复制的风格来看,上一世的习气还是很重嘛,回您的帖看来也成为对您的一种支持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相信大家有心的从回帖中自有看法,您这复制粘贴,我查资料手敲的还真是没这速度,您自个儿玩去吧,呵呵。
不过您说我学这个五部大论还真是抬举我了,目前托敏公的加持,只看了一点俱舍论,五部大论真是不敢当,能在上师的指导下把广论消文消完就算目前的一个胜利,谢谢您的抬举。
再见了您呐!
发表于 2012-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2-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2-2-9 21:40 编辑

樓主引的文:
济群法师也承認:蕅益、弘一大师是曾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
济群法师关于汉地有无比丘戒的回复

  蕅益、弘一大师是曾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没有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即足矣。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毘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古德之所以提出南宋以来具足戒不能如法授受者,并不是让我们废弃它,或是让出家众和居士一样,仅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即可。相反,是要我们认真对待戒律,通过对戒律的研究,从具足戒不如法授受中走出来,建立如法的授戒羯磨。
  受戒确实应该如法,如法的羯磨才能获得戒体,有了戒体才能更好地持戒。
  受过戒的人才有戒可持,如果不受戒那就不用持戒,也就无戒可持。
  有戒可持,即使犯戒,也是偶尔的事,因为他心中有戒,不管做到多少,多少会对自己有约束作用;反之,如果无戒可持,可能就会想怎样就怎样。
  持戒的意义,正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无始以来的窜习中走出来。戒,是止的意思,让窜习停止作用。尽管在窜习的巨大力量下,我们可能还经常会失败,会犯戒。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戒律的约束,需要戒律对我们的警策。
樓主要依文不依義,隨他自己玩,我不奉陪,去做功課較實在
发表于 2012-2-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宗高 发表于 2012-2-9 18:08
记得敏公上师开示过这事,弘一大师是因为一时痛心才说这话的,并不是说汉地没有比丘戒了,现在到处流传这话 ...

甚善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2-2-9 21:39
樓主引的文:
济群法师也承認:蕅益、弘一大师是曾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
济群法师关于汉地有无比 ...

叶小钗,别拿根稻草就当救命圈,济群师父的开示是“蕅益、弘一大师是曾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济群师父可没说“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这两个说法是一回事吗?论坛诸众也是明眼人,应该能分析出来吧?
且就是退一万步吧,暂时找不到如法的真比丘来传戒,但按照佛经的开示还是可以自誓受戒的。你的意思是想忽视加无视佛经吗?
现在已经是两天了,您找出来“蕅益大師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这句话的出处了吗?别硬撑了,胡搅蛮缠多难看啊。早点承认错误这样罪业还小些。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慈悲净明德 于 2012-2-9 22:20 编辑
宝典秘籍 发表于 2012-2-9 21:09
看来我也没念一万遍黑文殊咒,哈哈!师兄你网上查字典的时候,请关注一下或字出现的前后的词性与成份好莫 ...


人可以耍赖,但没见过这么耍的。
好,你说“或可说”是什么意思吧?请你来翻译成现在的汉语,谢谢。
让我们也看看您的文言文水平。末学拭目以待。
另你力挺的叶小钗至今没有给出“蕅益大師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这句话的出处。你是继续帮她胡扯还是帮她做点正事,找找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净空除外,叶小钗已经将其否定了)
发表于 2012-2-9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2-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回家看看 于 2012-2-9 23:30 编辑

楼主,看出您对于先前帖子的辩论不满意,如果觉得大家措辞或者方式有问题,可以和管理员联系。

您这么多帖子,再这样下去,是不是您感觉将要变成佛经的权威解释者?

论坛变成您的宗教审判庭了,是不是?

您在论坛上摆擂台, 争名堂的大把大把时间去做功课诵经给众生, 后者的意义一定很大, 很多,如果这样大家对您都会很赞叹!
发表于 2012-2-9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2-2-9 23:57 编辑

且就是退一万步吧,暂时找不到如法的真比丘来传戒,但按照佛经的开示还是可以自誓受戒的。你的意思是想忽视加无视佛经吗?

