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4|回复: 3

宗振大和尚《略述能海上师律学思想和学律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述能海上师律学思想和学律方法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多宝讲寺宗振大和尚

  摘要:能海上师(以下尊称为“海公上师”)“乃当代三学精严,悲智圆成,显密融通,十德具备之无上师宝,学行高超,内证幽秘,莫测高深……”瞻观其弘法的示现,海公上师始终是重视戒律的。本文以海公上师翻译、著作或讲解的律学著作文集,以及上师弘扬戒律的事业愿行为依据,对上师学律方法和律学思想略作归纳,愿闻者皆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并有志于戒律的学习和行持。文中亦多引用智敏上师(以下尊称为“敏公上师”)的讲记,以显明海公上师著作的文意。
  关键词:海公上师。律学思想、学律方法、四阿含
  海公上师于“一九二五年春,新都宝光寺,从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由佛源法师任羯磨师”。[21上师受持的是四分律。智敏上师在《辩识阿含颂讲记》中说:“四分律是哪里来的?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经过摩诃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最后传到优波毺多,优波氇多再传到法藏,一直下来,都没有分部,所以到我们现在的四分律都是法藏的。传到东土的时候,当然也经过道宣律师等等历代祖师,一直传到现在。”而海公上师的“学戒之源流,则依功德光论师、宗喀巴大师传承。文依四分,法流则是有部也”。
  一、从海公上师相关律学著作体会上师学律方法
  (一)功德光论师.宗大师和海公上师的学律方法是归纳法
  1.宗大师归纳功德光论师的“显明灯”著《律海心要》,海公上师主要依据《律海心要》集成《律海十门》
  善律第一的功德光论师,著作了摄《四部律经》所有要义、并被大德称作佛教“显明灯”的《毗奈耶海藏》。宗喀巴大师把“显明灯”里的要义又收拢来,著作了《律海心要》。海公上师说:“《律海心要》是集律海之要义也”。《律海心要广解》是宗喀巴大师造,智慧幢大师广解,海公上师翻译并作眉批。《律海心要》主要是给出家人讲的。海公上师为了让近事、近住等也能得到这个戒法的利益,新编了一部七众弟子都可以看的《律海十门》。这就是抉择心要、提纲挈领的归纳学习法。
  敏公上师说:“功德光论师学习律藏的方法是什么?……汉地学戒都是演绎法,就是把它解释解释又解释,越解释越细,而功德光论师的方法却是归纳法,把繁琐的归纳到简单、扼要的,所以这个方法有所不同。功德光论师的方法可以摄持。”
  2.“《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摄四分律藏之要义,故本书之于戒学,犹心经之于般若也”
  海公上师在讲解《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时说:“四分律藏,摄戒学之要义;本书摄四分律藏之要义。故本书之于戒学,犹心经之于般若也。然本书不仅论戒学,亦摄定慧。赅括显密二次第,等同上师瑜伽。是应熟读受持者也。”“此《大小持戒犍度经》,能摄四阿含,亦摄四分律藏六十卷。日日诵之,以后看经,便有线索,知是此经何科所摄。”“本经为学戒必知之途径,明依戒修行,次第相应,熟读忆持,当列入比丘日诵之中,为日常必修之常课。”海公上师亦显明了此经阐述的依戒修行的次第:“……闻法信解,如仪出家,修集圣戒十根本等、及一十七类少欲正命诸行止持事仪。以此圣戒,而起诸根清净律仪,如调德马。于食正知,精进惜寤;四念住心,慧行察照,断除五盖;药处净地,杜多胜行。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受喜乐,得人初禅,乃至次第而人四种现法乐住。如是皆依不逸、精进不懈、心念不杂,乐处寂静而得。”
