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81|回复: 5

请了解的师兄介绍一下香萨活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萨·尕布藏确吉坚赞活佛(相萨·尕布藏活佛)

九十年代曾在北京见过香萨活佛一面,很慈祥的老上师,没过几年就听说香萨活佛圆寂了!

据说香萨活佛年轻时可以双手执笔,同时抄写经书!相当的了不起!但是一直找不到佛爷的资料,请了解活佛的师兄们提供些信息!

[ 本帖最后由 tomsusu 于 2010-5-24 21: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尕布藏先生

才项吉 赵清阳(作者均系黄南州政协干部)

    尕布藏,男,藏族,生于1925年,四川若尔盖县人,1934年被认定为黄南河南县香扎寺活佛。历任河南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佛协理事,中华医学协会青海分会理事,州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尕布藏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宗教界人士。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以模范的行动实践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事业,认真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尤其是他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深受党和政府及当地信教群众的敬仰,在甘、川藏区也享有盛名。他博〖JP2〗学多才,品德高尚,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曾先后受到国家民委、中国科协、劳动人事部的表彰和奖励。1992年青海省政府授予全省“优秀专家”称号。

孜孜不倦 教书育人

    藏医学是尕布藏先生一生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事业。他从9岁起开始钻研深奥的藏医学说,终生矢志不移。即使在10年“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他白天劳动,晚上便暗暗地阅读、手抄保存的珍贵医书,并采取各种隐密的方法,将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技能,千方百计地传授给有志于学习藏医学的青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给他落实了政策,并当选为州政协副主席。这时的尕布藏先生既是一名国家干部,又是一名颇有影响的宗教职业者,尽管社会活动、佛事活动很多,但他却丝毫没有放松过对所热爱的藏医药学的研究和对藏医药人才的培养。

    草原上缺医少药,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藏医药人才更是廖廖无几。尕布藏先生一边给牧民群众看病送药,一边自觉自愿地把培养藏医药人才的重担承担了起来。早在1975年,他刚摘掉“封建主”帽子,在河南县医院当临时工期间,就独自一人承担了4期培训藏、蒙族“赤脚医生”的任务,受训人员达200余人。在教学中,他讲授了四部医典、生理学、脉学、藏药学、配剂学以及各种诊断方法。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熟悉各种草药,他拖着年过半百的身体,带领学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翻越高山深谷,采集各种药材,制作标本,指导学生辨认、熟悉其药性,并将药材加工成制剂。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的药理知识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讲学、授课中,他从不计较条件的好坏,不取分文报酬。1990年他为果洛、州卫校、夏琼寺等地求学的人员讲课时没有教室就席地而坐进行讲课。1992年尖扎县藏医院和海南州藏医院邀请他去讲课半月,付给他5000元报酬,他分文未收,全部退了回去。不仅如此,他还把远道而来的求学者接到家里,管吃、管住,甚至管往返的路费。如化隆夏琼寺前来学医的4名僧人就是吃住在他的家里。学成返寺时,他还赠送1000元钱和价值1300多元的各种药品,支持夏琼寺办起了藏医诊疗所。

    十几年来,他不但向甘、青两省藏医进修班的学员授课,同时,还向奥地利等国讲学团的17名成员讲授藏医药学,受到外国朋友的好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他亲自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就有500多人,青海省大部分州县的藏医院中,都有他培养出的学生,为青、甘两省及川、藏地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废寝忘食 著书立说

    尕布藏先生不但在藏医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藏族的文学、史学、古藏文、梵文、巴利文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和中国其他知识分子一样,爱书如命。在“文革”中,他冒着极大的风险,保存了20多卷珍贵的文化、医学文献。同时,他将部分珍贵资料抄录收藏起来,为保护民族文化、医学遗产立了功。1981年,他委托河南县藏医院将收集珍藏的部分医药方面的资料整理打印成册,为藏医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讲学,审订稿件,写作,成了尕布藏先生工作的三部曲。十几年来,他参与主编了《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其中,他亲自撰写了73个章节,历时3年圆满完成了此书的编纂任务。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参考资料,他曾先后到甘肃、四川、西藏等地购买和复制各种医书资料,不具备购买和复制条件时,就用手抄。当时仅手抄的达数十部著作中的部分内容,为此书的及时出版、发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编纂《全国中等藏医学校试用教材》时,他是主编之一。他凭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撰写出了“尿诊”、“脉诊”、“舌诊”的诊断体会,后来还陆续编写了“生理学”、“草药学”、“藏医学史”、“肝包虫的诊断和治疗”等讲义。这些讲义博采众家之长,内容丰富,适用性强,深受藏医和卫校师生的欢迎。

    尕布藏先生对民族史学,特别是对藏族历史颇有研究。他经过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阿琼南宗史略和拉毛赛池呼图克图历代上师传记》、《四川色拉寺和占巴寺的历史》等史书。他受十世班禅大师之托,用2年半的时间,撰写了50多万字的《藏蒙佛教史》,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又增添了一块绚丽的瑰宝。所有这些都为挖掘、研究、整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和精神财富。

