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80|回复: 2

《也有人说文殊赞是由印度的一个叫金刚武器的法师所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10-23 21:16 编辑


《也有人说文殊赞是由印度的一个叫金刚武器的法师所造》
    ——拉卜楞寺班字尔慈智加措上师《诸佛之师文殊菩萨》
        师承更登加措上师、毛尔盖·三木旦大师、满索·班字尔大师、加样加措大师、华尔丹仓大师等。受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大师和第六世贡唐仓上师的委托,在青海省果洛州吉美坚赞福利学校任教
第一、文殊到底是菩萨,还是佛?
    为什么先要讲佛和菩萨的区别呢?因为我发现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没有弄明白,将佛和菩萨都混为一谈了。其实,佛与菩萨有很大的区别。所谓“佛”,就是通过长期的修炼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不但自己已经彻底净除内心的一切错误观念和染污,圆满一切潜能和功德,而且能以悲智双运善巧方便的为人说法,使别人也能逐渐地清净自心,发展潜力并获得同样的证悟和快乐的人。而所谓“菩萨”,是指还没有成佛的大乘修行者,是为了如虚空般的众生而愿成佛为目的,修持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与大乘六度,正处于大乘资粮道至修道阶段的修行者。那文殊到底是佛,还是菩萨?我们来看一下佛经中是怎么说的。所谓“文殊”是梵语,全称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为妙德,妙吉祥。他能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是三世诸佛之师。《放钵经》中佛陀曾在法会中对大众说:“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皆为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过去无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之弟子,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为佛道中父母也。”所以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三世觉母妙吉祥。”由于文殊菩萨能于诸法实相通达无碍,而且具足各种说法善巧,教学方便,能使学人直接趣入智慧大海,所以号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智慧本尊。
    至尊文殊,在释迦牟尼佛身边,虽然显示为首座佛子的身份,但实际上他早已成佛。於过去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位叫雷音王的佛陀在善生世界中转法轮、度众生。当时,文殊菩萨在这个世界生为一个名叫虚空的转轮王,以清静心,承事供养雷音王佛及其声闻众、菩萨眷属等,直至八万四千年之久。然后在雷音王佛前,不仅自己以此功德为基础发愿祈祷,为求取无上菩提发了心,而且让无数生灵发心并指导他们如何修学菩萨道,因而得到文殊菩萨的恩惠而成就菩提的佛陀是无以数计的。此后的无数劫中又以无比的智慧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勤修六度万行,最后取得了无上圆满的佛位,称之为龙种明灯如来。所以在《妙吉祥刹土庄严经》中说:“此是已圆满如来十力;此是已圆满菩萨十地;此是已圆满正等正觉。”由此可见,其实文殊早已成佛,现菩萨相只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方便而已。

第二、若求智慧,必修文殊
    在汉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合称“华严三圣”,在藏区,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合为“三大怙主”。所以无论在汉地,还是在藏区,文殊是最为重要的菩萨之一,尤其对一位欲寻求正见智慧的修行者来说是不能不修的本尊、怙主。因为学修佛法最重要的是智慧,而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化身。其实所谓成佛,简单地说就是方便与智慧的究竟成就,也就是说离开智慧将无法成佛。所以一个人学佛从闻、思、修经教开始,就要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最终要引发生命内在的智慧。有了洞察实相的智慧,就能断除追求错误的无知,只有根除无知,才能脱离人生的一切烦恼和障碍。    不仅学修佛法出世成佛需要智慧,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想建立功勋,造福社会,寻求真正的幸福,同样也离不开智慧。可惜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积累了不少知识,但他们缺乏洞察实相的真正智慧。我一再强调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智慧,更不能将智慧与聪明混为一谈。纵观全球,炸毁世贸大楼等震惊世界的惨烈冲突源于聪明人,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敏捷,能说他们不聪明吗?但我不承认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往往仅凭主观错误的判断,以及妄想分别的冲动,加上内在贪、嗔、痴烦恼扰乱心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满足个人权利的占有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结果,制造了人间诸多罪恶,引发社会各种争端,导致世界混乱。还有那些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玩弄职权的人、盗窃走私的人,大多数都是聪明人。但我觉得他们都缺乏智慧。若有智慧,必能明白事理,知因识果,辨别是非,分清邪正,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能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利枷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向善,利己利人。
