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7|回复: 12

请问诸位师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业,业道。二者有何区别?
发表于 2004-8-1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4><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天青琉璃</B> 发表于 <I>2004-8-15 15:56:32</I> :<BR>业,业道。二者有何区别? <HR></FONT></BLOCKQUOTE><FONT size=4>业就是身语意三业,造作为体。其中的意就是思业——思心所。业道是业所经过之处,业中粗重的称为业道。比如贪、嗔、邪见都不是思心所,所以不是业,但是业所经过之处,所以是业道不是业;而杀、盗等是业也是业道。行住坐卧等是业而不是业道。具体可以参考广论和俱舍论。以上所说仅供参考。</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思,思心所"!&pound;$&pound;%$&pound;^&amp;*我还是先去学“百法”吧</P>
发表于 2004-8-2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喜饶嘉措</B> 发表于 <I>2004-8-15 16:34:33</I> :<BR><BLOCKQUOTE><FONT size=4></FONT>&nbsp;</BLOCKQUOTE><FONT size=4>业就是身语意三业,造作为体。其中的意就是思业——思心所。业道是业所经过之处,业中粗重的称为业道。比如贪、嗔、邪见都不是思心所,所以不是业,但是业所经过之处,所以是业道不是业;而杀、盗等是业也是业道。行住坐卧等是业而不是业道。具体可以参考广论和俱舍论。以上所说仅供参考。</FONT> <HR></BLOCKQUOTE>可否再细做阐述,我等愚钝,还是有些不明啊,谢谢师兄。随喜您的功德。
发表于 2004-8-2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业分为三种:意业、语业和身业。所谓意业就是指我们心所中的思心所,而不是其他的心识和心所,至于心所,可以参考百法明门论或者五蕴论、俱舍论等。人的内心分为很多心理活动,而只有思才是意业,其他比如贪心、嗔恚心、妒忌心等都不是业。而属于烦恼,业是由烦恼引生的,所以烦恼不等于业。语业和身业比较容易懂了,是由思心所所引生的语言和肢体行为。</FONT></P><P><FONT size=4>业道是比较粗重的业等,还有业所经过的地方,比如贪、嗔等,都是业道。</FONT></P><P><FONT size=4>这么说不知道是否能对您理解有所帮助?</FONT></P>
发表于 2004-8-3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些理论虽然我们应该学习,但要是不能用来证明,那如何有作用?</P><P>另外这些应该都是出于概念的分别,不是佛法的根本!</P>
发表于 2004-9-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4><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龙吟</B> 发表于 <I>2004-8-31 21:31:23</I> :<BR></FONT><P><FONT size=4>这些理论虽然我们应该学习,但要是不能用来证明,那如何有作用?</FONT></P><P><FONT size=4>另外这些应该都是出于概念的分别,不是佛法的根本!</FONT></P><FONT size=4><HR></FONT></BLOCKQUOTE><P><FONT size=4>呵呵,这些并非单纯没用的概念,了解业道以及业,是我们修持业果的前导。就像知道贪、嗔、无惭、忿等烦恼相后,不是用来背诵、教人的,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烦恼并降伏的,试问如果何种心态是何烦恼都不知道,怎么来降伏乃至断除烦恼呢?故宗喀巴大师说:最起码要学习《五蕴论》,来了知烦恼相。同样,学习业及业道也是我们趋善避恶的必须。</FONT></P><P><FONT size=4>当然,如果任何佛法知识不用来修持,那只是知识而已,是否有用,要看自己是否依照实践。但仅仅想实践而不知道道理,就是盲修瞎练了。</FONT></P>
发表于 2004-9-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喜饶嘉措</B> 发表于 <I>2004-9-1 12:14:56</I> :<BR><BLOCKQUOTE><FONT size=4><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龙吟</B> 发表于 <I>2004-8-31 21:31:23</I> :<BR></FONT><P><FONT size=4>这些理论虽然我们应该学习,但要是不能用来证明,那如何有作用?</FONT></P><P><FONT size=4>另外这些应该都是出于概念的分别,不是佛法的根本!</FONT></P><FONT size=4><HR></FONT></BLOCKQUOTE><P><FONT size=4>呵呵,这些并非单纯没用的概念,了解业道以及业,是我们修持业果的前导。就像知道贪、嗔、无惭、忿等烦恼相后,不是用来背诵、教人的,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烦恼并降伏的,试问如果何种心态是何烦恼都不知道,怎么来降伏乃至断除烦恼呢?