  3.《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录》、《定道资粮颂》、《定道资粮颂讲录》等主要阐明了修定的最主要资粮——严持净戒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是舍利弗尊者修禅定的教授教诫——修禅定的助行十三种因缘和正行禅定的二个因缘。《禅定品》说:“修定有如此因缘:谓比丘,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己行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善知识,善亲厚,善众,摄诸根门,饮食知足,勤行精进初不睡眠,离障碍法。”海公上师说:“此十三法,总观都摄于别解脱戒。”
  《定道资粮颂》也是阐明修禅定的因缘,其修定的因缘与《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的助行十三种因缘大同,《定道资粮颂》更为详细些(另外还阐明了“发心资粮”、“内外圆满资粮”、“决定出离心资粮”等)。海公上师说:“此定道资粮者,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及《瑜伽》、《中边》、《俱舍》、《成实》、《庄严》、《中观》等论(约近二十种经论),并其恩师教授教诫之言,以成此颂,为便自课,起正寻思,兼利初学,不入歧途。”依此则知戒定慧三学之紧密关系。
  4.海公上师翻译、著作或讲解的其它律学著作
  《事师五十颂》马鸣菩萨造,海公上师翻译;《事师五十颂广解》宗喀巴大师广解,海公上师翻译。此译文体现了海公上师依大小显密三聚律结合而修学的思想;《菩提宗道菩萨戒集颂》是海公上师对宗大师著作的《菩提宗道菩萨戒》的集颂;《比丘日诵》里有海公上师摄集的《七众别解脱戒略颂》、《沙弥十戒略颂》、《比丘二百五十戒略颂》、《比丘时念法》、《比丘六次瑜伽口授》等,均为须要经常读诵的各种颂文;海公上师很重要的著作另外还有《辩识阿含集颂》和《根本阿含集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依“四个阿含”学习戒律的次第
  1.海公上师继承功德光论师所立“四阿含”先后次第学习戒律的方法
  海公上师说:…善学,,谓得次第,依功德光论师所立四阿含先后。”“学戒次第,应先看四分律藏,不解者,看名义标释。若嫌名义标释文广,但先记重要名词,次则记公案,公案能记,戒条自能记……次应看《辩识阿含》……《杂细阿含》释前二阿含,《正宗阿含》明戒学之原理,阐明律意。总之,即解释别解脱戒四,广明别解脱戒之意义利益作用与成佛关系,若依此途径学戒,用力少而成功多。今日诸人应等同重受一次戒,下一肯心,决定依此修行,必有成就也。”
  汉地的律藏诠释,以南山律为正统,基本是以专题为单位摄集成一篇。而海公上师撰述《律四阿含》用的是藏地的学律方法,分开主次,由浅及深,尤重持戒之方向与归趣而专开一阿含名《正宗阿含》。汉藏之学律方法皆祖师大德之教授,对我们学律皆有甚大之帮助。
  敏公上师说:“功德光论师学戒的方法是如何的呢?他的方法就是把律藏分成四个部份,也就是四个阿含:《辩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正宗阿含》,依这样学习戒律的次第是:先要有《辩识阿含》的自修(行持),然后根据《根本阿含》摄持僧团的办法,最后加上《杂细阿含》的学问的道理,这么就走出一条道路来。如果单是看书,没有经过《辩识阿含》,没有经过统理大众的僧团,往往是败失的,甚至于有些人就感到戒律是没有办法修学了,只有感叹而已,这就是因为没有用功德光论师的办法所造成的。现在我们幸运地经过海公上师的传承,把功德光论师的四阿含的办法继承下来,这是极大的幸运,我们应当不要辜负海公上师的悲心,应当把戒律学好。不要像过去一样,认为戒律是没有办法的……最后是《正宗阿含》。《正宗阿含》是指示我们最后的目的——我们学戒的归趣、趣向是哪里?证涅盘!”
