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usu

若遇临终时的处理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般学修者来说,临终刹那不走,后面走的机会就渺茫了。所以,最好不要滞留。临终时自他二力结合,无缝链接西方净土,活着走。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宗时临终往生, 藏传佛教常讲中阴往生。

  居士问:为何印光祖师强调念佛未得一心能往生,而莲池大师则强调念佛必至一心方能往生。
  释谛信法师答:这主要是因为藕益祖师、彻悟祖师、印光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和“事一心念佛”做了与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等之前历代祖师完全不同的定义,而且藕益祖师、印光祖师、彻悟祖师三者的定义也有差异。印光祖师曾明确说“只读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不读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疏钞》,则只能入净土门,不能透彻净土义。”。
  具体来说:
  印光祖师把临终十念相续定义为“净念”。而把一心不乱定义为《佛说观无量寿经》的上品中生境界。
  藕益祖师把临终十念相续定义为“非刹那生灭散心”。而把一心不乱定义为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以上境界,至少也是圆伏惑业的观行位佛境界。
  彻悟祖师把临终十念相续定义为“念佛折服现行烦恼”。另外强调,《佛说阿弥陀佛经》念佛一日至七日不乱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为一心不乱。
  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则把十念相续定义为事一心念佛,这尚是惑未全伏的名字位佛境界。
  李炳南居士、净界法师都曾评论过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及一心不乱的不同定义。
  也就是说,无量寿经之临终十念相续,等同于印光祖师之净念,等同于藕益祖师之非刹那生灭散心,等同于彻悟祖师之折服现行烦恼,等同于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之事一心念佛。

  相关祖师开示见下:(先附上李炳南居士、净界法师对祖师不同定义的评论,再附上祖师开示原文。)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净界法师:何谓“一心不乱”? (绝对精要的开示)
  琉璃坊:《阿弥陀经》提到,持名念佛必需做到“一心不乱”,请法师为我们讲解何谓“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其实古德对于“一心不乱”的注解是相当多的,根据我的了解,分成两种说法。有些人把“一心不乱”完全解说成禅定,就是内心的专注力和相续力。但我个人认为这样解释不是很圆满。
  我比较赞同莲池大师的解说。莲池大师把“一心”和“不乱”分成两个部分来解释。他认为“一心”是禅定,“心以佛号专一安住,心以佛号相续安住”就叫“一心”,你心中只有念佛,没有其他的念头,包含“止”的内涵。而“不乱”就有“观”的意思,观烦恼是虚妄不实的,不随妄转。一个是专注力,另一个是观照力。
  要念到哪个成度才是“一心”?如果要念到初禅,甚至是欲界定,又有几个人能办到?那净土法门就不是三根普备了。
  昙鸾大师说临终时能够“相续称念,乃至成办”。“相续称念”意即不要求你成就禅定,成就三昧,但佛号在临终时要有一定的相续的时间,你必须要有一段时间的相续力和专注力。而相续力肯定不是一种禅定状态,而是在一种专注状态。专注和禅定不同,专注是“连锁的”,而禅定是“任意深浅”。我们一定会有一段念佛的功夫,片断时间,而这片断时间内你不能被烦恼干扰。你要有对治、调伏和抗拒烦恼的力量,这就是往生的标准。临终升起正念,才能和弥陀的悲愿感应道交,这是很重要的。
  转自《琉璃坊第52期》
发表于 2019-12-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谛性法师:为何西倾树公案不能证明往生不需念佛人最后一念落在佛号上?

 小乘佛经明确开示:具足西倾树戒定善的修行人,都是中阴身能不忘失自我和正念的修行人。此类念佛人都有能力临终受诸苦痛而心不散乱,除非遭遇横死等祸。既然此类修行人不遭横祸就能临终心不散乱,那他们临终最后十念念佛也必然不会心念散乱而忘失佛号。另外,大乘佛经也明确开示:真信切愿念佛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保佑,临终断然不会遭遇横死等祸事,所以,念佛往生人临终最后一念可不在佛号上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印光祖师等祖师也多次开示“下辈念佛往生人,即便具足真信切愿力行,已经与佛能够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但若临终遭人破坏正念亦会堕落恶道。”由此可见,西倾树档次修行人的戒定善水平,绝非下辈念佛往生人可比。另外,印光祖师、省庵祖师、藕益祖师都明确开示“念佛往生人必须临终信愿念佛自力落实清净心和心不颠倒之未成事定亦为定摄境界,从而感召佛力加持令心不乱入正定入事定往生。”。相关经论附录余下。

