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9-30 16:38

宗宙上师《海公上师天马赞、六度集经马王公案讲记》


《海公上师天马赞、六度集经马王公案讲记》宗宙上师
首先,我们看一下天马图。这个图,我们出家师父比丘应该有。就是在海公上师集的《辨识阿含颂》这个小本子的封面上,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法印,它飞在空中,表示度过生死大海。海公上师特别写了一个《天马赞》,虽然很短,但是表示了海公上师对此很重视,它跟别解脱戒是密切配合的。我们待会儿可以把这个放进去一起讲。

目录
缘起
一、故事起因:婆罗门献女给佛遭拒
二、佛陀讲述他们的往昔因缘
1.商人采宝遇险安身罗刹国
※ 佛陀的教诫
2.天马救护,商主依教脱苦海
※ 佛陀的教诫
3.罗刹女寻仇不成,国王起染心
※ 佛陀的教诫
4.国王因色丧身,商主降妖建立狮子国
※ 佛陀的教诫
三、故事分析
1.戒,能引领我们脱离苦海
2.有“我、我所”执,虽想离苦却离不了
3.断除财色,即可损害“我、我所”执
4.戒,就是损减“我、我所”执的
5.在家人是否要把家人当罗刹
6.佛陀制戒的次第
7.本是五蕴聚合,心取相不同则生不同感受

天马王救度 出生死苦海
——佛陀本生故事讲解
二〇一七年正月初四-初五于上虞多宝讲寺大雄宝殿
    今天继续进行我们的春节法会法行。首先,我们祈请大宝恩师和诸传承师长,加持我们能够如法地讲说和听闻。
    这两天,我们的法行比较紧凑,尤其是寺院内部的师父们,还有承事的居士们,比较辛苦。一天要坐很多个小时,难免有些体力不支的时候,就进入了昏沉的状态。这是不如法听闻的一种样子。我们还是要打起精神,对治这种非闻法器的过失,进行如理地听闻。

缘起
    每年春节讲本生故事,这是我们的一个规矩。本生故事,就是佛在成道以前,在行菩萨道时的这些行传。我们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听起来比较轻松。但是,仔细想想的话,有很多的道理。今年又到了春节,今天要讲的是马王的公案,我想今天应该大家会比较轻松,比较高兴。
    这个马王的公案,选自《六度集经》,在六度的“施戒忍进”里边属于戒度,持戒度。在阿含经的《中阿含》里面也有这个公案,在《出曜经》、《佛本行集经》里面也有,在《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里面也有,在律藏里面也有。这些版本,除了律藏的那个版本,大家都可以去看。
    一切有部的律藏这个版本,因为是律藏,只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才能看。律藏的版本有个特点,就是它讲的,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比喻和道理配起来。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了解,它是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天马图。

《天马赞》能海上师
奉持法印,远罗刹城,
半月半月,布萨时期,
依托天马,渡海空行,
勿恋世间,华宅锦衣,
亲爱呼叫,慎勿回应,
应则堕海,救度无人,
正念端诚,无爱无虑,
若持一毛,彼岸必登。
    这个图,我们出家师父比丘应该有。就是在海公上师集的《辨识阿含颂》这个小本子的封面上,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法印,它飞在空中,表示度过生死大海。海公上师特别写了一个《天马赞》,虽然很短,但是表示了海公上师对此很重视,它跟别解脱戒是密切配合的。我们待会儿可以把这个放进去一起讲。


一、故事起因:婆罗门献女给佛遭拒
    首先,我们来看天马的这个公案。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外道婆罗门,名字叫无忧,他的妻子叫作舍利,生了一个女孩,长得非常的漂亮,因为长得没有人比得上,名字就叫无比。这个外道婆罗门的女儿长大了,她想,如果有谁长得像她一样的好看,她就做他的妻子。
    有一天佛去乞食,这个外道看见佛的样子长得实在太庄严了,就想,这样的人才是他的将来的女婿。他就对他妻子说,这就是他要找的女婿,然后叫他妻子一起去跟佛说。
    外道的妻子比较聪明,善于看一个人的足迹,从这个人的足迹她会看出他是属于贪的人、瞋的人、还是痴的人。她听了婆罗门的话,就对他说:听说佛不是一般的人,他走到哪里,高低不平的地会变成平地。我们的女儿怎么配得上这样的人?像这样的人怎么会去找妻子呢?
    婆罗门不相信,就对妻子说:“你根本就不懂,你没有智慧。”他一定要带着他女儿,把她送给佛。然后他们就去见佛。
    去见佛的时候,他的妻子一路上看到很多的特征,比如说看到佛的足印,有千幅轮相,又看到佛坐的地方,那个草一点也不乱。她看到这种种的征象,就不断地对她的丈夫说,“你想错了,这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她丈夫仍然坚持,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
    他们找到了佛,三个人一起去见佛。佛已经知道他们来干什么了,就想:如果见到这个叫无比的女人,对她作慈悲的语言的话,这个女的离开他的时候会非常的贪恋。贪恋到什么地步呢?贪恋到会命终,因为她贪恋,又不能跟他结婚,所以就会命终。佛已经知道她的情况,就想:当他们三个人来的时候,要现出一种很瞋恚的样子给她看,她就不会喜欢他了。
    当这个外道来说,要把这个最漂亮的女儿嫁给佛的时候,佛就对他说,魔王在佛成道的时候,送来了他的三个女儿,是欲界最漂亮的。但是,佛一点也没有产生欲望。欲界天魔王的女儿,比人间的女人,当然要漂亮无数倍,佛根本连一点染污的念头都没有,何况是外道的女儿,不净充满。佛就说:叫我的脚趾去碰一碰,我都不会去碰。外道的女儿听了非常气愤,她果然就没有生起贪心,她把头低下来,不说话了。
    这个外道婆罗门很奇怪,他的女儿是这么的年轻漂亮,佛怎么会一点儿不喜欢?佛陀就告诉他,世间愚痴的人对境会生爱著,如果世间这种颠倒的人看见他的女儿,当然心就迷乱了。但是佛说,因为我是佛陀,证得了无上的菩提,就像莲花出水一样,不会被欲望的污泥所染。
    他们三个听了这话后就离开了。
    这时,旁边有一个老年的外道,他看见了这个名叫无比的女人,生起了极大的贪心,看见佛拒绝了她,他心里很高兴,赶快跑过来说:“佛啊,你不要的话就给我吧!”佛听了没有说话。但是这个老年外道烦恼很重,反复地跟佛说,然后赶快地追到了这三个人。对无比说:“既然佛不要你了,就跟着我走吧。”
    婆罗门无忧听了这话,一看他这个样子,非常生气,就骂他:“你不看看自己的样子,怎么配得上我的女儿?”这个老汉一听,非常失望。因为他欲望非常炽盛,但是又得不到满足,就吐血命终了。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9-30 16:45

