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真水游光

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还会有贪嗔痴我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泰若宝 于 2011-12-28 10:12 编辑

最近看到《缘起经》,我的疑问太多了,不过我的困惑是 无明是轮回之首因否? 我实在不懂在佛经中阐述“无明”缘起的含义,如果能够理解并且一个一个依照佛经的对治法,断除那些过失,是不是就可以战胜无明。如果能亲见佛问问多好哈?呵呵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云何名为缘起差别。谓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

自性是什么?贪、嗔、痴有自性否?  贪嗔痴如何产生的? 如果是从烦恼寻根倒着到原因,也许能新发现。可是我懂得太少了,脑袋里一团乱麻。
发表于 2011-12-28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就是为了证悟自性,那么修行是否可以理解为返回本初状态,那么本初状态是如此美好清净,又为什么会再那么清净的状态下演变为我们现在的凡夫样子,有我执有痛苦有快乐有分别。
這樣子看來..本來清淨中的"清淨",應該不是指沒有煩惱痛苦的意思,
否則,凡夫確實是有煩惱有痛苦,怎能本來美好清淨呢?
发表于 2011-12-2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泰若宝 于 2011-12-28 21:42 编辑

一切法都是无自性。

《心经》 《金刚经》 都有説。佛学宝藏, 有至尊恩师 关于这个开示音频。

还有多识仁波切开示的《佛理精华缘起礼赞》
发表于 2012-1-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ileung 于 2012-1-5 12:27 编辑

