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56|回复: 58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序 》多宝讲寺智敏上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1-2-12 13:37 编辑


1、《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序
     ——释迦如来教下比丘智敏于甲申腊月
    《梵网经》者,史载于弘始三年,秦主姚兴,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集义学沙门三千余僧,参定大小二乘五十余部。唯《梵网经》最后诵出,专明菩萨行地。当时,道融道影三百余人,受菩萨戒,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及乎隋代,天台智顗大师撰《梵网经菩萨戒义疏》,特加讲演弘扬。从此,斯经被视为大乘菩萨戒律而受重视。唐代贤首国师法藏着《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于是《梵网经》成为汉地传授菩萨戒最有权威之典籍,并为大乘各宗所通用。
    僧肇曰:“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太贤云:“梵者能净之义,网者摄有情义。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拘持有情,终致无上寂灭之岸,无尽饶益诸饥渴类,如世网故。”“如梵主网,孔多网一,法王戒法,当知亦尔,虽尘沙门,终归一道。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皆称法性,是故从喻,名《梵网经》。”
    然则《梵网经》高则高矣,当今末世,是否对机?有人对经内轻垢罪第十六、廿六、四十四等条中“烧身臂指,供养诸佛”,“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等等,认为初发心者无法随行,视为畏途,不切实际。然《发隐》云:“言如法为说一切苦行,是举义以示彼,言菩萨行应当如此,非必舍身以供彼也。”《合注》曰:“先为说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志,坚其誓愿,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又屡说为“举重况轻”,非必行此也。
    迄今,藏地菩萨行等经论译岀,则更为了然矣。如《入中论颂》:“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谓由达空故,虽施身肉,亦无恐惧痛苦犹豫等事,仍殷重爱乐行施。《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菩萨大悲成就,已证空性,施身肉时如斫莎拉(药)树,无所痛苦。若在凡夫未证空性,则应观施缘是否助发大悲,非助发大悲,则不应施。”《菩提道次第广论》:“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不厌乞求肉等难行,纵有求者亦不应舍。《集学论》云:‘由何能令精进厌患?谓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长夜而发精进,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如施肉等,此虽将身已施有情,然于非时,惟应遮止不令现行。若不尔者,能使菩萨厌诸有情,由此失坏菩提心种,故即失坏极大果聚。是故《圣虚空库经》云:‘非时欲行,是名魔业。’”如是则何时应舍,何时不应舍既已完全明确了然,更不应再于《梵网经》作任何非分之疑难矣。《梵网经菩萨戒》如王道大路,通行无阻也。汉地佛子,能断食肉及葱蒜等之慈悲高尚品德,亦皆与此经之影向有莫大之关系焉。
    兹有了法法师,持戒精严,勤进好学,能于宗派不拘管见,于佛所说大小显密,犹如食蜜。在闽南佛学院教学时,屡次被评为先进优秀教师。尤其提倡戒学,除着有《四分律比丘戒本略释》外,又弘扬大乘菩萨戒律,作此《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极其能得佛陀说法之心要,曷胜随喜,爰乐为之序。


2、《梵网戒是汉传佛教比丘、比丘尼必受的三坛大戒之一》
     ——隆莲法师《佛教道德观》

    梵网戒是汉传佛教比丘、比丘尼必受的三坛大戒之一,非受不可。在家菩萨求受的也多。梵网戒四根本戒列为重罪,更无开缘。在家菩萨受者,亦须修净梵行。不许食肉,亦有专条。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家出家均无不食肉戒。他们有人误解汉传佛教:比丘不食肉,讥为提婆达多弟子。汉传佛教信徒亦对他们有时误解。多数汉族信徒认为比丘就一定不食肉,食肉就不像比丘。同时又认为密宗就必须食肉,食肉才是密宗。
    其实《梵网经》就是密宗。密宗修观音法的人也不食肉。近来有些藏族大德也不食肉。但在多数汉族信徒心目中,仍然以不结婚不食肉为出家人起码道德。实际上在比丘戒中,只不许无病乞鱼肉食。但在梵网戒中律有明文,同时在《涅槃》、《楞严》等大乘经中,佛曾大加批判。对于菩萨来说,食肉与“一切众生皆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的观点,是不能调和的。把不结婚不食肉视为出家人的起码道德,是汉族佛教徒群众的佛教道德观。


3、《梵网菩萨戒要求高,是密宗经里的戒》
     ——隆莲法师《文殊五字真言广法讲记》
◎菩萨戒学了梵网戒,瑜伽菩萨戒还要学。因为梵网戒老上师给我们讲的,梵网经就是就是一个密乘经,但是全经没有翻译过来,就只翻译菩萨心地品这一品。菩萨心地品就是梵网经讲的菩萨戒,全经没有译。全经就是一个密宗的经,高得很,密宗的修行多得很,所以梵网经的菩萨戒是一个菩萨戒;《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是一个菩萨戒,梵网戒传的戒特别要高些,所以梵网戒才不准吃肉,一刀切,管你是和尚还是在家人,你受了梵网戒都不能吃肉。瑜伽菩萨戒连这个都没有挡,但是包含在里头的。你既然发了菩提心。一切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你咋能去吃父母的肉,吃佛的肉呢?所以一说到深沉了就吃不得。
    这个菩提行的偈就是菩萨戒,要成就无上菩提,要当菩萨,光发了愿,我为利众生愿成佛,你怎样做才成了佛?那你就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这些规矩,这个就叫菩萨戒。这里是个略颂。我们这个学校里,瑜伽菩萨戒是要讲的,不讲瑜伽菩萨戒,这个戒有时有些人要问你,你就说不通。就像那些问的:‘敌人来了杀不杀?’那些乱问的。这个瑜伽菩萨戒讲得非常透彻。梵网菩萨戒要求高,是密宗,密宗经里的戒。梵网,用这个网把你打捞起来,打捞到梵天里头去,不在欲界里头。所以梵网戒里头好多就是出家人持的,不是要求在家人。在家人如果要依着梵网经修行,那也得不犯。
    梵网戒成了密乘戒,密乘戒很厉害,密乘戒又在菩萨戒之上。菩萨做得到的,一般修声闻的做不到。说这个就是我们二天要学的,这叫菩提行。菩提行就是菩萨行,菩萨要修的就是菩萨戒。

