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发表于 2021-1-17 10:39

怎么样算“不执着于色身”?

常常听到一些修行人说,不要执着于色身,因为解脱成熟于心识上,但是还是不懂,怎么样算不执着于色身呢?
如果说,好好保养,怕生病影响修行吃一些预防的药或者补品,练气功或者健身,就是执着色身,
那比如有的人还没成就,因为不爱惜身体,不好好保养,得了各种疾病,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口不能言,甚至,中风,瘫痪,痴呆,不能修行了,然后随着业力流转于六道,那有何苦来,
所以末学请教一下,怎么样才算“不执着于色身”而修行呢?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21-1-17 16:45

不要执着于色身,有可能走到外道苦修,折磨肉体的理解上。
很多流传于“口语”的“佛系话”,没理由、乱编的不少。把个人经验性的,变成宗门心法。

上虞老周 发表于 2021-1-18 16:13

本帖最后由 上虞老周 于 2021-1-18 16:17 编辑

楼主有个美丽的传统,喜欢从大千世界中用壮士之臂断取某一句话,
首先,能够思考是个好事,大大的好事,至为随喜
其次,脱离具体语境的这种类似祈使句,不能仅从文字上来定义其贬或褒,也就是是无法把话语界定到具体的“量”上,比如“不要执着色身”,如果不把对话的双方人格化,那没法定义的,只是不与心不与色相应的句身,或者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总义,如果具体到人物,那就有意义了,比如是对一位天天喜欢涂百雀灵护手霜凡士林画眉如月涂唇若血三天一养生五天要滋补的“学佛人”来说,这样的请求句是必要的,它的作用只是为“劝谏对治强烈过分一直执着色身的心”,也就是说,这只是为了遮止对方过于希冀此色身能坚固长远如泰山黄河的心,因为此坚固执着色身的心观待于中道来说已偏于一边故,观待于佛弟子最终的修行目的已非理故。那这个对于色身的合乎中道的心具体是怎么个量?我认为以不损害“修行能日日增益进步至少不停止于当前,且一天的心除睡眠外有大多数时间是缘于三宝”为前提。
第三,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文字无法完全体现人的思想,汉语中许多肯定否定的词语,有时间只是代表一个概率性的量,不具完全性,如:“他这个人没钱”,这只是说,他这个人没有太多的钱,比如“为何我心一片空虚-歌词”,只是说他的心没有太剌激的第六识活动,但能知空虚本身就是一种不是太剌激的心理活动
同样不要执着色身,只是说不要“过于”“完全”“强烈”“一直”执着色身,但不是说完全的遮止对色身的执着,若这样就会被人骂的,也不符合外圆内方随顺世间的智慧的应用
结束:许多的时候,误会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对于某个名言起了依自我主观进行增添或删减。古贤往圣无隐乎尔,但我们站横立侧去赏析庐山,便无法通灵犀于彼尔