回應「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具義標題的心聲
「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題目牽涉着不同層面,一個是湼槃自性(修亦無修的一面)的層面(屬無修的層面),另一個則是生滅無常,但又可以作出修正的層面(一個可以修因的機制,亦即所謂有道可修之一面)。
學佛修行者,如果未知曉如是兩種不同層面之修行方式,於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會很容易被此兩種不同之修行方法混淆,搞昏自己的腦袋。何以故?一方面說有修有証,另一方面就說無修無証的緣故也。此乃因為當年釋迦佛行道多年,就衪接引不同根器修眾之需要,開了很多方便法門,例如有頓有漸,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有密,這都是渡化不同根器之修眾所運用之技巧,可說得上是一時一機的需要而已。後來為了澄清此等容易令人混淆的情況,佛陀就此便以「法無定法」之說法,來消除不同層次修眾之疑惑。現在於此論壇一班修眾就此問題討論,也同樣產生類似的迷惘,這都是因為修眾們未有一種正統之修行次第及未能圓知佛法無邊的張力所致。
就此標題我看過了幾位同修們對此標題作出了很多不同的解讀與諮詢,大家都講得很有誠意,而且期待知得更多。當然,也有部份初學者感到疑惑與惆悵,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只有具備通識佛法能力的人才可以完全解讀出來的一個題目,大家同意嗎?以下有一個源自這個標題,但比上述題目來得更精彩更全面的話題,希望大家都能就此取得一個正解修行的導向儀。
「自性本來清淨」是一個非常具義的題目,因為它暗示着佛教思想中一個核心的原意所在。修學佛法的人,若能鎖定這個題目蘊藏之原意,那從屬於每個人內心中修行之心路歷程,必會得到極大之方便力。何以故?因為此舉能讓修行者可以取用源於自心又無處不在的正覺力,就好像拾到一個能夠導出正確方向的導向儀一樣。
為使大家進一步了解此題目,本人多設一個附加標題(這一句名言同時講出了真如自性的存在真相,以及解決眾生因用心有誤(三毒生起)導致迷失之方法),希望有心人看到後得到相得益彰之效果。這句名言源於六祖慧能檀經中的覺悟語,原文是這樣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菩提是什么,自性那裏來?) [按:本來成佛義是源出於此,所有修與不修與此無關。]
本來清淨(何義謂本來,清淨怎么解?) [按:修亦無修,無修亦修之方便是由此出。]
但用此心(但用此心是誰用,及用了一個什么的心?) [按:從屬於外在之色從而結集藏於體內的末那元素,此即為執有的心識,以此心識為自己者即人人之第七末那了。所有修行技巧均與此句及下一句有關。]
直了成佛(云何直了?如何直了?云何成佛?如何成佛?)」[下文中有解釋此義,請大家自己找一找]
上文前兩句是跟大標題前面的首句(「自性本來清淨」)一樣的,而後兩句正是大標題(「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的答案了。
发表于 2012-1-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應「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具義標題的心聲(續)
為了更全面地解答源於此標題引致讀者心中生起的疑惑,本人先把自己之前閱讀過的幾篇文章中若干重心句義提出來,以便作出分析,從而希望達到各取所需的效果。
例如:
自性本來清淨:這是一句形容覺性的句義,一句不是形容緣起生滅現象明覺具相所指那邊的句子,句義的出處是本覺,運用句義者的是妙覺
本初狀態:心本相中識性元明未受妄見(妄想心識 — 只見緣起[色的一邊]不見空而生起的具相心識)污染的狀態。
禪理:禪(即覺性)即是一切眾生身心中的本有佛力,以此神力來告訴一切眾生他們本來是佛謂之禪。
眾生皆有佛性:此是一句暗示出一切眾生本具修行成佛方便的句義。而佛性者,即內藏如來四種覺相之總稱,此四種覺相分別為(1)本覺(2)性覺(此二者皆為無修常在的先天性恒德)(3)明覺(具因亦具緣的一種變易性循環世法);(4)妙覺(藉由世法能表現出如來出世功德之力)。
眾生都是佛,但他們自己不知道:「眾生都是佛」是一句由佛境流出的方便語,是一句佛陀希望總有一天眾生可以運用佛性中的妙覺來相應的句子。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就是一句非能正解佛法的句子。何以故?知與不知是明覺份中之妄功用道。
本來清淨自性湼槃的境界:不明白自心出處的人,是無法體證湼槃的。何以故?心的本相即是菩提湼槃本來清淨的原意。
本來成佛與成佛:那個現在墮於由明覺主導而起妄見世界生滅未入正覺的人,不等如存在於此人那邊虛妄心識中的無相真心(真識)是沒有的。(所謂本來者,指的是本覺)。本來成佛者,即於此本覺份中那份從屬於先天之佛境,並非一片時計的天空。行者何時自了覺性自成身中直了的本來,「何時」即是達致相應與融入(理入)本來成佛成性永恒天空的成就(一種與眾生沒有關係的成佛)。而成佛者(這是與眾生打上關係的成佛),即是如來應世,即是能把世法表達出出世無漏功德的成佛,是一種做給所有本具佛性的眾生檢用的成佛(做給你們看的成佛)。[「本來清淨自性湼槃的境界」與「本來成佛的境界」意義相通。]
証悟自性:即借助存在於自己心中的末那元素(識),跨過第八阿賴耶識之後,從而發現緣起(現境)背後的性空真相,重拾本來心(無相真心)。
自性自度:透過自己身中佛性之神力,識破眼前現成一切事物的妄相,從而告訴自己眾生的我(後有識)原來是佛(相應本識的人)。
一切法(心與境物合一)都是如來(真如現境):此如來者,即表性覺成性相藏的如來。
恒時無生,即是如來(心):如鏡照物現出鏡像的心之本相,即表本覺成性空藏的如來。
諸法似如來:如鏡照物,鏡現全境無異色之外境,法相、無相同時俱現之妙覺成性法藏的如來。
附註:物與心、心與物 — 景物、心像、法相與實相四者皆稱如來。在外即如來的化,於中謂之如來的報,於內謂之如來之法,而「空」於實即是它們的統稱。
勝義諦世俗諦:源出賴耶的末那,示現世間名為俗諦。
心現梵境相不生,八識轉智頂光明,九識內空七識見、空明自在體稱來。(即勝義諦也)
上述每句句義都有其出處、定位與假設,全都是有根有據的,只要你懂得進入佛法通識的視覺層面來看。
經仔細解釋上述句義造成之優勢,明因識果,自能以看破因緣的法眼(見性心),找到無處不在的正覺,直了成佛之法可成就了﹗
温馨提示:
自性:事物本身存在的一面是緣起性空的。認知事物那一邊是性空緣起的。要找到自性是有次第的,因為自性只可以從心出發才可發現。佛法說萬法皆空,即暗示我們自找我們自己心的本相。只有從心的本相中,才可以體味空的真相(非由業相形成之空相),才可體味被心呈現所有事物的空性。當你發覺原來源於一切境物的心識(如鏡照物而起的業識)與心識所指外在一切事物兩者都是空的,那時候心的本相便會以自性的姿態呈現。於意云何?心的本相原來就是所有被心呈現出來的事物之存在真相 — 諸法空相之所謂也。(覺明諸法空相才是心的自性呈現之條件,亦是此篇文章內藏密意之所在。)
本來:源於本識(識性元明)那裏而來之狀態。
清淨:一塵不染謂之清淨。怎樣才算一塵不染呢?例如,東西、鏡與鏡像三者和合構成之虛妄現境曰名不淨。從屬於鏡像而起的心識,只會見到外在緣起事物而不解事物背後的空性,從而執持景物與自己的看法是有的,即是塵染心的現相。反之,把一切事物的法相呈現出來,並同時把一切事物之空性與心的本相達成一致,密合成一的境界,即清淨也。
貪嗔癡我執:不解由後有識如何影響自己而來的產品,是被動(緣起自性)而不了解事物空性而產生的心識(妄想自性 — 與外在一切事物打成關係的虛妄心識)。