◎在印度的时候比丘受三净肉,在人家那儿乞食,人家净肉供养比丘可以受。我们汉地的比丘没有把乞食的风气立起,都是自己煮来吃,未必自己去煮肉吃?所以我们汉地大乘就把肉食视为严禁。为什么呢?‘断大慈悲’梵网经中说了:‘食肉者断大慈悲种子。’梵网经他是密宗的经,不是说密宗都要喊人家吃肉。老上师说梵网经就是密宗,梵网经全经没有传来,那些密宗其它的修法都没有传来,就光是传了梵网菩萨戒,所以梵网戒里头严禁食肉。

◎有些人错误说学密法的人就啥子戒都不要了,吃肉也要得,结婚也结得。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诵这个密乘戒里头,密乘戒里头为什么说吃肉吃得?这个中间有个道理,这个是佛在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禁止比丘吃肉。为什么不禁止比丘吃肉?因为比丘乞食不许哪个开锅,不许哪个烧火,连老佛爷在内,天天都要挨门挨户去乞食。这乞食就巴不得家家拿出来都是素的,就不能说这一层话。所以就说肉不是我去买来弄的,人家供养的,佛就允许比丘吃。供养的以便于比丘乞食容易。还有也便于居士无论如何都可以供养得上,荤的素的都可以拿来供养,都可以培福。在佛那个时候允许比丘吃肉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是对比丘说,比丘的生活这个东西不是拿大乘的眼光看,大乘的眼光看就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这个肉就吃不得。所以后来佛到了晚年了在说《涅槃经》的时候把这些吃肉的骂得狗血淋头,‘断大慈悲,断佛性种子。’所以在大乘里头,佛的说法就进一步,就说这个肉吃不得。在小乘的时候释迦佛那个时候为了建立比丘乞食这个制度,不能说你去乞食一定要吃素,人家家家户户办起素的等你啊?乞食乞来的肉食就允许吃。到后来就出来一个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整冤枉,说你释迦牟尼佛的徒弟乞食要吃肉,我这一派就不吃肉。提婆达多那个不吃肉颠转就成了罪,反对释迦佛。因为提婆达多是个错误,所以后来在密法当中一个是因为密法传多半都是传到蒙藏地区,那些地方没有蔬菜,不吃肉那些和尚简直没有东西吃,所以那些地方的寺庙就开许吃肉。
    而到了我们汉民族地区呢,就有多少因缘,汉民族地区因为经过多次灭法,灭法之后要来恢复僧团有些问题太严很了就说不清楚,所以汉民族地区要恢复出家人的团体后来就用了这个菩萨法,依小乘法有好多人舍了戒就不能恢复。所以后来我们中国比丘(尼)受了戒拿到戒牒都叫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经过毁灭佛法后,那些比丘要来恢复戒从小乘上说,有好多说不过,所以都要依大乘法来说,坏事有变成好事,汉传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都不是小乘,都是大乘,都是菩萨。
    从菩萨法来说就不能吃肉,一切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本来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前生都跟我们当过父母,拿大乘法说那个肉咋吃得?吃自己的父母,吃佛的肉,所以在大乘法里头特别我们受菩萨戒受的梵网戒。所谓梵者就是清净,清净就不能乱吃,所以梵网戒说吃肉罪大恶极。佛到了晚年说《涅槃经》的时候,也是说吃肉罪大恶极。
    所以我们汉民族地区传大乘菩萨戒的时候用梵网经说肉不能吃。在藏传地区没有人受梵网菩萨戒,受的是瑜伽菩萨戒,所以人家各人受的戒不同。我们看见人家喇嘛吃肉,我们和尚咋又不吃肉呢?你受的梵网菩萨戒,梵网菩萨戒就说的吃不得肉,而藏族比丘他们受比丘戒的时候不一定受菩萨戒。受了比丘戒后,到了什么时候要想学密法了才去受菩萨戒。那个地方受菩萨戒是瑜伽菩萨戒,就没有把吃肉这个事说得那么要紧。但是我们汉人到后来学法,看到喇嘛教学到还松活,肉也吃得,婚也结得,有些汉和尚就去学喇嘛教。喇嘛好的没有学到,光学到吃肉结婚,简直太划不来了。
    所以老上师传密法对于戒是很严的,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就不像有些一般外头学密法的人,光看到喇嘛吃肉,‘我们学密法也可以吃肉,这个还大方些。’这里头前头诵密乘戒的时候最后锁了一句,密乘戒五方佛的戒管得宽得很,最后说一个“我持众戒悉无余”,我是学了密法的人,什么佛戒我都要持,一条戒都不丢。而这个一般学密法的人学错了。学错了,‘你看有些喇嘛还结婚呢;有些喇嘛还吃肉,那我就学喇嘛教吃肉也不要紧,结婚也不要紧。’也没有真正得到这些教授,不是说学密法松了,学密法是紧了。那个密乘戒就在这本书上,诵完了最后结尾说“我持众戒悉无余”。那里头说了一般的戒,三归五戒说完了,说受的出家戒,菩萨戒说完了,你再把密乘戒受了,一切戒都要持,这个严格。所以真正密宗的人大成就的善知识非常持戒精严一点不随便。


◎我们在昭觉寺去受的菩萨戒是梵网菩萨戒,梵网菩萨戒是专门出家人修梵行,一般的居士最好受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非常近人情,能够实行,任何人都该这样行。瑜伽菩萨戒不是很难行,说的那些内容做个人就是该从这起步。所以在密宗受灌顶的时候,就要先受菩萨戒。密宗西藏藏传佛教受的菩萨戒就是瑜伽菩萨戒,我们汉僧受的是梵网菩萨戒。《梵网经》现在这个经已经失传了,《梵网经》也就是一个密乘的经,还有多少修法,但是没有译来,光把里头梵网戒译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4、《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清定上师
    释迦牟尼佛因地发愿以后,释迦牟尼佛不是二千五百年之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第一次成佛啊,他是第八千次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了,来度我们。这个是《梵网经》上讲的。他在最初的时候发了心之后,生生世世修菩萨行,牺牲头目脑髓来修布施。