  2.分别介绍律学的“四个阿含”
  《辩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与《正宗阿含》并称“律四阿含”,是海公上师诠释律藏之最重要著作。其中《辩识阿含》是扼要讲解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之开遮持犯暨如何摄修;《根本阿含》则是汇集编排《四分律》中各类摄持僧团的羯磨;《杂细阿含》与《正宗阿含》未及开撰而海公上师即示现圆寂。幸好此二阿含主旨早已确定,前者是辨析律藏中微细之疑难问题,后者是指明持律之目的与方向。下面,笔者节选海公上师在《辩识阿含集颂》里介绍“律四阿含”的一些颂文,并引用敏公上师的《辩识阿含集颂讲记》以显明颂文的涵义。
  (1)《辩识阿含》
  海公上师颂(以下简称“颂”):“辩识阿含者,断惑之对治,二百五十戒,比丘应习持。五年先通达,后乃精定慧,五法各各能,十年离依止……”
  敏公上师释(以下简称“释”):“《辩识阿含》就是断烦恼的对治法。……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要在五年之内先把戒学好、通达了之后,才能够详细学定学慧,……戒没有学好,定慧是拿不到的。”
  (2)《根本阿含》
  颂:“根本阿含者,依经为根本,犍度根本法,成解脱根本。未得戒者得,得已护守门,破坏补制方,制意行事等。律教总建立,摄僧正法永,勇猛出离人,悲心自他利。五夏十年精,良工必善器,事缘见深理,知如来悲智。”
  释:“《根本阿含》是以经为根本的……二十犍度是摄僧的根本的办法,依这个根本;再一个是‘成解脱根本’,我们要解脱,必须要学《根本阿含》,这是解脱的根本。那么怎么叫解脱的根本呢?根本阿含的内涵,功德光论师把它归成三点:(1)没有得戒的使他能够得到如法的戒,(2)得戒之后如何护持使它能够不坏,(3)万一戒失坏了如何补制,如何忏悔。
  “……律藏总的建立是在《根本阿含》,摄持僧团的种种办法都在《根本阿含》里讲,摄持僧团的办法有了之后才可以使正法久住,所以说真正的根本就在《根本阿含》。
  “……五夏要通达《辩识阿含》,十年要精密地掌握《根本阿含》,……我们真正勇猛出离的人要自利利他的话,必须要把《辩识阿含》、《根本阿含》搞好,这是我们的工具,这个工具有了之后,从自利来说证涅盘,从利他来说是住持正法、摄受有情,才有办法。如果这个没有搞好的话,你说要利他,谈不上;自利,还达不到。离开了戒律之后,自利利他都没有了,那你还修什么行呢?所以说戒是一切大乘法的根本,并不是二乘。
  “‘事缘见深理,知如来悲智’,从这些事相的因缘上面就可以看出它里面包涵的深密的道理,这个深密的道理就是佛的大般若在事相上的显现,戒就是般若在事相上的表现,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当中,你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护持我们的戒而不为烦恼所打败,这是要很深妙的般若的道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佛的悲心、智慧,悲心就是度众生,要使众生在复杂的环境里面不为烦恼所降服,冲出一条路来;智慧就是在这个情况之下以善巧的方便来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悲心就不会制戒,没有智慧也制不出完整的戒来,所以说佛的悲心、佛的智慧都能够在戒律里面看得出来。我们学《俱舍》的时候就知道:毗奈耶藏是从佛的大悲所流露出来的……戒就是佛的般若在具体的事相上的表现,你依佛的戒做的话,当下就是安住在佛的大般若之中,这个是直接了当的圆DUN FA 门。”
  (3)《杂细阿含》
  颂:“杂细阿含者,辩识与根本,重要密意趣,决择精详理……”