二、佛陀讲述他们的往昔因缘
    佛旁边有很多比丘,他们看到这个事情,就感到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缘,这个外道婆罗门把女儿奉上给世尊,但是没有被纳受;为什么这个老汉又因为得不到这个女人,吐血而亡?佛就给他们讲,不仅是这一世是这样,往昔也有这样的因缘。
    佛就开始讲往昔的因缘。佛陀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教育家,他善于透过讲故事来说明道理,但是这些故事又不是他编出来的。佛陀有遍智,见到一个有情,就能知道他的前世是如何如何,在非常长远的时劫,产生过什么样、什么样的事情。然后通过那件事情,类比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问题、一个道理,让大家学会思考和修行。
    佛就开始告诉他们这个故事:这个老汉,不但这一世因为这个女人命终,往昔久远劫时,也因为这个女人而命终,他们前世也有这样的因缘。
1.商人采宝遇险安身罗刹国
    在过去世,有一个城,名字叫师子劫,国王名叫师子顶,那时候,国中有一个商人的首领,名字叫师子,非常有钱。师子的儿子叫师子胤,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带着很多商人,去海里面采宝。
    他们入海采宝时遇到了非常大的暴风,把他们吹到了一个远离了他们国家的地方,叫赤铜洲。
    这个赤铜洲有很多的罗刹女,罗刹就是专门吃人的那种有情。这些商人因为船破了,就随着海浪漂到了罗刹女住的国家。这些罗刹女在她们住的地方树了两个幡,如果有人漂过来了,那个幡就会动,这些罗刹女就赶快去迎接。罗刹女本来是长得很难看的,披发獠牙,样子很恐怖。但是她们看见人来了,就赶快变成非常漂亮的样子。
    这些商人被水漂到了岸边,被她们捞上来,她们给他们吃东西,照顾他们,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房子、这些衣服都是你们的了,我们就是你们的妻子,你们就是我们的丈夫,现在大家一起生活吧。你看这些花园多好啊!库房里有很多的财宝,金银、珍珠、摩尼、玛瑙等等,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就好好地在这儿安居吧。”
    这些商人原先都在哭,“哎呀,我的父母啊!哎呀,我的妻子啊!哎呀,我的儿子啊!见不到你们了!”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回不去,又看到这些女的对他们那么好,大家就在这里安住了。
    这些罗刹女告诉他们:你们高兴怎么做都可以,但是城的南面不能去。
※ 佛陀的教诫
    佛说到这里,就对这些比丘说:
    我不见有一事迷醉世间可爱可乐。贪染系缚过女色者。当知女人是能沉溺一切男子。若诸男子见女人时。即便迷闷荒淫失志。于所作事皆忘次绪。胜妙善品不复存心。是故苾刍求解脱者。当勤修习离欲之行。于诸染境作不净观。如是应学。
    佛陀就开始给他们说法,告诉这些比丘,世间没有一个事情比贪染女色更厉害的,系缚这些修行的人,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可以让一切人的伟大的志向丧失,这叫玩物丧志,令人迷闷失念,就是说已经被欲望搞昏了。就像现在很多人享受欲望的时候,就晕头晕脑的,正念没有,想事情也想不清楚,那些好的事情都忘记了。所以应该作不净观。
    在座的各位,你们听到这里,尤其是女的,你们不要生气,说“这怎么回事,说女的不好”。佛陀是这样的,如果对比丘尼的话,他会说,一切男子都是能够沉溺一切女人的,你们要修不净观。所以就是说,女的对男的是这样,男的对女的也是这样,都是平等的。关键是断除对境的那种欲望。
2.天马救护,商主依教脱苦海
    然后佛就继续讲这个故事。
    这些商人和那些罗刹女在一起过了有些年头了。每个人都有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时,带头的商主师子胤想,为什么这些女的不让他们去南边呢?他比较聪明,他虽然享受欲望,但是脑子没有糊涂,还保持了警觉和理智。有一天半夜,趁他的妻子睡着了,他就悄悄地爬起来,拿着宝剑到南面去看是怎么回事。
    走了一段路,就听到有人在哭喊,“哎呀,苦哉赡部洲!痛哉父母兄弟!苦啊!”赡部洲就是他们的老家,然后又喊他们的父母、兄弟。喊得非常的凄惨,师子胤听到这种非常恐怖的声音以后,就看见一个大铁城,这个大铁城非常的牢固,转了一圈找不到门,也看不到人的踪迹,也看不到畜生,只见在这个城的边上有一棵大树,比城墙还要高。师子胤就顺着这棵树爬上去,看到城里面,有很多人被围困着,在那大哭、大叫。
    这些人告诉他,我们的情况和你是一样的,也是从赡部洲来的,遭了海难,就漂到这个岛上。然后这些女的就来接他们。也跟他们说,“这里很好啊,你们住在这里吧,这些宝贝都是你们的!结婚吧,生孩子吧!”然后就住在一起了。
    师子胤问,那怎么又会把你们丢到这个铁城里呢?他们就告诉他是这么回事:在没有新的的人漂过来之前,她们会对他们很好。当有新的人漂过来了,她们马上就把这些旧的人全部抓起来,丢到这个铁城里。丢进里面干什么呢?她们要一天吃一个,把他们抓起来吃掉。(原先)为什么要留着他们?因为她们就像储存粮食一样,怕如果新的不来的话,她们没得吃,所以就等新的来了再把旧的吃掉。
