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欧阳竟无与印光大师和法尊法师的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引用《普曜经》经文

【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身边只有马夫车匿。】
《普曜经》告车匿被马品第十三
尔时菩萨见城中人皆悉眠寐。察欲夜半即便起立。沸星适现知时可出。即敕车匿。起被白马揵陟。。。。。于是菩萨勇猛舍家。适出城门。迦维罗卫一切群众。知太子去。各各共谈而欢悦喜。俱夷明日从寐起已。遥闻众言。觉知已去。听大声响即察求之。不见菩萨。宣大音响。及马车匿。。。。于时车匿夜送菩萨。菩萨脱身宝璎奇珍以付车匿。持是还国。。。车匿取衣及宝璎珞。牵白马还。。。。其王闻之与诸群臣。眷属围绕行至园观。亦怀悲喜。瞿夷心望菩萨当还。不睹行来。心疑不信菩萨当去。闻车匿言。菩萨启王及以舍妻。得佛道已乃还相见。王睹宝衣车匿白马而独来还。不见太子自投堕地。

【优陀耶不是优波离,他是佛陀弟子,奉佛命往告净饭王佛陀将要回家。】
化舍利弗目连品第二十七
时王遥闻子得佛道。已来六年。王念佛已心中悲喜。饥虚欲睹。有一梵志名优陀耶。聪明智慧。本侍菩萨常得其意。王告忧陀。往请迎佛。问讯。别阔以来十有二年。夙夜愁戚不舍其心。思一相见如复更生。优陀耶受教。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忧陀耶。见佛诸天释梵归礼一切受命。前白佛言。愿得出家以为沙门。佛言。呼比丘来。头发自堕便成沙门。得罗汉道。佛时所度。其余前后得道不可称计。佛自念曰。本与父王要得佛道尔乃还国当度父母。今正应还。设若还国无所感动于事不宜所化甚鲜。先遣神足弟子比丘优陀耶。往显示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发起道心所度乃多。

【此处的剃头师才是优波离,佛陀回家,先度优波离,后度五百释种,并令五百释种向优波离行礼,确立僧团中不论种姓贵贱先学为长后学为小的原则】
优陀耶品第二十八
时佛弟难陀亦作沙门。来下须发。时难陀有典监。作剃头师。前白佛言。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明时叵遇。今我丈夫及诸尊者识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荣舍弃尊位。行作沙门。今我小节下劣靡逮。何所贪乐不出为道乎。唯佛愍哀济救三涂。没溺尘埃拔为沙门。佛言善哉。佛时便呼比丘来。头发则堕袈裟在身。即成沙门。礼诸沙门因随次坐。难陀在后作次第礼。到此沙门则住不礼。心自念是我家仆不能为礼。佛知告难陀。佛法大通举学前后。不在尊卑。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泥。执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风内外无异。其神空净。所著为名。宜弃自大。以法自将。乃应先圣无极道训。时难陀见佛教诲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无弃捐自大。下意作礼。天地大动众会咸叹。善哉为道等心。除自贡高而下卑心。感于天地为之大动。从是制法先学为长后学为小。法之常宜各无所限。无所诤讼。
发表于 2019-8-2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应的可以看《佛本行集经》中的优陀夷因缘品,优波离品,更加详细。优陀夷就是上面说的优陀耶,《普曜经》中根本没出现优波离的名字。
圆瑛法师此处引用是有问题的,他根本没有好好看经书。



可以翻阅经典查照再好好说话。
发表于 2019-8-2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19-8-24 20:08 编辑

学术研究自有学术研究的方法,不看一手资料,抄来抄去,很容易出错啊。

发表于 2019-8-2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lalala 于 2019-8-24 20:29 编辑

《普曜经》云:“有一梵志名优陀耶。”“梵志”即是婆罗门,但是实际上,优波离尊者是首陀罗种姓,而非婆罗门,如果是婆罗门,不可能从事剃发匠这种下贱的职业(宁可乞讨)。另外,对译梵文,“优波离”与“优陀耶”差别太大,在梵语中,“波”、“陀”二者,一为唇音,一为齿音,在中古汉语中亦然,竺法护不会犯下这种错误,以致混淆差别如此显著的两个音,考其所译其余经典,亦无如此译例;“离”、“耶”相混,亦无先例。且此二词,梵文意思也相去甚远。