  释:‘‘《辩识阿含》与《根本阿含》里面很多重要、秘密的意趣,含在里面、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就要靠《杂细阿含》帮助阐发出来。”
  (4)《正宗阿含》
  颂:“正宗阿含者,初列二种义:显如来自在,解脱妙行本,表完全具足,成大涅盘道;教于佛教下,持教能教人,谓依佛教言,善思起修行,自成解脱他,能住持正法。次复二种义:由戒出生定,正定妙慧生,相应别解脱,摄止观诸门,慧行刻意事;显清净出离,殊胜如理见,哀伤轮回苦,求胜上出离,受学于学处,如理善护持,解脱道勇猛,成就大涅盘。”
  释:“《正宗阿含》所说的就是涅盘大道。我们学习阿含,总的目的就在《正宗阿含》里边。……第一个是‘显如来自在,解脱妙行本,表完全具足,成大涅盘道。’第二个意思是‘教于佛教下,持教能教人,谓依佛教言,善思起修行,自成解脱他,能住持正法。,……一个是佛的自身解脱的经验,成涅盘的大道;第二个是把佛的言教,自己如法行持,同时也教别人,自他解脱,住持正法。
  “另外还有两个意思,第一个,‘由戒出生定,正定妙慧生,相应别解脱,摄止观诸门,慧行刻意事,,这是戒、定、慧的关系了……定必须要从戒生,从戒生的定才是正定;正定得到之后才可以产生无漏慧,这个无漏慧可以证空性、成菩提、证涅盘……‘相应别解脱’指的就是戒、定、慧互相相应,有一定联系的,别解脱戒不单是戒的事情,它是止观的门,如何修止修观,乃至‘慧行刻意事,,这是般若的事情,都包在相应的戒里面,所以戒的范围并不是仅仅拘限于戒,定、慧的那些内涵在戒里边也都讲的有。在《正宗阿含》里面就把戒的内涵扩大到定慧,它们互相的联系也都讲出来了。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别解脱戒是下手,再高一点的戒是定共戒,是定的事情了,定跟戒没有分开。再上去一层,妙慧生的时候,道共戒出来了,戒跟道又是不可分割的东西。真正见道的时候有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还有一个戒证净,所以说戒跟见道的慧又是直接不可分割的,这些道理就在《正宗阿含》里面阐明,并不像我们所想的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不是那么刻板的。
  “第二个意思就是‘显清净出离,殊胜如理见’,《正宗阿含》里边告诉我们清净出离,殊胜、如法、如理的见,这个见才是出离的根本,要产生、树立这个清净出离的、殊胜的、如理的见。这个清净出离的、殊胜如理的见是什么呢?‘哀伤轮回苦,求胜上出离,受学于学处,如理善护持,解脱道勇猛,成就大涅盘。’
  “这就是《正宗阿含》的两重‘二种义’,这两重义都是归向涅盘的。《律海心要》里面就说:这是旨趣的旨趣,就是最终的旨趣,就是正宗的大涅盘。我们做事情往往会把大前提忘掉,持戒就斤斤较量于那些事相,或者认为持戒只是能感一个人天福报,并不知道持戒的目的是要成就大涅盘,是要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无住的大涅盘才持戒的。所以认为戒是二乘、是人天乘,这是不懂教、不懂律。”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3.“四个阿含”之间的关系
  颂:“根本与辩识,是律教体用,精细学问事,正宗大涅盘。体是佛言教,不容有动改,杂细正宗理,决择导引义。决择律教理,不容兼别事,导引三藏通,经阿含并摄,傍及诸大论,对法毗娑等。每一阿含中,皆摄余三义,每一事文中,普容四含理。无比无上法,无容不增减,广大殊胜意,故立阿含名。”
  释:“释迦牟尼佛的教分经、律、论三藏,律藏这个教的体就是《根本阿含》,律藏教的用是《辩识阿含》,《杂细阿含》是讲学问之道。学习律藏的方法:先要经过自己修,再经过摄持僧团,最后加上学问,这才是一条正道,一条学律的大道。……《正宗阿含》就是涅盘之大道。