    师子胤听了,觉得非常恐怖,就问,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脱离这个苦难再回到赡部洲呢?这些被困在铁城里的人就对他说,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赡部洲了,为什么呢?这个铁城有一种奇怪的困扰方式:它本身是铁的,是挖不破的,如果往下挖土,这个铁城会跟着土往下延伸,挖到哪它就长到哪。如果往上爬呢,这个铁城会往上伸,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由业力,就把他们系缚住了。不管你想什么办法,都逃不出这个铁城。最后只有等死,那些罗刹女就会来吃他们,会把他们的心、肝、肺全部挖出来吃掉,一点也不管他们曾经是夫妻了。被吃掉的人的血滴在地下,渗透到土地里去,那些罗刹女还要把这个土都挖出来吃掉,她们对这个血非常的爱吃。
    师子胤就问,那你们没办法了,我们还有没有办法?困在里面的人就告诉他,你们还有唯一的一个办法。我们曾经听前面的那些人说过,每隔半月(就是十五天),上半月的十五和下半月的十五,赡部洲佛陀的弟子都要布萨。在布萨的日子,虚空中有天人说,赡部洲的人啊!你们没有智慧,你们不懂!在十五日布萨的时候,从这里往北走,有一个天马王,名叫婆罗诃。它会从海上飞过来,在这个岸边吃自然香稻。它吃了自然香稻以后,就抬头往四边看,问三遍:“谁有欲向彼岸还赡部洲?”如果你们想回赡部洲的话,你们就应该在十五日,就是布萨的这一天,在天马出来的时候,当天马问道:“谁要跟着我回赡部洲”时,你们就说,“我要跟着你回赡部洲,希望你能够带我们回去。”这个马王会告诉你们该怎么做,如果你们依它说的话,就可以回到赡部洲。师子胤听了以后就说,太好了!有了这样一个方便,就有希望回赡部洲了。
    他回去以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其他的商人,和他们约定,大家先不要行动,到了十五那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
    十五那天,他们见到了马王。马王吃完了自然香稻,就问了三遍,谁要跟它去赡部洲。这时商主师子胤带着大家一起说:“请带我们回去。”马王就说,如果你们要跟我回去赡部洲的话,应该听我的话,然后按照我说的去做。如果依教奉行,就能够飞回去,如果你们不听话,那就会走不了。
    要听什么话呢?因为马王救人已经很有经验了,他专门去救人,大概前面的很多人都是不听话,所以就没救上。所以它就告诉他们:“当你们要跟我走的时候,这些罗刹女会发现你们,她们会打扮得比平常更加的漂亮、美丽,然后带着你们的孩子过来,告诉你们:‘你不要走啊,我靠着你生活啊,我要皈依你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啊?你离开了我以后,我们怎么活啊?这是你的孩子啊!’”然后还会指着你家里的财宝说:“这些都是你的,你怎么忍心舍弃我们啊?如果你实在要走的话,把你的孩子带走吧。”如果你们想回去,心里对钱财、孩子、妻子起了贪恋的话,你就是骑在我的背上,也会从背上掉下去。如果你不贪恋的话,即使你只抓住我的一根毛,也不会掉下去。商人们都同意了,大家都说:“我们当然不想被罗刹吃掉。”
    到回去的时候了,天马王让这些商人抓住它的毛,有的抓住鬃毛,有的抓住尾巴,有的抓住身上的毛。马王就飞腾起来,把他们全部带上,飞到天空中去了。
    马王刚飞到天空中,罗刹女树的幡就动起来了,这个幡一动,她们就想,怎么了?是不是那些人逃跑了?她们赶快带着她们的孩子,拿着她们的珍宝,打扮得非常漂亮,冲过来追上去大哭大喊:“你不要走啊!你不能离开我啊!你怎么忍心舍弃我啊!”这些商人一听,就想起了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好日子,生起了十分的贪恋。然后就从马王身上掉下来了,就像成熟的果子一下就从树上掉下来一样。
    掉下去的人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都被吃掉了。
    只有师子胤一个人,依着天马出了海岸,回到了赡部洲。
※ 佛陀的教诫
    佛这个时候就告诉诸比丘说,你们看,这些人,由于生爱恋,不顺教诲,所以就堕落。这个比喻了什么呢?“当知汝等”,就是如果你们对自身作如是念,“眼即是我。我有于眼。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当你念这个眼睛(眼根)就是我,或者说我拥有这个眼,我拥有眼根,“眼即是我”的话,是生起我执,“我有于眼”,生起我所执。乃至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地水火风,又乃至“色蕴是我。我有色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汝等苾刍若起如是我我所想。于自于他情生耽着。”“于自于他”,于自、于他都会生起这个补特伽罗我执。对自,是有这个坏聚见;对他,不会生起坏聚见,但是会生起这个补特伽罗我执,会生起这样的执著。就像对所有的这些财宝等等,会生起这种我所执。
    “弃背正教欣乐邪道。便当堕落生死海中。受诸苦恼无有出期。譬如无智商人弃天马教。爱罗刹女堕大海中。汝诸苾刍若于自身不作是念。眼即是我。我有于眼。乃至耳鼻舌身意……”这里佛讲的譬喻的法是什么呢?就是说,比丘不能作“我、我所”想,不能耽著其他有情、还有财宝等等。如果想要真正出离轮回的生死大海的话,就必须要做到不生起“我、我所”想,否则就会被罗刹女吃掉。
    然后就说了一个偈子:
    诸有无智人 不信于佛教 当受轮回苦 如爱罗刹女
    若有智慧人 遵奉于佛教 当出生死海 如随天马言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9-30 16:47

