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3 20:04

《妙喜净土讲记》


《妙喜净土讲记》图滇悲桑格西 著
师承哲蚌寺洛色林耶謝度老師(當時洛色林退位住持)
    哲蚌寺洛色林洛桑多傑格西(後來成為上密院住持)
    嘉瓦仁波切、登馬洛切仁波切、日宗仁波切、東滇仁波切
般若净土旁注:
    宗大师在极乐愿开胜刹门中所说,往生刹土当首选极乐。以极乐为往生首站,从而打开一切胜刹之门,其中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当深思。换句话来说,往生极乐就等同于成功往生十方净土。
    随喜赞叹十方净土,必去十方净土供养随学诸佛,而达成往生十方净土的大智慧大善巧,建议通过首站极乐来实现。
目录:
01-简介《不动如来会》
02-思惟:我是否真的会死?
03-来生的去处
04-法会缘起
05-不动比丘
06-不动比丘的誓言(上)
07-不动比丘的誓言(下)
08-不动比丘获得授记
09-不动菩萨披精进甲
10-剎土庄严的来源
11-妙喜净土的器世间
12-妙喜净土的情世间
13-妙喜净土声闻众的数量
14-妙喜净土声闻众的特质
15-妙喜净土声闻众涅盘的情况
16-妙喜净土菩萨众的特质
17-世尊劝大家投生妙喜净土的理由
18-再论妙喜净土菩萨的特质
19-妙喜净土的种种庄严是自性空
20-不动如来示现涅盘的情况
21-妙喜净土的菩萨死亡时的情况
22-说明能投生妙喜净土的因缘(上)
23-说明能投生妙喜净土的因缘(下)
24-不动如来调伏的有情数量
25-听闻受持流通《不动如来会》的利益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7 18:35

这是一种善巧。
1、妙喜净土虽有男女与淫欲,但很轻微了,牵手都不可能,最多看两眼。
2、类似顺障法修心,海公上师说,境不顺障,烦恼虽不现行,种子仍在,日后遇缘,一触即发。修行要烦恼各断除之,如兵杀贼,若兵惟向无贼处行,则失其作用矣。
3、所以说,留这么一个轻微障法,在不动佛的其他愿力加持下,或许是一种快速成就的善巧方便。一切皆在掌控中。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3 20:06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9-5-13 20:15 编辑

01-简介《不动如来会》
前言与简介
    讲到净土,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极乐净土,但这门课要介绍的是不动如来的妙喜净土。在正式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有个重要观念必须先跟大家说清楚。不太认识佛法的人听到净土,要不就是只把净土想成一个很快乐、很美好的地方,以为投生净土就是解脱与成佛;要不就是以为只要成办某个单一的因就能投生净土,于是不学经论而空过一生。说实在的,要对完全没有佛法概念的人介绍净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在座各位大多听过圣座嘉瓦仁波切讲法,基本上对佛法都有整体的认识,相信应该不致于产生严重的误解才对。
    既然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就应该知道实修佛法的重心是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正见这三主要道;而成办三主要道需要种种顺缘,因此才谈净土。
一、《不动如来会》的所化机
    在同时受菩萨戒愿心与行心时,一般会念诵《入行论》这两首偈颂:「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透过念颂在内心策励自己:就像过去诸佛在最初时如何发起菩提心、中间如何学行菩萨学处、最后如何成佛而利益众生,我也要那样去做!同样地,在研阅《不动如来会》时也应该这样想:「我要跟不动如来一样,他在最初发菩提心时生起多大的心力、依此而做了多少的实修、由此而成办了多么圆满的剎土、为众生带来多大的利益,我也要那样做!我也要发起菩提心、学行菩萨行、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佛陀主要也是为这样的所化机而开示这部经。
    然而,一般人对菩提心的认识大多很局限。没学过经论的人当然不用说,就算学过经论,讲到菩提心,大多只会想到要欲求利他,例如会想到要透过七因果与自他等换教授来修菩提心,却不太重视菩提心的另一个欲求「欲求菩提」。但佛教经论谈到菩提心时,对这两种欲求都很重视,《现观庄严论》对这两种欲求分别做了广说与略说,而最广的说明是在《华严经》。总之,修学菩提心,一方面要以佛的每一项功德为所缘,锻练「我也要跟佛一样」的希求心;另一方面也要以每一个有情为所缘,锻练「愿一切有情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希求心。由上可知,谈到一切,例如一切佛功德、一切有情、一切苦、一切乐时,不要用模糊的概念一笔带过,必须一一思惟其中的细项。以欲求利他来说,要仔细想着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种苦、每一种乐,然后练习生起「希望有情能离开这一种苦、获得那一种乐」的心。这样一来,这种思惟要练习的内容就会变得非常广,这也是为什么经论会分别从广说与略说两种角度,说明如何实修这两种欲求。
    欲求是想要得到,它与藏文མོས་པ།胜解的意思相同,也与我们常说的祈愿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内心不想要,念诵再多的祈愿文都不算数,有口无心的祈愿文不是内心的希求,只是口头上的文字。练习扩大内在的希求,就是练习广大地发愿;修习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与练习祈愿、锻练菩提心是一样的意思。在《不动如来会》里,不但可以看到不动如来过去在菩萨位时,发下的很多分别属于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的祈愿,同时也可以知道依于这些广大的发愿,使得不动如来成佛后拥有非常广大的各种功德。
    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都是欲心所,在欲求利他起现行时,与欲求菩提相应的心王被称为菩提心。在这部佛经里说,净土的诸多功德是依于这些希求或说祈愿而成办的,换句话说,这部经阐释的重点是,菩提心成办了佛功德,菩提心是佛色身的印迹。由此可知,《不动如来会》的内容有助于某一类所化机串修菩提心。不只如此,对另一类所化机而言,学习《不动如来会》的好处是:由于妙喜净土是一个已成办的净土,研阅这部经可以了解投生妙喜净土的各种好处,以及投生妙喜净土的方法。

二、《不动如来会》科判简介
    既然妙喜净土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净土,那么它在哪里呢?这部经的说法处是在灵鹫山,根据佛经描述,妙喜净土位于灵鹫山的东方,妙喜净土的佛是不动如来,他目前正在妙喜净土持续地做弘法等佛行事业。
    《不动如来会》一共有六品。第一品授记庄严品,主要讲不动如来过去在菩萨位时如何生起菩提心、行菩萨行。第二品佛剎功德庄严品,主要讲妙喜净土的种种样貌与功德。第三品声闻众品,主要讲妙喜净土的声闻僧众的功德。第四品菩萨众品,主要讲妙喜净土的菩萨众的功德。第五品涅盘功德品,主要讲的是未来不动如来如何透过示现涅盘为众生带来利益。第六品往生因缘品,主要讲的是想要投生妙喜净土的人,应该如何成办能投生的因缘。
    这部经的口传我是从日宗仁波切那里得到的。以下我将一面念诵经文,并针对重点稍微做一点解释。
    译注:文字稿未录经文原文,只用白话文把悲桑老师在课堂上对《不动如来会》的解释翻译出来。汉译版的经文与藏译版的经文不太一样,悲桑老师上课时,用的是藏译版的经文,所以,读这份文字稿时,若要对读佛经原文,可能参阅藏译的版本会比较清楚。
三、闻思《不动如来会》的利益
    就算来生不想去妙喜净土,闻思这部《不动如来会》,了解以前的菩萨是如何发心、如何学习菩萨行,成佛后能利益多少有情,可以帮助自己发起菩提心。不只如此,闻思《不动如来会》对于净除业障特别有效。业障一旦净除,对于增长智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好处,之后都会陆续提到。由于不动如来对于净除业障特别有帮助,所以密续典籍直接把不动如来心咒命名为「净除业障陀罗尼」。有些大智者则认为金刚萨埵与不动如来的心续同一。
    梵文的「阿閦佛Akshobhya」译为藏文时有两个不同的译名,分别是སངས་རྒྱལ་མི་འཁྲུགས་པ།与སངས་རྒྱལ་མི་བསྐྱོད་པ།(这两个藏文,中文直译都是不动如来或不动佛。但前者在显乘经典较常出现,中文译为不动如来;后者在密乘典籍较常出现,中文译为不动金刚)。后者在藏地比较广为人知,前者比较少人知道。再者,密集金刚中不动金刚续的根本咒,与不动如来的陀罗尼完全一样,由此可知不动金刚就是不动如来。此外,从月称论师造的解释密集金刚的论著《明炬论》里的用词,也可以知道སངས་རྒྱལ་མི་འཁྲུགས་པ།与སངས་རྒྱལ་མི་བསྐྱོད་པ།是一样的。也由此可知,只要参加任何一个本质为五方佛 的坛城灌顶,不动如来都在其中。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3 20:12

02-思惟:我是否真的会死?
    未来要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与现在的作法有关。未来要投生到哪里去,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事。然而,要能想得到这个问题,必须先有「我会死」这个想法。所以,想想看,我们真的会死吗?也许你嘴上会立刻回答「当然会死」,但是,你心里真的有这样想吗?看着你的心,听听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们的现状是,口头上说自己当然会死,但实际上完全没有为死亡做一点准备;我们只为今天、明天、明年做各种准备,没有为来生做任何准备,这种表现足以说明我们心里并不真正认为自己会死。
   所以,好好地再问自己一次:「我是否真的会死?」若确定会死,那么,会不会有来生?如果你认为没有来生,那又是另一回事,反正没有未来,只要考虑这辈子的事情就好;但如果有来生,你又必须再度投生,那么,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来生?如果下辈子投生恶道,投生到无暇处,该怎么办?尤其对于想要继续学法、持续修习菩提心与空正见的人,这个问题更必须仔细想清楚。为了能够继续修行,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来生?下辈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支持你继续学习?想清楚你要什么,准备起来才有方向,才能朝着「未来想要拥有某种果,现在需要准备什么因」这种方向去做准备。
    老实说,《不动如来会》第一品内容的标准很高,因为它们谈的都是不动菩萨当年发的愿,包括未来他成佛时要有如何的佛土,未来他成佛时要如何利益众生。此外也说到,为了让这些祈愿成真,不动菩萨当年如何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若我们把标准放低一点,或说,我们先考虑暂时的计划,包括我到底会不会死?死后我将投生何处?我是否已获得投生的自由?若还无法自在投生,那么,我想要一个怎么样的来生?这样的来生须要哪些因才能成办?
    请各位回去后想一想这些问题,下堂课讨论。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3 20:14