5、《文殊五字真言念诵仪轨讲录》清定上师
◎《梵网经》上讲,释迦佛在此世界示现成佛已经八千次了。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以后继续不断要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


6、《梵网既为果德加持的佛戒,吾辈初发心菩萨,但应信受而仰承佛德加被护持,不可凭自凡智揣测!》
     ——太虚大师《梵网经与千钵经抉隐》
◎梵网经是佛教中一部奇特的经或一部奇特的大乘律,虽中国千数百年来已久为七众共受的菩萨戒本,公认为鸠摩罗什所译,持诵讲解,毫无疑义。
◎光、宣间阅大藏经,至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后简称千钵经──之第七卷半到第九卷,所说十发趣等四十心位,文字加详而义旨全同梵网心地品上卷。尝偶想及千钵经,则所谓一百二十卷的梵网经,或千钵经亦为梵网六十二品中之若干品,而梵网经乃由盛唐后,传密宗的人摘译出的密宗戒经,故曰光明金刚宝戒。然一考之天台智者、贤首法藏、已皆有疏,则又不合。意者其陈、隋间译大宗地玄文本论之真谛三藏辈,于其时密宗已萌芽的经典中摘译而出,亦未可知。其文既有千钵经可证,必有梵文根据,而疑伪之间可祛。
◎梵网经与千钵经既同部类,则其为密宗经典可知。由此其下卷之十重四十八轻,应亦为密宗戒本。

◎有问:瑜伽戒本与梵网戒本异同?或答:瑜伽乃慈氏禀释尊曲为地前或劫前初发意菩萨施设,富伸缩性而抉择详悉,乃大心凡夫受持实践行履的;梵网乃大化千释迦小化千百亿释迦,禀承二地所见,坐千世界莲华他受用身毗卢遮那佛所传授,富果决性而意旨坚强;初发心菩萨可受为果德加被加持的增上缘力。依此答,尤足见梵网乃三密加持的密戒,二地见千世界,且又为公认的持戒波罗密地,故坐千华台的卢舍那──即毗卢遮那,例如梵网上卷既同千钵第七卷,而梵网译卢舍那,千钵即译毗卢遮那。虽千钵亦有以毗卢为身法,舍那为报身之文,据真确的教理以言,毗卢遮那或卢舍佛,乃同指释迦的他受用身──为二地菩萨所见他受用身佛,确切不惑。梵网既为果德加持的佛戒,吾辈初发心菩萨,但应信受而仰承佛德加被护持,不可凭自凡智揣测!

7、《梵网经菩萨戒义疏》天台宗初祖智者大师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直道而归生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内外二途咸皆敬奉。王家庶众委质虔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然经论所载戒相有于多种。记传所辨受法不无同异。良以机悟偏圆宜闻详略。辞无双举事不并行。今谨按什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什师秦弘始三年来达汉境。光显大乘匡维圣教。传译经论三百余卷。梵网一本最后诵出誓愿弘宣。是故殷勤一言三复。特为文义幽隐旨趣深玄。所以指堂晓示。令后生取悟为易。经称梵网者。欲明诸佛教法不同。犹如梵王网目。品言心地者。菩萨律仪遍防三业。心意识体一异名。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也。释此戒经三重玄义。


8、《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汉传净土第九祖蕅益大师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0/011/011-2.htm
    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故既广宣教观法门。乃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师精谙律藏。文约义广。点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千有余年。久成秘典。我莲池和尚。始从而为之发隐。此其救时苦心。诚为不可思议。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汉传净土第九祖蕅益大师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0/011/011-1.htm
     《梵网经忏悔行法》汉传净土第九祖蕅益大师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0/019/019-4.htm

9、《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印光大师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是以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梵网经菩萨戒。俾一切菩萨,并梵释诸天,与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来炼圣烹凡之大冶洪炉也。良以六道众生,虽则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尚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由宿世善恶各异,致使今生果报不同。如来鉴本遗迹,以故普劝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则宿世恶业,可以顿消,现生福慧,速得圆满。初则了妄即真,次则唯真无妄,自可复本心源,亲证妙性矣。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欲令自他同出苦轮,选净土著述之切要者,辑为净土津要。
    既而又辑续编,拟以梵网经弁之于首。又以经文深奥,不易窥测,开遮持犯,难以解了,不有注解,实难普益,乃以清陈熙愿所节略之梵网经疏注节要见选。则若文若义,自可一目了然矣。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