3.罗刹女寻仇不成,国王起染心
    之后,佛就接着讲故事:这些商人不能听天马的教,就从空中堕落大海,被罗刹女吃掉了。只剩下商主师子胤回到了赡部洲。
    但是,这些罗刹女还是不放过他。因为这些罗刹女也是有首领的,师子胤的妻子就是这些罗刹女的首领。那些罗刹女把她们自己的丈夫吃掉以后,就对她们的首领大罗刹女说,“我们都把丈夫吃掉了,你的丈夫却跑掉了,这是不行的。你如果不把他找回来吃掉,我们就把你给吃掉!”这些罗刹女认为,不管你是谁,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哪怕是首领也不行的。
    大罗刹女很忧恼,也很害怕。因为她知道师子胤非常有勇气、有勇力,而且有智慧。他跑掉了,就再也捉不回来了。但她不想被吃掉,就只好想办法去捉。
    大罗刹女就变化成一个很恐怖的药叉,比她原来的样子还更恐怖。跑到商主面前,把他拦住,想恐吓他。但是商主不怕她,拿出宝剑来,就要砍她。因为这个商主会念咒,所以她的这些罗刹的神通在他面前起不到作用。再加上他又不害怕,她拿他没办法,反而被他给吓跑了。
    但是大罗刹女知道不能放弃,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她就又变回一个很漂亮的美女的样子,再把她的孩子变出来,把他打扮得很漂亮,然后就带着这个孩子,到处。诉苦,说她是商主师子胤的妻子,被他抛弃了。师子胤的朋友,那些商人一看,都被她感动了,就都去劝师子胤:“你这个人啊,不能喜新厌旧,你的老婆这么好,你怎么把她抛弃了?”“你看,她还带着一个孩子,这怎么过?”大家都同情她。
    师子胤说,她不是他的妻子,是个罗刹。但是商人们都不相信,长得这么漂亮,怎么会是罗刹?但是师子胤坚持不同意,他们也没办法。
    商主回到他父母家,这个罗刹女就跟着他去,然后把孩子带到他家门口,就站在门口不走。大家一看,“哎呀,你看这孩子长得那么像他,就是他儿子。”一下子社会舆论不得了,说“你看你看,这个人,抛弃了妻子,孩子都不要了,这样做太不对了!”
    最后,商主的父母就问罗刹女:“你是从哪里来啊?你带的孩子是谁的呀?”罗刹女就告诉他们:“这个孩子就是你们的孙子,我就是你们儿子的妻子。”她又说,她是赤铜洲国王的女儿,是一个公主,师子胤和她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就带着她们回赡部洲,但是在路上,船破了,他们就失散了。师子胤认为她是个不吉祥的老婆,因为他遇到她倒霉了,所以就把她抛弃了。她说:“这样不行,你看孩子都有了,现在我来忏悔、道歉,希望他能把我收留。”
    这么一说,他父母很不乐意了,就劝师子胤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的老婆和孩子呢?”师子胤很孝顺,就给他们磕头说,“父母啊,这不是公主,这是一个罗刹!她吃光了很多人。”他的父母说,“你这个话是不对的,‘一切女人皆是罗刹!’又不是只有你老婆才叫罗刹,这有什么关系?赶快把她接回家来,你既然娶了她,就是你的老婆,要好好地住在一起。”
    师子胤说:“不行,我不能跟这个罗刹住在一起,如果你们一定要把她收进来,我就不做你们的儿子了,我就到别处去住了。”
    他这样坚持,父母也没办法,就只好把这个女的赶走了。
    罗刹女被赶走以后,还不死心,她就跑到王宫门口去站着。古代人口比较少,有什么事情的话,国王会亲自处理的。这个罗刹女就进去告状,说她是商主师子胤的妻子,被抛弃了。国王看见这个女的长得这么漂亮,就生起了染污心,“你长得这么漂亮,还会被他抛弃,这很奇怪。到底怎么回事?”罗刹女就又把这个谎言编了一遍,说她是公主,被师子胤抛弃了。
    国王听了以后,生起了慈悲心,说,“你不用担忧,我给你主持公道。”然后就把师子胤叫过来,批评他:“你这是不对的,你怎么把妻子、孩子抛弃了。”师子胤就说,“不要看她表面长得漂亮,这个是罗刹,是吃人的,现在她还是不放过我,飞到赡部洲来要吃我。”
    国王就说:“一切女人皆是罗刹!”(师笑)又说这句话。“为什么你独独嫌弃这个女人?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就给我好了。”国王起了染污心,师子胤怎么劝,他都不听,师子胤就当着那些大臣的面说:“这真的是个罗刹!如果你把她娶了的话,马上就要大祸临头。如果你真的出了什么大祸,那我不管,我已经跟你说在前面了。”