故宗喀巴大师说:最起码要学习《五蕴论》,来了知烦恼相。同样,学习业及业道也是我们趋善避恶的必须。</FONT></P><P><FONT size=4>当然,如果任何佛法知识不用来修持,那只是知识而已,是否有用,要看自己是否依照实践。但仅仅想实践而不知道道理,就是盲修瞎练了。</FONT></P><HR></BLOCKQUOTE><P>&nbsp;</P><P>&nbsp;</P><P>那么一个文盲或者理解力很差的人是否就意味着不可能有修行的结果呢?</P><P>如果佛法真的必须依靠丰富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要为我们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修上几辈子的福报了,毕竟这世界愚蠢的人总是多数。</P><P>所以我以为,对于佛法最基本的知识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实践,通过实践自然会生起智慧,其他的太复杂的知识都是多余的,是为了向不同根性的人解说才需要的,对于自己最简单的基本知识就可够用了。</P>
发表于 2004-9-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自许为受持三藏之法师,亦多认为修之前导,或仅为佐证,非实教授。由此因缘,说欲速成佛则须勤修,欲利圣教则须多闻。内自修与利圣教别执为二,此是矛盾最大狂言。以圣教中,除教证法别无圣教。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轨,后者是令知已予以实行,故修行能无错谬者,即是最胜住持圣教。又能无错住持修证之圣教,必依无错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时即应修彼法义,不可忘失。若先未知亦勿怯退,当随慧力而求多闻。复非听闻此法,别修他法,即所修处而求闻思,故又不应惟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广大,或初虽微劣,由修习故增广之时,将此道次渐为增广,能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故凡圆满无错教授,略亦能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若广开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获如斯教授之时,于少分修易生喜足,然于圣教全体修行宗要,难获定解。故应亲近良师,净持尸罗,数闻教授,每日四次修习所缘,至诚祈祷师长本尊。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彻底定解。-----------------广论卷十三
发表于 2004-9-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样的解释可以理解。谢谢!
发表于 2004-9-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3><FONT face="宋体, MS Song">三种意之不善者,为业之道;业者,为行心,以彼等之作风(疑是“用”)而行及现行之故。身语之非善七者,以是身语之业故,亦是业;而由此等业亦依彼等起之心而入故,亦是道。<SPAN lang=EN-U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FONT></P><P class=--3><FONT face="宋体, MS Song">--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SPAN lang=EN-US><o:p></o:p></SPAN></FONT></P><P class=--3>&nbsp;</P><BR><br>[此帖子已被 139 在 2004-9-4 22:11:24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镇魔岛主的解答。必要的法相知识还是要漫漫的常握的。不然学深了就有点乱了。希望岛主能经常讲解一点名相。最好能开个专题,为我等引个路。</P>
发表于 2004-9-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4><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xs01</B> 发表于 <I>2004-9-20 10:07:45</I> :<BR></FONT><P><FONT size=4>谢谢镇魔岛主的解答。必要的法相知识还是要漫漫的常握的。不然学深了就有点乱了。希望岛主能经常讲解一点名相。最好能开个专题,为我等引个路。</FONT></P><FONT size=4><HR></FONT></BLOCKQUOTE><FONT size=4>诚如您所说,法相名词在不同语言环境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理解错误就不利于理解真正的意思,如果大家有哪些法相名词很模糊,可以在论坛提出来,然后大家共同探讨,也许是比较好的事情呢。</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9 20:26 , Processed in 0.03489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