03-来生的去处
    上堂课提到,我们确定会死,若死后必须再投生,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来生?尤其,若你想把菩提心与证空慧修到究竟,而今生又无法完成这件事情,你就必须安排在来生继续完成它。即使你有把握这辈子再花二十到三十年,就能把菩提心与证空慧修到究竟,但因为不知何时会死,所以你还是必须考虑来生如何持续修行。
    就像《入中论》说到:「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
    一个对空性有很好的理解的人,他会很在意自己的来生。由于他很喜欢空性,也决心要把空性修到最究竟,为了再得到一个能修空性的妙善所依身,他自然会更认真地持戒。同样地,若想要持续串习菩提心与空正见、想要成佛、希望下辈子可以继续修行,则「要有一个怎样的来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必须慎重考虑的事情。
    今年是西元2010年,想想看,一百年后,我们是什么样子?那时,坊间会出版印着「西元2110年」的月历,但我们应该都看不到了。当这世界来到西元2110年时,在座的我们大概都死了。死后若再度投生,想想看,那时我们大概是在哪里呢?
    一、来世若投生恶趣
    若投生地狱,那里基本上根本没有能够学法的顺缘,就算有,也会因为地狱实在太苦,你的心根本完全没有能力朝向法一点点。饿鬼的情况也是这样,由于饱受饥渴痛苦的折磨,内心总是非常混乱,很难学法。若投生畜牲道,只要好好想过就会知道,身为狗、昆虫、鸟类,要继续学法修行真是太难了。
    二、来世若投生天道
    若投生为天人,经典上说,欲界天人几乎都处在无暇的状态中。一方面是自己过得太快乐而不想学法,二方面是周围的天人也都不想学,他们全都沈浸在五欲的享乐中。在这种状况下,除非过去学法的习气非常强,而这种人屈指可数、为数极少,一旦投生为天人,要想再度接触佛法实在非常困难。
    舍利弗尊者有一位学生,他对师长有很强的信心,死后投生为天人。有一天,舍利弗尊者想:「这个学生在天道,我去为他讲法。」到了天界,学生远远地看到老师来,由于过去的习气使然,他有稍微把手抬起来一下,接着就急着继续玩乐,连正眼看老师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跟老师讲话了。舍利弗尊者加持这个学生让他动弹不得,此时,这个学生极不安份、只想玩乐的心才稍微平静下来,他才终于走到老师的面前,请老师为他讲法。
    不只天道,人间的情况不也很类似吗?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富豪,他们很难生起想要学法的心;就算有,也很难抽时间学习。由此可知,若投生在其他道,很难继续学法。
    三、来世若再度投生为南赡部洲的人
    六道中,最适合学法的是人道。但如果下辈子,我们再度投生为南赡部洲的人,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承认宗教与不承认宗教两大类,后者的数量比较多。若投生为不承认宗教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什么是法,更别说是学法。承认宗教的人,圣座曾经说过,根据统计,回教徒约有八亿,基督教也约有八亿,印度教六亿,佛教徒两亿。而佛教徒「两亿」这个数字,只是从有这种信仰的民族人数概算出来的,并不表示认真修行佛法的人数。总之,要在总人口数中,跻身为属于佛教徒的人,从比例上来看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能够身为一个真正重视佛法、想要修行的人?
    即便投生在信仰佛教的民族,虽然可以假设你不致于完全不信业果,所以可以排除「具邪见」这个无暇,但如果根不具足也无法好好学习;若成为一个只想着世间俗务的人,不管你对佛法有没有信心,知不知道佛法的各种名相,只要你的心思完全被世俗的事情盘踞,想想看,在这种情况下,你有可能继续修习菩提心与空正见吗?很难。
    总之,来生即使只遇到一个违缘,就足以让你无法继续学佛。例如,失去了眼睛或耳朵,要继续学法的挑战就很大。以前我曾觉得,眼睛耳朵对学法的确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脚应该没关系。从某方面来说似乎的确如此,如果你已学完了经论,就算没有脚,你还是可以坐着修行;但如果你是一个才要开始闻法的人,行动不方便,相对上来说应该会很辛苦。即使身体只有一处有缺陷,都不容易继续学法。
    即便诸根完备,也不表示学法无碍,我就是个很清楚的例子。这一生,我遇到很好的老师,遇到很好的教法,但只要稍微一用功就生病,做不了什么事。因此,除了投生为人、诸根完备之外,还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对佛法有信心、智力也不能太差,此外还要有好的友伴。有些人出家、有机会进寺院学习,也学到不少经论,但后来还俗。还俗后的他,世间工作变成人生的全部,把曾经学过的佛法完全抛诸脑后。
    不一定要遇到很多违缘才会不能学法,只要一个违缘,便足以让我们无法继续。因此,若继续投生到这里,要能继续学佛,是一件困难的事。再者,南赡部洲人的寿命很短,想想看,若一百年后我们再度投生到这个世界,那时能不能再遇到像圣座嘉瓦仁波切这样的师长呢?若说可能,那可能性应该也只有百分之一吧。要再值遇像圣座这样,透过自身的经验,一再对弟子阐释菩提心与空正见的师长,应该很困难。
    再者,这个世界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衰颓,到弥勒尊佛降临之间长达四十九亿年。若在这段时间里投生到南赡部洲,连佛法的名字都听不到。所以,想想看,来生你要投生到哪里去呢?
    四、来世若投生净土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摄颂》中说道:「若未获得圆具德相身,修习胜道进程极缓慢,故应修学此之圆满因。」这段话的意思是,若没有圆满的所依身,大乘地道的证量将很难增长,所以应该修学能获得圆满所依身的因。
    若死后继续投生到南赡部洲,是否能成办圆满的所依身?应该没办法。因为,要完全具备暇满身的条件,你的投生处必须能看见按照佛陀教法修行而获得见道、修道位的人,而且他们必须众所周知。这是暇满的十八个条件中,属于「他圆满」的「随教转」这个条件。你必须能够亲眼看见某些人透过随学佛陀的教法而获证成果,在这种有力事证的激励下,学法的心力也会被提高。而现在的这个世界,虽然也有证量很高的修行人与佛的化身在世,但我们无法明确指出某人是资粮道位者、某人是加行道位者。但在佛世以及佛陀刚示现涅盘不久的那段时间,可以举证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可以清楚指着某人说他是菩萨,指着某人说他获得了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指着某人说他是阿罗汉,有很多可以现见的例证。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能举的例子只能算是随顺,没有真正符合应有的条件,就像《广论》说的:「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再者,就算完全具足暇满的条件,但南赡部洲的寿命很短,顶多能活到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多岁。所以,如果再投生来这个世界,很难有很长的时间能持续修持菩提心与空正见。
    那么,除了这些投生处,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有。不过,虽然一般而言还有很多选择,但以世尊曾经讲过的地方来说,有极乐净土、妙喜净土、兜率净土,以及在密咒乘里讲到的空行净土。关于这个净土,我没有特别注意它记载在密续的那一部典籍,但在论典里倒有不少相关的描述,包括某某人投生到空行净土等。总之,大概有这四个净土。前两个净土在《宝积经》有清楚的描述,至于其他的净土就没有那么清楚。描述极乐净土的篇幅约有四十页长函,描述妙喜净土的篇幅约有一百三十页长函。
    所以,译为藏文的佛经中,讲得最广的净土应该可以说是妙喜净土了。
    相信前后世存在,并且经常思惟死亡无常,才会真正认真思考「我应该要有如何的来生」,并对后世生起希求心。若对后世没有希求心,也很少思惟死亡无常,这种人虽然学佛,也学菩提心与空正见,虽然种了一些习气,也累积了一些福德,但恐怕同时掺杂了世间八法的追求,很难有大成就。但是,对于相信有前后世,经常思惟死亡无常的人,当他打从心底认真考虑来世的投生处,就会生起对后世的希求心。这样的人,如果若能投生到像妙喜净土这样的地方,就能够完全拥有「圆具德相身」。由于远离一切违缘、具备一切顺缘,他必定能够快速圆满大乘地道的一切证量功德。
    在我所知道的范围里,我认为来生最好的去处是妙喜净土。相信有前后世的人,以及怀疑前后世也许存在的人,只要有思惟死亡无常,都会想要知道如何着手准备来生。除非完全不相信前后世存在,否则,即使只是怀疑,想着「前后世或许说不定存在吧?」都应该会想到来世该怎么办。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都是因为「说不定」、「很难讲」,所以才要准备吗?若你因此开始重视前后世这个议题,并感到有些疑惑,我们可以再针对这个题目做讨论。
    之后讲第二品时,透过这些内容,大家一方面会明白若投生妙喜净土,就会远离一切违缘、具备一切顺缘;再者,想要投生妙喜净土的人,必须串习想投生的欲求,而这也是能如愿投生最重要的因。透过第二品的内容,可以更清楚妙喜净土的种种功德,从而锻练想要投生妙喜净土的欲求。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2:37

04-法会缘起
    这部经的口传我是从日宗仁波切那里得到的。以下我将带大家阅读经文内容,并针对重点稍微做一点解释。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一、法会缘起
    当年那场法会的背景是,佛陀那时住在王舍城灵鹫山,周围跟随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其中只有阿难仍住于预流果,其他的大比丘都已断除烦恼、获得阿罗汉果位。除了这些大比丘,现场还有很多菩萨、帝释天、梵天,以及包括人与非人等为数众多的眷众。佛陀为大家讲法时,舍利弗从座位上站起来,将法衣偏搭在一边的肩上,右膝跪下来,双手合掌对佛陀说:「以前的菩萨最初如何发起菩提心?如何学菩萨行?学菩萨行时如何发起欢喜心?透过什么样的思惟披上精进镮甲?请为我们开示菩萨的这些功德。」披精进镮甲的意思是生起强大的心力、立下誓愿,例如立誓「就算舍命我也不犯戒!」、「就算舍命我也不会舍弃众生!」
    为什么舍利弗要请佛陀开示这些呢?舍利弗说:「因为这样可以利益许多士夫,能为许多士夫带来安乐,也能为世间堪怜者、凡夫众、人与天人等带来好处。而且,靠着这个如同明灯的开示,现在与未来的菩萨能够大幅度地扩展心量,更加明白如何实践菩萨学处。他们听闻您的开示并且照着去实践,就能渐次获得不退转地(注一),一切功德都会不断地增长,最后成就圆满佛果。所以,请求佛陀为我们开示过去菩萨如何学行菩萨学处。」
    佛陀说:「舍利弗,你为了摄受未来的菩萨而问了这些问题,包括:过去菩萨是如何发心、如何行菩萨行、行菩萨行时如何生起欢喜心、如何守护精进甲等诸多圆满的功德。你提出这些问题,很好!」
    佛陀接着说:「对于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你要断除三种器过而听闻。」三过中,第一个要断除的是器垢之过,必须以正确的动机听闻;第二个要断除的是器覆之过,必须专心不散乱地听闻;第三个要断除的是器漏之过,对于所听到的文词与意义不可以忘失。舍利弗对佛陀承诺说:「好的,我会遵照您的话,断除三种器过来听闻。」
    注一:「不退转」三字的意思,必须对照前后文去理解。若加上前后文,如:「不退转于恶趣」意指不再堕入恶趣。此处的意思是「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就是确定会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2:39