※ 佛陀的教诫
    然后佛陀又开始教育诸比丘:
    当知女人于诸男子。是系缚处是沉溺处。贪染容色不信忠言不思其祸。汝等应知。
    佛告诉诸比丘:要知道,女人于诸男子,是系缚的处,是沉溺的处,很容易生起贪心。然后对忠言就听不进去了,也不会考虑它的过患、祸害。
    这里也是一样的,当知男子于诸女人,是系缚处、是沉溺处。就是说,当贪心生起来以后,理智就丧失了。男的、女的在生起染污心的时候,理智比较薄弱,就变得傻乎乎的,这样的话就会做出一些傻事情来。

4.国王因色丧身,商主降妖建立狮子国
    国王心生贪著,就把她娶为妃子。师子胤也没办法,就告诉这些大臣:“你们看,这个罗刹进入后宫了,必将有大祸临头。”然后就离开了。
    国王对这个罗刹女生起了非常的贪染,娶了她后就不思国政。罗刹女又非常善于迷惑他,不久就把这个国家的权力抓在手里。然后她就飞到她的罗刹国去,告诉她的部下:“赶快来吧,现在有很多人可以吃了。”
    她就领着这些罗刹女一起飞过来,因为她已经掌控了王宫,没有人会防备她。她告诉她的部下说:“你们现在不用只想着吃那一个商主了,你看这里那么多人,完全够你们吃了。”
    罗刹女们很高兴,到了晚上,就飞到这个城里,一晚上把宫里的人全吃光了。
    第二天宫门一直不打开,外边这些大臣觉得很奇怪,这怎么回事?抬头一看,只见天上飞着很多那种吃死人的鸟。
    师子胤得知消息,就知道宫里的人被吃掉了。他就赶快告诉这些大臣们,“你看,提前跟你们说了,现在大祸临头。这些宫门不开,又有这么多鸟,里面的人肯定是被吃掉了。”
    然后,师子胤就拿着宝剑,用梯子爬到城里面去看,他看见很多罗刹还在吃人。他就念着神咒,拿着利剑,带着兵士,和这些罗刹进行战斗,把罗刹都赶跑了。
    赶跑罗刹以后,大家很伤心:国王师子顶被吃掉了,他的妃子也全被吃掉了。怎么办呢?国家没有国王不行。大家觉得,师子胤很有智慧,也很有勇气,他们就去请师子胤做国王。师子胤不愿意做国王,人们一定要请他做,他就说:“如果你们听话的话,我就做。”大家都愿意听话,听他的教诫。于是师子胤就做了新国王。
    师子胤做了国王以后,他就想到,这些罗刹非常不像话,待在那里专门吃人,那些本来还有得救希望的人,漂到她们那里就是死路一条——被吃掉。他就到处招募了很多会念咒的人,因为念咒可以使这些鬼神失去神通。然后他把这些会念咒的人集中在一起,编成一个军队,他就带上这些士兵、开着船到罗刹国打仗去了。
    那些罗刹有的被抓住杀掉了,有的被赶走了,剩下那些就投降了。师子胤就告诉她们,只能在赤铜洲的铁城那边住,不能过来伤害人了。
    师子胤把这些罗刹降伏以后,把城里面的那些人救出来,然后给了他们很多财宝。他们中间有些人回了赡部洲,有些愿意住在那里的,就留下了。从此这里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师子洲”。这就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狮子国,现在的锡兰,也就是斯里兰卡,有这样的传说。

※ 佛陀的教诫
    然后,佛对这些比丘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师子国的新国王——当时的商主师子胤,就是佛陀的前世;国王师子顶,就是现在的老外道,他贪恋这个无比,去求婚没求到,气得吐血而亡。前世他就是由于贪爱,被罗刹女给吃掉,这一世他又因为贪爱这个无比而得不到,气死了;前世那个罗刹女,就是这一世的无比。”佛把他们每一个人的前世种种,都说清楚了。
    “汝诸苾刍”,佛又说,“我于往时已曾舍弃彼罗刹女。岂于今日遂求彼心。”就是说,我在往昔还没有成佛的时候,还有烦恼的时候,就由于持戒,很坚决地破除这些欲望,所以获得了成功。何况今日已经成就无上菩提?佛就告诉比丘说,“知诸女人是沉溺境。作不净想深生厌离。于我教诫专心奉持。时诸苾刍及余大众。闻佛说已欢喜奉行礼佛而去。”
    这个故事说明,不能贪恋女色或者男色,这是我们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不想远离苦难,那就去沉溺;如果想远离,那就要作不净观,要远离女色、男色。如果我们做不到,还是贪恋的话,那就还会堕入苦海之中。这就是它的比喻。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9-30 16:52