10、《梵网经菩萨戒集证序》印光大师
     《梵网经》者,如来陶炼一切若圣若凡,俾其究竟断除三惑,亲证三德,复本具之佛性,成无上之佛果之大法也。良由真如妙性,生佛体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以从无始来,迷而未悟,如金在矿,不得受用。如来愍彼一切众生,迷衣里之明珠,徒向外以驰求,由是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纵或有断界内惑,出离生死,然去佛地,尚大远在。以故于初成正觉时,即为一切凡圣,说此大法。先令了悟自心,原是佛心,故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能如是信,决不至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故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然后令于日用云为中,起慈悲心,孝顺心,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使方寸之中,无少愧怍,三业之内,永绝瑕疵。则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大体大用,两皆具足。其居心,则冲虚清洁,犹长空之普含万象,而了无障碍。其行事,则正大光明,若杲日之普照万方,而绝无拣择。由是四摄齐施,四宏普度,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虚空设有尽,我愿亦无穷。能如是,则尚何有人我是非,自私自利之心,况有破斋犯戒,及损人利己,相倾相戕之事乎哉。是知此经,虽属出世大法,实为治世良谟,以故一切国王大臣,及出家四众,在家四民,并诸鬼神,皆当受持也。若能受持,则如水洗器,即复本净,如香熏衣,顿增芳馨。当此劫浊,欲为挽回,捨此一法,其何能淑。
    妙朗行者,宿具灵根,笃修净业,每读此经,不胜景仰,发愿流通,普利一切。又每于读诵大小乘经,及诸传记,所示持戒要义,必节录之,以为自他修持之法戒,亦附于后。俾阅者知持戒利益,近则三业清净,三学圆明,远则三惑净尽,三德圆彰。犯戒祸患,近则三业污浊,三途永堕,远则三障常现,三界莫出。佛自我作,狱由己造,如临宝镜,妍媸洞现。谁肯自贻伊戚,捨利益而取祸患乎。方井妯娌,奉先姑遗命,愿出净资,助印一万本,成就其志,以期奉施于出家在家诸佛子。以此功德,用祝家门清吉,人眷安康,现生获箕畴之五福,裔世纳伊训之百祥。又祈时和年丰,民康物阜,礼让兴而干戈永息,法运通而天下太平。爰为颂曰。
  维我世尊,为诸法王,普令九界,同证真常。所说诸法,各随其机,唯此戒法,凡圣同依。等觉菩萨,六道群萌,无有一人,不堪持行。由众生心,与佛无二,因惑业故,致成殊异。其相虽异,其性原同,故说此经,令证大雄。既知众生,皆有佛性,佛是已成,我实当证。譬如穷子,获昔宝藏,得本无得,欢喜无量。既悟佛性,当行佛行,严净毗尼,衾影致慎。发慈悲心,及孝顺心,自利利他,同出苦轮。能如是者,名真佛子,凡佛所得,己亦当尔。须知此经,铸佛嘉模,依之力修,即证无余。愿见闻者,同事受持,消除惑业,圆满菩提。

发表于 2021-2-15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文达 于 2021-2-15 10:48 编辑