发表于 2012-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應「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具義標題的心聲
(續)
結論:
汝雖凡夫汝也佛,懂用心者理解則通。如前所說,未成佛的你心中本覺是常在的,只是你還未借到它的力量而已。這正是釋迦佛應世的理由(於當時來說,佛法正是一種未曾有的「法」)。雖然如此,你心中的性覺是沒有離開你的。看看你的心肝脾肺腎(胎藏界),就會明白它們都是全自動的呀﹗真正要做的,正是要把心經眼睛看到事物後構成之虛妄(業相明識)分解,把明覺轉成妙覺後,一切問題便消失了。修行畢。
值得多番閱讀的文章:敬請有緣看過此兩篇文章的讀者能多重視文章內所表述之深度與啟發性。
(一)    作者果日吉多於2011年12月922:23編輯的一篇。我覺得此篇文章內含文義的結構能有助高階學道修行者更容易發現如來正覺的存在方式。
(二)    作者柯南於20111210日編輯的一篇。我覺得此篇文章直截了當地說出了修行之關鍵(所云無修之修與修亦無修之功法,已在此文章了。)
最後,為表敬重一班熱心修行之同道中人,現送上一篇隨喜文章「轉識成智、妙合真如現真識 — 唵摩羅識」,希望更能引發大家正面地面對修行,並能開發修行之樂趣,自利利他,共證菩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温馨二重奏:
所有真正修行佛法的行者,在開始修行直至成佛所經的整體過程中,必有一點是與本來成佛拉上關係的,這就是我們的____________。誰人猜得到,我就請他吃冰淇淋﹗
另外送給佛教正覺同修會的備註:
一篇只有唯佛能知解的文章,就此送給只在正覺才有正覺的一班正覺者收看。
发表于 2012-1-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ileung 于 2012-1-5 12:37 编辑

