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佛的“遍知”到底是啥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3 08: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0-10-22 19:35
这个了知,就是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

而不是了知一切万法的表相

149
入中論自釋 月稱論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地是由十力所顯,故當略說少分差別。頌曰:
處非處智力 如是業報智 知種種勝解 種種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靜慮解脫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隨念智 如是死生智 諸漏盡智力 是謂十種力
今當說業異熟智力。頌曰:
愛與非愛違上相 盡業及彼種種果
智力無礙別別轉 遍三世境是為力 可愛業,非可愛業,愛非愛雜業,能盡因無漏業,與彼三業之異
熟,亦如其業有種種差別。總凡三世所攝一切世間,自性差別,佛皆 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於任何境皆無礙著
发表于 2020-10-2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遍知能力,就是佛的一切种智. 这个一切种智的性相, 目前我所知有两种说法:
1,一种是通用的定义, 即, 佛在一刹那间了知一切万法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究竟本智.
2,是出自八事七十义: 现行证悟 发心等 十法的究竟本智.
以上二者,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说法
   你只提如所有性,而不提尽所有性, 难到不是很偏颇吗? bmdj师兄的回复也很好,建议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20-10-23 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偈的前两句「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 无差」,又作为因来成立第三句「是故正知同一味」。因 此,前两句又是第三句的因。
发表于 2020-10-23 1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偈「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剎那达所知。」此四句颂当中的 第四句是「宗」,即所立的宗。第三句是「因」,成立「所 立」。亦即以因──「是故正知同一味」,来成立第四句 宗──「妙智剎那达所知」。
发表于 2020-10-23 1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要说明第三句的【因中之宗】怎么去成立第四 句「宗」呢?先看「宗」──「妙智刹那达所知」,其 546  中「妙智」指的是佛的「一切种智」,能在「一刹那」 的时间了解一切的「所知」。 理由呢?主要是第三句「正知同一味」。「正知」与 什么「同一味」?这里有省略了,即「正知〝与空性〞 是同一味」。「正知」是指佛的「一切种智」。意即是说 明每一法上都有「空性」。 只要是存在的一切法上都有「空性」,即使彼此的 体性不同,不管数量多少,上面都有「空性」。亦即「空 性」可以涵盖一切存在的法、一切的「所知」。 佛的「遍智」、或「一切种智」,与「空性」同一味, 所以也可以涵盖一切法。这里的关系是:因为「空性」 可以涵盖一切的法,佛的「遍智」,又跟「空性」是同 一味的。因此,佛的「遍智」也可以涵盖一切的法。 「一味」的意思进一步来说明,很像一般在藏文讲 的「如来」;但与中文「如来」的讲法是不太一样的。 就藏文的「如来」所要表达的是:佛的智,到达了「空 性」的内部。即「空性」到哪里,佛智就到哪里。所以, 要表达的「一味」意思:只要「空性」所在的地方,佛 智就到那里。因为「空性」又遍一切法,所以,佛智, 也就能够到达一切法。
发表于 2020-10-23 1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01「丙二果地分五,丁一初成正觉之相,丁二 540  建立身与功德,丁三明变化身,丁四成立一乘,丁五成 佛与住世。初又分二,戊一正义,戊二释难,今初」 10【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 位,众德究竟〝及〞无与等。】 譬如月光于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 十菩提心之菩萨,净治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 佛法。于能生十力佛地之前第十地时,为得佛地故,复 更精勤修行。尔时世尊唯于色界顶摩酰首罗天宫,证得 最极寂静无上智位。此位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念住等 一切功德,至此为极最胜妙故。此智复无与等,以无同 此者故,更无过上者故。}言唯于色界顶者,显先未成 佛,最初成佛者,必是色究竟天身。若先已成佛,后示 现成佛者,则欲界身亦可。此是波罗蜜多大乘规。诸佛 世尊于色界顶初成佛时,唯于一刹那顷得一切种智。
发表于 2020-10-23 1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功德,佛陀能在如所有性中入定的同時,明見一切盡所有法,如觀手中庵沒羅果。《讚應讚》中說:   「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   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    比如說吧,過去釋迦族有個名叫難達嘎的人去世之後,一些自然外道為他作超度法事,這些外道照往常風俗將死者召來現形並施予飲食,難達嘎的親戚都信以為真。佛陀說,那是干闔婆「毘雅巴嘎」和藥叉「桑噶達」等鬼神變化成死者的樣子而來。但他們都不相信,於是大師命釋迦族每戶各帶一個米袋來,內藏各戶的姓名條。釋迦族人照辦了,因為戶口眾多,結果需要一頭大象才能將那些米袋馱來,佛陀一個也不差地辨別出哪個米袋是屬於哪一家的。至此,釋迦族人才由衷生信。此事出自經典所說29。律典中也說,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樹被火燒成灰燼,並放在海裡隨浪翻攪多時,再呈交給佛陀,佛陀甚至能一一辨別出這些灰燼原是樹的哪個部分、屬於哪個樹種、生長在哪個地方。