  “……《辩识阿含》与《根本阿含》是佛亲自制的,是不能改一点的,这个话的份量是很重的:佛得到十力的智慧,把一切业报都观察得十分仔细的智慧得到之后,才能制戒,所以说等觉菩萨也不能制戒,不能制戒也不能动戒了,佛制的不能动的。
  “……《杂细阿含》跟《正宗阿含》是讲道理的,抉择那些道理,导引、指向那个目的。在抉择律藏的教理的时候,也不能兼其它的东西,律藏就是律藏,就律论律,旁的东西不能掺进去。
  “……‘导引三藏通’,引导他趋向大涅盘,这个就不仅限于律藏了,经、律、论三藏都是通的,所以《正宗阿含》要结合经、论来学的,‘经阿含并摄,傍及诸大论,对法毗娑等’。在导引、指向涅盘大道的这个地方,不但是律藏,经藏里面的四阿含、还有论藏(大论)、‘对法’,阿毗达磨、大毗婆沙等等都包在里边,也就是说《正宗阿含》包括了经、律、论三藏,三藏是要合起来修的。一定要合起来修,才能通达到大涅盘,三藏是不能孤立的。
  “……《辩识阿含》里面有正宗、有杂细、有根本;《根本阿含》里也有正宗、有杂细、有辩识……,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每一条戒都是趋向涅盘,怎么会没有正宗呢?在讲它的道理的时候都有杂细在里面,辩识与根本两个更是离不开了,所以说每一个阿含里面都有其它的三个阿含。就像六度一样,每一度都有其它五度在里边……”
  4.海公上师《辩识阿含集颂》和《根本阿含集颂》的著成和意义
  海公上师在《根本阿含集颂》说:“今此所作,皆依四分律藏本经,集为颂文,不以自意。……其中解释中之文义,皆是秉承得戒和尚上贯下一,及亲教上佛下源恩师,及康藏降巴仁波勤、降阳钦呸仁波勤、康萨仁波勤诸恩师之说也,余则在康藏十余年,内地一二十年僧中耳闻目睹之事,并志之。(传承)
  ……今此于根本诸犍度依律藏文集成颂文竟,比丘诵习,全律在中,文简意全,不太辛劳而能忆持律藏,有难通处,更观律藏不难了义。”(意义)
  隆莲法师赞叹说:“师教弟子,多以偈颂,便于记忆。如60卷《四分律藏》巨著,亦集为颂文,使比丘弟子诵习。提要钩玄,取精用闳,以少文摄多义。”
  《辩识阿含集颂》和《根本阿含集颂》是以颂子的形式构成的,易于持诵,这种体裁在历代讲戒律的著作里是罕见的,说明了大般若宗以念诵为主要修行的家风在学戒时产生的影响。以前曾经有比丘在三个月安居中背下《辩识阿含》的事例,亦说明颂子的简短押韵对快速忆持戒相、逢境能辨是有帮助的,我们要体会海公上师用颂文来摄义的苦心,多背诵、多忆持。
  并且,集颂中引征的各种经论甚多。“如牛角生荻,羊毛生青梯”是源自《成实论》中“倒种牛角则有苇生”的文字;“弥勒出世时,地皆出珍宝”是源自《大智度论》中说,弥勒下生时,时人贪心轻薄,地有珍宝,大家都不去捡去藏,所以地上珍宝很多;又所引“帝释赞佛偈”云:“圣独步不放逸,若毁訾不移动,闻狮子吼不惊,如风过草无碍,引导一切诸众,决定一切人天。”此偈尚不知出自何部经论;又从两部《集颂》中亦可看出,海公上师所引用的律学资料中,不但有四分律、善见律、南山律,还有其余各部律及律论等,可说海公上师是“三藏教富饶”。

  (三)散见于海公上师其他著作或开示里的诸多学戒方法
  l。“成戒进学类”
  《根本阿含》里海公上师拟定了“读诵门”、“解义门”、“参考门”等“成戒进学类”的学戒方法:“读诵门——戒本初四根本乃至全本及广颂、戒资粮颂、比丘日颂、十一门讲授,布萨文:每日必须之念持。解义门——缘起、结戒十义、比丘日诵、择授十一门教诫、四根本及沙弥分戒、四依、四圣种、比丘名义、及尊贵、佛制弟子法、及依止法、辩识阿含择授四分、四含五门护持、佛制比丘十年二十一种五法、持戒十六殊胜颂、沙门十七庄严法、毗尼违顺观,布萨安居、自恣等之大意。参考门——中阿含经、大小持戒犍度经之契修者、四分律六十卷之大意、释迦传、成道缘起颂、佛所行赞、高僧传、宗派传演。”
  2.沙弥教育