05-不动比丘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二、不动比丘
    佛陀说:「有一个世界叫做妙喜,那里有广目如来住世(注一)。他在开示以六度为首的佛法内容。」听到这里,舍利弗心想:「这位广目如来是住在哪里呢?我应该提出来问一下。」才这样想,佛陀便以神通力知道了舍利弗的想法,于是接着说:「从现在这个世界往东,经过千个佛国剎土后,有个世界叫做妙喜,那时,广目如来在那里开示六度等法。广目如来在讲法时,有位比丘从大众中站起来,他把法衣偏搭在一边的肩上,右膝跪地,双手合掌对广目如来说:『我决心按照您教示的菩萨学处去做!』」
    也许那时广目如来正在为大众传授菩萨戒,讲解菩萨学处。此时这位比丘站了起来,向广目如来禀白自己愿意照着做的决心。广目如来对这位比丘说:「学习菩萨学处并不容易。因为,若要学行菩萨学处,在面对一切众生时,内心必须完全不动摇、不混乱、不生起一点瞋害心才行。」尤其,只要对任何一个有情生起「我再也不利益他」的念头,菩萨戒就破了。所以,要真正学习菩萨学处是很困难的。
    这位比丘就是不动如来的前身,这个段落在描述当初不动如来发菩提心的过程。菩萨们有各自不共的特色,例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特色是超强的心力。为了成办有情义利而舍弃自己的精进力,使得他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同样地,不动如来过去在菩萨位,也就是身为不动比丘时,他许下要学习菩萨行的承诺。从决心信守承诺开始,他就专心一意地守护到底,中间完全没有丝毫的破损与染污,直到成佛。这也是不动比丘被大家公认最特别、最值得赞叹的不共之处。
    下一个段落将说明不动比丘在佛前立下哪些誓言、发起哪些祈愿、直至究竟成佛前他清净守护了哪些承诺。对我们而言,其中有些誓愿别说是照做,连随喜恐怕都很困难。但无论如何,读诵这些经文时,还是要一一去修随喜,即便只在口头上模仿,也要尽量策勉自己:「吾亦如是修!」即便只是生起「我至少要在口头上覆诵、尽力去随喜」的心力,对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誓言里讲的时间都是「于未成佛之际」。可能有人会想:对于立下的誓言,在今生我还可以尽量小心地忆念守护,但到了下一生,我都不记得这些誓言了,又如何能持续守护呢?我曾在其他的佛经看过这样的记载:如果在这一生尽全力守护誓言,靠着福德资粮与串习的力量,来生很自然会继续守护下去。
    注一:这段文,有二种不同的解释。(一)同样是妙喜世界,之前是广目如来住世,之后则是不动如来。就好比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的时代,在这之前有迦叶佛等等。(二)有两个妙喜世界,一个是广目如来住世,另一个是不动如来住世。不动如来尚未成佛、还在菩萨位时,是在广目如来住世的妙喜世界发心。
    译注:对于第一种解释法,课后再去请教老师:「妙喜净土既然是不动如来成就的,又怎会有『之前』是广目如来,『之后』是不动如来这种情况呢?」老师答道:「妙喜净土是无常法,所以它会不断地变化。在不动如来时代的妙喜净土,是由不动如来的祈愿力成办。不动如来涅盘后,在同一个世间,是香象菩萨成佛,那时妙喜净土所有情器世间的种种行相,是由香象菩萨(成佛后的名号是金莲如来)的祈愿力成就的。所以,『由不动如来的祈愿力成就』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本来没有的世界,后来由于不动如来的祈愿力,经由微尘组合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等到不动如来涅盘后,妙喜净土就又化为微尘,等到香象菩萨成佛时又重新组合成新世界。不是这样的。」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30

06-不动比丘的誓言(上)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三、不动比丘的誓言
    (一)绝不瞋害有情
    不动比丘对广目如来说:「我以无谄语、无诳语、谛实语、不变异语立下誓言『我要发起菩提心』。
    从今天起,我做的所有一切,都要全数回向于获得无上菩提。」不动比丘发了什么样的菩提心呢?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之前提过的对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的广说与略说。
    不动比丘立下的第一誓言是:「从现在起到未成佛之间,无论对哪一个有情,我都不生起瞋忿心与伤害心,我的心不会被任何一个众生扰乱。如果做不到,我就是欺诳现在正在无边世界说法的诸佛如来。」这段话是不动比丘对着诸佛发誓。一旦欺诳诸佛,他就不可能成佛,无法成办最究竟的安乐。
    克主杰尊者也曾立下十个誓言。立下誓言后,克主杰尊者说:「若我违反以上誓言,请本尊与护法来取我首级!」对我们来说,现在要我们发誓并且马上做到,这是很困难的事。不动比丘发了誓又能立刻做到,是因为他已经透过七因果与自他相换教授不断修心,他不但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在菩提心很稳固之后才如此立誓。在他还没有修菩提心、程度跟我们现在不相上下的时候,他也没办法这样发誓,就算发誓也很难做到。
    之前提到,不动比丘对广目如来禀白他决心学行菩萨行时,广目如来提醒他:「这件事情不容易。」
    的确,立誓前要谨慎评估,就像《入行论》说的:「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受戒前,特别是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谨慎考虑。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一样,别解脱戒无法事先知道戒条的内容,要等受戒之后,师长才会跟受戒者说明;但菩萨戒的内容在事前就可以知道。
    应该先了解菩萨戒条的内容,想想自己能不能受持,能受持才去受戒。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不该放弃,应该为有朝一日能够受戒而不断学习、努力修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产生「我应该做得到」的把握后,就去受持菩萨戒。不动比丘经过长时的修心,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他在广目如来面前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虽然无法立刻跟不动比丘一样,但现在做不到,不代表永远做不到。我们如果能够发愿:「我要渐次进步,有朝一日,愿我能像不动比丘那样立誓!」只要发愿,就会有它的影响力。我们现在很难发誓不对任何人生气,但可以试着要求自己,就算生气,也不要完全被愤怒控制,也要试着降低易怒的心,经过一些时日,或是经过几年,希望自己可以渐渐成为不容易生气的人。这样的愿望,应该蛮有希望可以成真。
    (二)绝不离求一切智心
    不动比丘第二个誓愿要实践的修行是:「无论做什么事,下至踏出每一步,我都不会离开希求菩提、想要获得一切遍智的心。」这点非常重要。在《相顺广论科判次第之集经汇道》中有另立科判,摘录包括《华严经》在内的佛经讲到,要不分昼夜随念菩提心的相关内容,包括必须如此随念的理由与随念的方法,例如每天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之间,如何在行住坐卧间与欲求菩提的实修结合。《般若经》里有个段落专门提到,如何把生活里的一切行止与欲求利他结合而修,另一函则都在说明如何把一切行止与欲求菩提结合而修,如何不分昼夜依于正知正念修习。若用譬喻来说,就好比我们本来获得了一个像如意宝那样的宝物,后来却弄丢了,此时,无论吃饭、睡觉或走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系念着这件事情。就像这样,无论何时,心里都要怀抱着「我何时才能获得佛果啊!」的念头。总之,不动比丘在广目如来前立下的第二个誓言是「无论我正在做什么,只要没有生起欲求菩提的心,就是欺诳一切诸佛。」
    (三)绝不起二乘心
    不动比丘的第三个誓言是:「我绝不生起声闻独觉心。若生此心,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声闻独觉心是只为一己之利而希求解脱的心。我们目前没有这种危险,因为我们连希求解脱的心都生不起来。但是,当我们开始修习出离心、强烈地感觉到轮回的过患时,就必须谨慎提醒自己才行。就像《道次第》里区分共中士道与中士道的差异一样,实修时我们也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实修共中士道。做前行时必须策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动机去观修轮回过患;做正行时,在思惟轮回过患后,要再度透过思惟,把见轮回过患的心转为生起大悲心的方便;最后做结行时,要把这些修行的善根全数回向于无上菩提。在这样做之后,如果希求一己解脱的心依旧很强猛,就必须一面思惟中士道,一面思惟菩提心。
    如果没有刻意防护这种仅求自利的心,对于最亲爱的人,虽然你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为他舍命,但是,在你突然被身后发出的巨响吓一跳的剎那间,你很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把他推开。总之,在专修出离心的时候,必须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思惟轮回过患,这很重要。
    (四)绝不起烦恼
    不动比丘立誓:「我若生起贪欲、瞋恚、愚痴、害心,或由于贪睡而生起睡眠的心,或由于慵懒而持续地发呆(属于懈怠的支分),或生起与贪相应的高举心,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不动比丘立誓无论何时都不生起这些烦恼。
    如果真正相信地狱饿鬼等恶趣存在,清楚知道他们在受多大的苦,也亲眼看到并相信畜牲道有情受到的苦,也真正相信在三恶道受苦的有情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那么,就算现在挡不住而生起了烦恼,你也不会放任这些烦恼继续下去。因为你已生起「受苦有情都是我的母亲」的心,他们能不能脱离苦海,就看你能不能帮忙。若你成佛,他们就能离苦,若你不成佛,他们就会继续受苦。你不但看见了这个事实,也看到:若继续放任烦恼产生就不可能成佛,若不精进实修就无法获得佛果位。一旦真正产生这种心情,只要一产生不好的念头,你就会马上提醒自己「我不能这样!」便能有力地遮止烦恼。
    如果你曾经对菩提心生起一点体会,即便只是造作的菩提心,只要你曾经被菩提心影响过,那么,无论生起任何烦恼,那时只要跟自己说:「我起烦恼了。若继续让这烦恼控制我,我就无法成佛;不成佛,就无法救众生。众生正在受苦,也没有能力脱苦,若我不救他们,他们要怎么办?」想到这里,烦恼的势力就减弱很多。
    (五)绝不造十恶业
    不动比丘接着立誓说:「我绝不起疑惑心,绝不起杀生之心,绝不造十恶业。」其实,在受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也都承诺不造十恶业了,只不过我们没有像不动比丘一样发下重誓。怎么才算做到断除十恶业?如果平常没有特别忆持,只在遇缘时没有去造恶业,这样还不算断除恶业。必须在平时就经常提醒自己不造十恶业,以断除杀生为例,平时就要经常提醒自己:「即使人家来骂我、打我、杀我,我都不杀生;即使对方杀光我所有至亲好友,我也不杀生。」这样做其实就是在「披甲」。在没有真正遇缘之前,就要一再地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因缘都不造恶业,这样才是在实修「断除恶业」的戒律。唯有平时有经常忆持,才能真正守得了戒;如果平常根本没有串习,当逆缘真正来到面前,你是挡不住的。
    见到不动比丘这样发心,大众中有位比丘心里想:「这位菩萨在最初发心时,就敢披上誓愿不伤害有情的精进甲冑,真教人惊讶!他真可以称得上是『不动』比丘!我真随喜他。」这位比丘在心里想着『不动』这个名字时,广目如来也对不动比丘说:「你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真的非常好!你行菩萨行时的名字就叫做『不动菩萨』,未来成佛时也叫做『不动如来』。」广目如来随喜不动比丘得到不动这个名字,其他四大天王、帝释天、梵天等也都非常随喜他。
    (六)绝不违誓
    接着,不动比丘对广目如来说:「未成佛前,若我所作所为违背了今日立下的誓言,我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不动比丘说,他会完全实践自己立下的一切誓言。立了誓就要坚持做到,这很重要。如果不能坚守自己立下的誓言,说了又反悔,再说再反悔,养成坏习惯,来生你将成为无法承担诺言的人。变成这种人,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还没立誓前要仔细想清楚,一旦立誓决心要做,就要贯彻到底。即便你守护的诺言是不重要的小事,但由于养成好习惯,未来无论你承诺的是什么样的大事,都能够坚持到最后。
    受菩萨戒时,我们承诺要「如昔诸善逝」,承诺要效法过去诸佛的菩萨行,也承诺要「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虽然无法马上做到所有的承诺,但对于应学的学处要发起精进心,踏出前进的步伐,按照次第渐渐进步。
    (七)生生出家
    不动比丘立誓说:「任何行止,我都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而做。在未成佛前,我要生生出家。生生出家之时,我不会住于猥杂之处,会戮力行持十二头陀行。在行头陀行时,我会少欲知足,不只不贪着财物名闻利养,而且无论何时都会对佛法生起希求心、欢喜心、恭敬心,会时时赞叹佛法。我也会把自己懂得的佛法,尽力讲给其他有情听。以上誓言,若我没做到,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他继续立誓说:「在未成佛之前,我要生生出家、为众生开示佛法。开示佛法时,我要具足无碍的辩才勇气。若我没做到,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要能在众人面前辩才无碍地开示法义、完全没有一点惧怕,唯有好好学习才做得到。所以,不动比丘的这个立誓,换句话说就是:他立誓生生出家、学习佛法,未来在为众生开示佛法之时,能够辩才无碍地利益有情。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35