发表于 2020-10-25 1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到了所谓的“佛法”。首先必须要认知什么叫做“佛”。“佛”梵文叫“布达”,有两种解释:其一,净除所有的过患,过失,有“净”的意思;其二,是“觉悟”之意,如同莲花开放般,有增长之意,这儿的增长代表“觉悟”。以前西藏的大译师他们把“布达”翻译成藏文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就是“净”和“悟”,藏文叫做“桑结”。“桑”是净除,“结”是增长——如莲花开放般,即觉悟之意,译成中文是“净悟”,有点类似“觉者”之意。
发表于 2020-10-25 1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我们先讲“桑”的解释,即“净”——在具有唯明唯知的体性当中,我们去认知事物。认知“净”的时候,因为某种障碍、阻碍的原故,当我们的意识去认知事物时,没有办法淋漓尽致地发挥所有(觉知)的能力,会有这样一个的障碍,当这个障碍被净除之后就是“净”。也即我们唯明唯知的意识,本身具有了解事物的能力,但是被某种障碍给阻挡了,当把这种障碍拿掉、净除掉之后,就是“净”。这个唯明唯知体性的意识,它的能力发挥到最极致、最彻底的时候,就能够完全觉悟一切的事物、一切遍知,就是“悟”。所以,藏文的翻译译得非常的美妙,先是翻译“净”,后译“悟”,而没有先译“悟”然后再译“净”。
发表于 2020-10-25 1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虽然我们也可以先说“悟”,后讲“净”,为什么不能呢?其实这是有用意  的,为什么呢?  因为了解事物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成办它,是自然拥有的。也就是这个唯明唯知的体性,是我们俱生所拥有的。我们本身具有了解事物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没办法被发挥到最大,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一个障碍存在的原故,所以我们只有先拿掉了这个障碍,才有办法把这个能力发挥到最大,才能够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先“净”,后“悟”。  所有的一切法能够被认知的这种能力,我们是俱生就有的,可是因为被某种障碍阻挡的原故,我们希望去掉这个障碍,因此必须从意识上去寻求净化的方法。必须首先要去针对这个障碍的内涵来认知,它障碍了什么?它障碍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它障碍的是我们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
发表于 2020-10-25 1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有众多的法相,在一个无寻无找的当中来安立名言而存在的,我们称作是“尽所有性”——即很多的、不同的、五花八门的、千百亿万种法相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种的存在,并非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解释这个内容就非常困难了,这本讲义就讲到了这部分的内涵。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从境那方面而有,这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所看”和“所在”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因由自己的看法而感到满足,而是真正的存在,实际上的存在又是什么呢?这又会产生另外一种法性的内涵,这个我们称作“如所有性”。
发表于 2020-10-25 1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看法和实际上所存在的如果是吻合的话,那这个看法不应该有错误。可并非是如此,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所认为的那样而存在,这个存在方式是另外一种,就是远离了我们的看法(或是认为)以外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那是诸法最究竟的一个存在的法性,也就是它的最究竟性质是什么呢?这个被我们称作是“真如本性”——它原本的法性,也可以叫做“如所有性”。
发表于 2020-10-25 1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了解到这两种法性的时候,有某种的障碍,这个障碍我们称为“所知障”。“所知障”可以分两种,阻碍“尽所有性”的认知的阻碍,称为“所知障”;阻碍“如所有性”的认知的障碍,称为“烦恼碍”。阻碍这两者的障碍,阻碍了我们去认知一切的法相,所以我们没办法去了解一切的法相,最主要是因为愚痴的原故。
发表于 2020-10-25 1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障碍再细分为两种:愚痴和非愚痴。愚痴也就无明,又可以分为两种:不了解的无明和疑惑。“不了解的无明”这个具很大的伤害,是完全颠倒的一种认知,它有很大的危险;“疑惑”就是对事物的不认知而产生的疑惑,这些种种的愚痴都会阻碍着我们去认知一切的事物。
发表于 2020-10-25 1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心是具有去认知“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的能力。可是,从心上来讲,具有某一种的障碍来阻碍我们来了解“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就产生两种不的障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6 17:10 , Processed in 0.03728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