  《辩识阿含》里有海公上师对沙弥教育的理念:“又教授沙弥,培养正法器。学问能忆识,道德成惯事,常识教宗本,应行不应行。不教习染知,欢师成模印,随年事发心,修行人道迅。特教沙弥律,读背讲喻知,如造七重塔,正法由此兴。”又“摄徒依教法,不令走世文,于未及年中,善教浅人深。哀伤世间苦,引观死病人,牢狱决囚犯,畜类相杀食。指实事说法,譬喻设图绘:佛何故出家,舍国臣妻子,苦行成道事,说法度众生;大德高僧事,证果得通明。背诵法句集,因缘各善忆,由浅而进深,随年人理境。种植解脱心,渐养持戒能,为报父母恩,报祖先七世。勿谓童无知,人理心坚胜,受戒时得戒,持戒有学心。”上引二段可说是沙弥教育之最佳指导,有理念,有具体办法。
  3.“护持五门”
  《辩识阿含》里的“护持五门”:“一、清净意乐,识解脱善利,内尊拔庸俗,决定出离意。二、依止善士,持戒功德齐,身口意常依,获完全摄持。三、知顺不顺,功过与罪失,轻重犯不犯,识面事前知。四、学处完全,道晶诸方便,安居布萨等,羯磨众事缘。背诵紧要文,培养善补治,精勤人定道,常求佛护念。五、正命活身,杜多四依行,少欲知止足,受享不越制。”
  4.“与观定相应,融汇通般若”
  《辩识阿含》里有“与观定相应,融汇通般若”等教法:“修一切善法,成正等菩提,小善必当为,小恶去务尽。转诸根律仪,熏修细又细,与观定相应,成为定共戒。触事随戒法,依戒转世事,融汇通般若,事与事无碍,亦称道共戒,智人必善习。”
  《比丘六次瑜伽口授》中的“摄合念诵定中依”。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依于海公上师律学法语,体会上师律学思想
  此处仅列选五条,实则律海无涯也。
  (一)“戒是教之中心,解脱之门”
  “‘安稳快乐依于谁,解脱方便解脱行,如来教示胜心法,别别解脱一切声。’此颂之义云何?谓总表言彼所依者平准快乐之解脱方便,及解脱修行。……别解脱者,(一)总三乘道之根本;(二)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三)遮止烦恼及罪行之水堤。彼调伏学处之教示者,圣教之内库,教之中坚,所有一切佛子唯一喜爱之重宝,一切重苦能消除清净唯独灵妙之药。佛般涅盘后免弟子等随取外教族系之戒禁仪式,且令彼等观佛律仪授受须要,相数颇多,精严中节,折伏骄慢,倾心赞仰,皈投正道。(注意:别解脱羯磨仪即是三乘道果之真根本)……(四)示律行勿得杂染,以私见参杂、以名利污合、嗜欲沾染;(五)是制象之钓(钩),是沟篱等外护等;(六)是教乘之内藏诸教之中心;(七)教海之指南王路之引导,但勿杂错;(八)戒是教之中心解脱之门:一者教,二者行证。”[121
  “偏一学修,不重律仪,灾害并与,解脱成障;准律学修,似难实易,似苦实乐,涅盘在手。”
  (二)“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海公上师说:“戒定慧三学,如手五指,但有一指,不能取物,五指骈生,亦不能取物,必相得益彰,始各成其妙用。无定之慧,是为世智,遇境随缘,颠倒不免;无戒之定,易人歧途,魔障横生,危难甚多,偶得境界,亦如蠹牙穿木,偶成文字,于得于失,无济于事;无定之戒,一暴十寒,始勤终怠,不能持久。必三学俱修,循序渐进,则如土就型,决能成器,楷模既具,型式无乖也。”
  “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三学合讲,则能讲通,得其互为利用之道。……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非因非缘,谓闻思学修,互不关联。所学非所用。佛所教组织完全,乃是因是缘。坐待其成者,不备资粮。以单独一法者,欲持一法门便望得定,如单干户,收获甚少。”“问:三藏三学有何分别?答:就本质说皆是一体,没有分别。依作用说,便有分别,三藏是道理学识之组织之原则;三学是修行实践上条件因缘之配合成就之法。”
  敏公上师说,海公上师排除了宗派门户的偏见,开拓了综合研究的学风,虚心求真,体会了释迦世尊一代时教的精神所在,历年说法,皆归宗于般若。其谈般若,不尚清谈高妙,故弄玄虚,而着重在行持。所谓融理于事,即事而显般若。