07-不动比丘的誓言(下)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三、不动比丘的誓言
   (八)绝不躺卧
    不动比丘接着立誓说:「未成佛前,我会或坐或立,或经行或礼拜,但绝不躺卧。」
    (九)绝不观过
    不动比丘立誓说:「在未成佛前,对任何一个众生,包括犯根本堕的人、被人家说与女众有关系的出家人、被人家指责打妄语的人,我都不会起观过心。」起观过心的意思是不喜欢对方、排斥对方。看到他人犯错,出言劝告或阻止对方并不是起观过心;但若因此生起不喜欢对方的心,便是起了观过心。
    (十)绝不以贪欲说法微笑
    不动比丘是出家人,所以他立誓说:「对妇女说法时,我绝不以贪欲为动机向对方笑与挥手。」下一段文提到「若于说法时顾指轻躁」,藏文原意是「说法时挥动双手」。如果只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我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过失,不明白为何不动比丘要如此立誓。
    (十一)对出家人起如来想
    不动比丘又立誓说:「见到身着出家衣的人,无论他是器非器、有无功德,我都要生起如来想与殊胜所依想。同样地,见到其他菩萨时,我都要生起导师想与如来想。若我没有生起这样的作意,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皈依学处里有一项也是如此,只要见到穿出家衣服的人,都应该恭敬对方。《地藏十轮经》特别强调,在家人完全不应该对出家人进行制罚或处以私刑。出家人犯错只能由僧众集体开会议处,在家人不可以径行处罚出家人。
    (十二)精勤闻法
    不动比丘立誓说:「若有人说法,我会前往听闻。若我不前往听闻,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这句话可以朝两个方向理解,第一个方向是从说法者的角度去理解。在善知识十德里提到师长应具备一定的功德,其中一项是德增上。所以,不动比丘这个誓言的意思可能是,若说法者的功德比自己好,他一定会前往听法。第二个方向是从闻法者的角度去理解。如果闻法者具足三种堪为闻器的条件,而且依师轨理也串习到非常娴熟,这种人无论去听谁说法,都只会得到好处,不会有任何坏处。所以,不动比丘这个誓言的意思也可能是,他要成为具量的闻法者,无论说法者是谁,他都可以前往听受。
    有一位噶当派的大智者,无论讲法者是谁,他都会参加。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老人,有个人正在为这群老人讲经,他就坐下来跟着听法。有人跟他说:「这个场合是针对一群没知识的老人讲法,你这样的大智者哪里需要参加呢?」这位大智者说:「你不要这样讲,参加这法会,我学到两件很重要的事情。」无论讲经者是谁,这位大智者都会去听,所以他的上师很多。后来,噶当派的师长讨论到,学佛时到底应该像他这样,老师愈多愈好呢?还是像种敦巴尊者只有五位师长一样,老师少一点比较好呢?大家最后获得的结论是:在修心能力还不够时,种敦巴尊者的作法比较好;等到修心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像这位大智者一样,不论说法者是谁,都可以前去听法。
    (十三)绝不礼外道诸天
    不动比丘立誓说:「还没有成佛前,除了诸佛之外,我如果礼拜外道与诸天神,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这段内容在皈依学处里也有提到。经文中说的「除诸佛,不礼外道」是什么意思呢?「礼拜」一字的藏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对方,若从这个角度解释,则礼拜外道是根本不可以做的事。第二个意思是恭敬对方,若从这个角度讨论是否可以礼拜外道,就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我们心里应该恭敬一切众生,但是否要形之于身口,要看当时的情况,也必须观顾一般人的看法。例如,若出家人的师长是一位在家人,由于一般人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看到出家人礼拜在家人,恐怕会遭到一般人的非议,因而看低出家人。但在私下的场合,例如这位出家人单独在自己的住处,见到师长时,无论对方的身份是出家还是在家,他当然都应该要礼拜师长。
这部经的第一品比较难,从第二品开始才会比较容易了解。然而,大家若能透过第一品的内容,认识到不动比丘当初发心时生起多大的心力、在因地时克服多少困难去学行菩萨行,由于明白他种下的因非常广大不可思议,将来讲到他在果位时拥有多么广大不可思议的功德时,我们才比较容易生起信心。
    (十四)绝无高下之分而施
    不动比丘继续立誓说:「行财布施时,我不会有亲疏高下之分,不会有『我要给这个人、不给那个人』的作意。我对一切众生都会平等看待,无论对方是亲是疏、地位是高是低。若我没这么做,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同样地,在行法布施时,我不会有『我要对这个人说法,不对那个人说法』的差别待遇。若有,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不过,以上说的没有区别,是从动机的角度没有亲疏高下之分,但实际说法时,必须观待对方是器非器而决定说与不说。
    (十五)誓言护生
    不动比丘立誓说:「见到将要被杀的有情,我就算舍弃生命也会去救他。若我未能救护这些有情让他们免于命难,我就不成佛。」他立誓要帮助那些即将被杀的众生,救护他们的生命。
    不动比丘立下这些誓言时,在场有另一位比丘心想:「如来应该要为不动比丘作证:有朝一日,不动比丘将成佛、成为量士夫。」广目如来知道这位比丘内心的想法,于是说:「如你所说。不动比丘立下的誓言,有如来为证。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佛、成为量士夫。」一个对佛有百分之百信心的人,如果在他立誓的时候见证人是佛,这个人必定会尽全力实践自己立下的誓言。由于完全实践自己许下的诺言,有朝一日,此人就会成佛、成为量士夫。广目如来说:「比丘,任何一位大菩萨,只要披上这样的甲冑,求取圆满菩提,最后一定会成就圆满佛果。」
    在还没开始打仗前,古代的战士会披上盔甲,防护自己不被刀箭刺伤。同样地,在修行时,若一开始就先扩展心量、提高心力,内心决定「我要这么做!我不那么做!」,为内心披上甲冑,未来那些不相顺的违缘就无法伤到自己。这种作法便是擐甲精进,它非常重要。以闭关为例,虽然预定要闭二十天的关,但心里在一开始就想:「就算需要闭关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也没关系!」这样一来,就会觉得二十天很短,不会有厌烦与疲倦感;相反地,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只花二十天闭关,则离出关的时间愈近,心就愈容易烦燥。
    再以实修菩提心与空正见为例。在未修之前若能下定决心:「我要在这上面努力,无论需要花一年、两年、一辈子、数千辈子才能学好都没关系,无论需要多长的时间,我都会努力!」这样一来,无论你学得如何,都不会失去心力。但若你的想法是:「我在一个月、一年之内就要生起菩提心、空正见。」若能做到当然很好,但若做不到,你可能就会放弃了。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为自己的心披上这样的精进甲冑。例如,你想要利益有情,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要先跟自己讲好:「我决心利益众生,无论众生如何对待我,他们对我好也好、对我坏也好,就算他们来杀我,我也不会改变心意!」这样一来,无论过程中发生什么事,你想要利他的心都不会受到伤害;但如果最初没做这样的心理建设,虽然付诸实践,做了一点利他的事,但只要对方做了一点让你不顺心的事,你恐怕马上就会放弃了。由此可知,在一开始时扩展心量与心力,就像打预防针一样,未来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不会伤害到你的誓愿。
    (十六)绝不指责出家人犯戒
    不动比丘继续立誓说:「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无论任何人犯根本堕,我绝不口出批评说:『你犯了根本堕』。若我出口批评,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这里说的批评,与怀着慈爱心纠正对方不一样。若怀着善意提醒对方:「你这样做不行,会犯根本堕。」这样是可以的。批评他人是我们犯得最多的过失。若不把《戒律》算进去的话,《甘珠尔》中结合历史而宣说业果之理的经文有四函。研阅它们后你会发现:批评他人是造罪很大的来源。克主杰尊者立下的十誓中有一项就是:「除非能够利益佛陀教法与众多有情,否则我绝不指名道姓地说某人过失。」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36