哪本佛經講可以自誓受比丘戒?
发表于 2012-2-10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師講演錄
弘一大師講述
◎律學要略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

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著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於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瞭吧。




发表于 2012-2-10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

俺白天有工作,晚上有功课,时间本有限的很,上论坛发言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对您那所谓“噶玛式辩论”,更觉无味且无趣,奈何您一定要点名让我来“严查”,不得不敷衍几句,供您参考:

1、学习佛法贵在修心,主要看自己心上是不是起烦恼了,不是拿个照妖镜一味去照别人,因为我说了您几句关于瑜伽师地论的引文有误,您就把小钗拽进来批判,我觉得您是在胡闹,这根本不像是一个学佛人的做法。我为什么在那个帖子批评您那个所谓的瑜伽师地论的引文不对,一则是您有前科,以前就曾经干过这类的事,所以,不得不着重提醒您注意,再则,您要是真像您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内行,就应该能看出来,那个瑜伽师地论的引文根本就是编造的,又岂会转载过来呢?因为被我说了几句,就拿小钗批我,说我不公正,我实在没觉得您像一位三宝弟子,哪怕是一位儒家弟子,也懂得“不迁怒、不贰过。”的道理,在这点上,您连儒家弟子都不如。

2、您觉得论坛上没几个真正实修的,您觉得就您的功课才叫实修,老实说,我看了您的功课,并且没觉得那怎么实修,真正的实修是修心,看看自己的习气淡薄一点没有,烦恼减轻一点没有,慈悲心和宽容心更大一点没有,智慧更多一点没有,您拿自己功课认作是所谓的“实修”自以为高明,进而瞧不起论坛上许多别的同修,我觉得这恰恰证明了您所谓的实修,并没有真正减轻您的我执,消除您的我慢,反而助长了您的傲慢心和分别心,这实在不算什么实修了,而且这类心态和习气,在您的讨论中时有流露,这已经偏离了学习佛法的正轨,流为世间争辩。

3、我对戒律没有研究,所以也无法为小钗辩护,但小钗说的肯定是指汉传佛教,不涉及藏传,汉传佛教在南宋以后有没有具足别解脱戒的比丘,我没有神通,所以不敢说肯定有或者肯定没有,但按照印度佛教戒律上的传统,主要是小乘的戒律传统,应该是在如法授受的基础上,才能得戒,如法授受,智铠法师引文说,不知三师七证戒律清净与否,亦可得戒,但似乎在印、藏传佛教中,对三师七证这类传授戒律的和尚本身的持戒情况,是要求极严的。如果不够清净,很难确信得戒。藕益、弘一两位大师认为汉传佛教的戒律传承中断了,有问题,这很可能也是问题之一,同时也可能与传戒方式的如法与否有关,自从南宋之后,律宗的经典几乎丧失殆尽,很可能是因此造成了传戒上的不规范,所以两位大师对汉传佛教僧戒传承的清净与否,产生了很大的疑问。这种疑问是客观存在的,小钗所引,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就此认定为诽谤了所有比丘,这也有上纲上线的武断之嫌。

最后,噶玛,您想要我们全体论坛成员都佩服您,赞扬您,赞同您,最佳的方法,不是凭借复制粘贴显示自己的博学,而是您证得圣果乃至成就正觉的速度全社区第一,那时不必您辛苦复制粘贴论证自己正确,我们也必定会欢喜赞叹,顶礼膜拜。否则,您就是复制粘贴再多的东西,毕竟是贫人数宝,自己不得受用,还败坏了别人的胃口,这又是何苦来哉,所以,为了这个目标,劝您少在论坛浪费时间,多去修学,希望您早日成就佛果前来济度我等,而不是反之。
发表于 2012-2-10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的这一观点,我以前看蕅益大师全集时,看到过,当时,使我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震动,所以,我有印象。我当时认为佛教的形势很严峻啊!我还感到蕅益大师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