cjysy 发表于 2021-1-18 21:48

  阿含經故事選(共106則,紙本74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031.身苦心不苦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郊外的一處山中,腳被飛來的碎石片刺傷流血,引起生理上極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續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體的痛苦,不起煩惱。
      ※        ※        ※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住在設首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羅。老居士向佛陀頂禮問訊後,對佛陀說:
  「世尊!我年紀大了,常常為衰弱與多病的身體所苦,行動也很吃力的,每次要來見世尊與幾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都很勉強,所以,每一次能見到世尊,對我來說都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的,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哪還能期盼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愚癡的人,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我的身體雖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
  那拘羅老居士聽了佛陀的教導,覺得很歡喜,禮謝了佛陀後就離開了。
  那時,尊者舍利弗,正坐在離佛陀不遠處的樹下。
  那拘羅老居士辭別佛陀,愉快地來見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看見泛出愉悅神態的那拘羅老居士,就問他說:
  「老居士!你今天容光煥發,神情愉悅,莫非在世尊那兒聽到什麼深妙的法嗎?」
  「怎麼能不容光煥發呢,尊者舍利弗!剛剛世尊才以甘露法,灌溉滋潤我的身心呢!」
  「世尊用了什麼甘露法,灌溉滋潤你呢?老居士!」
  於是,那拘羅老居士就將佛陀的教導轉述了一遍。
  尊者舍利弗聽了之後,問老居士說:
  「那拘羅!你何不繼續問佛陀,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大德!我沒有能力深入細問,但願尊者為我詳加解說。」
  「善哉!老居士!請你仔細聽,我來為你說明:
  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不曾聽聞正法的愚癡凡夫,對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知;不如實知的緣故,對色身產生了貪愛樂著,以致於以為這是生命主體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執著它。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就隨著受到牽動,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自己的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也一樣,一旦以為其中哪一個是生命主體的『我』,或者為『我』所擁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為生命中有一個不變的『我』為生命的主體,其結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時,心也跟著苦。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多聽聞正法的聖者弟子,對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如實了知;如實了知的緣故,對色身不會貪愛樂著,不會以為這色身是我生命的主體『我』,也不會以為生命中另有主體,色身是屬於那個主體『我』的,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不會隨著受到牽動,就不會有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生命的其他組成也一樣,不認為其中有生命不變的主體『我』,所以,當色身有苦時,心不會跟著苦。」
  聽了尊者舍利弗這一番解說,那拘羅老居士有深徹的理解與體悟,當下證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別人而能解決自己的疑惑,於正法中,心不再畏懼。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對尊者舍利弗說:
  「大德!我已經證悟,得到超越與度脫。現在,我歸依佛、法、僧眾,為佛弟子,請當我的見證人。從現在起,我終身歸依三寶。」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一相應第三八經》、《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別譯雜阿含第二八七經》,後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一經》、《雜阿含第一0七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四經》。
  二、為了方便說明,佛陀將人的組成,歸類為物質的色身、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五種,經典中常簡為「色、受、想、行、識」,並稱之為「五蘊」、「五陰」。又,為了表示人們對此的強烈執著慣性,也稱為「五取蘊」、「五受陰」(參考《雜阿含第五八經》)。
  三、在印度傳統的文化與宗教思想中,認為生命中應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在個人,稱之為「我」;在宇宙中,稱之為「梵」。這種思想,除了佛教之外,也普遍存在世界其它的宗教文化中,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共通執著。佛陀從他的證悟中,指出「我」的想法,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錯誤,執著這種錯誤,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煩惱痛苦的關鍵。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從五蘊中,觀察、體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四、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原經文中作:集、滅、味、患、離。其完整的內容,應當是「苦、集、滅、道、味、患、離」,也就是《雜阿含第四二經》所說的「七處善」。這是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核心的開展。
  五、生理上的衰弱與病痛,老年人是更有機會,也更能深刻體會的。那拘羅老居士能很快地在尊者舍利弗的解說下證悟,佛陀的應機說法,是個重要的因素。
  六、痛苦,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經文作「苦受」。生理的痛,為身體非自主神經的一種警示機制,是難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心理的苦,主要是源於「我」的錯誤見解與執著。例如:希望「我所擁有的」周遭一切,包括肉體與精神,自身與他人,都要依著我的意思來運作,十足展現了貪愛的特性。這是可以經由修學來止息與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
  七、就如故事第二九〈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裡的譬喻:身苦,就像中了第一支毒箭,如果身苦時心也苦,那就像又接著中了第二支毒箭,苦上加苦。所以,當有病痛時,我們要這樣想:中了一支毒箭已經很不幸了,還要再繼續中第二支嗎?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八、有時,看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報告他們「身苦心不苦」的心得,所用的方法,是將身體病痛部分,假想成第二者或第三者來觀察。如胃痛,就假想將胃獨立出去,不將之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擬成「你這個胃」來觀察,看「你」要怎麼痛,與他客氣對話。這樣的方法,似乎也能達到不錯的對治效果。不過,使用這假想法觀察時,應當要注意不要讓那「觀察者」,在不知不覺中,又成為「我」的另一種變型才好,因為,只要執著於任何型態的「我」,痛苦煩惱與執著,就又會換個面貌悄悄地跟上來。

菩提草 发表于 2021-1-19 10:01

cjysy 发表于 2021-1-18 21:48
  阿含經故事選(共106則,紙本74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031.身苦心不苦


善哉 善哉 善哉 随喜赞叹!

origin 发表于 2021-1-19 17:21

龙吟 发表于 2021-1-20 13:44

新年新气象,2021第一篇回复

通常所谓“不执着”,并非是去除执着的对象,而是发现所执着的对象不值得执着,但是从佛法的终极来看,不值得总还是存在的,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执着。

所以,只有发现“色身”并不存在,才可以彻底的不执着,这当然非正见。

正见是,发现“”色身“并非是你以为的方式而存在。

然后你才有可能不执着了。

那怎么修呢?当然是修”空性“了,佛法的修行核心,就是修空性,当然修空性并不意味着就是修了所有佛法,因为佛法广大故,除了修空性还要修菩提心,出离心等等。

但,修空是最重要的,一切修法无出其右。

所以,修空性,是最好的,前提是,懂得空性,懂得的前提是多闻,多闻的前提是亲近善知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样算“不执着于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