    (十七)誓言成办清净国土
    不动比丘立誓说:「一旦我成佛,在我的佛国剎土,所有声闻众都不犯根本堕。在这广大清净的剎土中,没有一处是佛法未弘扬之处。这个剎土完全没有情器世间的任何过失,所有情器世间的一切功德都圆满具备。我将努力成办这样的清净剎土。」不动比丘立誓要让他的佛国剎土非常圆满。想要得到圆满的果,就必须成办圆满的因。所以,他立定了这样的目标、生起如此强大的心力,就开始精进地成办圆满的因,开始精进地实践六度万行。
一般常会提到圆满、成熟、净化三者,其中圆满指的是成就器世间剎土的祈愿力圆满;成熟指的是成就情世间有情清净的祈愿力圆满;净化则包括净化器世间与净化情世间这两个部分。目前讲到不动比丘的这些修行,正是「圆满、成熟、净化」的实修。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讲到「佛陀的事业功德任运成就」这个主题时,我问老师:「佛陀事业功德任运成就的因是什么?」老师说:「是他在因地时做的『圆满、成熟、净化』。」未来成佛时若要任运成就诸多佛行事业,现在在因地时就要努力实修圆满、成熟、净化,把目标放在成办圆满的情器世间,而后不断地祈愿,并且努力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
    不动比丘立誓说:「在未成佛之前,我要持守清净梵行;我要成办善根,以使得未来我成佛后,在我佛国剎土的所有出家僧人都能梵行清净。」
    在不动比丘发起菩提心的当时,他所在世界的女性有一些缺失。他立誓说:「我会努力,使得我成佛后,我的佛国剎土中的女性,不会有现今这个世界女性的诸多过失。」
    不动比丘立誓:「凡我所做的一切,都回向于成办佛果。再者,若我没有完全照着我立下的誓言去做,就是欺诳一切诸佛如来。其他的菩萨,无论是已经完全成办了自己誓言的菩萨,或是能够实践誓言的菩萨,都是具有法种子的菩萨。这些菩萨只要愈让这种心起现行,就愈能成办佛法功德,未来也会成为能够开示佛法之人。」不动比丘立下稳固可靠的誓言,就像种下了一颗未来会长成大树的种子。
    同样地,凡是曾经立誓、曾在心中种下种子的菩萨,只要愈精勤努力获得佛果位,就愈能为众生开示佛法。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38

08-不动比丘获得授记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四、不动比丘获得授记
    此时有另一位比丘说:「不动菩萨,你现在说的这些,若是真正清净的誓言,是真正会去实践的发愿,如果你真的不会退转于无上菩提,那么,就用你的右膝让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都震动吧!」那时,由于佛的威神力、不动比丘清净立誓的谛实力,以及由这些清净誓言造下的无量善根力,当不动比丘以右膝着地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如同地震般产生了六种震动。由于不动比丘会确实履行他立下的誓言与祈愿,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果他的誓言没有谛实的力量,大地不会摇动。
    讲到这里,佛陀对舍利弗说:「所以,想要成佛的人,都应该像不动菩萨那样去实修。若能真正这样去实修,就会速速成佛,成办像妙喜佛国一样的净土。」宗喀巴大师在《往生极乐愿文》发愿说:「愿出家时,犹如不动比丘,纵使微细罪堕亦不染着,经由究竟戒蕴之门证大菩提。」这段话的意思是,希望能生生出家,出家时能够像不动比丘一样清净持戒,连一点罪堕都不染犯。
    舍利弗问佛陀说:「不动菩萨立誓、发菩提心时,有多少天人聚集呢?」佛陀说:「那时所有的天子都在,包括四大天王、欲界色界的天人等,大家都合掌礼拜说:『今日我们听到前所未有的狮吼声。』」狮吼声的意思是,以无比的勇气与谛实语,在毫无畏惧的状况下对大众宣说。佛陀说:「这些天子们都非常欢喜,内心感到非常舒畅。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未来无论是谁,若能投生到不动如来的剎土,则他累积的善业绝对不小。今日有机会听到这样的狮吼声、能听到这样的誓言、听到这么多佛法的内容,都有很大的福报。』」
    舍利弗对佛陀说:「我从没听过其他菩萨像不动菩萨这样披大甲冑。」佛陀说:「的确是。披上如此的大甲冑、发愿求取无上菩提,在数百数千数万亿的菩萨中也是很少见的。贤劫中成佛的菩萨们,也没有人在最初发菩提心时,就披上这样的大甲冑。」
    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菩萨这样发心后,广目如来为他授记:『未来你将获得佛果位,成佛时你的名号是不动如来,就像当初燃灯佛为我授记,说未来我将成佛、名号是释迦能仁一样。』」佛陀继续对舍利弗说:「我在示现成佛事业时,整个世界充满了大光明,大地有六种震动,同样地,广目如来为不动菩萨授记时,也有很多征兆发生,包括光明遍照了整个世界,大地有六种震动。」
    佛陀继续描述广目如来为不动菩萨授记时,出现了哪些吉祥的征兆。佛陀对舍利弗说:「就像我示现成佛事业时,所有花草树木都朝向我低倾礼敬,广目如来为不动菩萨授记时,所有的草木等都朝向不动菩萨低倾礼敬。」佛陀说:「就像我在示现成佛事业时,娑婆世界所有天龙等都合掌向我顶礼,不动菩萨蒙佛授记时也是这样。」
    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所有眼盲者都恢复视力,耳聋者都听到声音,疯狂者都恢复了心智,诸根不具全者都重新拥有完整的诸根,所有怀孕的妇女都能在安适吉祥的状况下生产,就跟我示现成佛事业时的情况一样。」佛陀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众生由于恶缘而横死,如同我证得一切智时一样。」      又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悦意天香遍满世界,如同我示现成佛事业时一样。」
    那时,舍利弗对佛陀说:「仅仅在蒙佛授记时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不动菩萨的确具有很大的功德。」
    佛陀说:「我说的不动菩萨得授记时的功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还有其他非常多的功德我没有说,不动菩萨的功德大到无边无际。」
    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都心生欢喜、无比安适,如同我示现成佛事业时一样。」又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手持金刚都随侍护卫他,如同我示现成佛事业时一样。」手持金刚是大夜叉这种护法中最主要的一类。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菩萨得授记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天、龙、夜叉、食香众、非天、金翅鸟、人非人、摩睺罗伽都以花朵、香柱、熏香供养不动菩萨,如同我示现成佛事业时一样。」又说:「当不动菩萨得授记时,有三十亿天、二十亿人看见不动菩萨被佛授记,以及上述得授记后的种种征兆,因而生起了菩提心。这些人与天也都获得广目如来的授记说『未来你们也都将成佛』。」
    一旦获得佛的授记,就不会改变;若还有可能改变,佛就不会授记。一旦佛授记某人将来会成佛,这个人就绝对不可能退转。在我们念诵的妙喜净土祈愿文里说:「获语甘露而以修持力,祈愿定获菩提之授记。」意思是希望能投生妙喜净土,在不动如来面前闻法发起菩提心,并在内心生起真正的证量,而后获得不动如来授记说:「未来你将会成佛。」一旦获得佛的授记,就不会再退转。在往后的内容会说到,大乘种姓者只要投生到妙喜净土,必定会获得不动如来的授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祈愿投生到妙喜净土的原因。
    佛陀对舍利弗说:「就像我示现成佛事业时,周围遍满了菩提树、莲花、白莲花一般,不动菩萨得授记时,三千大千世界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花树。」又说:「就像我示现成佛事业时,有数千万天人从虚空中朝我散献天衣一样,不动菩萨得授记时,有数亿天人从虚空中散献天衣,供养不动菩萨并祈愿:『愿不动菩萨速速成佛』。」散献天衣,跟我们现在献哈达的意思应该很相近。佛陀说:「见到不动菩萨得到佛的授记,天人等彼此之间都非常欢喜,那种欢喜胜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欢喜。」
    当菩萨发了心、获得不退转地,或说当他们被佛授记时,就能拥有上述讲的各种功德,包括周围光芒遍布、大地震动、盲者得见、聋者得闻……等。想想看,若现在有人展现了这样的功德,我们恐怕会觉得他就是佛了。会有这种反应,主要是因为我们其实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佛,而如果菩萨仅仅在获得授记时就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当他的功德愈来愈增长,最后成佛,那时他拥有的功德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如果你很难相信佛的功德,可以先试着认识十地菩萨的功德,或者可以按照《现观庄严论》的内容,从认识十地菩萨开始,到九地、八地菩萨等的功德渐次往下推,应该有助于帮助你相信佛陀的确拥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陀对舍利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与人,听见广目如来对不动菩萨的授记后,他们彼此互相供养布施,就像在满月时大家会彼此供养一般,天人们则彼此献上表达欢喜心情的惊奇爱语。不动菩萨得佛授记时,具有这样的功德。」
    佛陀把不动菩萨得授记时发生的种种事迹说得非常仔细,是因为佛陀现前了知当时的情况,才能说得出来,换做其他人根本没有办法。所以,舍利弗对佛陀说:「靠着您的一切遍智,我们才能知道上述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您知道的对境到底有多少,实在不可思议。那些禅定境界、诸龙境界、诸业异熟果报等都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不动菩萨仅仅生起菩提心便拥有的功德,以及他在得佛授记时发生的种种事迹,这些都非常不可思议。」佛陀说:「的确,正如你所说。」对于一般凡夫而言,这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事迹,很难在内心真正接纳。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41