呕心沥血 研究制藏药

    安多地区长期以来不能制造珍贵的藏药,从外地购来的“仁钦日吾”(珍宝丸)价高量少,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研制“珍宝丸”是世代藏医和群众的夙愿。为实现这一愿望,尕布藏先生主动承担了研制“珍宝丸”的重任。当时,一无药剂师,二无加工器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花甲之年的尕布藏先生于1986年3月亲赴西藏、四川德格地区,请药剂师,借加工器具。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四川的德格地区,要翻越海拔6100多米的雀儿山,山高路滑,尕布藏先生一行乘坐的汽车,没有防滑链,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但他全然不顾。他说,汽车若上不去,就徒步翻山。结果,天助人愿,平安到达了目的地。途中,他白天坐车赶路,晚上就盘腿当桌,顽强的进行写作。在往返20来天的日子里,他就抄写了厚厚的一本资料。功夫不负苦心人。翌年,终于请来了西藏著名的主任医师堪布和药剂师才南。加工“珍宝丸”急需多种珍贵的药材,当地又买不到,怎么办?他便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地把自己多年珍藏的金、银矿石各3.5公斤;红玛瑙1颗,水晶石0.2公斤和价值约10000元左右的珍贵药物无偿捐赠给了医院。他还让老家的人邮来25公斤紧缺的药材,未收医院一分钱。就这样,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1987年7月终于研制出“章皎”等4种珍贵藏药,结束了安多地区不能生产“珍宝丸”的历史。同时,还为省、州各藏医院培养了45名加工“珍宝丸”的技术人员。第二年,河南县蒙藏医院在加工制造“珍宝丸”时遇到困难,他又慷慨解囊,捐赠白银0.85公斤、珊瑚0.5公斤、松石1公斤、牛黄30克、金刚石11粒、九眼玛瑙2颗(其中1颗是他妻子项链上的),价值达5万余元。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殚精竭虑 维护团结

    作为一名宗教职业者,尕布藏先生有他自己做人处事的准则:不做不利于党的领导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祖国统一的事;不做妨碍国家法制建设的事;不做妨碍现代化建设的事;不做妨碍社会进步的事。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是尕布藏先生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他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做说服教育工作,调处了许多社会纠纷和矛盾。几十年来,河南县赛尔龙乡与碌曲县拉仁关乡之间屡次发生草山地界纠纷,因械斗,双方死亡达十几人之多,相互积怨甚深,严重影响甘、青两省接壤地区的稳定和双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解决好这一久拖难决的问题,1992年,拉卜楞寺贡唐仓活佛对此进行了调处,确定了草山界线,达成了和解协议。而大量的善后工作则是由尕布藏和德哇仓等活佛进行协商处理的。当时,双方群众对立情绪强烈,工作难度大,他便深入到群众中反复作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次劝解,最后互退了被掳走的牲畜,双方死伤人员的抚恤、医疗费等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双方群众握手言和。此外,他还应政府的委托和群众的要求,积极参与、协助调处了河南县智后茂乡与夏河县科才乡、智后茂与泽库县恰科日乡、宁木特乡与同德县等地发生的草山地界纠纷和械斗事件。与此同时,他还调处了不少棘手的社会矛盾。如河南县因交通事故轧死1人,多松乡和智后茂乡牧民因打架斗殴各致死1人,柯生乡的1人被玛曲县欧拉乡的人打死,四川省若尔盖县阿西乡村民因打架斗殴致死2人,等等,这些恶性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家属按传统习惯,准备大动干戈,进行报复。为避免酿成流血事件,尕布藏闻讯后,便进行多次劝解和调处,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最后化干戈为玉帛。

    1989年北京发生动乱期间,尕布藏先生正在家乡四川省若尔盖县应广大信教群众的邀请进行历时7天的佛事活动。在讲经的同时,他谆谆告诫信教群众,要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服从政府的领导,遵纪守法,不搞偷盗,不争草山,人人要和睦相处,维护好本地区的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在法会上,他针对动乱这一事件,旗帜鲜明地指出:“近两年来,西藏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拉萨搞骚乱,妄图分裂祖国;国内其他一些地方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煽动,一些坏人也在搞动乱。我们要站稳立场,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见风就是雨,要坚决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使甘、青、川三省六县参加佛事活动的32000多人深受教育,经受住了动乱的考验。在这次佛事活动中,广大信教群众自愿向他供奉的价值约15万元的财物,被他全部退还,为表明接受信教群众对他的虔诚敬仰,他只收了一套法衣、1尊铜佛像、1座白铜塔和经书。并向信教群众解释道:我是国家干部,有收入,吃穿不愁,家乡人民的心意我领了,布施退还原主,不要影响群众的生活。”在整个佛事活动期间,在他的坚持下,没有宰杀一头牲畜,一日三餐是家常便饭。象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先后拒收四川、甘肃、青海等地信教群众所供奉的价值近50万元的财物。同时,他还把平时无法拒收的布施,设法转化为社会和寺院的公益事业费用。不仅如此,他还针对当前一些寺院大兴土木修建寺院的不良风气,每到一个寺院就说:“僧人没有一个念经的地方不行,但也不能大修而特修寺院,否则,就会加重群众的负担。”他还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劝说四川若尔盖色拉寺废止了“一个僧人还俗,须向寺院交纳1千元,若不按时交,则罚2千元”的规定。所有这些,都受到了信教群众和僧侣们的好评。当地政府称赞他是“僧侣的楷模”,群众称他是“关心群众疾苦,模范执行政策的好活佛。”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尕布藏先生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为了解除一些贫困患者的痛苦,从1985年开始,他就自己配药免费为患者医治,7年来仅药费就贴进去21000元。他关心支持本地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为修建河南县驻夏河办事处捐款10000元,为开发河南“仙女洞”旅游点捐款500元,并亲自编写解说词,设计纪念章;为学校捐款3820元;为甘南州藏医院和俄拉乡卫生院捐款700元;1992年冬季,黄南州牧区发生雪灾,他又捐款1100元;为丰富和提高香扎寺僧人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水平,他出资建立寺院文化室并捐各种书籍5000册。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他捐赠于公益事业的款项达10万元之多。这种无私奉献,他从来不向别人说起,只是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才略知一二。当别人问他时,他总是说:“我只做了一点点小事,不值一提。”