    要使苦恼人生,获得永恒快乐;要使愚痴人生,获得慧光照耀,我们就必须精进地修证无上的智慧。我们如何获取这样的智慧呢?当然,首先依止一位德相具足的善知识,通过对证量经教的闻、思、修以及实践,不用说这是其正因了。其次,依止文殊菩萨,修持智慧咒语来开启自身的潜在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助缘。许多古代印藏大德,如月称大师、陈那论师、宗喀巴大师等等都是以主修文殊而获证空见智慧的。今天,我们如果也能以上师与文殊无二别的信心虔诚祈祷,必能开启智慧,了知诸法真相实义。

第三、在五台山学修文殊法门能增添特殊的意义
    今天,在这殊胜的地方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修文殊法门,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的道场,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说,由此可知五台山在所有名山中的特殊地位。五台山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而且也是最早、最著名的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这件事,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根据多种古书记载,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有一天夜晚他做了一个特殊的梦,在梦中看见一个身色如纯金,高有六丈左右,头顶闪烁着白光的奇人,在殿庭中自由飞行。第二天早晨问群臣,太史付毅说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是否与它有关?”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书记载,西域有一位大圣人,名叫佛陀,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有人还说,当时汉地的圣人曾预言,一千年后他的教法会流传到东土,现在正好过了一千多年,陛下昨夜所梦,事相吻合。明帝大为喜悦。于是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几人赴西域拜求佛法。正好此时印度迦叶种族的阿罗汉摩腾,班智达跋罗那(汉语讹化为竺法兰)二人,了知汉地弘扬佛法的时机已到,以白马驮载小乘经典、佛像、舍利子一斛等起行,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国与前去求法的使团相遇,一起返回。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到洛阳,明帝亲自迎接两位高僧,安排他们住于鸿胪寺。二人也向汉明帝献上佛像与经典,明帝看到佛像与自己梦中所见无异,非常高兴。阿罗汉摩腾又显示了神通更加引起国王对佛法的崇敬。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于国都洛阳城西,按天竺佛教传统样式,建造一座僧院供二位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驮经载像之功,因此称之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寺”这个名词并非来自印度,而是中国古代官署之名,如太常寺、鸿胪寺之类。因为佛法初到汉地时,僧人以掌握宾客朝会礼仪的鸿胪寺作为落脚处,所以后世所有佛教的庙宇都称之为“寺”。按中国古代人的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所谓寺院在印度叫“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蓝摩,义为“园”,意思就是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另外,也有叫“阿兰若”的,义为“空闲处”,就是指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屋以居住,清静修道之所。
    藏族大学者、大活佛土管洛桑却吉尼玛说:“建造白马寺以后有些大臣首先率其属下约千余人出家”。汉明帝问摩腾大师:“我的国土中有没有能使大圣安康住世而作饶益众生的圣地?”大师以慧眼观到五台山是佛陀在佛经中不只一次提到的文殊菩萨演教之圣地“清凉山”。于是摩腾答:“有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两位法师得到汉明帝的允许,遂到五台开山建寺,由于这里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相似,因此寺院落成后起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了表示信佛,前面加了“答孚”两字,即弘信的意思。