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97|回复: 2

《弥勒菩萨在写完宝性论最后回向说愿能投生极乐》图滇汪杰格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勒菩萨在写完宝性论最后回向说愿能投生极乐》图滇汪杰格西
    问:想问格西拉净土的问题。因为往生净土都很好,我现在就想到像格西这样的往生净土,那谁来救我们的众生呢?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到净土那时候,佛在帮你说法,可是我们的根器不够我们是不是听不懂?
    答:你不用担心我去了没人教你,你就跟我一起去就好啦。我又没说不带你去。之前我们有提过,如果今天纯粹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到达净土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因为托阿弥陀佛的福,他过去累积极大的资粮,完全往这个方向回向,由于福田力的缘故,使得我们也有机会可以到达净土去。
    至于到了净土你就不用担心你的状态了,当你到净土成为极乐净土有情的时候,你自然一到那里就成为根器很好的人,利根和钝根这两者之间的转换其实是很容易的,例如你这辈子是大家眼中的利根者,可是你在这个状态下生起很大的慢心又瞧不起人家,也许过两天你死掉了,就变成一个好钝根的人,那个变化其实是可以非常快的。就算你这辈子看起来是一个很钝根的人,好像人家讲什么法你也听不懂,可是你努力地去累积智慧的因,然后你认真地去照着能够让你增长智慧的方法,例如多读经论,或者持一些咒语,或者用力地累积资粮回向,等等,也许不用很久你过世了之后,接着你就成为一个很利根的人。所以不要把你现在是利根还是钝根这件事情想得很固定、很死。
    那万一你到不了净土,你也不要担心,因为法王说他一定会一直在这里,所以你也不用担心。像尊者这样的人他不到净土去真是太好了,对他来说不去净土是一件很没有问题的事情,因为他自己本身已经获得了自由。你自己如果是一个已经获得自由的人的话,你不要去净土对你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你在这样环境里面,你会很容易地、非常快速地累积巨大资粮,所以对你来说不去净土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再回到到底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净土这件事情,主要是因为如果你要成办的学佛法的目标,在这辈子你算一算你没有把握办得成,可是你希望继续把它办成,你就会去想,我在现在办不成,又得把它办成,我接着要怎么样状态才能把它办成,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来讨论净土的。
    不过虽然我是说如果你是这样完全获得自由的这样的人的话,你不去极乐净土对你最好,但是我们要成为这样的人,就是不去净土是我们最好选择的人,说起来仔细算你会知道其实并没有这么的容易。以龙树菩萨来说,我们看他在显密方面的成就都已经非常非常高,可是他自己往生之后去的地方是极乐净土,这一点在佛经当中是有授记的。如果我没有翻译错的话是《楞伽经》,以及《文殊根本续》当中都有这样说。那以他自己的论著当中,他每次写完之后就会提到他希望可以投生到极乐净土去。那以龙树菩萨来说是这样的话呢,可能我们就要想一下我们自己。
    大家去翻一下《宝性论》最后,弥勒菩萨在写完《宝性论》最后说愿能投生极乐。他的回向也是这样说的。
    再来就是我想回应一下也是星期三的时候问的问题,问到说如果今天我要去极乐净土,我需不需要学习道次第?
    听的人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我在说不必,或者不一定要,但是我觉得这种东西是解释角度的问题,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做解释,如果换另外一种角度解释的话我几乎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要去极乐净土,你一定要学道次第。
    为什么呢?其实当我们在想我下辈子要去哪里,不是你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这件事情不是由我们的欲望而决定的,要看你造的什么因决定的。所以你下辈子到底想去哪里,我们就应该要看你到底造了什么因。因呢就是善恶两种,能够决定你投生哪里去的,还要看因的力道的大小。
    以我们这辈子的状况来讲,我们其实没有仔细去检查而已,如果你真正仔细去检查的话你会发现我们造的恶业其实很重。过去生我们想不起来那就算了,因为想不起来暂时没有办法讨论,可是光从这辈子我们已经造的业来仔细算的话,你会发现自己造的有力的、重大的恶业其实真的蛮多的。
    然后你计算自己下辈子你想要去好地方的话,我们刚刚讲到不是由你的想法决定,要由你的因决定,你要能够去好地方必须要造很大的善业的力道才能跟你已经造过的大恶业得以抗衡。怎么样才能帮你造极强大的善业呢?没有比菩提心和空正见更好的方法了。
    我们往后会谈到,我们上士道会讲到菩提心,再往下我们谈到空正见,那时候会谈到它的利益,你就会知道它的力道到底有多么大。就算这辈子我们没有办法生起真正具量的菩提心,没有办法真正地生起证空慧,我们也要努力地往这个方向去做才行。如果你真的很在意你下辈子投生到哪里去的话,那么在这个状况下,如果你想去极乐净土的话,你就真的会很有希望。
    再回到为什么我说如果你想要去净土,你其实一定要学道次第,原因是道次第这本论著就是在设法帮助我们真实地生起菩提心和空正见的论著,所以你想去净土怎么可以不学道次第呢?
