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3|回复: 8

求教,《正念疗法》这本书里记载的禅定四阶段,如何与传统佛法对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念疗法》原文:

佛教传统中的经典冥想文献描述了一个系统的(且可重复)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心智得以净化,干扰得到清除,同时心智变得越来越专注和强大。在心智至少暂时放弃上文谈到的五种障碍之前,它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如果在意识流中出现任何有害或不道德的冲动,所有进展都会立即被抹杀。这不是一条禁令,而是对心智的自然品质的描述,只有当思想和意图在道德上保持健康时,心智才能达到专注的高级状态。
禅定的第一阶段伴随着强烈的身心愉悦感,它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到身体深处的幸福状态,而不是感官愉悦。这一阶段还包含心智的正常的概念功能或话语功能。个体在感到专注的同时,还保留着随意表达和指导思想的能力。
在第二阶段,话语功能停止,而专注力自然而然带来的天然的快乐持续存在。这并不是说大脑已停止运转,而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即那些指导和维持审慎的概念思维的功能)停止了。按照佛教的逻辑,只有当语言表达和符号操纵这些干扰停止时,人才能达到以高水平的内在清晰度为特征的深层次心智水平。
在禅定的第三阶段,弥漫于前两个阶段的强烈的快乐感逐渐减弱,变成更加微妙的幸福感。
到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快乐都被舍心(equanimity)取代,舍心是一种以完全客观的眼光看待现象的高度的平等心。妨碍我们看清事物的两种心智态度——趋向令人愉快的事物和逃避令人不快的事物避之——都被舍心克服了。此时,我们可以说,专注的心得到了净化,明亮又稳定。此外,就像在坩埚中提纯出的黄金一样,它变得具有可塑性,可以灵活地转变为许多非常规的功能模式。

——————————————————————————————————

前面说的五种障碍,指的是五盖,这里第一阶段似乎是轻安,最后一个阶段似乎是舍,我觉得很像是对初禅到四禅的描述,请教各位是否如此?


转一段释昭慧的文章《禅定与神通》:
若依喜乐区分,可这么说:初禅是离生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妙乐,四禅是舍念清净。在离生喜乐的阶段,离于种种的五欲妙乐,生起的是一种进入色界的喜乐。
喜与乐不同,喜是心理的欢喜踊跃,在经典常形容它是“周遍浃洽”的,就像一个气泡充满,或者像山里的洞窟有水涌进来一样,那种感觉是整个心灵的释放,是一种遍满之喜。
而乐,就是诸根愉悦,是生理上的舒适。
到了二禅以后,定力加深了,所以也有更深切的喜乐,因为它已经无寻无伺了,所以心灵就更加微妙,名为“定生喜乐”。
到了第三禅,已经没有心灵上的踊跃之喜,但是生理上的诸根愉悦还存在,故名“离喜妙乐”。
到了第四禅的时候,连生理的乐都放舍了,可就是正念正知,非常清净,故名“舍念清净”。
《清净道论》中就这样来说明:
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没有寻伺,所以只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
三禅时则有乐、心一境性二支;
四禅是舍和心一境性;
四空定,空无边处一直到非非想处,也一样是舍、心一境性二支。

发表于 2023-4-1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傣 于 2023-4-13 12:28 编辑

感谢!正好解决一个问题。“舍念清净”应该非常的境地。
发表于 2023-4-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是对初禅到四禅的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narraboth 发表于 2023-4-13 22:21
同意是对初禅到四禅的描述

感谢您的确认。
发表于 2023-4-14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3-4-14 08:45 编辑

这些描述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抄袭了四禅的理论,但从内容上来确有些值得去思考的地方:

1、“有害或不道德的冲动“,“思想和意图在道德上保持健康”。

这些描述大概是在说“离诸欲和不善法”,但不善法并非不道德的意思,而是指的烦恼,当然初禅的烦恼主要还是五盖。

将善法与道德相关联,这大概是翻译的问题。

2、“伴随着强烈的身心愉悦感,渗透到身体深处的幸福状态,而不是感官愉悦”。

这大概是在描述初禅的“离生喜乐”,“愉悦”是在表达轻安,“幸福状态”是在表达喜乐。

但是感官包括了身体,而所谓身体深处还是身体,这些概念在中文里很清晰,都不必需要学习佛法,这大概还是翻译的问题。

3、“弥漫于前两个阶段的强烈的快乐感逐渐减弱,变成更加微妙的幸福感。”

显然,这一句中的“快乐感”对应的是喜,而“幸福感”对应的是乐,因为三禅要离喜而住于舍。

需要注意的是他这里“喜”对应的是生理,因为快乐感与快感同义,至少字面上同义;而幸福感对应的是心理,至少中文里的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

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他们的解释反而是更靠谱的,因为三禅是超越获得生理愉悦的欲望,即“离喜”,而保留了心理上的对于这种超越的认可,即“舍念乐住”。所以《清静道》也说“有喜必有乐,而有乐不必有喜”。

但如果将“乐”理解为生理上的舒适和愉悦,将“喜”理解为心理上的认可,这从逻辑上来说就貌似有问题了。

《清静道论》还说“于乐所缘获得满足为喜,享受这种获得的滋味为乐”。所以我更认为乐不是生理上的舒适,而是心理上的肯定,因为乐与苦是对应的,都是受蕴的领纳。受蕴的受,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受心所,所以乐是心理上的,是对于顺益境上的乐受,而顺益境不唯指身心轻安。

反而喜才更应偏于生理上的舒适得到满足,“周遍浃洽”更可能是形容身的感受,因为身更合适说周遍,而心则适合说强烈与否。然而中文里的“喜”也有心理感受的意思,但多与身相关联,例如“喜极而泣”。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乐若作为心理上的考量,就是以价值观为参考的,因为所谓“乐所缘”的定义是更为主观的,所以改变其价值观或者说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心理学上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这比正念禅定的效果要来的更猛烈与彻底。

例如500阿罗汉不都是具有四禅八定的功夫,但以闻所得慧就能够断除我执,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佛为大医王,能治宿业,能断生死,能除一切苦,这可能更应为心理学家们参考吧。
发表于 2023-4-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对应传统四禅。(要小心任何此类对应。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任何“对应”尝试值得尝试,但仅可作为参考。任何形式化的东西,都有缺乏灵活,与事实不一定匹配的风险,仅可参考,不必绝对化)
发表于 2023-4-1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傣 于 2023-4-15 09:58 编辑
cjysy 发表于 2023-4-14 11:14
是对应传统四禅。(要小心任何此类对应。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任何“对应”尝试值得尝试,但仅可作为参考。任 ...

打扰一下尊敬的师兄:师兄是否知道梭巴仁波切现在定在四禅八定的那一重定中呢?可以的请不吝啬说说。今天早上,碰巧看到仁波切2张相片,一张论坛的,一张微信公众号的,觉得仁波切现在确是在定中……是否正在“舍念清净”中?因为这个状态刚好舍弃人的身心觉受干扰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3-4-1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闻梭巴仁波切圆寂,不胜悲伤,无以言表!祈愿再悯人间,速返尘界!

仁波切是否在那个禅定当中,后学不知。以后学对仁波切的信心,后学猜想他老人家住于明光之中。

顶礼,无限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23-4-1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23-4-14 11:14
是对应传统四禅。(要小心任何此类对应。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任何“对应”尝试值得尝试,但仅可作为参考。任 ...

是的,不能绝对化。
这本书是心理学著作,老外写的,里面有一些佛教的内容,但是译者不懂行,没有具体的对应翻译出来,所以需要根据译文猜一下,不过应该还是很明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9 13:59 , Processed in 0.04255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