全名叫做答孚灵鹫寺,就是现在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就成为大家公认的圣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之说,到底是有佛经的依据,还是仅仅根据摩腾大师之言?确实有佛经的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五卷中记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宝藏陀罗尼经》亦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另外,印、藏、汉地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并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成就。所以,只要我们坚信不疑,在此处修文殊法门,必定会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和成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10-23 21:10 编辑

第四、以清净之心诵持文殊赞及其心咒    为了给与一切众生永恒的安乐而学修文殊法门,想开发内心的智慧而修文殊法门者,首先要把自己的住处打扫得干干净净,陈设文殊像,放置清净的供品,然后在面对着佛像的舒适坐垫上安稳地坐下来,调整自己修行的动机:今生我已得到了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但是,如果不抓紧时间争取究竟义利,这一宝贵的人生将会转瞬即逝。若失去此身,则万劫难复。因此,我抓住当下这个良机,一定要依靠这一非常宝贵的人身求证无上菩提。只有证得佛位,才能自利利他。但成佛最需要的是慈悲与智慧,为求取无上佛果,下面以保持这样的心态念诵文殊礼赞及其心咒,正式修持:
谁之智慧已离二种障云如日清净极明故。
为表如实了悟尽所有故您之胸间托经函。
悲悯诸凡有之狱中无明暗迷痛苦所逼迫,
一切众生皆如独子具足六十支音悦耳语。
如雷大震唤醒烦恼沉睡解开业力之铁链。
祛除无明阴暗为令断尽一切苦芽持宝剑。
本来清净十地究竟德身已满首要佛子身。敬礼十数十及十二相好庄严祛我心暗之文殊。
    念一遍礼赞文就修持文殊心咒:嗡阿惹巴杂纳帝,正确发音应该是:噢木阿日阿巴杂纳帝。​​​​​​
    除去一切杂念,以清净的心诵持多遍,持咒时要观想文殊菩萨心间的月轮坐垫上,由嗡阿惹巴杂纳六个梵文字母围绕文殊种子“帝”字而运转并闪闪发光,净除六道众生的一切罪障、以光明体态摄略诸佛和菩萨的大智慧融入自己的当下,内心变成晴天的阳光一般非常明朗,觉悟真理的智慧得以开发,精通五明处学。然后念:
具足悲悯您之智慧光,
驱散我心愚痴黑暗已,
通达经教理论之智慧,
无畏照耀我心为祈求。
    以上的赞文虽然语词古奥、不是特别通顺,措辞不优美,但这是我按藏译原文的风格而直译的,因为原文每一句都是这样的长句。但是为了使修行者更容易理解,也可以采取意译。我们来读一下严定与观空两位比丘的译文,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他们是这样翻译的:
怙主大智离二障云,如日清净极明朗。
所有境界如实知故,手托经箧在胸间。
三有狱中所有众生,无明暗迷苦所逼。
悲悯彼等皆如独子,为说六十支音语。
如雷大震烦恼睡醒,业力铁链使解开。
无明暗除,为令断尽一切苦芽持宝剑。
本来清净,十地究意功德圆满佛子身。
百一十二相好庄严,请除心暗我敬礼。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10-23 21:14 编辑

第五、略释赞文之义
    正式解释赞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严定和观空两位法师的译文,他们为了容易理解,把原文的每一句都分成两句来翻译。我觉得有点随意改动原义和盈绌(盈多余义,绌缺乏义)等问题,本来藏文中的第一句第一个词,是个疑问代词,但是他们为了容易理解,直接译成怙主,其实原文中没有出现这个名词,相当于谁、或者什么之类的总括代词。他们翻译成大智,但原文中没有‘大’字,只有智慧,而且“谁”和“智慧”之间本有的属格助词译文中也没有。若是这样校对下去,有不少问题,我想不必一一纠正。虽然问题不大,但我觉得我们在翻译的态度上,应该尽量地保持原文的内容以及风格。
    下面我们正式解释赞文之义:
    谁之智慧已离二种障云如日清净极明故。
    “谁”是总括代词,实际上指文殊。
    “之”是属格助词,表示谁和智慧之间的领属关系。这里的“智慧”,是指至尊文殊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特殊的功德呢?在此由“已离二种障云如日清净极明”来描述,就是说这种智慧已经脱离了烦恼和所知二种犹如乌云似的障碍,像晴天的太阳一般清净、明朗。
    “故”是表示原因的词,也就是说因为至尊文殊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能够如实了悟尽所有性法,即洞察一切法的真谛。为了表示您具足如此的功德,您的胸间托着经函。因为文殊菩萨的胸间托着一部圆满表述诸佛子深广修道次第的般若经函,这种形象除了表征上述意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表明文殊的这种智慧并非无缘无故而得,是在学道位时对佛法进行闻、思、修,并极力修炼戒、定、慧的努力成果。这同时可以让每一个修行者明白因果不爽的真理,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如果能够如理依止善知识,对佛法进行闻、思、修,而且在漫长的修道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少劫难,也不退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绝不动摇信心,这样也会得到上述的智慧。这就是:为表如实了悟尽所有故您之胸间托经函的含义。
    至尊文殊不仅具备了知二谛的智慧功德,而且具足不可思议的悲悯心。如何不可思议呢?