09-不动菩萨披精进甲
    第一品、授记庄严品
    五、广说不动菩萨初发心时披精进甲的功德
    此时,阿难对舍利弗说:「不动如来在初发心时披精进甲的种种情况,世尊只是略说而已,并没有广说。」舍利弗说:「的确,世尊只是略说而已,并未广说。不动菩萨在初发心时披精进甲的功德广大无边,非常不可思议。所以,你要好好继续听,世尊将继续仔细地说。」
    舍利弗对佛陀说:「您刚才已为我们略说不动菩萨的种种功德,请再为我们讲得更广大仔细些。因为,这将有利于现在未来的菩萨们能够随学。」佛陀说:「不动菩萨在最初发心时披上精进甲冑,其功德不可思议。我把其中的一小部份说给你们听。你要断除听闻时的三种器过,好好地听。」
    舍利弗说:「好的,我会这样遵从。」佛陀说:「当时,不动菩萨发下这样的愿:『虚空或许会改变,但我的誓愿永不改变。』」又说:「披上如此精进甲冑的菩萨,百千万中难得一人,非常稀少。贤劫中没有一位菩萨像不动菩萨,能够披上这样的精进甲。宝幢菩萨虽然也是一位披大精进甲的菩萨,但与不动菩萨披的精进甲相比,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不动菩萨以无比大的精进力,把他立下的坚固誓愿实践到最究竟,因此成就佛果,号曰『不动如来』。他目前住于妙喜净土,在那里讲经说法。」
    佛陀对舍利弗说:「我透过一切遍智知道,不动如来过去行菩萨行时,无论谁来跟他乞讨头目髓脑、手足支节,他都不会不给。由于这个因缘,不动如来从初发心立下誓言到成佛之间,就不曾再生过病。」
    佛陀说:「就好比转轮圣王,他能够足不着地从一个宫殿到另一个宫殿享受五欲妙乐,同样地,不动菩萨从发心开始,都没有投生到无暇处,一生又一生都投生在佛国剎土,在每一生里都勤修梵行。他当初如何发愿,他就如何地修行成办,因而得到『不动』这个名号。他也用这些清净梵行供养诸佛,使得一切诸佛圣心欢喜。」转轮圣王的转轮二字,从字面直接理解是轮子,但它也可以像是现代人的飞机,只是命名上有差别而已。总之,非常富有的人,他们来往于两地时,根本不必用脚走,可以从轿车出来后直接坐上直升机。本段文用转轮圣王的例子为喻,说明不动菩萨发心之后,一生又一生就好像转轮王足不着地般,完全不会投生到无暇处。
    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如来历经一个又一个佛剎,由于梵行清净而得到『不动』的名号。他开示的教法都是大乘教法,很少开示声闻教法。即便开示声闻教法,他依旧把讲法的重点放在六度,帮助众生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就好比圣座嘉瓦仁波切不论讲什么经论,都把核心放在菩提心与空正见,使听闻者对这两个主题生起决定信解。同样地,不动菩萨在开示教法时,都把重点汇集在六度或十度上,以帮助有情获得无上菩提。佛陀说:「不动菩萨为有情开示教法非常方便善巧,听闻者很容易就能受持;他也善用赞美,使听闻者心生欢喜。不动菩萨是如此披上精进甲冑,行菩萨行。」
    佛陀说:「做了这些法布施后,不动菩萨把得到的善根这样回向:『未来我成佛时,愿这些学习大乘教法的所化机们,都能完全听到我开示的教法,听了之后都能牢记在心,能够正确地理解,能够读诵,能够透彻领解其中的含义,能说给别人听。他们在这一生里听到的法,就算死了也不会忘记,直到他们成佛。同样地,就像我现在还在菩萨位时,能够从一佛剎到另一佛剎,未来投生到我佛国剎土的菩萨们也是如此,在他们未成佛之前,愿他们也都能从一佛剎投生到另一佛剎。』」当年不动菩萨发了这样的愿,现在他成佛了,这些愿望也都成为事实。投生妙喜净土的菩萨,就跟不动菩萨当初的祈愿一模一样。这些祈愿能够成真,是因为不动菩萨把他讲法得到的众多善根,毫不保留地做了这样的回向。
    佛陀说:「不动菩萨说:『但是,这些菩萨的最后一生会住于兜率天,在南赡部洲成办成佛事业。』」不动菩萨说,希望投生他的佛国剎土的菩萨们,一生又一生地从一佛剎到另一佛剎,但在最后一生的情况会不一样。成佛前的最后一生,这些菩萨会住在兜率天,而后在南赡部洲行成佛事业。佛陀又说:「不动菩萨如此发愿:『在我行菩萨道时,诸魔的干扰都无法得逞,同样地,我成佛之后,在我的佛土,无论任何有情,包括声闻与菩萨众等,都不会受到魔众的障碍。』由于不动菩萨的这个愿力,若投生于妙喜净土,就永远不会受到障碍的干扰。」不只如此,身在其他地方的有情,在遭遇魔障的时候若能向不动如来祈求,对于障碍的消除都会很有帮助。
    佛陀说:「不动菩萨说:『投生在我佛土的菩萨,在还没获得上述功德之前,我都会持续行菩萨行。』」这话的意思是:在「圆满、成熟、净化」的事业未圆满前,他不会取正等正觉的佛果位。
    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如来以前在行菩萨行时,无论说法或闻法,身心都不会疲惫。这是因为他在初发心修菩萨行时,极修法身的缘故。」极修法身的意思,不知是不是修空性的意思。仅仅修习空性
    法身,当然没办法使身心不疲惫,但若长时修习,后来可能会有这样的成果。佛陀说:「不动如来过去在听法时,曾如此发愿:『我现在很喜欢、很希求法。愿我成佛之后,投生到我国土的所化机们,对法的希求都能跟我一样。』」
以上第一品讲完了。愈了解过去诸佛在菩萨位时如何精勤学习,在念到「如昔诸善逝」时,不但会更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也会想要跟他们一样地学习。之后要开始讲的第二品,内容主要在描述妙喜净土的种种行相。对某类所化机而言,研读第二品,能使他生起「未来我成佛时,我的佛土也要有这些功德,所以我要效法不动如来,像他一样地学习」这种想法。对另一类像我们这样的所化机而言,第二品的内容有助于生起想要投生妙喜净土的希求。佛陀是基于这两种目的而宣说第二品的内容。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43

10-剎土庄严的来源
    第二品、佛剎功德庄严品
    舍利弗再次启禀佛陀说:「您说了不动如来往昔修菩萨行的功德,还请您再为我们开示不动如来成佛后,他的剎土的种种功德,因为菩萨与声缘种姓的男子女人需要投生到那里。听了这些开示,可以让他们生起想要谒见不动如来、礼拜供养、祈请不动如来教法住世的希求心。还没有获得阿罗汉果的人听到不动如来剎土的功德,会想要谒见、礼拜、供养不动如来,同时为了自己的修行能够究竟,也会生起投生妙喜净土的希求。由于有这些需要,祈请您开示不动如来剎土的种种功德。」佛陀对舍利弗说:「很好!你这样启问非常好,我会开示不动如来剎土的功德。你要断除三种听闻过失,好好地听。」这段话很像是佛陀的立誓宣说。
   一、剎土庄严,来自不动如来过去的愿力
    (一)不动如来成佛前七天
    舍利弗对佛陀说:「是的,我会照做。」佛陀说:「在不动如来成佛的前七天,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知道这件事情后,完全没有感到饥渴或觉得疲累而需要睡眠,大家不但身心全无疲惫,而且都处在很安适、喜悦的状态。这种结果来自不动如来过去的愿力,而且也由于这个愿力,在他成佛前七天,所有众生都没有产生淫欲。」
    (二)不动如来成佛时
    佛陀说:「不动如来成佛时,光芒普照,大地产生了六种震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人与天人都向不动如来合掌礼敬。这也是不动如来剎土的一个功德。」又说:「其他示现殊胜化身的佛,他们的剎土功德都不及妙喜净土来得圆满。能够成办这么圆满的剎土,是不动如来过去行菩萨行时的愿力造成的。佛国剎土的圆满功德,是由过去的愿力成办。就好比我(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行时做的祈愿,如今已悉数成办一样。」
接下来的经文中,大家会看到佛陀每说完一个妙喜净土的功德,都会接着说「这都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整个讲完之后又再说一次「妙喜净土的诸多功德,都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佛陀的这句话,含义很深。
    妙喜净土的种种圆满功德,是由不动如来的祈愿成办,所以它的印迹(能成办的因)是祈愿。讲到祈愿,一般人直接想到的都是口中念诵的祈愿文,但祈愿文只是文字,不是真正的祈愿。真正的祈愿是内心有愿,内心想要,它是一种欲求。就像之前曾经概略讲过,佛陀身语意的功德与剎土的种种圆满,都要依靠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的力量才能成办,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菩提心留下的印迹。所以,透过《不动如来会》,佛陀要跟我们说的重点是:如果把主力放在专修菩提心,便能成办圆满的色身与圆满的佛土,也会拥有能成办众生义利的种种圆满顺缘。若想要获得圆满色身,就必须主修菩提心。
    念诵祈愿文时,可以慢慢地念,边念诵边思惟,设法对这些内容产生欲求。若能这样做,则念诵祈愿文也将成为特别的实修。然而,要生起欲求,必须了解这些内容到底有什么功德、为何值得追求,所以必须先透过听闻了解所求的种种功德,明白之后,才有办法对它生起希求心。
    既然祈愿的真正意思是欲求,那么这些祈愿文的用处又是什么呢?当内心生起强大的欲求,就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说出:「真希望如何如何啊!」的话语,这是从真正的祈愿化成的文词。在真正的欲求还没产生前,初修业者可以透过念诵祈愿文,让心跟随这些祈愿的文词走,这样也能产生一点希求心。
    正因为能对初修业者提供这样的帮助,所以才会有这些祈愿文问世。
    释迦牟尼佛与不动如来,他们两位过去在菩萨位时的想法有点不一样。不动菩萨的想法是:自己先去努力,就像《不动如来会》第一品描述的那样,他非常精进地成办各种因与资粮,依此而成办一个圆满的剎土。然后,只要有情投生到这个剎土,则无论他们希求的是解脱或佛果,都一定会如愿成办。
    在成办这个净土的同时,不动菩萨也希望,只要这个净土一成办,安住于每个不净剎土的佛,都会对各自的所化机开示我们现在讲的内容,包括:介绍不动如来剎土的种种、投生到那里的好处、投生到那里的因是什么。无论诸佛是住世或涅盘,都希望他们能够跟众生说明如何累积投生妙喜净土的因,让大家能够投生到妙喜净土来。只要能来,由于这里具足了一切顺缘、净除了一切违缘,所以大家一定都会不由自主、自自然然地获得解脱与成佛的果位。不动菩萨内心有这样的想法,也为了这些想法能够成真,他把所有该成办的因与资粮都成办了。现在,他的祈愿已经成真。
    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想法是,他就在这暴恶众生居住的不净剎土示现成佛事业,使得未解脱的众生得以解脱。《悲华经》有详细说明当初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
    不动如来当初的发愿成办了,释迦牟尼佛当初的发愿也成办了。讲到这里,我想到:世尊的五百大愿中,有一个愿是「愿未来,凡追随我学佛出家者,都不会受到衣食匮乏之苦」。所以,即使某个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也没有任何一个出家人因此死亡。当年,三大寺的僧人刚从西藏流亡到印度,那时大家只能靠着有限的几亩田维生。后来陆续又来了很多新的僧人想要加入,到底要不要收?要不要设限呢?三大寺当时为此开会讨论。那时,有位师长念了《悲华经》里佛陀当年发的这个愿,然后说:「僧人来多少就应该收多少!因为佛陀说过,出家人就算再贫困也不会因此饿死。」但是,肩负僧众生活责任的寺院管家举手反对,他说:「保证不会饿死的出家人,必须是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完全舍弃今生的人才行。」当年会议最后决定不设限,僧人只要来就都收。到目前为止,生活不但没有过不下去,顺缘反而愈来愈多。当然,从看得见的表象来说,我们可以分析这种结果分别来自于哪些原因;但是,就看不到的情况来说,这种结果应该是佛陀当年的愿力在发挥作用。
    在达兰沙拉有一位离世修行的出家人,他后来获得蛮高的密乘证量。有一次闭关时,他的食物都吃完了,但因为那时实修的状况很不错,他舍不得为了食物而中断修行,所以就留在关房里继续观修。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天,在观修时,他觉得有点想睡,就在半睡半醒之间,他似乎梦到有几位女子送食物过来,他吃下这些食物,然后就醒了。此时,不只身体感觉到饱餐一顿后特有的舒适,还打了一个饱嗝。虽然这似乎是件小事,但是他说:「从此之后,我深深相信,只要自己这方面没有做错,把该做的都做了,佛陀绝不会欺诳我们。」
    继续看文。佛陀说:「不动如来成佛时,三千大千世间所有的众生无论有没有神通,大家都见到不动如来。这也是他过去的愿力造成的。」又说:「其他如来在示现成佛时,天魔都会想去障碍他们,并且也付诸行动,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不动如来身上。这也是他过去的愿力造成的。」佛陀对舍利弗说:「不动如来成佛时,无数天人以天界的资具供养不动如来,这些供物在虚空中聚集成为一个大伞盖。这也是他过去的愿力造成的。」
    佛陀说:「不动如来示现成佛时,他身上放出的光芒,遮蔽了一切日月与天人的光芒,充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也是他过去的愿力造成的。」这种光既然强到连日月的光芒都能遮蔽,人们会不会因为光太亮而无法见到不动如来,就像我们无法直视太阳一样呢?不会。 在另一部经典中说到,佛陀有一种光,透过这种光的照射,有情会得到佛的加持,不但能见得到佛,眼睛也不会受伤。
    舍利弗对佛陀说:「不动如来以前行菩萨道时,许下了特别的祈愿,披上了大甲胄,为了安置无量有情于无上菩提,他把所有累积的善根全数回向,希望能成办一个非常圆满的佛国净土,以此来成办有情的义利。不动如来当初的回向与祈愿,现在成办了,真是太惊奇了。」佛陀说:「的确。事实正如你所说。」经文里提到「无可计数」与「无可言说」,它们不是无法计算的意思,而是两个数量单位,只是很少用。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44