三、故事分析
1.戒,能引领我们脱离苦海
    在这个比喻中,马王和诵戒,是怎么配起来的?诵戒是半月半月的诵,这个故事里的马王也是半月、半月,在十五那一天专门来救度这些求脱离的人。这些人抓住它的毛,就可以离开苦海,到达彼岸。这里的半月半月布萨时期,和十五那天马王度人是配套的。
    马王背上驮着的那个法印,相当于是“诸法无我,有漏皆苦,诸行无常”——三法印,依着这个法印可以远离罗刹城。罗刹城象征着生死的大城。海表示了生死大海,如果生起“我、我所”的想,就会堕入海中。如果“正念端诚,无爱无虑,若持一毛,彼岸必登”,“亲爱呼叫,慎勿回应,应则堕海,救度无人”,“依托天马,渡海空行,勿恋世间,华宅锦衣”。
    海公上师把这个公案的核心,编成一个赞。这个赞主要点出,做比丘,就是要修行。别解脱戒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解脱苦的系缚。那解脱的想法,首先,就是要有一个求解脱的心,求从苦中出离的心。出离的办法,就是要靠戒定慧三学,能够断除烦恼,那就能超出生死轮回。

2.有“我、我所”执,虽想离苦却离不了
    这里表示,虽然一个人他想脱离苦海,例如这些商人。他们知不知道会被这些罗刹吃掉呢?知道。他们想不想脱离呢?想脱离。能不能脱离?也能脱离。但要脱离的话,要做到哪些呢?这个就很难了,不是想做到就做到了的,这么多人想做到,但是事实上没有做到,掉下去了。
    那也就相当于说,一个比丘,开始他想出离轮回,出离生死,想固然是想,比如说他也去受戒,就是说他求涅槃,求僧众给予他戒,然后他会得到这个戒律,依着戒律就可以生起定慧,度脱苦海。但是,是不是求了就可以得到了?那还需要一个过程,还要努力。在这努力的中间,如果他一旦生起了这种我执,有“我”想、“我所”想,那就还是脱离不了这个轮回的大海。这不是我们想一想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始终被这个“我、我所”控制,很难脱离。

3.断除财色,即可损害“我、我所”执
    要想达到不起“我、我所”想的话,就得有个趣入的地方。怎么下手?涅槃城靠什么通往呢?我们要以戒为浮囊,要以戒为足。戒就像一个人的脚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脚,他想去哪里也去不了。要去往涅槃的城,那就要以戒为足,要依着戒律,尤其是这个出家戒律,能够去往涅槃城。
    那么,我们在持戒的时候,怎样才能达到断除我、我所执?这有个次第。在《净心戒观法》里面,道宣律师说,所有的戒律,出家戒,主要的归纳起来就是断除财色,这是大纲。断除了财色,就可以说明,这个人是持戒的。这可以极大地损害我、我所执,就是刚才说了,他/她的财宝、他的妻子/她的丈夫、他/她的孩子,这些东西,都是能系缚他/她在生死里的。
    这些戒律,就是别解脱戒,佛制戒是非常有悲心和智慧的,他制的戒,当我们做到一条的话,在这一条所依的事情上,就会得到一分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我、我所”执,我们的贪心,会从这一件事情上生起,生起以后,就把我们给系缚住了。假设我们还没有通达无我,也没有得到现证无我的证量的时候,我们透过持戒,可以很有力地防护我们生起“我、我所”执,可以损害‘我、我所”执。
    所以它非常的重要。我们不管出家的也好,在家的也好,如果贪色、贪财,那么就算有其他的道德,也不足观,这是道宣律师说的。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扼要,做到这两点,虽然其他的也许有些没做到,但是可以说已经抓住要点了。
    像杀盗淫里面,盗,主要是贪财而生,贪他的财;色,淫就是贪色。为什么没说杀?杀,主要是瞋所摄,有了对财色的贪,当别人要把自己的财色抢走,或者是怀疑别人要这么做的时候,为了保护,就会生瞋,瞋到很强烈的程度就会杀。
    道宣律师说,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无量的有情,因为要贪财色,或者是保护财色而去杀人、杀生,而堕入地狱,已经非常多了。无数亿的众生堕入了地狱,就是因为这两条。就像无数的人想越度生死大海,抓着天马的毛;无数的人因为贪财色就掉下去了,再也没办法出来。这是引申的义理。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就配上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依着佛陀的教诲,配着这个故事的每一段思考。
    我们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按照我们想象,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笨,好像是很可笑的。可是我们自己想想,当自己生起贪心的时候,其实比这笨的事情还多得很。这个国王笨得有点离谱,而且他遇到的罗刹又太厉害,所以他显得比较笨。
    实际上,很多历史上的故事你们去看看,很多大的战争也好、大的争斗也好,这种种都是由于贪财色引起。不管这个人的地位有多高,势力有多大,眷属有多少,因为他降伏不了这个烦恼的问题,所以不但自己失去了一切,而且会让很多人一起受苦。大的,就像这个国王,被吃掉了;小的,我们回顾我们自己,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我们自己想想,从生下来到现在已经受了贪财贪色的无数的苦,非常的苦。