回應「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具義標題的心聲(附送文章:轉識成智、妙合真如現真識 — 唵摩羅識)
修行達到了成為一個無問題的人時,即是變成了一個懂得使用第九識進行活動的智者(即行者經大圓鏡智整現之層面裏,相應真如本實生起之[德理念,並把它內置於第七識的識田中之成就)。此即是由第九識中之理念進入及推動第七識,對應世間所有事物,從而作出活動之所謂也(以第七識為用,第九識為體,體用圓融之妙行無住境界)
第七識是一種對應現實及外在一切事物之活動心識,是進入大相藏分離體作出活動的知覺行碼(概念性行為,即人人都會這樣想的行為,約定俗成的行為),亦是大相藏分離體運作模式中獨立個體與個體互動中的心識持控者(以此身體及思想為自己的識神就是它)
它的特性是屬概念性運作思維的生命知覺(活於名相妄想思維概念中的所謂凡夫),是一種依於滿足生命需要作出活動的知覺生命 活命本能。
它是屬情緒性反應的,且是被動於思維概念束縛下作出對應行為的觸活知覺者,「眾生」是它的異名,它也可稱之謂「生物」。
佛法正是一門教人如何把第七識(會受污染的行識)轉變成第九識的真學問,意即把心中有漏性的世間知覺行為心識,轉換成無漏、完美具德、萬善俱備的知覺生命 天命(佛法中稱此「金剛身」)。《金剛經》所言之「無住生心」,正是這樣形成之活動心識,亦即是佛法修為中最高最完美的成就。何以故?盡具所有無漏發心之善巧與方便故,行相已進入「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之空明自在的成就故。
云唵摩羅識者(先修後得成就之效果),即此無上法王、大陀羅尼(本常如在、恒常不變)圓覺法門完滿修習之成果。何以故?就此及亦唯於此能相應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湼槃及波羅蜜之所緣也。
唵摩羅識者,是一種由本具見性見到相待中絶待之明(即見到一切東西會以空的存在方式呈現)的成就(相應一切法清淨覺相),亦即真識能對應真如妙現之境的究竟體證。謂能還原一切法本實本具完美的真實相故。諸法空相(等同緣起性空)正是它真實存在本質的存在方式,是一切修行者修行得力入決定性之本源地。於意云何?謂行者若見外在一切事物是以空的方式存在時,那從實相中能解法藏之力(金剛三昧神力)即能現起,即如來真識本覺之力,亦即具足圓滿法義的心。
於實相中,唯有真識才能對應真如妙現之境(此是行者自內證的境界)。何以故?謂只有能掌握真識的行者,才能了了明知如是法界成性相藏怎樣入我實相無相之地,如何透過我入之法進入妙覺成性法藏成等正覺之緣故(這是行者裏外如一(空性) — 物我一如(覺性)甚深禪定內證之境界)。

发表于 2012-1-5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ileung 于 2012-1-5 12:40 编辑

回應「自性本來清淨,為什么還會有貪嗔癡我執?」這個具義標題的心聲(附送文章:轉識成智、妙合真如現真識 — 唵摩羅識) (續)

又唵摩羅識者,亦即佛陀所說「吾有正法眼藏、湼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終極心要之所指。何以故?唯此真識才能如實呈現妙真如法之微妙故。於意云何?正因如是,行者以心透過眼睛把真如妙現之境現於眼前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以眼藏的方式存在(眼藏者,即行者轉所見之境 即人人可見之境,變化成為一個內藏萬象屬己的事態空間),而眼藏(法界成性相藏)呈現出來的所有事物,就會以心(進入大相藏分離體中活動的心識)的方式呈現,正猶如鏡子可把外在一切事物呈現出來的情況一樣。那種把外在一切生滅現象呈現而自己沒有生滅的狀態,即是湼槃真實之所指。如是當知能把外在一切事物顯相呈現而自不有者(不無之體現),即是這個能把外在一切事物空性還原出來的無相真心(實相無相義)。那個存在於人人實相真心「眼藏」之前的世間,原來就是從屬於每一個眾生本來成佛的性覺成性法界體位真如法現之境(即毗盧遮那佛整徧無遮的相藏) 毗盧遮那佛成性體位真如淨土,如是圓現之法界體性智,即是三世諸佛如來應世共證之第九唵摩羅識終極證境,亦即覺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之圓滿修證。
偈曰:
真我及與假我見     二皆全屬妄中真
人能超離業相見     明空尊勝話如來(我)
除了「我」之外,根本就什么都沒有。
温馨提示:
看透了現象界一切事物中緣起性空之自然規律與機制後,從而發現因眼見於色而生起那從屬於虛妄運轉性的行事反應,並超越它及離開它。於意云何?意即止息性空緣起內現之境界風息,或稱妄想自性之業相行識不動。屆時,呈現於行者眼前的現境與內心意境就會以一種空及與無的方式達成一致,產生出一種超覺的知性,是下位者對於世間所有事物全部的染著性看法與執著消失後的知覺,即名正覺,又名唵摩羅識。
補充資料:
— 由自己或他人的眼睛看得到的自己那裏,轉化成為一種只有用心才能證入的我性 — 絶待無倫的圓現性(一位能把所有被眼睛看得見的東西都轉移到眼睛能看見東西那邊的仁者)。
— 屬我永恒不變真實的存在性。
正法 — 一種把可以被眼睛發現的緣起性事物還原到全無造作性空的那邊之力量,或可以由眼睛看得見的東西中拾回那個能看見東西而不被眼睛看見的「心」之力量。
眼藏 — 心透過眼睛把一切事物性空背後的緣起性相型事化。(一種超離名相妄想與文字語言所及之訊息傳遞介面 — 右腦營運空間)
湼槃 — 緣起事物背後的空性與心的本相達成一致,或由心的本相來取得一切事物真實存在的本來性(空性或稱無極真理)
妙心 — 以一種不是無的心識來處理那些不是有的事物之活動能力。
實相無相 — 心的本相與被心呈現出來的事物本質元(原來)都是空的,如是諸法空相中由無相現出之不無相(清淨覺相),即是實相也。
微妙法門 — 一個可令人覺悟到那可呈現出一切事物顯相背後的空性,原來是存在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一邊而非另一邊,又名菩提自性。