15年去了一次拉萨,发现很多有蛮多的素食餐厅,当地居民也有很多素食者。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序言  赵朴初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世、佛土,随心垢净。一乘圆旨,岳峙人寰;天鼓雷音,响彻法界。故摩诃衍教,开宗明义,迥殊二乘,不舍有情(《大般若》),不舍生死(《摄大乘论》),愿行无尽,以为宗极。六祖有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尊于人间成佛,大乘教者,人间佛教也。
    自双林化毕,金容隐辉,五百年间,潜龙勿用,方广之经秘而未显。汉藏所传,金谓龙树于雪山龙宫,得《般若》、《华严》,为大乘流布之始,其时或在公元一、二世纪间。汉桓之世,支娄迦谶来华,所出已有《道行般若》及《华严》部中《兜沙经》。朱士行于魏甘露五年(260)西行至于阗得《放光般若》梵本九十章,实即龙树据以作释(《大智度论》),弥勒依以制论(《现观庄严论》)之二万颂原本也。自时厥后,竺、汉高僧往来不绝,传译之业,与时俱隆,极深研几,各济其美。五百年中,印度则有六庄严(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出,迄护法、戒贤而臻至极,继此以往,后难为继。而中土适值隋、唐盛世,名德辈出,创教开宗,光华发越,如日丽天,四方宗仰,参学如归。昔奘师游印,学满欲还,印土大德,殷勤劝住。师答之云:“自佛法东被,咸重大乘,定水澄明,戒香芬馥。发心造行,愿与十地齐功;敛掌熏修,以至三身为极。”且云“并辔长途,未可知也”。超轶之意,溢于言表,稽之史乘,实非夸饰。七、八世纪两百年中,摄山、天台、慈恩、贤首,精义纷披,绚烂如锦。净土、南禅,易行、顿超,佛祖悲愿,璨然著明。大乘之学,叹观止矣。
    瑜伽总持之门,渊源佛世。初如来灭后第一结集,大众部已有禁咒藏。迨象教东流,来华大德无不兼娴咒术,佛图澄、帛尸梨蜜多罗、罗什、昙无谶、留支、真谛,其著者也。然陀罗尼门与三摩地门并称,学者多以道之辅行视之,未闻奉为宗极也。印土则密乘之兴约当无著、世亲之世。以陈那之绩学,犹睹龙猛弟子难陀之论而心折,知其必立说造意,精微绝伦,非徒以事相见长矣。
    汉土当唐开元之际,台、贤、南禅,鼎盛一时,圆、顿之极,无可再进。时善无畏、金刚智奉两部大法东来。善无畏师达摩掬多,金刚智师龙智,并传为龙树弟子。善无畏所传胎藏界法,近华严;金刚智所传金刚界法,近般若。胎藏界法依《大日经》,一行禅师为之传译疏释。金刚界法依《金刚顶经》,不空三藏既承金刚智之传,复奉遗命再游天竺,访求全经,回唐译宏。不空弟子惠果尽秉两系大法,为三朝国师,说者以密宗八祖相承之秘文,即身成佛二颂,或即惠果之手笔。盖密法尊耳传而不重文字,二颂之义虽具一行疏释、不空义诀之中,然无明文可寻,则缀辑之功归之惠果自无不可。二颂陈义之精,构词之巧,在汉土大乘教义发展中堪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身成佛之义既已确立,据以创教开宗无复疑难矣。
    自弘法大师入灭已来,将千一百五十年,日本真言宗十八家本山组成真言宗各山会,为纪念惠果、空海二大师遇合因缘,于西安青龙寺东塔院旧址,醵资兴建“惠果·空海纪念堂”,我国有关各方咸共乐成,开光之际,拟举行庆祝法会,并出版《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一书,阐述此一中日文化结合之胜缘,表彰大师继往开来之硕德。余感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法传播为之桢干,名德往来,代不乏人,参学互资,共庆休祥。求其学德功业堪与玄奘三藏颉颃者允推弘法大师。今则中日世代永好已为两国长远国策,日本真言宗各山合力纪念大师之胜举,实足以光显千载授受之血脉,增上万里往来之亲谊,永敦宿好,垂范来叶。猥蒙不弃谫陋,征序于余。余不敏,辄略述浅见,就正时贤,思滞文拙,或不足称扬大师卓行胜德于万一,聊为博雅鸿篇引玉而已。大方之家,幸无哂焉。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梵网经开题》空海大师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
    今演此苏多览略有四意。所谓大三法羯。大说听二能人。三本标示。法则能诠教。羯则事业威仪。说听二能人者。若夫道之本无始无终。教之源无造无作。亘三世而不变。遍六尘而常恒。然犹无示者则目前不见。无说者则心中不知。洎于双圆性海常谈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恒说三密自乐。人法法尔兴废何时。机根绝绝正像何别。于焉妄风鼓心水而波涛汹涌。业雾弊惠日而阴云叆叇。生住梦虎吞有有于着爱。异灭毒龙吸我我于无知。六尘盗贼横识都而劫夺。五阴恶人。逸身城而暴掠。心王天子无力吊罪。心数相将无由杀伐。遂使身斩马头之剑。体摧牛头之戟。热镬之狱石磷无出。寒水之苦芥尽何免。临川见火得食咽塞。服大车于千里吃杖忽毙。驮重负于万里蹶□致殒。况复四种轮王三界诸天。身缠生死之缚。心溺爱欲之河。贵者恐怖贱者饥寒。六趣梦苦梦中极苦。四生妄忧妄里至辛。于是大觉圣君策慈骑以赴四魔夷。大智贤臣脂慈车以驰六道狄。斑严令于五乘□四生于一如。尔乃巨猾狂儿面缚归命大乘。首杰叛类改性稽颡三身。断其三毒之源同封一如之邦。诸教之兴盖为此乎。
    今此经则遍照如来御莲台而无为。千百释迦摄树下而诱接。心地幽深无人起予。体性玄奥无由扣寂。十地萨埵不升其堂。二乘凡类谁敢钻仰。蛇知蛇足智能知智。故释尊疑问净满启沃。四十心地烂然有第。十藏戒品灯为开悟。于是一道一如之理人天知还。十重八轻之诫龙鬼悉仰。千叶之都忽因惠光。百亿之营乍焉佛子。知过必改迷途修复。前醉已醉后毒谁□。斯乃游证之平路还寂之大道。唯佛与佛之谈只在此经。说听之兴盖如此乎。
    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罗身。则本性标示者也。今所名梵网是也。据具梵名。曰。翻汉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且就汉名释之。初梵则具曰没罗贺摩。此人名。所谓梵天王。网则所持标示。则此天三昧耶身。经者贯线。经此纶。摄持义。即是此天法曼荼罗身。卢舍那佛者。具云毗卢舍那。唐云光明遍照广博眼等。即此天根本体性身。是则名大曼荼罗身。说者梵云婆娑。婆娑即开雾指月之言。四种曼荼六尘境界普通说听。菩萨具曰□地萨怛缚。勇猛心知不舍离得名。心地则依持集起能生能摄为义。心之地。心即地。地与心。具三义。心即地此中最。品者众多类别彼此不异之义。或云。梵网喻卢舍那人心地法等。是则古德之谓也。今意者。一切经法皆是一一佛菩萨等三摩地法曼荼罗身也。此经梵本有十万颂。所翻三百卷。是则金刚顶瑜伽经十万颂是。故大广智三藏说。梵网经者是金刚顶浅略之分准大日经一切经必具二种义。谓浅略深秘。浅略则以多名句显其义。深秘一一字字具无量义。又字相则显字义则秘。古云。因梵王幢为喻说此经斯乃浅略义。今谓梵王清净义。天者自然光明洁清净义。王者自在决断能摄所归义。是则清净本觉心王之名。斯三摩地本意。为令众生净一切尘垢差别。还归本来清净一如故。从始迄终一一章段。叹一道清净教弃差妄垢即有以也。汉翻名略释了。
    次就梵字释之。此经题目初一字是则经之体也。何者此字四字合成。本体字。生加则字用点。第二字字声中有根本。即本不生义。水轮种子。则一切诸法言说不可得义。水能净一切尘垢除一切热恼生长一切物。须弥大地水轮所持。戒亦如是。净三业杂秽除身心热恼生长一切功德莫过于戒。戒有二种。一毗奈耶即调伏义。二尸罗则清净义。一道清净之心。本住一如不见彼此。离生死热恼清凉寂静。斯乃尸罗之义。观此本寂愿求证得断一切恶。是调伏义。上卷所说四十心地则摄善饶益二种之戒。是则尸罗也。下卷所说十无尽藏四十八轻则摄律义戒。修此律仪息一切恶。即无身心热恼亦是有清凉义。是三种戒则事业威仪。即羯磨曼荼罗身。
    复次字是大日尊法智印。字则普贤尊法智印。字是金刚萨埵法智印。则大勤勇法智印。即是法应化等流四种法身只具此一字。复次本体字是一切诸法语言道断之理。即是本来清净心。字则等虚空大空理。字诸法尘垢义。尘垢则无明烦恼等。一切无明烦恼入大空三昧则都无所有。一切尘垢即为财。仁王所说。菩萨未成佛菩提为烦恼。已成佛时烦恼为菩提。又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等亦此也。若有善男善女。若得此意。端身正念观此三摩地。即以无行而行。不证四十位地竖横现。犹如梵王网一一节目终不离网。心地亦复如是。一一心地皆是我心。离心更无法。故马鸣体统云。法者众生心。此心有二种义。一真如门二生灭门。若约真如门无五十地位阶级优劣杂乱之位。约生灭门有五十义二地差别今此经四十位地亦如是也。若约体性本觉皆是万德法身之别。若据因缘修行即是行者向上入证之位。横表一味平等之理。竖表差别阶级之义。不纵不横则行者正观中道之心复次四十位地义以字摄尽。十重八轻戒以字尽。何者四十心地离言中道以为宗体。十重八轻则尘垢染法。一切尘染入大空门即无尘染。为表此义加字点复次本清则心王体性。尘垢即心数本名。三毒五逆皆是佛之密号名字。若能得此意则不着染净不惊善恶。作五逆而忽入真如。起大欲而乍得法身。任文取义之人所谓佛之敌。亦此意也。法门义深。宜诸学者莫著文伤义第二字三字合成。本体贺字因缘义不可得义。莽字我义。等三阿字声中有阿故。如来说法为令众生离妄计我证无我大我。舍邪因果入本性大空故。第二有贺字莽字。行者若能入中观。得无我大我。大我则毗卢遮那之别名。于自心镜中观真言大我。如是释义即是深秘义。若能广释则历劫难尽。如一字义者。自余字等亦复如是。汉翻两轴童寿三藏后秦姚兴弘始年中。与弟子僧道融等。变胡作汉。当时三百余人同受菩萨戒。翻传之兴亦如此。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已下。此经是于广经中。略出一品故无通序。古德释经必分三段。是则浅略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荼罗身。法然而有无人造作。佛眼能观此法本有名字章句为人而说。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何况菩萨声闻谁敢增减。因缘结集则学彼本有不得自由。故不用彼义。此心地一品两轴有一百一十心地。四十心地上卷所成。七十则下卷所说。如是心地则是法门。能观此心法还入法界宫故。门者能入所入之别。能入则智所入则理。理智虽二名体性是一。决断简择名智不乱摄持曰理。以色摄心心则所摄。以心摄色心则能摄。色心名别并是一体。一体与法亦有三义。三大与名是也。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真如门三大无有定相互相具二故。三以生灭自门三大名。各有其相自性差别故。是三大法具三十二法门眷属。加摄大体性五大则三十七。是则三十七佛。所谓三十七尊者五佛四母十六三昧四摄八供是也。大日不动宝生弥陀天鼓是名五智。金宝法业名四母。萨王乃至牙拳十六三昧。嬉鬘等八天女名供养。钩索等名四摄。如是一一佛各各则尘数眷属。是则诸佛之万德也。众生之三密。故法华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大日叹无尽庄严。此经所谈时卢舍那佛现虚空光体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者即是也。言虚空者。理法身。光者智法身。体者二种法佛身。性者不改义。本原者无始。成佛者本始两觉。言一切众生皆悉具足此两觉三昧。三昧者具言三昧耶。应曰等持。誓愿三宝等义。具入我我入之义。三十七尊尘数诸佛。互相涉入。犹如光灯帝网。故曰等持珠网。光明本体除暗遍明故名大日佛住宝处三昧。能寂能仁故。释迦自然无碍照见此理故名玄通华光王。如是心王具大自在力故名摩醯首罗。如是法佛则等虚空而无际故天。离尘染而洁白故梵。如是百十乃至尘刹身名。佛与众生无有优劣。为示此理早令还归证得。诸佛出世殷勤开示。法华开示悟入之因缘亦此意也。即作颂曰。
    归命发起坚信法  舍戒忍进禅惠名
    愿证喜顶十种号  皆是我等法身声
    坚法忍中十长养  慈悲喜舍四无量
    施语利同四摄等  定惠甚深无比境
    坚修忍中十金刚  信无向达宜不退
    大宗无相惠不坏  如是法门得无事
    平等善惠光明地  示炎慧照华满足
    佛乳华严入法界  精勤修行证十力
    十重戒品除恶业  四十八轻离染尘
    洗心修体观道理  不经劫数悟法身
    此是五颂总摄此经及一切经所说三藏法教。若能归此即为诵持三藏。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清凉国师澄观
    疏:以是至德行本者,即外典意,故《孝经》夫子语曾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云:至德者孝悌也,要道者体乐也。故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当行孝无始终也。言行本者,俗典以孝为百行之本。下引佛教证,(梵网)菩萨戒亦云:孝养师僧父母,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4、《清凉国师——汉地的一位无有匹敌的大班智达》土观宗派源流
    清凉国师,本名澄观,藏语为无垢观。因其长住五台山,故后称为清凉国师。生于唐明皇时。对大五明小五明共十种明处和经世之学,无不通晓,具有菩提心。虽未远至天竺,然娴梵语,与竺德齐名。能自译佛经。身长九尺四,垂手过膝,齿满四十,目光炯炯,相好庄严。无论贵贱人等,见者无不生起敬信,诚为汉地的一位无有匹敌的大班智达。先师汤吉勤巴所作五台山圣地赞内中说:“东方内地大菩萨,乃与弥勒无差别,清凉国师是其名。”又传其为文殊菩萨乘愿再来。