  西倾树公案之佛经经文"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毘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鬪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摩诃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故又称拘利太子。摩诃男为其尊称,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出家时,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挑选五人,随同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为其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赞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为摩诃男比丘是。”

  哪些人中阴期间能神智清楚而正念念佛或思善,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不清而不能正念念佛或思善。见《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
  谁是正念入住出。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入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真信切愿念佛人,不会有横死等祸事.
  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净空法师开示:什么是临终最后一念?
  问: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指的是临终最后一口气,还是神识离开身体的最后一念?
  答:神识离开身体最后一念,这个才是真的。当然最后一口气也必定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念佛往生为何最后一念必须落在佛号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为正
  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
  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
  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
  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彻悟禅师开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印光祖师:"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

  印光祖师:"若无开导助念之人,必受破坏正念之祸,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人深渊。”

  印光祖师开示临终最后一念及相关中阴身: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念佛至相似无生法忍层次一心不乱方能得佛力圆满护持而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善恶业报经》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印祖开示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发表于 2019-1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净土宗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大师: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鸣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随笔》

  二:善导大师: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地藏经谈中阴身: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净空法师关于地藏经中阴身经文的注解开示:问:中阴身期间,会遇到哪些状况? 答:地藏经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冥冥游神,这就是他的魂魄,我们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世俗人讲灵魂。游神就是灵魂,佛家讲的游神很正确,讲灵魂,那是恭维的话,为什么?决定不灵,他要灵,怎么会到恶道里面去!他到恶道里去,可见得他不灵。所以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话,也很有道理,他称游魂,我们这里讲游神。这讲得很有道理,因为他的速度很快,飘浮不定,确确实实是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变就是他去投胎,他又去换一个身体。「冥冥游神,未知罪福」,这时候真的是「如痴如聋」,痴痴呆呆的,在七七日内是这个状况。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迷迷糊糊的,看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黑暗、又看不清楚。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明,他循著那个光明,他会去找,那是缘分。光的色彩、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六道的差别。青莲祖师《地藏经科注》云:“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

  佛经、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最后临终十念一念相续非生灭心,念佛人自力和佛力各自负责哪部分?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

  幽溪大师: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水镜居士王博谦辑述《印光大师鉴订》的《临终的一念》一文说的好:“修行人现生证果,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如不能现身证果,则最要紧的是临终一念;生西也在此一念,升天堂也在此一念,入地狱也在此一念。这一念是圣凡的枢纽,这一念是人鬼的关头。。。。生天在此一念,生西方也在此一念,仍生人道也在此一念,堕落畜生道也在此一念,堕落饿鬼道也在此一念,堕落地狱道也在此一念。你说临终这一念要紧不要紧?”
  印光大师对王博谦辑述文章评论:“其语悉本佛祖经论,不过借显浅之文发挥之,以期雅俗同观”!

  索达吉堪布:宁可破戒,不可破见!----唯以邪见断善根
  《中观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盘。”因此,持戒可以转生善趣,正见可以获得解脱。如果一个人戒律毁坏了,只要有正见就还有忏悔的机会;如果他的正见毁坏了,即便他在无数劫受持清净戒律,可是不要说获得解脱,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实际上,如果是邪见深重的人,再殊胜的上师也没法度化他,甚至佛陀来到他面前也无能为力。如果一个人的见解出了问题,他的行为肯定会出问题,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和他们的见解有关系。因此,修行人嘴巴不会说不要紧,没有钱财、势力也不要紧,最关键的就是要具足无伪的正见。《华严经》云:“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什么人容易产生邪见呢?如果是从外道或者边地的野蛮众生转生来的人,那无论怎样宣说善恶因果之理,他们都不会舍弃邪见、产生信心。世间最可怕的就是邪见,一个人即便修行没有成就也不要紧,最关键的是不能产生邪见,否则会生生世世贻害无穷。邪见者不仅断掉了自己解脱的缘分,还断掉了与他亲近者的善根。有的人本来有一定的善根,可是听了邪见者的一两句话,相续中的善根就被彻底毁坏了。有些邪见者可能是前世的恶业成熟了,嘴巴特别能说会道,讲起歪理来头头是道,毁坏了许多人的善根,这种人以后的下场非常可怜。很多道友对此深有感触,虽然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转变家人的邪见,可是他们就像着魔了一样不肯舍弃邪见,也许他们就是从外道或者边地众生转过来的。