11-妙喜净土的器世间
    第二品、佛剎功德庄严品
    二、妙喜净土的器世间
    佛陀说:「不动如来成佛处的那棵菩提树非常高大,风吹动树叶与枝桠时,会发出非常和美悦耳的声音,那声音,比天人最美妙的仙乐更悦耳。这个声音传达的是包括五根、五力等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听到这声音的有情们,可以获得离欲随念三摩地。」
    各位在自己的住处诵这部经时,可以慢慢地念,每念完某个妙喜净土的功德,就稍微停一下,慢慢地思惟,思惟后若生起信心,可以口中念诵或内心作意:「敬礼薄伽梵、如来、应供、正遍知、不动佛。」如果不会念,也可以一面读经文,一面直接念:「皈依不动佛,敬礼不动佛。」也可以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慢慢地读诵经文,慢慢地思惟,当生起信心时,祈愿(口念或心想皆可):「愿能投生妙喜净土中。」用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把整部经念完后,也能种下特别的习气。
    佛陀说:「在妙喜净土中,完全没有地狱饿鬼畜牲等三恶道。而且,如同没有三恶道的果一般,这个净土里也完全没有造十恶业的有情。」投生妙喜净土后,一方面因为没有任何困难的遭遇,所以也没有杀生、说谎等必要;二方面因为周围的友伴清一色都在行十善业,跟他们在一起,自然就会造十善业。反观我们这个世界,就算你本来想要好好地造十善业,但当无计可施时你就会说谎;虽然决心不要口出恶言,但因为被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最后受不了还是会骂人。但如果投生妙喜净土,那个环境本身就会让你自然地只造善业,没有机会造十恶业。
    佛陀对舍利弗说:「妙喜净土的有情没有主仆、役使与被役使者的区分,因为在那里没有『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财物』等区分。」佛陀又说:「踩在妙喜净土的土地上,就像手触兜罗绵那般舒适。土地的触感非常柔和,颜色如金,布满天人的如意宝与金色莲花。妙喜净土的地理环境,跟我们这个世界很不一样,那里没有砂砾荆棘、险崖、垃圾,也没有岩山等。行走于其间,就像踩在棉花枕头上,脚踏下去的感觉很柔软,脚一离开地面又恢复原状。」讲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有一点高低起伏的地势,不是比较美丽吗?整片都是平原,那是什么样子呢?」哈哈。我想这里的意思也许是,妙喜净土没有那种很险峻可怕的高山。
    佛陀说:「生在妙喜净土的人,完全没有任何疾病。」根据藏医医典的说法,一切的疾病都可以归纳到风、胆、涎、合四类中。若生在妙喜净土,完全不会有任何疾病。佛陀对舍利弗说:「妙喜净土中,没有长相丑陋、气味臭秽的人,因为他们的三毒烦恼都很轻微。而且在这个净土里,没有杀戮、牢狱系缚的事情。妙喜净土没有外道徒,也没有邪见者。」在妙喜净土的有情,他们清一色都拥有纯正的见地。佛陀说:「妙喜净土没有四季之分,任何时候树上都开满了花果。」
    佛陀说:「妙喜净土有情们穿的衣服,都来自如意树。这些衣服具有五种颜色,气味芬芳。而且,这香气与色泽不是只有刚穿的时候有,穿上之后依旧会继续保持。衣服很多,又有各种颜色,可以随心所欲地换着穿。」妙喜净土的衣服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衣服穿久了就会变旧、有臭味,但妙喜净土的不会这样。佛陀又说:「妙喜净土有情的饮食,就像三十三天一样,心里想要吃什么,食物就会应念而至。虽然这点与三十三天类似,但就食物的品质而言,妙喜净土的食物比三十三天好太多了。虽然有饮食,但不会有粪便等种种不净物的排泄。」
    佛陀说:「妙喜净土有情的住处,外在有七种宝物装饰,内在的家俱坐垫等都很舒适美好,房子四周有许多池塘。住在里面的有情,不会像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一样(在华屋里放逸),他们都很喜欢修学正法,也用这样的方式过生活。这些结果,来自不动如来的祈愿力,以及这些众生的福德二者聚合而产生。」又说:「妙喜净土的池沼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有人心里想:『这里需要有个池塘。』池塘就会应念而生;若想着:『这里不需要池塘。』那池塘就会自然消散。」听到这里,我们心里可能会觉得奇怪、无法想象,但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情况太低劣,才会有这种反应。就好比我们因为拥有的钱很少,觉得超过亿以上的单位就是天文数字、不知该如何数下去;但是对富人而言,亿以上的单位还有很多,他们也经常使用这些单位来计算金钱。同样地,是因为我们的情况与妙喜净土差异太大,我们的福报太贫乏、未曾有过那样的受用,所以对于妙喜净土的种种功德,我们有时会觉得很难接受。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人非常富裕,由于他有很特别的福报,所以家里经常有各式各样的宝物。有一天,国王看到了他的宝物觉得很眼红,就把他的金银财宝都抢到皇宫去。但宝物才运到皇宫,竟然全部变成了煤炭。经典上记载了好几个像这样的历史。以下这个资料如果属实,也许与上述的历史故事就有点关系。我听说有些矿物除了透过天然开采,也可以用某些元素合成转换,例如,黄金不一定只能来自开采,它也可以透过人工制造,只是成本太高,不符合经济效益。在几种可以转换为黄金的元素中,煤最容易被转换成金子。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与刚才这个历史有点关联性了。在刚才这个故事里,金银宝物一被国王抢回皇宫,马上就化成为煤炭了。
    佛陀说:「妙喜净土的有情,随着各自的所欲,若想要有风,就会有风吹来,若不想就不会有风。这些风都非常温和舒适、充满香气。」
    以上这些内容,大都在描述妙喜净土的财富受用。一般而言,这部份的内容若只与财富受用有关,它其实并不很重要;但透过这样仔细的描述,大家对于妙喜净土会有比较鲜活的认识。再者,由于明白妙喜净土的生活条件非常优沃,就会比较容易相信那里的人完全造十恶业的必要。一般人造恶业、与别人起争执的原因,大多与财富受用有关。投生妙喜净土,由于可以自然受用各种来自福德的果报,很多坏的个性自然也就没有了。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46