5、《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开元三大士不空金刚
◎此经有百干颂广本。非此土所闻。并是诸佛大菩萨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亦非声闻缘觉及人天小智之所闻知。此地梵网经两卷从此经中出浅略之行相也。
◎梵网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梵网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楼主| 发表于 2021-3-1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6、《血书梵网经跋》憨山大师
    梵网经者。乃我法王应运。首创之露布也。即其所制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设。从凡至圣。所历诸位。皆依金刚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谓金刚心。实成佛之大本。
    缅惟吾人遭此末法。去圣时远。荷愿出生死。证真常。非此戒不足以证之。然此戒非金刚心。又不足以持之。
    盖一切众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著我。以我见重故。诸业交作。业作故。苦即随之。如影响形声。理不可道。故修行要门。无论大小三乘。皆以破我为本。我空而业无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刚心。断断平难矣。
    谛审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净心。又何持犯之有。第迷之而为幻妄蕴盖。情尘所蔽。不得不揭而法之。此戒乃裂见网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之创。而初学菩萨。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为最初地也。
    学人真照。以風习般若缘深。自愿出家。依吾法兄雪浪。听习有年。谒余于那罗延窟。余政悲末法。务本者希。乃为诸弟子诵梵网戒。照闻而有感。遂哀请授戒。且发深重大愿。刺舌根血。书此经。志毕命受持。余深慨焉。因谓吾本师卢舍那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难出。爱根难断。佛果难期。依佛所行。如佛所愿。又何患不成佛。从此以往。生生世世。以此身血。书写此经。当布满大千。又不止如须弥之高广。即见闻随喜发心修学者。当如菽粟。遍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会一人一众而已耶。子宜勉海。特书此以证子之愿。仍愿此经。至尽未来际。当处处现身多宝也。子其志之。