4.戒,就是损减“我、我所”执的
    那么再接着想,为什么佛陀制戒,说我们不要拿钱、不要有家室、不要有老婆孩子,不能有这种种五欲享受的东西,只能有维持生命的一些东西。甚至又想到,为什么要叫我们去讨饭?那就会明白,原来就是要像这样经常地串习,使我们养成一种习惯。
    比如说,同样是去吃饭,如果我们经过劳动所得,你就是去大酒店里去,吃几千块钱一桌的东西,你会觉得,“这是我劳动所得,这就是我的,这有什么不应该的?”但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是去讨饭,固然施主也可以给你很好吃的、很贵的东西,但是我们吃的时候,首先会提醒自己,你是在讨饭,人家慈悲给你吃的,和你自己赚来的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所”执会比较轻微一些。
    然后想到很多,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用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自居士,对居士而言是供养,对我们而言就是得到布施。在古代为什么成就的人多?乞食看来是很重要的,去讨饭,他的心就比较低下,对“我所”的执著可能会比较轻微。
    所以就是想到,佛陀说的戒律,再加上道宣律师说,财色这是主要的。那么出家人确实是得到了佛陀的摄受,确实这些要求跟居士不一样,确实很难得。哪怕他才出家发心,想要脱离生死,这个心已经很难得,有很多人是对出家都很害怕。从这一点来说,就算他半路上掉下去,也至少奋斗过了,还是值得。
    那么就从这一点上,大家可以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而言,我们去多思考这个“我所”,就是“我的衣服”、“我的财物”这些等等,这样的话就会了解佛陀慈悲的密意,他是为了解救我们的苦,很多很多的苦,最主要的是生死的苦。这就是这个公案对我们的启发。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9-30 16:53

5.在家人是否要把家人当罗刹
    这个故事突出强调了五欲让我们沉溺在生死当中,讲说了罗刹女令国王沉溺,沉溺的结果就是受苦。这是一个比喻,比喻的这个法是什么呢?罗刹,相当于生死,比丘如果要出离生死,就需要不把蕴等执为我我所。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就是故事里说女人是罗刹,那么有的人就说:“这个太过分了。佛说的这个故事好像太没有人情味了。听了这个故事,觉得直接表达的是,要把家里人全部看成罗刹一样,他们是把我们系缚在生死里的罪魁祸首。这样的话,这日子怎么过?”这是要思考的。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如果是出家人的话,出家以后是不是就把原来家里的人看成罗刹?这也是个问题;在家居士就更要思考:现在的家里人是不是罗刹?晚上睡觉爬起来会不会把你吃掉?
    如果你把这故事往网上一放的话,那不信佛的人一看,这不得了,马上就骂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比喻和这个法,是怎么结合的。
    例如说现在别人问你们:妻子对于丈夫,或丈夫对于妻子,是不是就是令对方受苦的罪魁祸首?或者他(她)能不能叫作罗刹?
    这个你们怎么回答?如果说丈夫对于妻子、妻子对于丈夫不是罗刹,既然不是罗刹,那么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
(听众:贪心是罗刹。)
    贪心是罗刹,丈夫的贪心是罗刹,丈夫的贪心是不是丈夫?那丈夫自己就是罗刹?我套用一个意思,比如说,现在我们在这里听讲话,然后看这个大殿。问你“谁看到大殿了”,你说你看到大殿了,对吧?那你看到大殿,是你的什么看到大殿?你的眼睛看到大殿对不对?那你的眼睛看到大殿,就是你看到大殿对不对?
    那么你说“丈夫的贪心就是罗刹”,是谁的贪心?是丈夫的贪心。那么丈夫的贪心是罗刹,那丈夫就是罗刹,这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自己把自己吃了。如果仅仅贪心是罗刹,那么等于说,他所贪著的对境不是罗刹。那么,厕所没人会去贪它,厕所也不是罗刹,他所贪的女人或者男人也不是罗刹,他自己是罗刹。
    这个,大家可以思考。
    这里我们要去思考的还有,首先,对受了五戒的居士而言,主要对治的是他的五条戒。杀盗淫,这里的淫戒是不邪淫戒,不邪淫就是对于除了丈夫、妻子以外的任何生命形式都不能做男女的非梵行。那么等于说,一个在家居士,主要要对治、要防护的,就是除了丈夫、妻子以外的任何的男女。
    我们可以引申,如果一个已婚的居士,当他对于丈夫和妻子以外的任何同性、异性,以及动物,生起了染污心的时候,这是主要要防护的。这个时候要把这个故事想起来,就是把他所贪著的对象可以观想成为一个罗刹,就是表面是很值得贪著的、很漂亮的,但他的实质呢,会把我们吃得连骨头也不剩。那么用这个故事套用的话,他就会生起一种防护。
    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首先,我们很难仅仅通过看本质,就制止我们的贪心,我们是要通过这个公案警示初业行者,让他害怕。通过这样的警示,能够遮止这种很粗的贪欲,要让他知道它的恐怖、它的过患。
    邪淫也是一样,邪和正,本来淫欲(非梵行)都不是正的,但由于从五戒所遮止的那一分来看,遮止的是丈夫、妻子以外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就是会有这个正淫。也就是丈夫和妻子,可以称之为“正”,这是相对的。
    对一个居士来讲,主要要遮止让我们堕三恶道的,就是邪淫。邪淫,就是在不该起这种淫欲的念头的事和地方起了,那就会把我们拉到三恶道。看的时候就是要这样看。
    这个公案就是说,这些被吃掉的商人,他在一开始被迷惑的时候,如果他控制不住贪著的情感,那他也难以遮止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想要避免这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堕三恶道的后果出来的话,一开始就要遮止对这种不该贪著的地方进行贪著。