佛弟子中,既是婆罗门,且与此处所指译音相近者,另有其人,谓优陀夷尊者。《佛本行集经》云:“尔时国师,有于一子,名优陀夷(隋言聪辩),聪明智慧……”此经又载:这位国师,名优陀耶那。义净三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四十三卷)中,译作“邬陀夷”,称为“教化有情令得圣果者,邬陀夷为第一”。注意:“邬”、“优”相近,都是梵文第五、第六元音的对译,举个例子:优钵罗花、邬钵罗花,这两个是同一个词。这里需要梵文和梵汉对译的一些基础知识。那么,“优陀夷”和此处的“优陀耶”是不是同一个人?据《增一阿含经》(第十四卷)云:“……极有神力……恒在宫中教化……能劝化人民,优陀耶比丘是。”与上所引“教化第一”相似,或可认为这两个是指同一个人。另外,还有藏文经典的依据,但考虑到篇幅,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综上,“优陀耶”者,非“优波离”。
发表于 2019-8-24 2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证了一下,车匿就是优波离。。下面
一段是民国时期海仁法师的讲解。海仁法师也行当时的楞严大家。

。。。。。
太子即唤车匿(即优波离),牵犍步(马名)来。太子上马,四天王即

各棒马足,并车匿俱,腾空越城而去。至深山降落,太子以剑自剃须发,

将宝冠饰物等交车匿持回王宫,禀告父母,无须忧念,故曰:我亲随佛

逾城出家。后净饭王遣五臣同车匿前往,请太子回宫,太子谓若不成道,

誓不还宫。五臣与优波离,同时留下,陪伴太子修行。后五臣离去,

唯独波离不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佛于雪山苦行六年,时机成熟。。





发表于 2019-8-24 21: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翻阅经典查照再好好说话,
楞严经一大问题就是它记载的佛陀及诸弟子史事全错,全部与其他经律记载不同
为它洗地也真是为难了,车匿竟是优波离,堂堂持律第一的优波离成了六群比丘一样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史实印证,由于岁月迁延,信息匮乏,而导致误传,是可以理解的。

但根本教义的变更,以至遮蔽佛陀的真实教诲,那就是很可怕的。

以下引用吕澄《大乘起性论考证》末尾的一段话,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吧:

从以上的考证看,《起信论》的理论已经接触到佛学的根本原理“心净尘染”,但随着魏译《楞伽》的误解,却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真心本觉说”。

它认为众生的心原是离开妄念而自有其体的,可称“真心”,这用智慧为本性,有如后人所解“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一般,所以看成本觉。

在论中形容这样的“真心”是大智慧光明的,遍照法界的,真实识知的,乃至具足过于恒沙不思议功德的。它说得那样头头是道,就给当时佛家思想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修为一方面,依着我国学人“先立乎其大者”的传统,当时有许多家都想循着它的途径去把握“真心”作为总源头。要照圭峰《禅源诸诠集都序》所分析,一代禅教的各种学说,几乎都和这样思想有关。

最明显的是禅家的“息妄修心宗”、“直显心性宗”,和教下的“显示真性教”,虽然他们主张悟入有渐次和顿超的不同,但都从把握“真心”而入,并且由悟而修以达到恢复原来面目为目标。

而依据“真心”的本来具足功德,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给于己,不待外求。这些都使学人走上了反本还源的路子。圭峰对此曾有很显豁的说明:“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今得至教原文,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解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为佛。”(见《原人论》)可是,这种说法,与印度佛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印度的大乘佛学解释到“心净尘染”这一原理时,都用本寂的“实相”做注脚。像龙树说“诸法实相如涅槃”(寂灭之义。见《中论》);无著、世亲又强调“实相”的“自性涅槃”(见《摄大乘论》等)。他们从认识上着眼,以为众生一向来由于迷妄、错误的认识,都得不着“诸法实相”,但这“实相”自存,并不因错误认识而有所改变,所以视为寂然。

这又意味着“诸法实相”仍是可以认识到的,认识还是可以改正的。如此说“心性本净”,就只有规范的意义,举出了“可以是”又还“应该是”的标准,并非就“已经是”那样了。所以在无著、世亲的学说里,更详细地解释了清净法有四层:“自性清净”只是“应得”的,“离垢清净”才是“至得”的,还有“所行道清净”和“所缘言教清净”都属于“能得”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佛学的重点放在“能得的清净”上面,由此到达了离垢,才成就“应得的实际清净”。