7、《受(梵网)菩萨戒法并序》永明大师
    ◎详夫菩萨戒者。建千圣之地。生万善之基。开甘露门。入菩提路。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欲知佛戒者。但是众生心。更无别法。以觉自心。故名为佛。以可轨持。故名为法。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为僧。以心性圆淨。故名为戒。以寂而照。故名为般若。以心本寂灭。故名为涅槃。此是如来最上之乘。祖师西来之意。闻者多生遮障。见者咸起狐疑。以垢深福薄故。是盲者不见。非日月咎。若有志心。受者闻者。法利无边。七辨赞之莫穷。千圣仰之无际。可谓真佛之母。生诸导师。妙药之王。能治众病。入道之要。靡越于斯矣。
    卢舍那佛说十地法门。运菩萨之律仪。立如来之行业。恒沙戒品。圆三聚而统収。万行因门。唯一念而具足。五位大士莫不赖此因圆。十刹宝王无不由兹果满。今者欲弘大事。难称时机。若曾宿种一乘。方乃能生信解。情执之者。何以决疑。须陈问答之由。以袪邪外之障。
    ◎受戒虽暂有犯。乃从事而论一期所制。若菩提心四弘愿不断。即不名犯。若永捨菩提心违四弘誓。即名犯戒。以声闻人不发菩提心。受戒但求出离。事戒纔犯。持心即断。以从生灭边论故。若菩提心菩萨戒。约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
    ◎昙无谶菩萨戒本云。略有二事。失菩萨戒。一捨菩萨愿。二增上恶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或终不失。从是以后。所生之处。当有此戒。增上恶心者。所谓妄说人法二空。未得为得。生大邪见。起不信心。故犯轻重之垢。不生怖畏。若有因缘或犯轻重等戒。虽暂时破。深信因果。常生忏悔。即不名犯。又昙无谶戒本云。若菩萨嗔他。受着嗔事。不体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嗔。嗔心犹起。是名不犯。
    ◎若生安养。教受九品之文。上根受戒习禅。中下行道念佛。众生根器不等。不可守一。疑诸大乘。起信论明。诸佛本意。为摄大乘初入信之人。恐生恶世难得成就。令迴向往生。免得退转。若见佛法身。易成就法忍。此是明文。证上品往生。如文殊菩萨云。如壮士屈伸臂顷。上品见佛便证菩萨初地。如下第九品。闻大乘不信佛戒。或只念佛。乃至临终迴向。亦得往生。十二劫始花开。未得见佛。渐证小乘。格其圆功。迟速大隔。
    若受菩萨戒。发无上菩提心者。已信大乘。已受大法。中间设破。亦兼念佛忏悔助生。又得戒威德力。发大乘心力。不受戒者。亦造恶业。只有念佛之力。全无戒力及闻大乘法等力。约世间论。少力且不如多力。庶人力不如国王力。其但念佛名。下品生者。临终难值遇善友。皆遇缘差。又志力不坚。数数间断。恶业深厚。善弱难排。须是众缘。方能克证。故经云。非少福众生而得生彼。何如大小俱运。权实兼行。广备资粮。万善熏发。一心决定可趍莲台。

8、《于佛祖应善学其契理契机》太虚大师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于佛祖应善学其契理应机。
    对释迦、文殊、弥勒,当然应绝对恭敬尊重,不可妄生猜疑。以下如马鸣、龙树、无著、世亲、觉音、天台、玄奘、贤首、曹溪、永明、阿底峡、宗喀巴等,东西古近的这些大祖师,都应该遵依学习。因为他们都是一代大师,都能在一区域、一时代之中,建立佛法,化度众生,所谓“内穷理极,外适机宜”者是。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1-3-21 08:21 编辑

1、《历史考证无法判别佛经的真伪》太虚大师
    如密宗的经咒与仪轨,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七百年之后,在印度南天竺国铁塔里有一位金刚萨埵传授给龙树菩萨,由龙树传与龙智,乃发扬光大,而印度、而中国、而日本。又如此次班禅应各界之请,将于四月二十八日,在杭州重建的时轮金刚法会,这时轮金刚法、相传是从香拔拉国传授出来的,香拔拉国虽就在人间,人间却遍处找不着,故与印度南天竺国铁塔里面的金刚萨埵,一样的不知其何在!如果以历史来考证,则又安有历史可证实?
    又如《华严经》,传说是龙树菩萨在龙宫背诵出来的。法相宗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之祈请,从兜率陀天降下到人间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等人讲说的。有因缘成熟者,能睹弥勒菩萨的光明,或闻法音,如果没有因缘的众生,则光无从去睹,法亦无从去闻了!
    又如大乘律的《梵网经》里面的记载,由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传之千释迦,再传之千百亿释迦,这些更非是普通人的心理可能证明了。如果以普通的思想,或以人间的历史来推测,密宗经咒与《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便都不可靠,近乎神话,寻不到它的基础。
    但佛法是有不可思议的佛果法、圣果法、作基础的,故须证得了佛果之后,乃能判别他的真实与虚伪,或三乘圣人乃稍有这种能力与才干,因为六神通中的漏尽通,无学圣果方得;如证得了六神通,这种疑方可没有。