但是,我是无法找到原文来证明我自己的,因为,书已经还给别人了。

况且,说什么话都必须要找出原文来证明自己,那么,论坛的诸君就不敢发言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到位就可以了。如果叶师兄找不出原文,那么,可以讨论一下,思索一下,也可以使大家以后严谨一些,这对大家的学习也有帮助。而其他师兄也不用太上纲上线,因为,论坛本就应该有一个宽松的修学环境。

如果我在上班的路上踩死了许多蚂蚁,那么,通过我每天晚上的126个叩大头的三十五佛忏,是可以忏悔清净的,毕竟我不是故意杀生啊! 同理,叶师兄所引用的观点,并非出于“谤僧”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应叩他一顶“谤僧”的帽子。如果,他的观点有问题,我想,他每天做的功课,是可以清净其过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很忙,回复不及时,请大家见谅。
1、首先感谢管理员笨同修的金玉良言,我牢记在心,时时鞭策自己努力保持正知正念。我的工作不是很忙,且在单位可以上外网,所以时常回回帖子,也算是调剂下紧张的工作心态吧。
2、很多同修,在没有找到那段话的具体出处后,祭出弘一大师的说法来辩论,这本身就是不合规的。蕅益大师是清朝人,是净宗祖师;弘一大师是民国人,是律宗祖师,二者不是同一人。我们要看的到是蕅益大师确实说过那段话的具体出处,而不是拿弘一大师来说事。
3、我自以为文言文学的不错,尚能读懂简单的佛经及古文,但宝典秘籍同修给我当头一棒,指责我文言文功底太差,无法准确理解弘一大师那段半文言文的教言,我惭愧之至。因为再三请宝典秘籍同修不吝赐教,为何将“或可说”三字翻译成“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而后又改为“此句“或可说”,“或"字出现于动词谓语“说”字之前,于文言中一般解为表示推测意义,可以翻译为“大概”“也许”“恐怕”,为表确信”。前者是肯定句,后者是疑问句,似乎不是一回事吧?如是后者的意思,那么和我所说的“弘一大师的这个话就是个选择句型”似乎没啥区别吧?(我很愚钝,没明白,“大概”“也许”“恐怕”,怎么会成为“表确信”
4、复次未来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殷懃供养佛法僧宝。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毘尼藏中戒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相不名得戒。
占察善恶业报经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5、已经4天了,叶小钗同修至今没有给出那句话的具体出处,也没有诚恳的忏悔道歉,始终死撑着。我记得上善曾说“辩论输了没啥,该认错时就认错。”我没有从叶小钗身上看到这点,大家千万别说叶小钗是跟我学的,我已改过自新了。
发表于 2012-2-1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净明德 发表于 2012-2-10 14:39
今天很忙,回复不及时,请大家见谅。
1、首先感谢管理员笨同修的金玉良言,我牢记在心,时时鞭策自己努力保 ...

哈哈,实在是忍俊不禁啊!这个帖子也不算是回复,只是说明一个问题。师兄所谓文言程度自认还不错,可惜连现代文断句都弄错。为表确信,是联下句而读,为字是介词,读第二声,是为了表示我说的这个“推测”的词义是可信的,所以我下文举例说明,到您这就变成了表示为肯定的意思,让我今天莞尔了一把,哈哈。现代文的断句还需要加强啊,呵呵。为字什么时候做动词,什么时候做介词,有空也可以了解一下。
至于复句中选择复句,关联词有哪些,表推测的大概,也许,恐怕是属于什么关系的复句,既然师兄那么喜欢百度,也不妨去百度一下,或许有所收益,哈哈。
古人读书皆从小学入门,看来还真是没错啊!
另外呢,辩论之中,不是看谁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发言,也不是看谁字多,善哉善哉!
周末到了,祝你有个愉快的周末,声明已毕,您喜欢玩自己玩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8 16:33 , Processed in 0.03703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