  又“师数十年宏法,一贯主张三学应平等学修,而尤重须依次第。如建高楼,必先平整地层,深植桩基,三学亦复如是,欲求定慧成就,首应具足净戒也。爰发愿依四分律制,如法传授大戒,并规定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俾造就合格比丘,成立和合僧团,继承如来家业也。”
  (三)“戒与般若解脱无二无别,事与理之显现有异尔”
  海公上师说:“佛一代说法无非从般若流出,般若本无可言说,强为比喻,即是恰到好处,如写字好即写字般若,持戒清净即持戒般若,非另有一法为般若也。然如何恰到好处耶,这个恰到好处须具三要件:一、大悲。二、无我。三、依前五度。如此则能恰到好处也。”“前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助伴之俱有伴,故无前五度,则第六度无作用也。五度如电灯、电车、电报等,般若如电;将般若置之五度中,犹将电置之电灯、电车、电报中,如此大作用方起,非五度外别有一个般若也。
  “大般若六百卷,第十二会、第十三会皆般若支分,或因人根机不同而说,自此后专说各各六度的般若。又前五度是广般若,后般若是深般若……”“般若离言,佛以慈悲方便比喻,为众生说;般若无相,如来内智,从行事见。根本阿含,见佛临事善巧。仪轨次第,亦是办事。亦从戒律中出,不依次第,事一定办不好,有缺漏。”
  敏公上师说:“海公上师的看法,别解脱戒就是佛的大般若,大般若是在什么地方都能用,别解脱戒也是在什么地方都能用;大般若是理,别解脱戒就是大般若在事相上所起的作用。所以说,何时何地都可适用,不管哪一个时代,不管什么地方,都能适用,只不过是有开遮持犯罢了,在某些地方能开,有的地方就不能开。如果真正把戒律学活了,那就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限制,都是适用的,绝对不能废置。”
  又“海公上师这个话说得很重。他说,他从藏地学法,所学的教授教诫中,这句话(戒与般若要合修)是第一的。这是佛的一贯的传承,戒就是事相上的般若,不是教条。所以若说‘戒是教条,,那就错了,般若从事相上流露出来的。就是我们所持的戒,这是非常善巧的;般若就是恰到好处,这个事情以般若来对付,恰恰在点子上,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不是教条,应该热心地去学,从它上面得到的利益是受用不尽的。戒跟般若要合修,戒就是形式上、事相上的般若。归根结底来说,经跟律是不能分开的,这是佛一贯的承传:戒要跟般若合修,戒就是事相上的般若。这点我们要肯定下来。”
  (四)“爱护微戒惧如金刚”
  海公上师说:“佛涅盘不久,即有人欲废微细戒,后经结集僧众决定,佛未制者不许新制,佛已制者,不许违越。枝分谓皆一二三根本所分出。法犍度中所说,似皆小事,实则关系法轮甚大。……称微细戒者,以其能断微细我执故。若不学微细戒,微细我执尚不能识,如何能断。……微细戒不护,于修三学二利均为障,不仅障定亦障一切善行福德智慧。”
  “此微戒心,即般若心,即能出生金刚智慧之行门,不可以微细论,应生大惭愧学习之。伏龙尊者,轻重等持故。”“成就威仪微行,即是现身成就佛之外行根本。掘井运石等事,是佛内智方便般若表显之形影。若能藉此微行小事,如法如教作事,则于甚深般若难言之理,可因事以比知,是成佛人道之妙门也。”
  (五)“持戒之相有四,谓戒、见、威仪、正命”
  “《药师经》所说四事,最为持戒纲要,药师即释迦戒体也。”“持戒之相有四,谓戒、见、威仪、正命。于此戒、见、威仪、正命四事中也。黾勉而作,不放逸间断者,成圣果之快捷。”
  “爱护戒是学戒之正见,应首先建立。‘随顺戒’是作法,依戒而行,听命于戒,虽所不欲,亦勉为其难,即是放下我执。若不随顺,率意而行,自有主见,则不能学戒。‘不放逸’谓能勉力为之。爱护别解脱戒,从威仪上见,此是爱护解脱戒之总要。”“一切威仪中,以衣钵为尤重。若着衣持钵,威仪如法,一切恶法自消灭,一切功德自增长。”
  三、如说而行——略述海公上师戒行示现