6.佛陀制戒的次第
    本来男女都是不应该贪著的,都会系缚生死,但由于佛陀慈悲,所以他有个次第。他先把这个贪心扼制在仅仅在丈夫和妻子之内,之外的就把它遮止了,这样的话系缚就减轻了。从这个方面看,在这个阶段,是合理的。
    再进一步,如果是受八戒的居士,在受戒那一天就要像阿罗汉一样,对丈夫和妻子也不能起这种淫欲的念头。就限受八戒的那一天。这是一个次第,虽然它时间短,但是因为能锻炼这种出离心,所以它功德十分的大。
    对于出家众来讲,要遮止的就是尽形寿的非梵行,要遮止它才和出家的戒相应。
    所以,一个在家居士并不会因为持了别解脱戒,就会让家庭过不下去,反之会过得更好。因为他靠理智去遮止了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等等,遮止完了以后,只剩下两者,那么就会过得很高兴。这就是它的作用。
    但如果是一个出家众,那么他要全部地遮止。出家众如果不去好好地持守戒律的话,任何一个居士如果知道了这个出家众连男女的事情都守不好的话,那对他也不会生起什么恭敬了。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和对方是一样的,因为他也舍不掉这个贪欲,那对他还有什么可恭敬的?出家众主要的就是有这个出家戒,出家戒比在家戒高,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舍离了这些欲境。所以从这一点说,我们就是“素位而行”。

7.本是五蕴聚合,心取相不同则生不同感受
    出家众虽然出家,虽然舍离了这些欲,但是对于父母,还有,假设这个出家人以前是结过婚的,那么对于以前的丈夫、妻子,他虽然不应该起贪欲,但是应该会有慈悲心,从慈悲心的方面去观察。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有情作为所缘境,他只是一个五蕴的聚合体。从本质上,对她的丈夫而言,她也是那个聚合体;对她的儿子而言,她也是那个聚合体;以及对她的父母,还有朋友等等,都是那个聚合体。但由于这些人,对这个聚合体所取的相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所取的相不一样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假设说我们现在许多人坐在这里,我们都是男居士跟男居士坐在一起,男居士的前排是男众出家众,后排是女居士。当我们这样坐着的时候,会取一个相,我们知道左边、右边是这样的人、那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男居士,假设你旁边是一个老爷爷,左边是一个小孩子。你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人,那你知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但如果你闭着眼睛碰到一个人,当时你认为是个老爷爷,对于男居士而言,旁边坐着个老爷爷很正常。突然你眼睛一打开,变成一个小姑娘的话,那你会觉得你手上的感觉突然就变了。为什么会变了?手是不会分辨它是男是女的,只会分辨这是一坨肉、这是衣服,这是粗的、这是滑的,这是什么什么。那变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的心,去取了它不同的相。取了相后你会发现,这个手碰到的这个人,和你没有去分辨他的时候,可能对你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当你闭着眼睛去碰的话,不管是男女老少任何人,闭着眼睛时你不会感觉有什么区别。当你打开眼睛去摸的话,就不一样。就是说,我们取的行相不同了。行相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苦的、有乐的,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贪、瞋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思考,原来很多东西,就是我们的心透过取相加上去的,产生了一些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对境,这就很重要了。
    所以从这个公案得到的启示就是:我们不应该起贪。在这里要强调说,我们应该素位而行。那么对出家众而言应该防护什么,对在家众而言应该防护什么,应该是各有重点。
    对于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对它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我们都应该去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例如:你最贪著的东西,在最初你没有弄到手的时候,那个贪著很轻微;弄到手了,加重了;弄到手保护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加重了。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个贪著好像减轻了,可是当别人来把它拿走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贪著其实又出来了。在这一个个不同的阶段,变化的是我们的心对它的看法和感受。那个东西本身的形式,不会像我们的心那样去变。这点我们应该结合这个比喻去分析。
    同样的,这个戒律我们应该去仔细地了解,它是怎么样起到救拔我们出生死苦海的作用的。这可以配合起来去思考。
《中阿含经》有个颂子,补充一下:
若有不信于,佛说正法律,
彼人必被害,如为罗刹食。
若人有信于,佛说正法律,
彼得安隐度,如乘马毛马王。

    《天马》的这个公案就到这里。我们把听闻和讲说的善根作一个回向,回向到大宝恩师等师长法体安康,长久住世,正法久住。希望我们能够真正地透过闻法,生起出离的意乐,能够坚持我们的戒律,使我们大家一起都能够顺利地脱离生死苦海,然后去救度其他像我们一样沉溺在生死当中的众生。
《天马赞》(海公上师作):“奉持法印,远罗刹城,半月半月,布萨时期,依托天马,渡海空行,勿恋世间,华宅锦衣,亲爱呼叫,慎勿回应,应则堕海,救度无人,正念端诚,无爱无虑,若持一毛,彼岸必登。”
《中阿含经》卷第34大品商人求财经第二十。


aann888 发表于 2019-9-30 19:13

赞叹!

xshfl 发表于 2019-10-5 13:07

赞叹!

秋风飒 发表于 2019-10-6 13:21

赞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宗宙上师《海公上师天马赞、六度集经马王公案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