    没有任何一个恶业能够跟菩提心相抗衡,再大的恶业都没有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现在看看所谓的菩提心,它所缘的有情是没有一个众生被拉掉,包括一切有情,所以那个所缘有情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再来,菩提心想要给予众生的是无上的安乐,也就是佛果位,我们今天造再大的恶业是让一切有情完全绝对地受无间地狱的极大的苦吗?不会的,所以法王曾经在讲课的时候他说过:你努力地去修菩提心,这辈子,我可以写保证书你下辈子你不会堕入恶趣,法王上课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理由,在那堂课里面,可是他的理由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没有一个恶业可以跟菩提心抗衡。
    刚刚翻译问到说所以因为经常对我们说要学习,要学大论典,所以这件事情跟想着我现在要投生净土,我并没有违反法王的教导对不对?老师说当然啦,刚才不是把理由都讲清楚吗?有的时候因为法王讲课的时候时间的缘故,他有时候会讲得很简要,这种简要我们从听的时候很容易生起误会,有的人会说法王讨厌极乐净土,因为法王上课说,我没有祈愿要投生极乐净土,有人把这句话解读成法王讨厌极乐净土。
    在今年还有去年的课程里,我在回答极乐净土问题的时候,我都有提到说,到了极乐净土你的智力会变得非常不同,你在地道增进上面速度会非常快。我引用的这个话的根据就是引法王在法会的时候讲的话。在前阵子的法会当中,法王就说一般来说,我对于极乐净土不太熟,可是更前面一次法会时有一个蒙古人提到我到底该不该去极乐净土的时候,法王的回答是:去极乐净土不是想去就这样去了,你要去的话必须要累积能去的因才对,没有比学行道次第更好的累积能去极乐净土的因了。法王是这样回答的。
    有句我们藏人的俗语就是,马跳的地方狐狸不能跳,狐狸跳的话腰就会断掉。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说他要去哪里,或者他不去哪里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听他的要和不要,我们应该要看一看我们跟他之间的距离,如果他是马我们是狐狸的话,那你就要好好地去想一想在这件事情上面你应该要如何地抉择,要不然你的腰就会断掉。

日宗仁波切、图滇悲桑格西、图滇汪杰格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2、《宝相赞》能海上师
    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总分四门:
    一  法相门。即今所学之宝相赞,总释三宝之体相名数故,不致笼侗。
    二  法性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鼓励向上。
    三  次第门。依菩提道次第,明此入修之理事紧要作法,摄理归宗。
    四  止观门。依三皈依观法,为皈依始终摄修之总境,成就戒定慧等五法蕴之最初方便大路,免得流浪无家可归。

3、《宝相赞文句释》任杰居士(常浩法师)
    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总分四门:
    一法相门。即今所学之宝相赞,总释三宝之体相名数故,不致笼伺。
    二法性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鼓励向上。
    三次第门。依菩提道次第,明此入修之理事紧要作法,摄理归宗。
    四止观门。依三皈依观法,为皈依始终摄修之总境,成就戒定慧等五法蕴之最初方便大路,免得流浪无家可归。

    释曰:“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这里所说的“本宗传承”,意指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格鲁派以般若为宗。如月称菩萨在《根本般若中论名句论》中说“佛 说八万四千法,一切法中最善、最胜、最超胜、最主要和最完美圆满者,即是《般 若波罗蜜多经》。”是说《般若经》是最极圆满总摄菩萨修行成佛之经,是三世诸佛共趣之道,佛、菩萨、独觉和声闻,都是从般若而生,故称般若为“四圣众母”。 其余经论多是对所化众生之机,宣说三宝功德,随机相应修行之方便,但必须贯以般若为中心。在古印度圣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直接依《般若经》广作论著,破除一切外道邪执分别及实事师的实执分别,直入般若甚深空性正见,而证人法二种无我,成就究竟涅架。圣慈氏菩萨间接解释般若空性,及广明菩萨修行次第之方便,圣无着菩萨依圣慈氏菩萨之教授,广弘般若圣教,其后有世亲菩萨依般若广弘瑜伽行作唯识解,陈那、法称菩萨广弘因明,功德光与释迦光论师广弘戒律, 使佛陀的大乘圣教兴盛光大于人间。