悲悯诸凡有之狱中无明暗迷痛苦所逼迫,一切众生皆如独子......
    这就是说悲悯的对象为:凡是在如监狱般的轮回中被无明愚暗所迷惑、被种种痛苦所逼迫的一切众生。悲悯的程度又是如何呢?“皆如独子”,就像一个母亲疼爱其独生子那样爱一切众生。这就说明了至尊文殊有特殊的慈悲心,具备不共的方便功德。“有之狱”的“有”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是轮回的别名,把轮回暗喻为监狱。为什么把轮回比喻成监狱呢?因为我们的内心被无明的黑暗笼罩着,不明事物的真相,看其表面虽似聪明,实际上非常愚钝,竭尽全力追求错误的东西,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所奢望的幸福,进而迷茫、困惑,尤其是面对生老病死的威胁时,不管你拥有多少财产、有多大的权势、亲人间如何爱恋难舍、家庭如何美满幸福,对我们都不会有任何帮助,只能听从于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力。但是我们一直不能触及痛苦的根源,不能正确认识痛苦的本质,反而想方设法去回避痛苦的本源,不敢跟它直面迎战。你无论怎样假装获得自在、潇洒,但内心往往感到无能、无助、空虚、充满痛苦,没有一点自由,难道这不像监狱吗?可为什么很多人对轮回生不起出离心呢?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长者,他有三个儿子。有一天他们在院里玩耍,忽然后宅起火,烈焰四起、火势迅猛、墙壁倒塌、情势危急,但处于如此险境中的三个孩子却嬉戏不已,任凭长者如何呼唤,他们仍然不肯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贪恋于眼前玩耍所带来的一点快感,而根本不知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同样世人也贪恋于现世的一点点快乐,不顾长远利益。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完全是被无明所迷。那文殊菩萨有没有能力解救如此痛苦的众生呢?文殊菩萨不仅具备上述的慈悲与智慧功德,而且还具备非常殊胜、能解救一切众生的语事业和能力,所以赞曰:
    具足六十支音悦耳语。如雷大震唤醒烦恼沉睡解开业力之铁链。祛除无明阴暗为令断尽一切苦芽持宝剑。
    这就是说至尊文殊具足语柔和音(即至尊文殊有适应于每一位众生的柔和音,这种声音进入谁的身心,就会使其未产生的善根令其产生,已经产生的善根令其增长。)、柔软音(即具足使每一位众生心情快乐的声音。)、悦意音等六十支悦耳动听的语事业。这种适应于一切所化众生需求的不共之语,犹如洪亮的雷声一样震动宇宙,唤醒每一位陷于烦恼沉睡中的有情,并解开无始以来累积的业力之铁链,祛除业与烦恼之根的无明阴暗,断尽其果使受生于轮回之苦芽。为了表明至尊文殊具有这样的能力,右手拿着智慧宝剑。以上主要是赞颂至尊文殊具有自性身和智慧法身,以及其断证之功用语功德,说明了正因为他自身具备这样的功德,所以有能使他人超脱轮回生死之苦、其原因业与烦恼之根本我执的妙计,也说明了谁想超越这些痛苦,就要精进求证殊胜的了知无我智慧的因果道理。简而言之,赞美至尊文殊以指明四谛的取舍令众生脱离痛苦的殊胜功德。
本来清净十地究竟德身已满首要佛子身。