  佛陀临终教言“以戒为师”。楞严经对“戒”字的注解“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发表于 2019-12-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往生的条件问题。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象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不可作这样的判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标准。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烧香散花燃灯等等。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这些事了。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那么“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就心中欢喜踊跃”,此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就自己变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同时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比丘僧。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无正念。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一事。“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证知,闻到十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同样阿弥陀佛五大劫思惟的的大悲愿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世界中。这里并没有说你必须正念才能去,是愿王引导我们去的呀!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八大愿的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这都是虚幻的泡影。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的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愿王力量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我们还耽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维。我们与阿弥陀佛是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发表于 2019-12-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念佛,临终昏迷,还能往生吗?(大虚法师答问)
问:修行者平时念佛,临终前业障现前,神识昏迷了,无法念佛号,那是否还能往生?

大虚法师答:这个问题要看情况。这里面大概分两种情况,你们要注意听,这个问题搞不好换了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亲人朋友就会碰到,谁敢保证自己临命终时不昏迷呀?大家互相比较一下,都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小巫和大巫的区别,都是业障鬼子,对吧?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平常的时候,他有很清晰的知见,有很坚定的信愿,然后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种。这种人临命终的时候,注意,这种人只要他真正做到信愿坚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全仗佛力,他完全做到的时候,他念念之中就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样的修行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不会有什么临命终的时候神识昏迷,这是不会的,了解吗?佛力的摄受加持不是开玩笑的,那个来自于无限的真实的力量,不是我们虚妄的自我、虚妄的业力能比较的,虚妄和真实这两个力量完全是不同的层次,完全不可比较,假的和真的无法比较!所以真正坚定信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的人,临命终的时候碰到那种重大的障碍,神智昏迷,完全和植物人一样的那种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如果他出现了这种情况,要不就是他的信愿、发心和知见出了问题,他并没有真的做到坚定老实的念佛求生。如果他平常真的做到了,他真的是这样子一直念佛念佛,然后突然,无始劫以来不知造作了什么样的恶因,呈现出恶果,让他看起来好像是昏迷了。但是注意!一棵树,如果说我们在砍这课树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砍的时候,我们决定这棵树倒下的方向就是西方,那么当我砍砍砍,这个大树终于砍断的时候,因为它一直向西方倾斜,那么这棵大树终于砍断、最后砍断的那一瞬间,你们说它会倒向哪个方向?它肯定是西方!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说修行者如果在生的时候,他内心的那种真实的信愿、真实的祈求、真实的愿力,都是向西方、向净土而去的,那么就算他临命终时碰到重大的这种病魔业障的现前,也没有问题。根据他平常的信愿而来,他一定是最后倒向西方,阿弥陀佛绝对会在那个时候摄受、接引、护持他!只不过他处于那种重大的业障因果里,他是在消业障。但在中阴的状态,在很微妙的意识层面,他绝对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和保护,佛陀会帮助他、接引他安全地渡过生死的苦海,也有过这样的例子。

  修行者在完全咽气后,在这种状态下,有助念或者没助念,当然有助念更好,就算是没有助念,最后你看他的表现,一定是会有瑞相的,符合经典验证的这种往生的瑞相,一定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有信愿,真的能做到老实念佛,那么最后的这点怀疑和担心,最后的这点恐惧都要丢掉,都要突破它,把它放下!不要怀疑佛力的摄受,不要怀疑自己往生的可能性!你最后的这一点点怀疑和担心就说明你疑根不断,对佛智佛力的信心、信解,在知见上还没有过关,还没有完全透彻。如果说我们扪心自问,在我们内心还有类似的这种不能往生的恐惧和疑虑的话,那么我劝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反省忏悔,祈求佛力加持,然后就老实念佛、老实念佛、老实念佛……没有别的窍诀。