    圣龙树和圣慈氏菩萨开创的甚深见与广大行,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即将此深广二大系统之法流合而归一。其中虽有见解不同,但就修行并无差别。尊者继承二大法流体系,作《道灯论》建立三士道为修行次第之方便,特别广弘三宝功德, 以三宝为中心而修学,以皈依三宝、抉择业果整顿西藏佛教,为西藏佛教之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法流,广弘大小乘,显密并重,特别是依佛所制戒律建立僧团,如法如律,学修兼备,由此因缘,使西藏佛法五百余年间长盛不衰。这一承传,从释迦佛代代相传,一直至我的大宝恩师——海公上师从未间断。上师继承宗喀巴大师之教授教诫,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多次讲授《皈依三宝摄要颂》、《宝相赞》,及传修三皈依观等修法,始终以三宝之体系教授门人为修学佛法的中心纲要。
    “本宗传承”的另一种含义,是表示只谈本宗,以简别不谈他宗之意,因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对治所化众生的烦恼重病。佛灭度后弟子们对佛经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宗派,各以自宗所依的经论如法修行都能获得解脱,这是佛亲口所说。虽然各宗的见解有所不同,但都是佛陀的弟子依佛所说而修行,应当互相尊重。各宗发生诤辩,但辩论的目的是为法而不是为争胜负论高低,是为通过辩论深入法义,抉择自宗的法义令其深入,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学习佛法有二种方式,一是依师教授经论和修行次第,二是以辩论式学习经论,抉择法相法数的深微义理,这两种学修方式并不相违。格鲁派的大寺庙,至今还是以这两种方式学习佛法,遵佛教诫。依古印度诸大论师各依自宗,尊重他宗,只要对佛圣教有贡献者,都尊重赞叹,绝无自私成见,这是本宗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分四门”者:
     一、法相门。格鲁派的学修法相次第,是以因明、般若现观、般若中观、戒律和俱舍等五部大论为主要课程,而后再学修密乘。总归中心要义,皆贯以三宝体、相、名、数而修学,令对三宝生起坚定的清净信心。学习佛教因明,是以因明比量推理论证观修抉择修学之方便,批驳一切外道的邪执恶见和佛教内部的一切实执见解,有破有立,否定错谬,肯定正确,由此以弘扬正教令修行不致错误,所以古印度与西藏是将因明用于修行,并非像有些人认为佛教“因明”只是“辩论术”。《般若现观》,是总摄菩萨修行次第。《般若中观》类的论著,是破一切邪执和实有分别,以通达空性而证人法二无我。中观并非没有修行次第,只是在修行次第中贯以般若中观正见,令其不堕二边趣入中道而行。戒律是基础,以建立僧团使僧众如法如律和合共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以戒定慧修行而得解脱圣果。《俱舍论》是总论小乘人修行次第方便、解说六足毗婆的中心纲要。
    法相名数,是大小乘佛经中固有的名相,佛说法相名数,一是以防外道盗取佛法,二是说明一切法的性相作用,作为所缘境,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不善无记,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法等,令佛弟子观修佛法有所依据,作为准则,不致杂乱。如上五部大论就是广泛说明法相名数的义理作用,令学修佛法“不致笼伺”。如果不以法相名数来抉择思惟讲说,就会堕入随自意解和断章取义杂乱无章,搅乱人们学习佛法的正确思惟,陷入混乱。