由此,真正的修为方法,应是革新的,而不是返本的。众生之心原没有清净过,如何由不净改变到与规范一致的清净,这要有新式的成分加入,逐渐地改革,最后才面目一新。并不像旧来所说“明镜尘昏,拂拭净尽”就可得之的。中国隋唐的佛学,受了《起信论》似是而非的学说影响,不觉变了质,成为一种消极的保守的见解,并且将宇宙发生的原理,笼统地联系到“真心”上面,而有“如来藏缘起”之说,又加深了唯心的色彩。这些都丧失了佛学的真精神,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后来义学家更变本加厉,将《起信》思想看成印度佛学最后进展的一阶段,以为马鸣之传,由坚慧等发扬,自成一系,还超越了无著世亲之说。这是虚构历史(坚慧说与无著贯通,原属一系,而误会为两事),抹煞了学说变迁的真相。今天,如果要认识我国过去佛学的实质,判明它的价值,并撇开蔽障去辨别佛学的真面目,都非先了解《起信论》思想的错误不可。我们用考证方法,揭露了《起信论》的伪书、似说,并始终坚持这样的论断,其用意就在于此。
发表于 2019-8-24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9-8-24 21:27
翻阅经典查照再好好说话,
楞严经一大问题就是它记载的佛陀及诸弟子史事全错,全部与其他经律记载不同
为 ...

感谢您的考据查证

优波离和车匿竟然被凑成一个人,这也实在太离谱

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清楚
发表于 2019-8-2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lalalala 发表于 2019-8-24 20:23
《普曜经》云:“有一梵志名优陀耶。”“梵志”即是婆罗门,但是实际上,优波离尊者是首陀罗种姓,而非婆 ...

感谢您的考据查证!
发表于 2019-8-24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9-8-24 22:14
这种史实印证,由于岁月迁延,信息匮乏,而导致误传,是可以理解的。

但根本教义的变更,以至遮蔽佛陀的 ...

强烈地支持先生!
真就是真,伪就是伪。
发表于 2019-8-24 2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义之争。其实就是楞严经真伪之争的根本。吕澄先生那些信徒们。把汉传大乘佛法佛教称为华化佛教。这是有贬义成份的。

教义之争。就是所谓性寂与性觉两条路线之争。那些称华化佛教的就是否认性觉的见地。。恰好汉传大乘各宗的共同见解六是性觉。而楞严经的所谓妙明真心。就是性觉。。

在吕澄先生的追悼会上。赵朴初先生的悼词就是给盖棺定论。所谓楞严真伪之争就是性寂与性觉两条路线之争。谁能把那个追悼词找出来找上来。


大乘各宗的见地,认为性寂只有二乘的见解。这种路线之争,最提现在楞严百伪论的第十三条。对大乘各宗这个道体的否定。
发表于 2019-8-24 2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水三千 于 2019-8-24 23:33 编辑

吕文十三
经说:“众生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心,即后所云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假名心也(《庄严论》卷三)。法性之常,谓无我理,有佛无佛,恒不变易,岂别有体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伪十三(此常住真心说,为后世误解佛法之本,应辨)。
辨十三
吕文谓:“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假名也。法性之常,谓无我理,恒不变易,”既言恒不变易,岂非是常?“法性”即是性净明体。“性净明体”清净无相,故性净,“心性灵明”,故说明体,并非别有体可住也。今吕自误解,反谓臆想立言,良可悲也!

。。。。。。。

路线之争核心就是这一条。印顺法师所谓的真常唯心见解。。印顺法师本人也是否定的。。
但大虚法师认为这真常唯心才是大乘的主流。当然太虚法师不用真常唯心这名称。。太虚法师称用法界圆觉这叫法。也就是性觉的见解和见地
发表于 2019-8-2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19-8-24 23:21 编辑

印顺法师虽然不持真常唯心的见解,但是他也很客观认为印度佛教本有这种见解,并非汉地特有,实际上藏地这种见解也不少见。更确切地说,这种观点可能早于佛教。
哪位大师的看法或者是否主流可能有意义,但不是最终的判断依据。
针对“道体”这个名词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假定“道”需要有“体”,才会有“相”和“用”?
发表于 2019-8-2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yuh 于 2019-8-24 23:22 编辑

我等格鲁弟子,不需要去学楞严!更何况其真伪已昭然。
我等格鲁弟子,也不需要去知道圆瑛、印光等说过什么写过什么!
发表于 2019-8-24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支那内院推出的汉传经论伪经目录大约有90多种,包括楞严等经论。
    欧阳和吕长老本人,不过是自学了一些日本重新翻译回来的唯识著述,没有传承研究了一些文字,谈不上什么证悟和成就,当年欧阳长老儿子溺毙超度的场景,在佛教界传为笑谈。
    汉藏祖师大德证悟登地后,可以现量见到当年佛讲说各经律的场景。而继续传讲楞严等经,就是对欧阳长老等人的最好回击。就是说,名牌厂家继续推出这些品牌产品,虽有三无乡村作坊仰面唾天,这些乡村作坊的自制砒霜,危害到的只是作坊主本人和一些同样狂妄的无智之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3 19:43 , Processed in 0.03404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