12-妙喜净土的情世间
    第二品、佛剎功德庄严品
    三、妙喜净土的情世间
    佛陀对舍利弗说:「南瞻部洲所有女人会有的过失,在妙喜净土都没有。妙喜净土的女人,比我们这里的珍宝女还要更好。」珍宝女的意思是,没有一般女人过失的那种女子。佛陀又说:「妙喜净土的有情,没有我们这个世间男女的淫行。男女之间只要彼此心生贪爱,互看一眼,女子便会受孕,在受孕的同时,男女双方都获得离欲三摩地。腹中的胎儿领受的安乐,如同三十三天的天人,没有任何痛苦。受胎七日后,母子会在没有丝毫痛苦、领受像安住在第二静虑禅定比丘一样的安乐,在这样的状况中生下孩子,孩子出生时也完全没有臭秽的气味。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
    佛陀说:「妙喜净土的人如果想要穿戴首饰,心里想什么,如意树上就会生出那样的首饰。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
    当时在场有位比丘,听到妙喜净土的女子比世间的珍宝女更好时,他生起了贪心,因此心里想:「愿我能投生到妙喜净土。」此时佛陀对他说:「像你这样愚迷的人,无法投生到那里去。因为,以贪欲为动机的祈愿,无法成为投生净土的因。唯有以行善行、行法行、离欲行梵行的善心,才能投生净土。以贪欲为动机的心,无法投生妙喜净土。」
    这段经文,与上一堂课有人提出的问题相同。虽然这里提到的贪欲与女人有关,但我们可以类推。例如,若你心里想的是:「若投生妙喜净土,那里的食物很美味,那里的人很美丽,那里的生活不愁吃穿,所以愿我能投生到妙喜净土。」这种祈愿的动机是贪欲,所以它不会成真,无法投生妙喜净土。
    但如果你的想法是:「如果投生到妙喜净土,我可以直接在佛面前听法,也由于周围都是阿罗汉与菩萨,所以我有机会可以行法行。」在这种想法下祈愿投生妙喜净土,就可以如愿。
    佛陀说:「妙喜净土没有国王、大臣、士兵等,那里唯一的国王就是不动如来。再者,就像三十三天的天人会为了奉事帝释天而聚集在一起,妙喜净土的人与天人,也会为了礼拜供养不动如来、听他讲法而聚在一起。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又说:「妙喜净土的有情都严谨认真、不放逸地生活。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
    佛陀对舍利弗说:「这样圆满的佛国净土,它的因是什么?不动如来过去还在菩萨位时,他以香花等供养佛身佛塔,并把供养的善根回向成办圆满佛国净土,因而成办这个圆满的剎土。」又说:「妙喜净土的人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他们不需要经商务农。妙喜净土有情领受到的快乐,不是来自对五妙欲的贪着,也不是来自歌舞欢唱嬉戏,他们领受的是法乐。」
    领受法乐,对我们应该很重要,不过我并没有在经论里看过这种说法,所以,以下这番话是没有经典根据的话。心如果不快乐,它就会好像无法活下去的样子,心需要快乐。但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世间安乐,便会在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其他的烦恼,反而为今世与来生带来很多痛苦,所以,虽然要快乐,但不要追求世间的快乐,应该追求法的快乐。
    例如,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你受了居士戒,你应该要知道受戒对你有什么好处,而且要经常忆念这些好处,对于自己有持戒一事感到心满意足,设法让自己为此感到高兴。同样地,对于自己造的善行,应该要知道造这些善行对你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在正做时你会感到欢喜,做完之后,也为自己得到行善的机会而开心。快乐地学法很重要,它能让我们的心不致于萎靡不振,也能够一直住于法乐,充满法喜。如果,既得不到学法的快乐,也没有世间的快乐,这样应该是有点问题的。
    佛陀说:「在妙喜净土,当风吹动树木时,发出的声音非常和雅悦耳,连天人演奏的音乐都比不上。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祈愿造成的。」佛陀用天乐为喻,说明妙喜净土的风吹过树木的声音有多好听,但这个喻对我们而言是一片漆黑,不知天乐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哈哈。
    佛陀对舍利弗说:「就像不动如来摄受他的剎土功德一样,我们也应该那样做。」不动如来非常想要成办一个无论情器世间都很圆满的净土,为了让这个祈愿成真,他造了常多的善。当这个祈愿成真后,就算是一般的有情也能够依于福田力造善业、祈愿,使得他们能投生到这个净土,一旦来了,就能在没有任何困难的情况下成办一切法。如果以上这件事情是真的,而且一般人也很有机会可以投生妙喜净土,则它与菩萨以大悲心为动机来想事情的方法就很吻合;相反地,如果一般人根本没机会投生净土,例如,若妙喜净土只有圣者能去、凡夫不能去,则菩萨到底是为了谁而费劲地成办净土呢?如果菩萨的想法是:「我在的国土,情器世间必须很圆满,所以只有圆满的人可以来。」则他根本不是菩萨,就算他为此付出再多,他也不是菩萨。由此可知,就算是凡夫,也可以根据经文提到的方法,依靠以福田力而造的善根与祈愿,顺利投生妙喜净土。
    佛陀继续说:「由于不动如来的光亡恒时遍照,妙喜净土的有情不必依赖日光与月光,任何时候都没有黑暗。就好比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只要在里面放一个摩尼宝,房子无论何时都会充满光亮。」这种摩尼宝不知现在还有吗?当年,阿育王曾经挖到一个供奉阿罗汉舍利的佛塔,里头就有一个摩尼宝。这个摩尼宝的光非常明亮,当初造塔的人以它代替油灯,供在这位阿罗汉的舍利前面。
    阿育王开挖这座佛塔,是因为有位阿罗汉对他说:「佛陀曾经授记你挖掘这个佛塔,所以你就去挖吧!让世人看到这个舍利,利益大众。」但在开挖时,先挖出了几个字,上面写着:「未来,这个舍利将被一个非常贫穷的国王挖出来。」阿育王看了之后说:「这个国王不是我。」因为那时阿育王统一了整个印度,整个印度都是他的,怎么会贫穷?但阿罗汉说:「不不,就是你。继续挖。」在发现摩尼宝后,计算它的价值才知道,就算把阿育王拥有的一切财富加总,都比不上这个摩尼宝的价值。此时阿育王才终于承认:「那个贫穷的国王,的确是我啊!」近代人的福德大多很薄,无法看到这样的摩尼宝。因为看不到,就更难相信有这样的宝物存在。
    佛陀说:「不动如来无论到哪里,每走一步,脚下都会开出千瓣的金莲花。」舍利弗问佛陀说:「包括进到房屋里也是这样吗?」佛陀说:「会的。不动如来进到房子里时,若有人想:『这些花都集合成为一朵吧!』此时这些花就会如其所愿地收成一朵;若有人想:『这些花就都停留在空中吧!』此时这些花就会如其所愿地留在空中。人们会把这些花保留起来,当成佛塔来礼拜供养。」
    佛陀又说:「不动如来前去各处说法时,脚下都会开出这样的金莲花;去别的剎土讲法,同样也会这样。所以,对于其他剎土的有情来说,不动如来前来讲法,就好像是以金莲花庄严了那个剎土一样。」
    佛陀说:「在妙喜净土到三十三天之间的空中,有用金银琉璃做成的三个天然的梯子。许多天人从梯子下来,到不动如来面前供养与听法。他们看见妙喜净土的种种,便很羡慕生在妙喜净土的人。因为,这个世间人的受用与天道没有优劣的差别,但因为妙喜净土是不动如来恒时居住的地方,所以他们感到很羡慕。」又说:「三十三天的天人,会羡慕妙喜净土的人;但妙喜净土的人并不羡慕三十三天的天人。在妙喜净土,人与天人彼此可以互相看见,就好像我们可以看见日月星辰一样。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愿力造成的。不动如来开示佛法时,妙喜净土的四众眷属都会在场听法。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动如来过去的愿力造成的。」
    由于不动如来过去的愿力,投生到妙喜净土的有情,不但享有圆满的安乐,也能修学佛法。但其实不只如此,经典说里,我们的一切安乐都是佛的事业功德,又说依于诸佛菩萨的愿力,我们得以投生净土。听到这里,有些人也许感到怀疑,因为佛陀曾说过,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也是自己的敌人。
    自己想要什么结果就看自己怎么做,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没有其他的主宰者存在。既然如此,我们获得的安乐,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努力,又怎么会是佛的事业功德呢?
    然而,两种说法根本不相违,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例如,病人能不能痊愈,主要的决定权在病人手里。若病人自己不想痊愈,例如他一直想自杀,周围的人顶多只能暂时阻止他一下,很难帮上什么忙。不过,另一方面来说,就算这个病人的求生意志很强,若少了医生的帮忙也不行。医生对于病人的帮助,是我们可以用现量成立的事实。若有医生帮忙,病人就能受益;若没有医生帮忙,疾病就无法痊愈,在这个明显的事实面前,若硬要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生病也不去看医生,食物吃光了也不去买,岂不是说不过去吗?这个道理,正如圣座经常说的「诸法皆缘起」,诸法是由众多因缘聚合而产生,不能只考虑单一的因缘。要得到某个果,主要的因必须靠自己成办,但有很多外缘依旧可以从诸佛菩萨那里获得。
    再以一个想要赚钱的人来说,如果留在印度可以达到目的,他就不必去美国,心里也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但对某些人来说,他心里很清楚,以他的条件与能力,若留在印度就赚不到钱,若去美国就能赚钱。由于在我们(流亡印度的藏人)这个环境里这种人很多,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设法到美国去。由于身处的环境,使得某些人做了这样的选择。同样地,对于就算留在娑婆世界也能圆满一切地道功德的人,他根本不必投生到妙喜净土;但对于另一种人,他想要圆满一切地道功德,但若留在这个世间就做不到,若投生妙喜净土就做得到,这样的人就应该要设法投生妙喜净土。
    第二品的主要内容是妙喜净土器世间的种种庄严,到这里讲完了。接着的第三与第四品介绍的是妙喜净土情世间的种种圆满,其中第三品要讲的,是妙喜净土里声闻僧众的各种特质与功德。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5-14 18:47

13-妙喜净土声闻众的数量
    第三品、声闻众品
    一、妙喜净土声闻众的数量
    佛陀说:「不动如来每一次说法,都能使无数众生现证阿罗汉果。」不只如此,后面也会提到,由于不动如来的寿命非常长,所以他说法不是只有一、两次而是无数次。每一次说法,都有无数有情因此获得阿罗汉果位。我们虽然尚未真正尝到大乘法味,但内心至少对大乘法有胜解心,所以,在读到与声闻行者有关的内容时,不要祈愿「希望我投生妙喜净土、获得阿罗汉果位」;要祈愿「愿我未来成佛时也能如此,每说一次法,就能让无数有情获得解脱。」
    佛陀对舍利弗说:「妙喜净土到底有多少声闻众,连很会算数的人也算不出来。」昨天跟大家说过,超过「亿」这个单位我就不太会算了,但事实上,再往上算会到「殑伽罗」这个单位,它的十倍是「频婆罗」,再十倍是「波头摩」,再十倍是「阿罗咤」。就算这样一直往上算,仍无法算出到底有多少声闻众。所以,一定要说的话,就只能说:有无量无量、唯佛陀能知的数量。
    无始以来到现在,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帮助过任何一个有情得到解脱;只要还没解脱,他们就要恒常在六道中领受无量的大苦。而且这种情况不会凭空结束,除非刻意努力,否则众生将会无止境地继续被各种痛苦折磨。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帮助大家获得解脱。虽然目前为止,我们连帮一个有情解脱的本事都没有,但只要设法努力,由于我们都有佛性,所以最后一定可以成佛。一旦成佛,就能像不动如来一样帮助无数有情获得解脱。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妙喜净土讲记》