  第二种情况,他在平常的时候没有怎么造作恶业,这样的凡夫,他临命终时突然显现重大的恶业,那么他能不能解脱往生,那就要两说了,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福德因缘。如果说有助念,又如理的话,这些帮他助念的善知识,能够讲一些正确的开示,让他提起正念,提起佛号,在中阴状态如果他能够提起佛号,提起求生的信愿,那么他也能得解脱。

  大家要了解一点,我们医学上所判断的神识昏迷,昏迷的只是第六意识的状态。那个层面,前六识的状态是昏迷的,六识以上更微妙、更深妙的那种意识状态,医学仪器是检测不出来的。有很多人的那种所谓神识昏迷,其实只是他的六根——这个臭皮囊出了问题,只是第七第八识的这种显现、这种力量传达不出来,不能通过六根四大的臭皮囊有所表现,说明身体这个工具已经堵塞了。但是注意,这个时候并不是“死”!就像汽车坏了,但是里面的驾驶员并没有坏,只是汽车这个工具没办法操纵和传达了。在更微妙的意识层面他其实是觉醒的,始终是觉醒的,只不过在我们人间看来,在医学看来,这个层面的他好像是无知的,好像是昏迷的,但实际上在他更真实、更深广的那个层面,生命始终是觉醒的,他是知道的!

  所以这个时候助念就有用了——当然如果没有助念,一切免谈,凡夫肯定是随业流转,甚至就是直堕恶道的结果,因果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助念,那往往这个人就还有救!这是佛陀大慈大悲给我们这些执著造梦的恶业众生留下的最后得度的机会,就是中阴得度。所以助念为什么重要,为什么有帮助,就是在那个层面,在那个更微妙的精神领域、意识层面。佛号一起,这个所谓的神识昏迷的人,如果说他也能跟着提起正念,提起这句佛号,提起求生净土的心,那么在那个领域就会立刻显现奇迹,显现超越我们想像的、超越我们这个物质领域的奇迹,阿弥陀佛的力量会即刻显现!在那个层面,不像在我们的物质领域,好像什么都看不到,我们就是俗称的肉眼凡胎,我们感知不到,也看不到。所以说有很多人都是在那个状况下,在那个境界下得度的。相比之下,我们在还活得好好的时候,就能提起正信,坚定信愿,能够信佛念佛,我们能这样,相比之下那个善根福德因缘要比这些人深厚得太多太多了。

  我们如果懂得善用这句佛号、这句大圆满光明圣号的加持力和摄受力的话,我们懂得善用佛的力量,那我们就能消除在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那些我们无始劫以来埋藏的,很多我们根本就觉察不到的恶业种子,造作生死轮回的种子。我们懂得善用这个力量的话,那我们往往就不会碰到昏迷的事情。可能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就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一些障碍,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没学佛还好,一学佛一念佛麻烦啦,倒霉的事就来了,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个时候如果碰到障碍的话,你应该高兴感谢才对!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很清楚因果的话,那就应该知道了,这个时候恰恰是佛力加持,是在帮我们消业障的时候,是“重报转轻报”、“后报转现报”的时候。现在承受,在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出现这些障碍,出现这些能化解的病痛,那是好事!有这个来提醒,我们赶紧就把它化解了,抓住时机赶紧忏悔,更加坚定我们求生求解脱的心,更加老实念佛,这个时候就是好事,懂吗?

  当你这么去想、这么去做的时候,业障就在我们能把握的范畴之内,我们就能把它转化,转成好事。总比在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它给你来个重病、来个大病、来个绝症要好得多,让你神识昏迷一下,那就惨了。所以从修行解脱的角度来讲,有时候我们修行不求无病无魔,不求顺利,就是这个道理。宁可在这个时候,趁我们还健康清醒,把一些业障,把一些不太好的恶因缘给它显现出来,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把它消除,进行针对性的化解。这个道理能够明白吧?不难懂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5 15:01 , Processed in 0.03318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