    这一句赞扬至尊文殊的色身功德。我们应该知道心性本来是清净的、光明的,只是被烦恼障碍暂时蒙蔽了而已,这种外来的、暂时性的烦恼是可以祛除的。按佛法原有的语言来说,障碍也叫“客尘”,即烦恼、所知二障,非心本性,临时染污,终能远离的意思。因为每一位众生本具光明之心,所以,皆可成佛。但是我们不熟悉对治法,没能正确认识心的本性,如果以佛法智慧的金钥匙打开潜能之门,将发现我们本具有无限的宝藏。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回到正题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说至尊文殊您通过渐次修行十地之道,已断除了蒙蔽本来清净之心性的客尘,远离一切污垢,圆满完成十地功德之身而达到了最究竟的佛位,但是以无限的慈悲显示出首要佛子之身,即为了普度众生而变化为十地菩萨之相。
    在坐的各位当中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十地,所谓“十地”就是圣菩萨修行的十个界位。(1)极喜地:从此道开始与佛位渐近,看到能利益自他,心生极大欢喜,故称极喜地。(2)无垢地:因为从此地开始远离犯戒、小乘作意用功故。(3)发光地:因为从此地开始不惜生命寻求教法,能发出自己的智慧之光,使他人充满法喜。(4)焰光地:因为在此地能开示合乎菩提分法而灰烬本份之障碍的智慧如同火焰一样发光故。(5)极难胜地:因为四地以下的菩萨极难胜于成熟众生之时,遇到他人的颠倒邪行,但在此地难忍能忍,所以,称之为极难胜地。(6)现前地,在此地顺次思维十二缘起之理,现前超越轮回之道;逆序思维十二缘起之理,现前、趋向涅盘之道,所以,称为现前地。(7)远行地,由于经过漫长的修行,在此地已达到了有相用功道的最高境界,所以此道称之为远行地。(8)不动地,在此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事相烦恼所动,因此称之为不动地。(9)善慧地,因为在此地,成就了四无碍解智慧。(10)法云地,比如天空中祥云密布降下雨露,使世间田地中的秧苗得以生长、滋润那样,住于十地之菩萨犹如虚空般的心相续中弥满总持(注:总持—梵文音译为陀罗尼,是一种以持久不忘诸法词义的念力和神验不测的智力。)和禅定等法云,降下法雨,使无数所化众生相续田地中的善苗得以繁盛、增长,所以,大乘菩萨十地叫法云地。此十地修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度”,对治十障,证十真如。现在我们回到原题,就能明白赞文中说的十地究竟是什么意思了。最后一句:
敬礼十数十及十二相好庄严祛我心暗之文殊。
    是赞扬至尊文殊的色身功德。文殊色身以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形好所庄严。这就是说至尊文殊已经具备一百一十二相好庄严之身,足以说明他已经成佛了。已圆满一切身语意之功德的究竟佛陀、所有佛智慧的化身——圣文殊师利,您完全具足祛除我等一切众生心中之迷暗的力量,因此,我以三业至诚向您敬礼!祈求您的加持,请您开发我的智慧!          有人说这个文殊赞是由五百个班智达得到文殊加持合写而成的,也有人说是由印度的一个叫金刚武器的法师所造。但不管作者是谁,几乎所有印藏大德都认同这个赞文深藏着至尊文殊的加持!因此,在藏地几乎都依此文修文殊。希望你们也依此文学修文殊,开发本具的智慧,做弘法利生之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9 10:59 , Processed in 0.0362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