  此处仅就戒律的实践归纳五点,实则行愿无尽也。
  (一)戒行清洁,身教在先
  “康萨上师曾说:‘……能海法师来此学法几年中,对我之言教能完全听受,对在座僧众能信敬和合,除多方设法向内地运来大量最胜茶叶以为供养外,并每日清晨到山下十余里处,背挑净水回来,调制酥茶,供佛及僧,几年来如一日。更可贵者,对事师法全能做到,心口一致,内外一体,不但过去一切罪过向我倾忏无余,且自从依止学法以来,偶有疑难细惑不符誓戒修行之一念产生,立即毫无隐藏向我坦白忏净,后不再犯……”’隆莲法师说:“师于戒律,约己甚严,待人惟恕。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中道为准绳,故虽门风甚峻,而僧众和合,人无间言。”
  但是上师却常自谓:“我不过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某大戒不敢犯,细戒不敢言能持,但爱戒之心,可质之诸佛而无愧。”
  (二)定期传戒、经常讲戒
  敏公上师说:“海公上师始终是重视戒律的。他从藏地一回来,第一次在五台山广济茅蓬住的时候就讲四分律、弘扬四分律,一直到最后在清凉桥(大约是1963、1964年)讲了两年的《辩识阿含》,这是正对着《四分律藏》两个对照着讲的。讲好了之后,海公上师应政府的邀请,就到五台山的善财洞去了,从此后再也没有机会给我们讲经了。但是从这上面来看,他始终是以戒律为主。他一回汉地讲的就是四分律,最后转的法轮还是讲的《四分律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海公上师对戒律的重视。”
  (三)律典之翻译和汇集
  以《律海十门》、《律海心要》、《辩识阿含集颂》、《根本阿含集颂》、《菩提宗道菩萨戒集颂》和《事师五十颂广解》为主的律学著作有十多种保存了下来。
  (四)依戒摄受僧团,如法羯磨等
  任杰老师赞叹海公上师:“自己持戒修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能够依戒摄受僧团,如法羯磨,方便善巧引导弟子趣人解脱圣道。以近慈道场为首,能摄受沙弥比丘二百余人,建立三学道场,以戒为师,显密双修,大小乘兼学并用的僧团……组织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修学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人由凡人圣成就解脱大业,实是创建了造就僧才的僧伽大学。”
  (五)效法先贤,戒幢高举
  1954年,海公上师在五台山对定公上师说:“时至今日,要使正法久住,必须要注重戒律。要能遵律依法,建立僧团,定期传戒,每半月半月诵戒不断,每年夏三月安居,经常讲经讲戒,领导学人依戒修定,依定发慧,方能真正作到现法乐住、殊胜知见……”
  海公上师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生示现,绝非偶然;韵音语王,宇字玑珠。经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栽种那么多的秀莆灵苗,无非是在践行他心中的伟大宏愿……再转末法为正法五百年!
  今天,纪念海公上师诞辰130周年,圆寂5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之胜利举办,亦是上师的愿力所成也。愿吾等亦坚心愿求,在海公上师伟大宏愿的摄持下,学好戒持好戒,依戒依法精进修行;亦以此生、再生、永恒无尽的精进修行来庄严、圆满这个伟大的宏愿……再转末法为正法五百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0 17:39 , Processed in 0.05281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