发表于 2012-1-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听雪歌仁波切讲道次第摄诵,凑巧有人问一条类似问题,仁波切简单的作答,给大家参考:

問:我們現在是污染的,但人本來就具有佛性,我們最原始的那個時候是清淨的,是慢慢才變污染的嗎?

答:「自心清淨」的這個說法,跟這個問題有一點點弄混了。所謂自心本清淨,是從心的本性來講,表示心的本性是離一切實有的執著,這是就本性而言,但是「心」卻還在執著當中。「心」跟「心性」是不大一樣的,心性是本來就清淨的,恆常清淨,任何時刻都沒有污染,但是我們現在的心還是有實執的,心跟心性要分開談。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个问题,心和心性为什么会不一样?
发表于 2012-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游光 发表于 2012-1-6 19:44
换个问题,心和心性为什么会不一样?

多了一個"性"字,意思好像就不同了!
你看.."愛"和"性愛" 及  "人"和"人性" 是不是不同?
"性"字不管加在前面還是後面,意思好像就不同了!..呵呵
发表于 2012-1-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1-12-13 08:19
一切法都是凡夫分别境,空性亦然。

堂主所言及是!这就是:Sri He Ru Ka.
发表于 2012-1-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玉 于 2012-1-7 15:07 编辑
泰若宝 发表于 2011-12-28 10:12
最近看到《缘起经》,我的疑问太多了,不过我的困惑是 无明是轮回之首因否? 我实在不懂在佛经中阐述“无明 ...

      都说无始轮回,轮回哪有首因呢。无明不是轮回的首因,但却是断十二缘起轮回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实十二缘起的每一支都够我们品味终身,缘起甚深。
       下面说一下我对无明的理解:无明,就是不知道。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如自己的命运(“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生命的本质(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自己的行为的规律以及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及对周遭环境的影响(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不知道有着可以引导我们认识这些的佛、法、僧的存在(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不知道苦的存在方式,不知道苦如何产生、如何进行、如何消失后不再生起(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不知道快乐的因,痛苦的因,想追求快乐,却在做了不快乐的因都不知道,而这不快乐的因慢慢发展壮大成了不快乐的果,对此一无所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不知道人类游戏规则的是非善恶,世俗约定的罪恶丑美(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





个人的一点不完整的理解,如有不对恳请斧正。


发表于 2012-1-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2-1-7 16:34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七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发表于 2012-1-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12-1-7 22:48 编辑

这事情,在印顺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讲记》中,说的非常明白了。
近代唯识学家,以支那内学院为首,按义理判很多经论为伪。这些经论,基本都是有说真常之心,众生本来成佛之类。
太虚法师为了维护汉传佛教,做了和事老,将大乘判为三宗:即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
印顺法师继承之,判为: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真常唯心论。
将判为伪经论的,放在第三宗中。

这里,二位法师说,本来成佛,当然不对,但这是佛为化机而做的方便说。此类众生,你说他本来成佛,他很高兴,容易接受,容易起修,研究自心,而证悟佛法。

并且说,这一宗,流传不广,所以大家认为突兀,判为伪,其实还是佛教。

参考:http://www.dizang.org/bk/dj/088.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0 21:32 , Processed in 0.0404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