    为了表彰他的先进事迹,中共黄南州委和州人民政府,于1993年11月授予尕布藏先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称号,号召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1998年5月11日,尕布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而圆寂,享年74岁。

    “圣人不利已,忧济在元元。”尕布藏先生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就是一位不利已的圣人。他学识渊博,为人谦虚,待人和气,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助人为乐,生活朴素清廉,一直到去世,终生过着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清淡生活。他终其一生刻苦钻研知识学问的精神,他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所表现出的牺牲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值的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榜样。(原载《黄南文史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医大师

尕布藏,男,藏族,1925年出生。四川省若尔盖县人。青海省著名的藏医专家,藏医主任医师,历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常委等。

  尕布藏1931年被选为青海省河南县香扎寺活佛转世灵童,先后在甘肃省碌曲县拉毛寺及夏河县拉卜楞寺院学习文、史、经学、医学等知识达27年之久。精通和熟悉藏族的哲学、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史地、文学等多方面知识,尤其对藏医药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1937年,他还从师安多地区著名藏医宋库次春本等人系统学习和深入钻研了《四部医典》《祖先口述》《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多部藏医经典著作。1947年获医学门巴拉金巴学位和多伦巴格西学位。并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藏医临床经验。60年代起,完成了《藏医诊断学》初稿(20万字)的撰写任务;收集和考察了各类藏药实物标本2000余份,基本完成了清代藏药巨著《晶珠本草》的修订准备工作;1980年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疾病总论和各论的全部编写工作,为藏医学的继承、发掘、整理、提高做出了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扎寺
  亦称“德隆寺”,藏语称“香扎贡扎西德勒奇”,意为“香扎寺吉祥乐善汇集处”。位于县治南75诊里处,在今柯生乡政府所在地次罕苏沟口西半公里的香扎智卡,北依吉岗,南临黄河,寺侧有通往玛曲县欧拉草原的渡口。当地气候温暖,草原开阔,水草丰茂,风光秀丽,并以盛产河曲马出名,香扎寺为原柯生和柯多部落寺院,由香扎罗桑却吉嘉措始建于1905年,属拉卜楞寺系统。1930年,香扎活佛在拉卜楞寺德隆活佛(早年为甘肃白塔寺僧人)的协助下,改建帐房寺为土房寺,成为拉卜楞寺属寺,主寺派有赤哇1人,与本寺德隆活佛和香扎活佛共同主持寺务。1958年前,全寺建有殿堂3座125间,昂欠4 院96H,僧舍35院136间,寺僧96人,牛205头,草场1000余亩,塔娃80户,其信仰者主要为分布在今柯生、多松二乡的原外斯7个部落。1958年后拆毁,1981年2月批准开放,现已重建经堂1座25间,弥勒殿1座,昂欠1院16间,僧舍20 院130间。寺僧定员50人,实有24户68人(内完德14人),由三木丹任寺管会主任。寺院现有马1匹,牛110头,羊50只,政府划有草场2000亩。
  香扎寺原首位活佛德隆堪布卒于1958年。第二位活佛香扎相传五世,一世智钦兰卡,1609年生,西卜沙让莫合日兰塘人,二世赤兰卡茸吾,1768年生,果洛拉加尕切塘人;三世罗桑赤列嘉措,1821年生,建寺前驻锡同德拉加寺和甘川边境的郎木寺;四世罗桑却吉嘉措,同德德藏然加部落人,创建香守扎寺;第五世香扎名尕布藏,四川若尔盖人,曾学经于郎木寺、拉卜楞寺和隆务寺,获“然坚巴”学位,有佛学造诣,兼藏医、书法和藏族历史,五十年代曾任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副县长,现任黄南州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常委、省藏医院名誉院长和藏医学会副主席等职,并聘请为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师。
发表于 2010-5-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大德风范,使人无比崇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5 01:09 , Processed in 0.0341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