2、《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智敏上师
    现在有的地方研究佛教,以教授式的用科学哲学方式地去研究佛教,他们就是四川有人写信给我们,他们某地就有这么个佛学院,讲的呢,都是教授之类的在家人,他们研究的方式就是日本式的方式,以哲学的、科学的方式研究佛教。这个好不好呢?对弘扬佛教,对吸引知识份子,倒是很好;但是真正进了佛教内部之后,单是这样子的研究,那个佛教就变了日本化了,只是讲教义没有行持,而且这个教义,走了一个极端去了,就是根据考证了什么东西了,以现代的各式各样方式,结果会弄到怀疑,怀疑主义了。
  他们是日本的,他们以前支那内院跟梁啓超他们因爲接受日本的影响,就说什么《楞严经》是假的,《大乘起信论》也是假的,等等,那些东西都来了,这个是研究到鑽牛角尖去了。所以这样子的研究方式,我们是不採取,这是教授佛学了,不是佛教了,是佛学了,而且不一定是符合佛教的原义的佛学。

3、《菩萨戒集颂讲记》智敏上师
    “谤谓非是如来说”。这个就是海公上师加的,很多人就说,《楞严经》不是佛说的,《起信论》不是佛说的,还有其他的。但是你这样子说,根据什么来的?他又不是有神通的阿罗汉,又不是大菩萨登了地的,他就是根据世间的学问,东考证西考证,考证到后来,就认为是假的。
    据说,以前的欧洲人学佛教,也是考证。佛教里边经是多得不得了,所有的书籍里边,最多的是佛经,一个人说那么多经。哪个的选集,哪个的书,都没有那么多的。多得不得了,已经够他麻烦的;看看这本书讲空,那本书讲有;这本呵斥这个,那本又是赞叹这个,搞得他莫名其妙。最后来个结论,佛经不是真的,是东凑西凑凑起来的,所以说里边不统一的,那么这些书都不是佛说的。完了!谤法了。
    自己没有智慧,就不要说。本来我们说学过的就知道,佛为什么这个时候这么说,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么说,他有他的密意,有他的善巧的。对小孩子,你不能说太高深的;对高深的人,你不能说幼儿园的话。当然他说的不一样。但是,你认为就是有矛盾了,什么东西了,以为这是后来人造出来的,不是真正佛说的,那就完了。这些都是自己没有智慧。那么有些是安心,是外道想破坏佛教,来谤,这个当然也有了。毁灭正法是第二个他胜罪,这个他胜罪里边就是三乘的正法都在里边,不管你谤大乘的也好,谤二乘的——谤三乘的都属于他胜罪。

4、《梵网经》
    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馀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发表于 2021-3-2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说: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先不论其经通篇,仅就此句,凡有公心者,必断其伪。
人不能论真伪者,非唯无智也,莫出其私乎?!
有明伪而不见者,其自抉目乎?

求真之人,何惧小伪之恫吓恐胁哉。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作坊私加工的玻璃球只能轮回路上自己玩,想在市场上以摩尼宝珠的价格出手,那就想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1-3-21 18:01 编辑

为何有的学密的求真之人总是喜欢攻击密宗的《梵网经》和《楞严经》呢?无解。可能是喜欢吃狮子肉吧。

《楞严经是中印度那烂陀寺入藏之密教经典》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太虚大师
◎观之论文,已足见本经于各宗派中当属于真言宗矣。不第是也,真言宗专主事事无碍,以六大、四曼、三密为体相用。本经观世音所说之四不思议。及七卷初佛说建坛仪轨、持咒行法,既完具四曼、三密之义相;且三卷中之说七大,皆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与说五蕴等异;四卷中说意根之根元,亦目为清净四大,并有浮根四尘;不尤合真言宗六大为体之义,而特殊乎余宗经论之唯以心性为体乎!
    又长水疏列别题曰: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者,犹云“中印度那烂陀寺(那烂陀、乃寺旁池中龙名,译施无厌)所编定之藏经”也。其编定之大藏,以意揣之,于经藏中殆分有显密之二教。于密教中,又分为灌顶部等之五部(五部见真言宗真实三昧耶经:东金刚部、南宝生部、西莲花部、北羯磨部、中灌顶部,毗卢遮那如来主之。观世音属莲花部)。
    而本经则属于密教灌顶部中之一种经,故曰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然则本经之必为真言宗经典,岂不尤可见乎!故昔者虞淳熙序憨山师本经悬镜,亦云空中之镜悬而照坛中之镜,盖持心咒之仪轨也。乃至舍咒心而谈真心,是增益多闻,非世尊意,亦非憨师之意矣。亦足相与发明。然真言宗又大别为胎藏界、金刚界。胎藏界重在理,纯诠果德。金刚界重在智,兼诠因行。窃指本经为属于真言宗金刚界、由莲花部观世音因门证入灌顶部毗卢遮那果海者。

发表于 2021-3-2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佛陀时代的印度地理,编造为全然没有蔬菜的环境,这种编造,就是真正的小作坊。
这种鱼目混珠的维护者却攻击有理有据的合理质疑,难道他不是在自己玩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时代印度分为十六国,婆罗门也不是驻村代表,而是有富人区聚居地的,而且富人区比例是很小的,大智度论有一则故事就是世尊与阿难尊者到一个婆罗门城去度化。所以佛在楞严经里面所指地多蒸湿,并非放眼全印度,而是部分婆罗门富人聚居地。    两三千年前婆罗门富人区选址有何讲究,现在也没有更多的资料。而且以前交通也不方便,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方圆百里里内生活,世尊特指的地方是随听众视界而说,不可能是放眼全印度。
    不过这些对于登地菩萨来说,不是问题,随时可以查看历史现场视频的,查看视频后继续广弘楞严,就是一种态度。
发表于 2021-3-2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罗门也不是驻村代表,而是有富人区聚居地的】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面所指地多蒸湿,并非放眼全印度,而是部分婆罗门富人聚居地。  】

以上是你所说。

但是你错了。

印度婆罗门居住的地方,更加注重素食。
婆罗门种姓因为注重祭祀的缘故,杜绝荤腥,长期素食。
所以日常能够普遍吃到菜的婆罗门地区,根本就不是此楞严经所说【草菜不生】。

所以,你的辩驳无效,伪造就是伪造,痕迹明显,难以遮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9 06:24 , Processed in 0.0404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