    二、法性门。谓依《般若经》通达诸法甚深空性。如上所说《般若中观》和《般若现观》,巳广说诸法甚深空性,这里独指“依圣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是说一切有情皆具佛性,法性平等清净,佛出世与不出世,法尔如是。众生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与有情之佛性悉皆平等,只因众生不觉由妄想执着随业烦恼转而流转三途。皈依三宝,即是令佛性醒觉之开始,此称醒觉种姓。若能依止三宝体系学修,逐渐断除烦恼,断一分烦恼,显一分佛性,即是令种姓随增,此称随增种姓。若能广积福智二种资粮,断尽烦恼所知二障,最后圆满成就佛陀之法身,即令佛性清净圆明而与佛平等。由此因缘,为令众生了知自己本具佛性,若能依法修行断除二障即能成佛,由此而鼓励众生精进修行向上而不退转。
    三、次第门。谓依《菩提道次第论》之三士道学修。《菩提道次第论》是总摄佛教大小乘精要的修行次第,详细说明入道修行理事紧密结合之要点作法,若能依此次第学修,即能摄理归宗。这里所说的“宗”字,不是指佛教内部的某个宗派,而是指以次第学修成佛为宗,因为成佛乃是修行的究竟宗旨。若依菩提道次第学修,通达佛所说一切言教皆是修行之教授教诫,则能将所学一切教法与成佛之宗旨密切结合,使次第井然,有条而不紊。
    四、止观门。谓最初修行之方便大路,要以三皈依观修法,为始终摄修之总境。是说从初皈依三宝开始,乃至成佛的前一刹那之间,都要结合三宝以为修行所依的总观境,摄入止观双运观修,即是成就如来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果的最初方便大路。五分法身,是依小乘主张以此五种功德法而成佛的法身,故称为佛地五分法身蕴,又名五法蕴。一戒身,谓由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定身,谓因修无漏定,证得此身,故名定身。三慧身,谓因修无漏智慧,证得此身,故名慧身。四解脱身,谓因解脱一切烦恼系缚,证得此身, 故名解脱身。五解脱知见身,知谓智知,见谓眼见,谓因此智慧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证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身为聚集,即名聚集诸法功德以成其身。此处所指,是说要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依慧得解脱和得解脱知见,前三戒定慧为因,后二解脱为果,此是强调要依戒定慧之方便大路, 而为学修佛法的次第。
    以上四门,总说学修佛法之次第方便,应当系心思惟。一切凡夫众生由于不知诸法体性本空之无明闇昧,随业烦恼而于生死苦海中漂流不息,独来独往无有依怙。譬如有人堕于黑闇渊深大海,漂泊无际,欲求坚实之依靠而不可得。复有恶风鼓动,而起涌浪漩流,使其于中或浮或没,种种逼迫不得脱免。一切凡夫众 生各被无明闇覆,漂流生死苦海,生生死死流转不停,受种种剧苦逼恼身心,而不能脱,唯有皈依三宝,乘佛法之舟航乃能渡过生死到达彼岸,获得安稳涅架。
    佛弟子虽然皈依三宝,但未遇善知识专心听闻正法,无暇系心思惟三宝功德,故应依法宝广学多闻,以法宝为正皈依处。然佛法大海广阔深细,有些佛弟子虽多有于此法海中寻求正道,但不知方便次第,陷入种种疑网而无家可归。如宗喀巴大师曾于《缘起赞》中写道“初于自他宗,诸教义学习,又陷疑惑网,我意极热恼。”一是说诸佛弟子虽学佛法,但多于浩渺无垠之三藏大海不得统绪,不知如何着手趣入,于佛教内部种种见解及外道邪教种种邪见分别,无力分辨抉择是非取舍,更不了知佛法如何依次第进行学修,由此而陷入种种疑网及恶见稠林。二是有些佛弟子虽广学多闻,遍学各家经论,但求知识为他讲说,不求如何结合修行。三是虽求修行却不依教,畏教法深广,不予学习,将其教典撇在一旁,束之高阁,而另求修法,贪图便宜,捷径取巧,使多年之勤修,不能于真修实证中起到切实之效用,殊为可惜!为对治这三种弊端,若能从此法相、法性门学习三宝之体、相、名、数,与三宝之体性结合,依次第门了解
    “尽佛所说一切法,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等法义,由此缘因,总摄四门修学法理,了知甚深法性,依次第学修,将之归结到修行成佛之宗。总要言之,依三皈依观摄入止观门修,对所学教法依法性慧摄持数数观择, 使身心与法相应随转。若能依此四门始终依三宝体系学修,即能避免如上所说种种弊端,就能达到“免得流浪无家可归”,所学教法“义有所归,理不离乱”之效果。

发表于 2021-11-15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4 21:05 , Processed in 0.03804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